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丝”视阈下广东梅州客侨家谱开发利用述略*

2016-09-29李建伟

图书馆研究 2016年4期
关键词:族谱海丝家谱

李建伟

“海丝”视阈下广东梅州客侨家谱开发利用述略*

李建伟

(嘉应学院图书馆,广东梅州514015)

论述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背景下搜集、整理梅州客侨家谱资源的价值和优势,述略家谱数据库开发建设的流程方向,探讨如何充分发挥地方文化对梅州经济建设的推动作用。

海丝之路;家谱;客侨;特色数据库

1 梅州古“印度洋之路”与客侨家谱

“世界客都”广东梅州市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也是中国著名的侨乡,目前梅州人口约524万,旅居海外华侨约360多万。19世纪始,粤东北地区就有大量客家人到南洋谋生,南洋是明、清时期客家人对东南亚一带的称呼,包括今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东南亚11国,梅州是古“印度洋之路”的始发点。201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中国梅州松口镇设立大陆唯一的移民纪念项目——中国(梅州)移民纪念广场,纪念广大客家侨胞沿着印度洋流域走出了一条古“海上丝绸之路”,为沿线国家的经济建设做出巨大贡献。

家谱又称家乘、祖谱等,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1]。梅州是客家人向全世界扩展的集散地,更是世界1亿多客家人情系故土的心灵回归区。家谱中的“世系表”记载着丰富的宗亲血缘关系,历来是散居世界各地华侨寻根问祖、追踪族姓繁衍变化足迹的最重要的依据。古“海上丝绸之路”促进了梅州客家人海外迁徙,而华侨文化又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入梅州,在梅州形成了独特的客侨文化,客家华侨家谱是客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伟大战略构想正是历史文化与古代文明传承合作基础上理念的创新与突破,互联、互通、互鉴是丝绸之路建设的灵魂。“海丝”时代,在保护利用梅州地区海外家族、侨胞同宗共祖谱牒文化基础上推动与海外各地行政交流,推进与东南亚沿线国家之间经济合作以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是客家侨谱档案建设利用的新方向。

2 梅州客侨家谱的征集与保护

2.1客侨家谱利用现状

梅州地区家谱极其丰富,但藏有家谱的机构却不多,现存家谱多为早期本、手抄本,新印本少且复本数不大。目前客家人与海外侨胞族谱交流主要通过海外侨胞回来参加修族谱,完善族谱记载;其次因为迁居海外多代,族谱已经不全,后期只能通过邮件等方式使两地族谱互相补充、完善,因此客家族谱纸本文献极大限制了利用程度。信息时代,全国古籍家谱逐步向数字化方向发展,国内很多公共图书馆陆续启动家谱数字化项目,如上海图书馆和浙江图书馆等单位均建成家谱全文数据库[2]。而梅州家谱除少量介绍个人家谱的网站外,基本以目录为主,以揭示家谱内容为目标的全文数据库多因难度大、数量多、任务重、缺经费等原因未能进行。

2.2客侨家谱的征集与保护

侨谱文献征集要实现连贯性,应建立稳定的文献保障机制。首先,获取各县、区、镇档案局、方志办、博物馆等相关单位的支持,间接获得征集线索或直接委托搜集。其次,加强与基层文化站、宗亲会、老年协会的合作。乡镇基层文化站工作贴近农村,对于了解侨胞以及调查收集族谱有积极作用,可以将征集工作由被动转变为主动;同时,梅州各地区祠堂宗亲会盛行,宗亲会拥有本姓氏部分家谱,而且能够搜集更多的本姓氏家谱及宗族资料;老年协会是各行政村重修宗谱的发起者,可以掌握该区域内各姓氏修谱详情。再次,与家谱制作机构调查互通。如印刷厂是家谱重修出版的重要地点,在获得明确授权的前提下,可以由其呈缴数字副本,为地方文献数据库建设丰富馆藏资源。此外,还可试行资源寄存保管服务。对流传民间的家谱,特别是旧谱,实施网络征集、统一寄存,所有权归寄存者,保管维护建设者承担,既解决民间存放管理的难度,又激发所有者的积极性。最后,购买、翻拍、扫描或复印家谱。有些珍贵的旧家谱,很多读者需要而缺藏,通过到各大图书馆拍照、扫描或者复印家谱的方式加工为数字资源供读者使用。

古籍家谱需要科学的整理、加工与保护。客家家谱中,非正规出版者占多数,版次繁复,信息缺略现象严重,且新修家谱编排失序、错别字甚多;另外,老版家谱因繁体竖排,需要对文字重新注析方能方便读者阅读以发挥实效。部分老旧家谱因保存条件恶劣或年代久远,有掉页、虫蛀鼠咬、发霉变脆等现象,对破损严重的家谱务必进行二次修复,确保能长久保存。为解决散乱家谱资料散乱状态,采取中图法类号和拼音字母及阿拉伯数字相结合的三段式索书号体系对老旧家谱进行科学分类,保障后续家谱分类工作的有效实施。

3 客侨家谱资源数字化建设

互联网是大众获取信息资源的主流渠道,家谱文献资料的全文数字化不仅要满足长期保存,更要实现家谱修订补充的快捷化和延续性,以方便传承利用。

3.1信息系统应用开发

3.1.1数字平台架设

为揭示家族谱系其中蕴含的时间、空间信息,重现个人繁衍变迁活动,全面反映家族历史信息,需要创建数字内容管理平台对家谱相关文本、图像、视频及其他多媒体内容进行集成管理。数字家谱平台的建设实现家谱文献信息资源数据的联机采访、编目,并存多种MARC格式;坚持基于通用标准,支持TCP/ IP、Z39.50协议,实现接口的标准化与开放性,实现网上信息检索与获取的开放性和互操作性,并提供区别于传统服务模式的在线请求与查询的现代网络服务。基本逻辑结构设计如图1所示:第一层是用户层,提供家谱资源用户接口功能;第二层是业务逻辑层,提供完成所有的家谱采集、增加、修改、删除等业务逻辑和数据库存取的功能;第三层数据库层,是基于大型关系型数据库Sybase创建的客侨家谱索引库与全文库。家谱涉及的复杂时空关系的充分揭示、古今地名沿革查询以及家谱信息的共享,主要结合家谱文献资源库、年历时间数据库、古今地名数据库以及家谱元数据库的建设以完成,充分发挥家谱中迁徙数据的研究价值。

图1 分布式三层结构客侨家谱信息系统 

图2 客侨家谱元数据设计流程

图3 树状世系图效果

3.1.2家谱元数据标准化定制

客家家谱元数据信息系统具体结合梅州地区客侨家谱资源的特征,在借鉴DC元数据、中国家谱元数据等相关标准的基础上,定制编写内容全面、组织严谨的客侨元数据规程。信息系统由元数据采集子系统和元数据共享服务子系统两部分组成。目前MARC格式是主流的数据检索和交换格式,而家谱中包含丰富的人、地、时、事、机构及相互关系等,基于MARC格式的信息系统不能准确描述和全面的揭示。客家家谱作为一种特殊的地方文献,目前国内外尚没有现成的比较成熟的元数据著录规范可以直接套用。建设梅州地区家谱数据库,实现数字家谱的高效利用,需要在族谱目录、家谱介绍、史料价值以及族源、堂号、父子连名制等基础研究上进行基于内容的深度加工和揭示,编制灵活的、多维度的展示和操控元数据方案,基本流程如图2所示。

3.1.3数字化建谱

数字建谱是指利用网络技术,具体按族谱中家族的亲祖、血缘关系建立每一位族人之间的联系,在按世代传承的基础上依据辈分排序构建成可扩展的家族树的模型,从而建立一种具体直观的导航查询工具,方便使用者进行查询。如图3所示,树状字辈结构的实现是客侨家谱数字化的关键环节,它可以提高家谱查询效率、优化页面加载速度;可以灵活调整族人的归属分支,方便在输错的情况下重新调整分支;族人管理可以无极限,分支可以无限多;族谱管理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灵活设置谱系的格式,将母亲等在谱系体现,解决古代一夫多妻现象导致的问题。家族树在互动的过程中实现家谱信息的不断完善和扩充,因此树状结构中的家族成员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家族起源、家族关系以及其他成员的基础信息,并且享有记录、分享等沟通服务。

3.2侨谱文献资源数据库构成

(1)家谱书目数据库。繁杂无序的家谱资源经过整理、修补、归类后建立家谱书目数据库。书目数据库主要提供索家谱名称、提要、谱籍地、编修作者与日期、家谱版本、数量、馆藏地等描述性项目。书目数据库中阅读者既可按题名首字音序逐页浏览,也可以按谱名、谱籍地、姓氏、编修者等关键字段进行匹配检索。

(2)家谱全文数据库。客侨族谱以其家族、宗族为收录单位,记录着该家族的珍贵史料,是经济史、民俗史、华侨史等研究的珍贵史料。家谱书目数据库因信息的局限性难于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实现家谱文献的全文数字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家谱全文数据库的建立利于资源长久保存,方便研究人员阅读,极大缓解了收藏和利用之间的矛盾,而不是藏于“深闺”,秘不示人。同时家谱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利用现代化技术实现家谱资源的数字化,是对家谱进行开发利用的一种再生性保护。

(3)家谱视频资源库。视频资源库的建设是为推动家谱知识的传播和普及,有助于加深年轻一代对家谱文献的认识。内容涵盖全文数据库中所链接的多媒体资源,以及知识性栏目包含的图像、动画和视频、音频等资源,多媒体资源的融入可以实现图文并茂、生动形象、深入浅出的描述家谱文化知识。

3.3客侨家谱信息门户创建

3.3.1信息门户设计

建设家谱提要数据库、全文数据库目标是为世界的客家华人寻根溯源提供家族线索的权威通道,为新修和续修家谱提供可靠的知识规范以及专业的信息平台。伴随全球网络化进程的快速推进,网络信息资源的发展正朝“信息门户”方向转变,为优化客侨家谱“信息门户”的建设,采用先进的B/S模式同时避免与普通家谱网站功能产生同质化现象,力求凸显客家文化特色,栏目与功能设计如表1所示。

表1 客侨家谱“信息门户”栏目概要

3.3.2特色服务功能实现

多层次族人世系图输出。在族人世系图上,实现展开或缩开某个族人的世系图,可以输出某一家谱的总谱系,也可以输出总谱系下的某一分支谱系,输出谱系方便打印成纸张封装成册,也方便查询定位族人在谱系中的位置。具体格式主要分为普通家谱格式、树形列表格式、三代表格形式、三代族人列表以及五代表格形式。

全面的检索机制。建设丰富的传统家谱学术词汇,实现建设者对词库的维护,索引机制则采用字索引与词索引相结合的方式。为确保查全率、查准率,提升检索速度,系统主要实现模糊查询、定制条件综合查询、组合查询及百家姓查询等多元化查询模式。

多元化扩展阅读。用户不仅能够进行家谱信息查询检索,而且提供家族发展与变迁、姓氏来源、名人故事、家族相册等丰富的扩展阅读,同时还融合博客等网络热门个人信息平台,大大丰富个性空间,提升信息系统的内在价值。

4 梅州客家数字华侨家谱资源应用方向

(1)研究广东客家侨胞迁移历史和姓氏源流的知识仓库。客家华侨海外流动频繁,而客家家谱中的世系清晰详细记录着海外侨胞族源与迁徙历史,具体包括始迁祖来自何地,迁徙缘由,迁徙中转地,定居后支房的迁出情况、迁居何处、移民状况、与当地土著的融合情况、迁居与本房的关系等等,资料翔实可靠,客家家谱无疑为客家侨胞迁移历史研究提供重要参考价值,可为客家先人海外移民问题的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

(2)家谱档案是加强梅州与东南亚各国经济合作建设的纽带。客家华侨遍布世界各地、四海为商,涌现出大批人文大师、商界精英,他们十分重视血缘文化,始终与祖国同根相戚。广东省目前正实施扩大对外开放与加快转型升级的重大发展战略,大力推动粤东北山区的快速发展,同时也积极参与国家的“一带一路”建设。梅州地区通过对家谱档案的收集、保存和利用,可以密切加强与海外华人联系,激发印度洋“海上丝绸之路”沿线——东南亚各国广大客商回家乡投资发展的热情,与家乡梅州的改革发展有机相融,共同打造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梅州市自2009年连续举办4届的世界客商大会,为加强客商联系、深化交流合作、促进共谋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交流平台,吸引了众多海内外乡亲回家乡进行经贸、科技、文化的合作交流。

(3)团结海外华人,促进两岸和平统一的重要途径。中华民族自古有追本溯源的文化传统,海外的炎黄子孙尽管已加入所在国国籍,但民族与文化认同并没有改变。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台湾人民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台湾客家人500万。近年来海峡两岸交往越来越便利,台湾同胞回中国大陆寻根探亲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随着交流机会的日益增多,大批海峡两岸的血缘宗亲也正积极商议共修族谱之事。梅州与台湾都具有生态优美、物产丰富的优势,两地产业互补性强、合作前景广,利用家谱文化联络亲情,可以促进梅台两地经济合作手携手、文化交流心连心,共同推动海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1]袁彤.浅谈家谱的保护和利用[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0(3):67-69.

[2]林红状.高校古籍特色数据库建设实践探讨——以南开大学图书馆家谱研究文献数据库建设为例[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1(11):91-97.

[3]刘艳辉.家谱的文化与文化的家谱[J]兰台世界,2010(7):12-13.

[4]庞春妍,过仕明.建设古籍家谱书目数据库延伸大学图书馆社会职能[J].图书馆建设,2010(6):65-68.

[5]毛建军,中国家谱数字化资源的开发与建设.档案与建设,2007(1):22-24.

[6]陈干华.从族谱看梅州客家人口的变迁[J].南方人口,1993(4):46-51.

[7]徐建华.家谱的地方特色及价值[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9):56-59.

[8]肖文燕.地缘认同:客家华侨与侨乡社会的心理共识——以清末和民国时期广东梅州为例[J]江西社会科学,2012(11):135-139.

The Brief Research of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Genealogy of Hakka Overseas Chinese in Meizhou City

LI Jian-wei
(Jiaying University Library,Meizhou 514015,China)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value and advantage of the collecting and cataloging of the Hakka overseas Chinese Genealogy in Meizhou City,the practi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atabase,and the ways of making full use of local culture to promote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Meizhou city.

Marine Silk Road;genealogy;Hakka overseas Chinese;special database

G250.74

G250.74

A

2095-5197(2016)04-0008-05

李建伟(1981-),男,副研究馆员,硕士,研究方向:信息组织与图书馆数字化;客家文化研究。

2016-04-14(编发:王域铖)

*本文系广东省嘉应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梅州地区客家家谱标准化数字共享机制创新研究”(编号:2015SKY07)、2015年广东省图书馆科研课题(编号:GDTK1515)阶段性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族谱海丝家谱
家即是国,钩沉史海乐为舟——“家谱文化的传扬者”朱炳国
半张族谱:台湾三兄妹的寻根之路
首届海丝旗袍文化邀请赛流光溢彩
如何讲好“海丝”故事:关于“海上丝绸之路”主题展览叙事方法的研究——以“无界——海上丝绸之路的故事”为例
家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吴有春
万盏蜡烛 祈福海丝申遗成功
族谱撰修与宗祧承继——以祁门高塘王氏为中心
合浦汉墓群 见证汉代的繁荣“海丝”
二战后新加坡华人族谱编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