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深而文明”与文艺人民性创作导向建构

2016-09-29○杨

文艺评论 2016年7期
关键词:人民大众情深人民性

○杨 允 刘 菲

“情深而文明”与文艺人民性创作导向建构

○杨允刘菲

关注百姓生活、书写人民的情感诉求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早在古代文学家的创作实践中,就存在鲜明体现出文艺人民性的创作倾向的现实主义作品。诸如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即以《三吏》《三别》等优秀的文学创作成为关注民生的典型代表,其“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至今为人们所吟唱。进入现代学术视野以来,文艺创作的人民性主张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1942年,毛泽东同志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这个根本问题不解决,其他许多问题也就不易解决。”①毛泽东对中国文艺“人民性”这一核心话语的确立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中心环节。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再次强调,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指出:“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②习总书记的讲话再次指明了当下乃至今后文艺创作的明确方向和根本性原则,即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怀。

一、文艺人民性创作导向的历史与现实

文艺创作的导向问题是社会主义文艺工作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文艺创作虽然出现了百花争艳的繁荣局面,但是一些消极的假、乱、俗现象也随之出现,这一方面影响了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另一方面也制约了文艺的发展和繁荣,影响了“文化兴国”以及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精神家园战略的实施。

对于文艺创作的导向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曾明确指出:“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③习总书记的讲话,强调了文艺创作与人民群众的紧密联系,振聋发聩地指出了唯有人民才是文艺创作的唯一源泉,是一切文学艺术繁荣和发展的根本保障。

不可否认,我国当前的文艺创作一方面是大发展、大繁荣、大丰收,另一方面则是真正“接地气”“写民生”“抒民情”,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道的文艺作品相对来说还不富足,人民大众还处于相对的精神饥渴状态。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很多,其中,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有的文艺作品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脱离了生活,脱离了人民,脱离了时代。而“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④有些文艺作品被圈子里的人捧得很高,但老百姓却“不屑一顾”,并不买账;有些影视剧鼓吹高票房,有些文艺作品更是自导自演、自吹自擂,但老百姓却常对之“视如不见”“瞩目不望”。据报道,当下较为流行的“原创网络文学作品中,大概每3部就有1部含有色情、暴力、迷信等内容,还有大量内容无聊、苍白无力、趣味低下的作品。在这些作品中,“历史常常是被颠倒了,民族常常是被丑化了,国家常常是被践踏了,文艺失去了民族脊梁和时代魂魄,显露出一派雕琢面孔和卑陋神态”⑤。还有些文艺作品“无病呻吟”,内容空虚无聊,粗俗低级、庸俗媚俗。所有这些不良现象,都与文艺发展的正确轨道殊途,成为影响文艺人民性创作的“桎梏”。习总书记在谈话中也强调指出,当前的文艺创作,“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⑥。远离了人民、远离了生活的文艺作品必然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必将遭到人民的厌弃。文艺作品冷漠了人民,它们也就必然被人民冷漠。

如何解决当前文艺创作中出现的不良状况,引导文艺创作健康地发展,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为大众所喜爱的、传递“正能量”、宣扬“真善美”的文艺作品,真正实现用优秀的文艺作品鼓舞人,这其实关系到文艺创作为什么人服务和文艺创作的导向问题。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⑦文艺创作只有与人民群众相结合,想民众之所想,与人民大众心连心,才能够创作出让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来。正如习总书记在“讲话”中所强调的:“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⑧“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⑨,生活是艺术的源泉。文艺创作如果脱离了生活和人民,文艺作品就成为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很难浸润百姓的心田,在民众的精神园囿中开出艳丽的花。

文艺创作要紧紧贴近群众,要以人民为中心,这是一条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习总书记在“讲话”中也强调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⑩。社会生活是一切文艺创作的根基,而人民群众是社会生活的主体。离开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社会生活,文艺创作就失去了赖以生成的基础和支撑。列宁曾指出:“艺术属于人民。它必须深深地扎根于广大劳动群众中间。它必须为群众所了解和爱好,它必须从群众的感情、思想和愿望方面把它们团结起来并使他们得到提高。它必须唤醒群众中的艺术家并使之发展。”

中华民族自古代起就有人民性书写的优秀传统。作为儒家经典之首的《诗经》,里面就有大量现实主义的描写,《七月》《东山》《硕鼠》《伐檀》等作品,抒发了人民真实的情感,承载着人民的喜怒哀乐;《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以其对真理的追求以及对民生的强烈关注与嗟叹千百年来感动着无数的读者;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传统发扬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具有强烈的人民性;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穷年忧黎元”的感叹,“三吏”“三别”等作品对人民苦难的真切关怀,深刻表现出他始终将人民的冷暖放在心上;其他如白居易、陆游、关汉卿、曹雪芹等作家,皆可堪称我国古代人民性文艺创作的典范。他们的文学作品正因为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广大人民的生活和心声,具有很强的人民性,因此,在百姓心中享有很高的声誉。而有些作家和流派,由于偏离了社会生活,偏离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最广大人民群众,无病呻吟,内容苍白空洞,不仅文学成就不高,还遭到了人民的批判和疏离。古代作家的创作实践充分表明,只有与人民紧密相连,深入生活,贴近群众,反映百姓心声,才能够创作出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比较好的作品来。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如鲁迅、老舍、茅盾等,敢于直面百姓生活,揭露社会的黑暗,能够真正为人民抒情,因此深受人民大众的喜爱。

我国当代的文艺创作,也涌现出大量具有很强的人民性的作品。像电影《任长霞》,话剧《郭明义》,影视剧《青春之歌》《长征》《亮剑》《鹰击长空》,长篇小说《新战争与和平》《白虎关》,报告文学作品《让汶川告诉世界》《东方哈达》《闪着泪光的事业》,歌舞《黄河儿女情》《盛世华章》,长诗《东方神话》等,就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由衷的喜爱,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些文艺作品以人民大众喜爱的方式表达了人民的内心、希望、期冀,闪烁着真、善、美的光辉以及爱、责任、担当和奉献的情怀,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浓厚的百姓味道,人民大众因此喜爱、接受、并赞美它们。“文艺与人民和时代完全融会在了一起,成为理想、良知、文明与力量的源泉与象征,成为广大群众的情嗦与心曲,成为改革时代的花环与标帜。”

文艺创作与人民之间互不可分。“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一切进步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就在于他们同人民之间的血肉联系。忘记、忽略或是割断这种联系,艺术生命就会枯竭。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文艺创作与人民大众的关系,就是鱼和水的关系。毛泽东同志曾指出:“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毛泽东同志从文艺生成的基本规律上,深刻阐述了“文艺更需要人民”的根本原因。大凡在文艺创作上取得突出成就的作家和艺术家,无一不热爱生活、热爱人民,视生活为艺术的源泉,视人民为自己的母亲。文艺创作要繁荣,要发展,就必须进行生活积累,成为人民的文艺。如果得不到人民的认可,则文艺创作将很难赢得市场,也不会被人民群众接受和欢迎。

因此,文艺创作一定要以人民为中心,将人民性作为文学创作的根基和导向。广大文艺工作者只有将自己的艺术实践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从百姓生活中汲取文艺创作的精华和养分,才能够创作出“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

二、“情深而文明”与文艺人民性创作

文艺创作不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而且还要从思想情感上与他们融为一体,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只有与人民群众心贴心,血肉相连,才能够与人民群众同甘苦、共患难,真正成为人民群众中的一员,进而创作出饱含深情的人民性文艺作品。

“情深而文明”出自《礼记·乐记》。其文云:“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是故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唯乐不可以为伪。”对于“情深而文明”孔颖达《疏》云:“‘是故情深而文明’者,志起于内,思虑深远,是‘情深’也。言之于外,情由言显,是‘文明’也。”

结合《乐记》及孔疏可见,所谓“情深而文明”,就是指在文艺创作过程中,只要作家心中蕴含着真挚充沛的情感,情到深处,文辞自然若泉水汩汩,昭然涌动,明白晓畅,生动感人。“情深而文明”简洁扼要地指出了真挚浓厚的情感乃是优秀文艺作品的培基和生成之源。与人民大众心意相通,血浓于水,自然会为民众创作,自然会吐露人民的心声,以人民为创作导向。这正如鲁迅在谈到革命文学时所说:“我以为根本问题是在作者可是一个‘革命人’,倘是的,则无论写的是什么事件,用的是什么材料,即都是‘革命文学’。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赋得革命,五言八韵’,是只能骗骗盲试官的。”对于人民,要有真感情,要从思想上、情感上真正与人民大众融合起来,不作秀,不搞表面文章,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与人民群众心连心,真正跟人民大众打成一片,情到深处,自然会以人民群众的立场为大众代言,创作出“情深而文明”的优秀作品。

真正为人民创作的艺术家,他的心里始终装着人民,能够“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做人民的孺子牛”。文艺工作者要有与人民大众相通的思想感情,真正扎根群众,关注民生和诉求,做人民大众的忠实代言人。我国古代的一些优秀作家,像屈原、杜甫、陆游、辛弃疾等,他们常常想人民之所想,忧人民之所忧,他们的心里始终牵挂着百姓,因此,他们的作品往往显得忧怀深广,他们饱含热泪与深情为民生奔走呼号,因此深受百姓爱戴。相反,那些心里没有人民的文艺工作者,也决然不会在百姓心中长久驻足,成为千百年来人们代代相颂的文学大师。毛泽东在谈到文艺的“大众化”时曾说:“什么叫做大众化呢?就是我们的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工作者进行“大众化”文艺创作,必须首先与人民大众融为一体,成为他们其中的一员,这才是文艺大众化的基本内涵,是文艺创作人民性导向的必由之路。基于此,毛泽东要求文艺工作者要“把自己当作群众的忠实的代言人”,万不可做“那种空头文学家,或空头艺术家”,一定要在思想上、感情上、立场上和人民大众站在一起,跟人民大众在思想上、情感上保持一致,心意相通,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真正的“大众化”,真正为人民大众抒写创作。

“情深而文明”要求文艺工作者心中要饱含爱民之情,“情”为民所系。人民是国家和历史的主人,因此,对人民要有向慕之情,要有真挚的热爱之情;要关注百姓生活,听民声,观民情,述民怨,要有与民生息的“鱼水之情”;要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仁爱之情;要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之情;要有倡导人类向善、共建美好家园的社稷之情……以这些“情”为根基,以这些“情”为内驱力,文艺工作者自然能够关注民生、体察民情、书写民意、导民向善,写出“尽善尽美”的佳作。

文艺工作者要真正做到与人民大众融为一体,书民生,还必须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砥砺自己的情操,不断提高思想水平,要有“俯身甘为孺子牛”的精神,以饱满的热情和清醒的头脑写民意。只有这样,才能够对人民大众的生活有着深刻的体验,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真正成为人民大众的一员,进而创作出思想上、艺术上都受人民大众喜爱的文艺作品来。

反观当下文艺创作领域诸多不良现象的出现,恰恰是因为有的作家及文艺工作者自身的文艺素养缺失,或是创作理念模糊,或是价值观偏失,或是生活积累不足,艺术表现能力欠缺……文艺创作主体自身道德修养或思想素养的不足,最终导致他们无法创作出具有深厚人民情怀的文艺佳作。

三、深入群众与文艺人民性创作

到人民群众中去,与人民群众沟通交流,深入生活,体验生活,是实现文艺创作人民性的必由之路。“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一切人,一切阶级,一切群众,一切生动的生活形式和斗争形式,一切文学和艺术的原始材料,然后才有可能进入创作过程”,只有深入生活,才能见民众之所见,闻民众之所闻,想民众之所想,才能够与人民大众心连心,创作出真正体现人民心声的文艺作品。杜甫之所以写出大量忧国忧民的作品,这与他长期生活在百姓中间,有着深刻切实的生活体验密不可分。白居易青年时期家境贫寒,对社会生活和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因此才创作出诸多针砭时弊的讽喻佳作。诸如,其《琵琶行》之所以真挚感人,恰是因为他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切身感受。

要创造出人民大众喜爱的文艺作品,就必须深入生活,体验生活,亲近人民。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中曾批评过一些人:“有些天天喊大众化的人,连三句老百姓的话都讲不来,可见他就没有下过决心跟老百姓学,实在他的意思仍是小众化。”因此,文艺工作者一定要深入生活,要懂人民大众的语言。“要打成一片,就应当认真学习群众的语言。”毛泽东同志指出了文艺创作人民化的必由之路,那就是要深入群众生活,悉心向群众学习,不仅要了解群众的生活,还要学习群众的语言。只有这样,文艺工作者才能够将人民群众的需要表达出来;而文艺工作者运用人民群众的大众化语言去创作,说老百姓听得懂的话,才能与老百姓心贴心,人民群众也才能更好地欣赏其文艺作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生活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深入体验生活,听人民之所听,才能获得无尽的创作来源。当代作家李迪,之所以写出了深情感人的报告文学作品《004号水房》,正是源于他秉持了“生活是文艺创作唯一源泉”的文艺观,不畏劳苦,三赴塔里木盆地,与治沙造林的“沙漠卫士”同吃同住,《004号水房》正是他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深入实践的艺术结晶。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文艺创作要“深入群众、深入生活,诚心诚意做人民的小学生”,“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习总书记在此意味深长地强调了扎根人民、贴近生活才是文艺创作的根本方法和关键。只有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深入百姓生活,贴近百姓生活,为人民群众发声,才能够创作出真正属于人民的作品。而要了解人民,首先就要做人民群众的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群众的语言,熟悉人民群众的喜乐悲欢。“文艺工作者要想创作出优秀的文艺作品,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对艺术表现手法的精湛把握,而且还要具有对社会生活的洞察力以及对时代精神的感悟力。到人民群众中去感悟人生,才会文思泉涌;到生活的海洋中去披沙拣金,才会佳作迭出。”深入到人民群众的内心世界中去,就能够发现丰富的创作题材,找到创作的灵感,从而文思泉涌,创造出文艺佳作为人民群众所喜爱。

“到大鲁艺去”,这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亲临鲁迅艺术文学院对即将离校的学生发表演讲时说的话。他说:“你们快毕业了,将要离开鲁艺了。你们现在学习的地方是小鲁艺,还有一个大鲁艺。只是在小鲁艺学习还不够,还要到大鲁艺去学习。大鲁艺就是工农兵群众的生活和斗争。广大的劳动人民就是大鲁艺的老师。”毛泽东同志在讲话中形象生动地告诉鲁迅艺术文学院的学生,文艺创作一定要到群众中去,要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跟他们同甘共苦,与他们保持血肉联系,才能够真正的为人民代言,才能够抒发人民的感情,代表人民的利益,才能真切地做到为人民大众写书立传,创作出反映时代脉搏和人民生活的作品来。

每个时代都有一代之文艺,它代表着国家和民族的风貌,承载着时代的内涵和灵魂。当前,我们国家已经进入全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新时期,当代的文艺工作者要勇于扛起自己的历史使命的重担,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情为本,德艺双馨,深入生活,体验生活,与人民大众心连心,站在思想和道德的高地,“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引领时代,引领精神,弘扬主旋律,更快更好地促进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引航助力,为人类精神家园的建构添砖加瓦。

(作者单位:渤海大学文学院)

⑤姜春《新世纪文艺人民性的理论诉求》[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5年第4期。

2016年度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立项课题“有中国特色的文艺人民性创作导向研究”(课题号:2016lslktziwx-02)成果]

猜你喜欢

人民大众情深人民性
试论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属性
把牢信访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
我的情深你若懂
设计为人民服务
延安作家转型对网络作家的启示
峡谷情深
立法人民性的四条实现途径
从来缘浅,奈何情深
情深一刻 恋恋一生
论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共产党的现实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