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空间中的设计美学
2016-09-29○徐冰
○徐 冰
生活空间中的设计美学
○徐冰
“设计”这个词语对身处不同设计领域的人来说有着不同的意义,一端关联着艺术,另一端又与科技相关。从设计的概念上来说:设计是把一种计划、规划、设想通过某种形式传达出来的活动过程。人类通过劳动改造世界,创造文明,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最基础、最主要的创造活动是造物。设计便是造物活动进行预先的计划,可以把任何造物活动的计划技术和计划过程理解为设计。广义的设计是指人类一切有目的、有计划的创造性活动,包括观念、思想、理论、制度、规划等。狭义的设计则专指艺术设计,即在与人的生活、工作方式相关联的各种造型领域(工业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平面设计、服装设计等)应用美的艺术规律,结合科学与技术的一种造物活动,创造人类社会的新的生活形态。那么当今的设计是如何界定的呢?为了满足人们衣、食、住、行、用中的某一物质和精神的需求,设计者通过运用创造性思维,利用特定的材料和工艺,进行符合实用的、美的造型法则的、创造性的构思与表现。这应该是现代对于“设计”最好的总结。
生活空间中的设计,是人们向往高品质生活、期待个性化栖居、崇尚可持续发展的艺术化表现形式。设计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细节。设计今天与明天的生活与环境,是生活品质的表现,设计不是设计家的事业,设计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事业。人们无时不在享受着这种设计的价值,有这种有价值的设计的存在,才有设计本身存在的理由,才有众多著名品牌受人崇尚的理由。可以说,人们可以共享的设计才是真正的设计。
设计来源于模仿
设计是随着人类出现而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从蒙昧混沌开始走向文明的标志。设计发生的原因是人类对自然界各种形态的模仿。
美学家鲍桑葵通过对人类获取知识,得到经验过程的研究认为,模仿就是人的天赋的本性,从孩童时代起就显现出来。人所以不同于其他动物就在于人十分喜欢模仿。人们最早的知识就是通过模仿得来的。无可争议的,人类最早认识世界的方式就是模仿和学习,模仿动物的捕食本领,学习动物的生存方式。与动物源自天性的一些行为不同,人类的模仿和学习是自觉自发的,是有目的而为之的。在模仿和学习的过程中逐渐体验到快感是人类进入高级的感性认识阶段所得到的经验。
从模仿中得到快感也是一切人的天赋本性。事实可以证明这一点。因为有些事物,如最讨人嫌的动物或死尸的外形,本身是我们所不喜欢看的,在绘成精心绘制的图画以后,却能使我们看到就起快感。本身令人厌恶的事物绘制在画面中却能引起某种快感,就是人类模仿的天性使然。其次,还有这样的原因:不但科学家在运用领悟力时感到莫大乐趣,就是一般人也是这样,只是他们这方面的能力很有限罢了。正因为如此,人们在看到酷似原物的肖像时,就感到快乐,因为在看到肖像时,他们也就在附带地领悟和推断每一件事物都是什么;如果观赏者以前从来没有见过原人原物,引起快感的就不是肖像,而是处理技巧、着色及诸如此类的原因。这就是为什么在画面中表现出日常事物的作品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而抽象的艺术往往令人费解、曲高和寡的原因所在。人们在看到艺术品的刹那,就在经验中搜寻画中元素,在能够吻合处得到快感,从而激起对作品的兴趣和探求欲。
为什么令人不快的事物的形象能够给我们以快感,因为我们只要认出所描绘的对象,就能从这一过程中包含的智力上的行为和成就中感到乐趣。这一过程中的经验就是供我们搜寻吻合处的记忆。
设计感来源于视觉冲击
观看某项设计作品时,我们的眼睛会“漫步”于各元素之间——开启一次对其形状、格式、细部、颜色及肌质的视觉之旅。有经验的设计者通过运用视觉艺术让设计更加符合逻辑,以此来增加观察者愉快的视觉体验。要达到这种效果,可以有多种方式,比如在设计中巧妙利用线条(实线或虚线);创造重点突出、层级清晰的视觉焦点;整合各种元素以及构建隐藏有序的衬层结构(包括用来布局和设计建筑以及某些产品外观的栅格系统)。正如栅格可以帮助我们浏览、理解各种二维和三维元素一样,衬层结构也可以更好地在虚拟空间物体(例如网站和有用户界面的机械设备,比如售票机)之间为我们导航。
设计感来源于触觉体验
我们对天然物质如皮毛、木材、橡胶、草织,以及人造物资如塑料、金属、毯子或纤维等材料肌质的视觉和触觉感受较为舒服。触觉对生存至关重要,像其他感觉一样还能够为我们提供感官的愉快体验。在物体表面滚动或摩擦的声音也可以暗示物体可能的质感——如粉笔在黑板上轻划的声音会使我们感到难受,以至于“牙齿都在发颤”。不同的质感还会影响我们的情绪、舒适感受及自我意识;细心的设计师会十分关心产品给人的身体体验。
哲学家罗杰·斯克拉顿(Roger Scruton)在他的书《建筑审美艺术》中,关于质感,写到:辅助参考其他的感觉,我们的视觉体验会得到提高。正如许多评论家指出的一样,实际显示功能及质感的材料和结构也可提供外观的视觉感受。草草设计的混凝土结构外观很不友好,因为我们担心触摸时会被擦伤;而日本房子的木质或纸质材料让我们感觉很舒服,而不会担心受到伤害。
在绘画领域,菲利普·罗森(PhilipRawson)在关于肌质的情感化特征方面写到:肌质总是被理解为一种同色彩一样充满强烈情感特性的表面特点。平滑的肌质一般比较“冷淡”,暗示远处或排斥触摸。粗糙的肌质感觉比较“温暖”,吸引手来触摸;但如果过于凹凸不平也会让人感到担忧。
设计要符合大众的审美心理
创造性不是少数人的天赋,而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潜能。“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伟大的艺术家,但是伟大的艺术家可能来自任何地方。”这是一部好莱坞式电影中的经典励志语句,它让我们每个人都能怀揣成为艺术家的梦想,并为之努力着。
绘画艺术的价值有我的意念表现的一面,同时,又有与人引起共鸣沟通的一面。而设计恰恰相反,它首先能与人形成共鸣,给人们以共享的伟大设计家,总是将自己独有的魅力和风格与人们追求向往的意念融合在一起,从包豪斯到贝聿铭的著名设计作品中,都在诉说一个真谛:人的需求是无止境的、潜意识的、又是十分朦胧的。因为人们并不清楚他们需要的是什么,今天的需求并不意味着也是明天的需求,或许,明天会以新的设计,创造新的产品和一种新的生活概念,人们会感叹地说:“哦,我要的就是这个!”“我多么希望拥有这个。”设计家的本领就在于能够悟出人们的向往与渴求。通过设计创造了需求,创造了生活的新品质,这就是设计家的使命。
(作者单位: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设计与传播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