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学技术在布鲁氏菌病诊断上的应用研究现状及评价
2016-09-29刘鑫
刘鑫
摘 要: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是布鲁氏菌属细菌引起的能在人和动物之间相互传染的疾病,这种疾病病程较长,病情反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个场所。家畜染上布病不仅会对畜牧业带来一定的危害,而且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目前医学上对此病的诊断主要依靠血清学技术。本文将对血清学技术在布病诊断上的应用研究现状及评价进行研究。
关键词:布鲁氏菌病;血清学技术;现状
中图分类号:R516.7 文献标识码:B
1.凝集实验
(1)试管凝集实验(SAT)。试管凝集实验可以在早期对发生在人类和动物身上的布病进行诊断,并且可以检测出人类和动物感染布病获得免疫后身体出现的血清抗体。SAT具有稳定性和特异性,主要检测人和动物体内的IgG2和IgM型抗体,其中检测IgM的敏感程度大于IgG2。如果单一使用,会造成结果的假阳性或假阴性。
(2)平板凝集实验(PAT)。PAT也是布病常规的血清学诊断方式,可以对布病进行普查,实验过程简易方便,敏感程度高于SAT,但有的情况下会发生非特异性凝集。
(3)虎红平板凝集实验(RBPT)。RBPT可抑制非特异性反应的IgM与IgG的活化,实验成本不高,适用布病的大范围检疫;不足之处是不能鉴定布病的发生是人工免疫还是自然感染的结果。
(4)乳胶凝集实验(LAT)。采用改良后的LAT诊断布病存在95%的阳性率,和SAT与PAT比较,符合程度较高,适合在基层应用和推广。
(5)间接血凝反应(IHAT)。在用凝集反应、补体参与反应和沉淀反应不能检测出布氏菌抗体的情况下,IHAT可以检测出微量的布氏菌抗体,从而诊断出布病。不足的是IHAT抗原的制备比较复杂。
(6)抗球蛋白实验(AGT)。AGT可检测人和动物体内的IgG、IgM和IgA型抗体,可应用于布病的初期诊断,对慢性期布病的诊断价值更明显。
2.沉淀实验
应用于诊断布病的沉淀实验有环状沉淀实验(RPT)、絮状沉淀实验 (FPT)和琼脂扩散实验(GDT),其中GDT应用比较广泛。这种实验方法简单快捷,有较强特异性,但因实验敏感程度较低而影响了其应用价值。
建立在沉淀反应原理之上的免疫电泳技术有对流免疫电泳、比较免疫电泳、定量免疫电泳等,其中对流免疫电泳技术大大提高了诊断布病的敏感程度和速度;不足之处在于这种诊断方法受较多因素影响,并且需要电泳设备,所以不能大范围地进行推广。
3.补体结合实验(CFT)
补体可以和任何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但是不可以同单独的抗原或者抗体相结合,这就是CFT实验的原理。相关研究表明,CFT实验需要大量的不同试剂和对照组,实验程序比较多,实验的结果也受人的主观意识影响。与此同时,CFT要求的实验条件比较苛刻,因此不具备在基层推广和现场实验的条件。
4.标记抗体技术
(1)荧光抗体技术(FAT)。在布病爆发性流行时期,特别是被取样的标本受到严重污染的时候,FAT就具有一定的优势,因为FAT在检查布鲁氏菌和布鲁氏菌抗原上具有很强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检查速度也较快。不足之处在于需要荧光显微镜,实验步骤和试剂的制备具有复杂性。
(2)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ELISA技术具有相当于放射免疫分析的灵敏度,同时具有免疫荧光和放射免疫的优势,弥补了这两种血清学技术的不足之处。ELISA可以鉴别牛布鲁氏菌为自然感染还是疫苗免疫接种所致,具有自动化和诊断快捷等众多优势,可应用于布病普查和诊断方面的实践。
(3)抗氧化酶技术(PAP)。Meader
和Forster等研究表明,应用PAP技术对布病常规受检标本进行检验,能够快速和特异地给出诊断依据,其相关优势逐步受到人们的重视。
(4)斑点酶联免疫吸附实验(Dot-ELISA)。以SAT为对照,应用这项实验对猪布病抗体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在硝酸纤维素膜上进行的Dot-PPA-ELISA的操作时间在2小时之内,不需要特殊的实验条件,试剂用量少,反应膜片还可以长时间保存,人的肉眼可以判断,而且灵敏度不低于SAT。
总而言之,目前对布病的诊断大多是应用血清学实验和变态反应的方式。诊断布病的血清学检测方式比较多,且都存在相对的优势和不足。但可联合应用多种实验方法来提高实验的特异性和灵敏程度。
参考文献:
[1]冯元璋.血清学技术在布病诊断上的应用研究现状及评价[J].仲恺农业技术学院学报,1997,(1): 79-87.
[2]王 佳,徐卫民.布鲁氏菌病血清学诊断研究进展[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08,(2):149-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