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2016-09-29李健友

广西教育·A版 2016年8期
关键词:运用微课小学语文

李健友

【关键词】微课 小学语文 运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8A-0018-02

微课作为一种短时、高效的新兴教学方式,获得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青睐。众多专家学者、一线教师把微课作为研究、实践对象,取得了较大的成果。微课运用于小学语文教学应遵循“微、主、动”三大原则。所谓“微”,就是指选择或者开发的微课要具备容量小、时间短以及知识点小这三个特征,这样才能够与小学生的身心特征相匹配。所谓“主”,就是指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一切微课的展开均围绕小学生进行,教师要明确小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心理、学习特征以及学习手段,结合学习资源的整合,充分重视小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诱发小学生的学习意识和保持学习兴趣。所谓“动”,就是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微课”手段,必须结合师生、生生互动进行,如果只是单纯的微课展示,小学生很容易对微课这一媒介失去兴趣,进而影响微课的使用效果。教师把微课运用于小学语文教学,有助于突破传统小学语文课堂的时空束缚,构建代入感强、真实度高的教学情境,诱发学生的学习意识,促使学生入情入境,开展有效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拓展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起到“一举多得”的教学效果。在本文里,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从导入、解惑和拓展三大环节探讨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以供同仁借鉴。

一、导入环节:以微课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乐学”

教学导入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与小学生的学习意识是否得到诱发,小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是否得到增强等有着紧密关联,并且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质量的优劣,应引起教师高度重视。小学生年纪尚幼,其感官能力日益增强,容易受到外形、色彩、味道以及声音的刺激,他们大多运用形象思维思考问题,对新奇事物感觉敏锐,但注意力无法长时集中,容易出现“喜新厌旧”的现象。微课所具备的“时间简短、形式多样、色彩丰富”等特征,恰好与小学生的生理特征、心理特点以及思维方式相吻合。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导入环节运用“微课”,把教学内容以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示出来,可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意识,促使其积极参与后续的教学活动,延长其学习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教师在讲授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开国大典》一课时,由于课文所描述的内容距今较久远,小学生无法从中感受到开国大典的盛大场面、雄伟气势以及人们的激昂情绪,教材中的简单插图也不能让小学生产生直观的认识和深刻感受。假如教师直接讲授教学内容,则不能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奋点,教学效果将大打折扣。鉴于此,教师可以运用“微课”手段,以视频和图像为媒介,以教师同步解说为补充,还原直观、动态的开国大典盛大场面,让小学生如临其境,带来视听感官刺激,激发其感性认识,感受文中描述的雄伟气势以及人们的激昂情绪,让小学生不由自主地萌发骄傲感和自豪感,并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实现学生“乐学”,为后续的教学活动奠定成功基础。小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较难长时间集中,教师在导入环节应用“微课”手段时,最好选择或开发具备趣味性特征的微课资源,创建与小学生的认知状况、情绪状态以及兴趣爱好具有紧密契合度的教学情境,通过字幕转换、重复强调、快进慢放等多种形式,凸显关键信息,并运用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各种教学资源实现教学内容的趣味化。

二、解惑环节:以微课聚焦教学重点,让学生“易学”

传统课堂教学方式无法为小学生整体呈现教学内容,也无法为小学生准确解惑,这容易让小学生在学习中遭遇“拦路虎”时产生退缩情绪,学习效果不佳甚至学习任务无法完成。教师把微课形式运用于小学语文教学的解惑环节,可以凭借自身特长突出教学重点(包括难点),挖掘小学生的兴趣点,并把二者进行有效结合(也就是应用学生感兴趣的形式展示教学重点),有利于小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重点,促使其实现知识的内化,真正转化为自身的知识体系,提升学习能力和增强学习效果。如教师在讲授语文S版教材六年级下册《海水为什么是蓝的》一课时,理解“光散射效应”是教学重点之一,但教材中对“光散射效应”的具体阐述上理论性较强,假如教师只是简单地应用传统课堂讲授进行具体讲解,会导致小学生无法准确理解和掌握所讲授的教学知识,无法实现教学目标。鉴于此,教师可以运用“微课”手段突破教学重点(包括难点),比如制作关于“光散射效应”的工作原理视频,收集各种蕴藏“光散射效应”的相关图片,把“光散射效应”的理论解释简单化、形象化,让学生“易学”。当然,在解惑环节应用“微课”手段,还可以与近几年兴起的“翻转课堂”结合起来,一是在课前让小学生学习相关教学内容,观看微课,掌握教学的基本内容,因此微课质量必须有所保证,在时间划分、知识点的选择上均要认真确定。二是在课上重点解决小学生的疑难问题,可以进行微课展示,也可以实施角色模拟,还可以进行课堂讨论,形成有效的师生、生生互动,微课的学习内容要精炼、准确,能够把知识点讲深讲透,让小学生能够顺利掌握教学重点,实现教学目标。

三、拓展环节:以微课挖掘教学深度,让学生“拓学”

教育与生活息息相关,小学语文教学自然不应该限制在教材内容、课堂教学之中,可以在课外对教学内容有效拓展,对教学空间有效延伸,促使小学语文教学融入生活更具针对性。教师要秉承“课上学方法、课后求拓展”的教学理念,在课堂上运用“微课”手段,把小学生的学习范围拓展至课外,把小学生的学习内容拓展至生活,以微课挖掘教学深度,提升教学效果。如讲授了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鸟的天堂》一课后,教师可以安排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3~5人为一组)收集“鸟的天堂”这一游览胜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类型资源,制作关于宣传“鸟的天堂”微课视频,让小学生在微课制作中拓展学习思维,激发学习热情,促进小学生学习综合能力的提高。教师还可以整理关于各种鸟类的科普知识,制作成微课视频,让小学生对鸟的种类、习性有一定程度的掌握,还可以安排小学生收集历代文人描写鸟的优美诗词,以微课的形式进行展示,并对其加以分析,提升小学生的文学素养,通过以上种种“微课”行为,实现小学生的“拓学”。由于小学低年级学生尚未具备一定的信息处理能力,教师在拓展环节运用“微课”手段时,最好是在小学高年级中实行并做好引导工作,要求学生按照任务要求进行实施。学生家长可以协助配合,帮助学生解决在资料收集整理、优化整合、重新建构以及微课制作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为小学生顺利完成任务提供便利。值得一提的是,教学拓展要基于教学实际,教师如果每上完一章课均进行教学拓展,这就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促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成效不佳。因此,教师要精心选择适合进行教学拓展的课文,科学合理地设置拓展任务,让学生“跳一跳就能够摘到桃子”,这样有助于挖掘教学深度,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总之,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并无具体模式可言,教师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结合教学现状展开,寻找到微课与教学实践的最佳结合点,有效发挥微课的应用价值。

(责编 杨 春)

猜你喜欢

运用微课小学语文
微课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巧用插图,注入课堂活力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与“微课”的首次亲密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