为创新插上“隐形翅膀”
2016-09-30陆睿
陆睿
2014年,有美国媒体组织过一次调查。
调查问卷上仅有一个问题:“对于创新,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调查问卷上仅有三个选项:左右未来的技术、创新英雄、时髦的生活。
调查中,75%的受调者选择了“创新英雄”。
如此一致的调查结果,某种程度上也在情理之中。
比尔·盖茨、史蒂夫·乔布斯、马克·扎克伯格、亨利·福特……这些“创新英雄”及其发迹的传奇故事,往往特别能吸引公众注意。
然而,很少有人注意到,这些“创新英雄”的背后,有一双“隐形翅膀”在默默助力。
作为世界第一创新大国的“全民英雄”,比尔·盖茨、史蒂夫·乔布斯、马克·扎克伯格三人的创业经历颇为相似——都是大学期间白手起家,都是凭借技术或商业模式创新出奇制胜,其创新成果都成为世界互联网产业发展的里程碑。
当人们痴迷于称颂“创新英雄”之际,却常常不自觉地忽视“英雄”起飞的跑道——美国高校完善的创新创业支持平台体系。比如,美国创建了一批产学研结合的制造业创新中心,遍布制造创新基础较好的知名高校和产业园区。作为产学研结合的“引擎”,这些中心不仅大力助推具体创新项目,同时也架起了政府和市场间的桥梁,营造了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
完善的政策支持,浓厚的文化氛围,以及政府和企业对个人创新创业的有力保障……这些由政府培育的支持要素,就是让创新起飞的“隐形翅膀”。
纵观全球各大科技强国,莫不如是。
对奔跑在“十三五”新征程上的中国而言,为创新插上“隐形翅膀”同样关乎国运。
因此,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创新发展放在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正是在这样的导向下,市委要求,必须加强党对科技创新的领导,对创新驱动“第一动力”要优先谋划、优先落实。
中央和市委的高度重视,赋予了全市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神圣使命——为创新插上“隐形翅膀”。
为创新插上“隐形翅膀”,要念好“懂”“引”“容”这“三字经”。
“懂”。这里说的“懂”,并不是要求领导干部都成为科研专家,而是要培养对科技创新大势的敏感,以及将这种潜在“势能”转化为地方发展动能的能力。所谓“懂”创新,就是既要掌握国内外技术发展和演进大潮流,也要了解新技术、新模式的生成规律,以及创新成果如何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作用的机制机理,培养以创新推动发展的思维方式和实战能力,还要磨练将本地区本部门工作实际和具体创新项目相结合的能力,通过重点培育、定向突破,让创新成果真正转化为发展动力。
“引”。所谓“引”,就是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打通创新驱动发展各个环节。如在研发启动环节,通过整合金融保障资源,帮助创新创业团队破解融资难;又如在技术应用环节,通过建立供需对接机制,畅通科技供给和需求的互动渠道;再比如,在创新人才引进和培养环节,通过项目推介、生活保障吸引广招贤才……随着各个环节保障引导制度的建立,创新对于改革发展的驱动作用也就渐次增大。
“容”。在推动创新驱动过程中,这是一个非常重要却又常常被忽视的环节。对领导干部个人而言,“容”的核心要义有二——一是要尊重创新规律和市场规则,不以急功近利心态和行政命令干扰正常的创新进程,同时对可能存在的失败心存宽容;二是要从制度层面探索创新容错机制,在努力争取成功的同时,降低创新探路者的失败成本,让他们放下包袱、勇敢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