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耳炎:不让小毛病酿成大危害

2016-09-28

家庭医药 2016年8期
关键词:耳痛胆脂瘤耳道

中耳炎是耳鼻喉科的一种常见疾病,是一连串病程的统称。其中,急性中耳炎多由细菌的急性感染引起,可分为非化脓性中耳炎和化脓性中耳炎两类。中耳炎常见的症状包括长时间发热、耳闷、耳痛、听力下降或发烧、呕吐、腹泻等。化脓性中耳炎在数天内还会出现鼓膜穿孔、流脓,或耳后乳突区皮肤肿胀、潮红、明显压痛等。

小毛病,危害大

您或许会认为,中耳炎无非就是耳朵流脓、耳鸣、耳痛等病症,最严重也就耳聋,不会像眼睛失明的后果那么严重,更不会危及生命。其实不然,中耳炎若不及时治疗是很有可能危及生命。

1.若化脓性中耳炎不及时治疗,人体会出现发热、怕冷、食欲减退、呕吐、腹泻等全身性中毒反应,耳痛尤其剧烈。如果是小儿,往往会使患儿从睡梦中痛醒、哭闹不安,当咳嗽、喷嚏、吞咽时,疼痛还会加重。

2.由于鼓室相隔头颅很近,若不及时治疗中耳炎,很有可能并发如脑膜炎、脑脓肿、血栓性静脉炎等严重病症造成生命威胁,尤其是那些严重高热、呼吸衰竭的患者必须紧急处理,不然很有可能死亡。

3.中耳炎也能导致癌症发生,变成中耳癌。中耳癌临床上所表现的症状有持续性耳痛、耳鸣、重听,剧烈时放射到面部、颞部或乳突部,流出恶臭水样血性分泌物,耳内有菜花样新生组织。这往往是因为中耳炎患者并发胆脂瘤或乳突炎后也没有及时进行治疗,久而久之就恶化成癌。

中耳炎给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还远不止这些,它还会并发乳突炎、面瘫、败血症、痉挛、记忆力减退等严重程度不一的疾病。

西医:3种疾病分别治

临床上,中耳炎常见的有急性中耳炎、分泌性中耳炎和慢性化脓性中耳炎3种。

1.急性中耳炎

各种年龄都可以出现,多见于儿童。最多的是因耳痛来就诊的孩子,这有可能是急性外耳道炎,也可能是急性中耳炎,但因为耳痛家长都比较重视,只要及时看病,应该很快确定。经过局部滴耳液滴耳,必要时口服一些抗生素,可以很快缓解。

2.分泌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又叫卡他性中耳炎,它是以中耳积液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值得注意的是,随发病时间长短不一,可以看到是淡黄色或灰白色的浆液或黏液,但如果出现血液或清水样的液体,就要特别警惕。本病常见,小儿的发病率比成人高,是引起小儿听力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根据病史和临床表现,结合听力学检查,本病诊断一般不难。必要时可在无菌操作下做鼓膜穿刺来确诊。但有时积液可能很黏稠,由于针头细,也可能抽不出液体,就要综合分析了。

确诊以后,治疗原则是采取清除中耳积液,控制感染,改善中耳通气、引流,以及治疗相关疾病等综合治疗。要结合患者是否存在鼻炎、鼻窦炎和腺样体肥大等情况综合考虑,不能一味地采取手术。这其中,病情判断比较复杂,要充分听取医生的意见,同时结合患者本身的情况来决定。

急性分泌性中耳炎要选用青霉素类或头孢类抗生素,一般是口服;另外要短期使用地塞米松或强的松治疗。同时应采用滴鼻剂或喷鼻剂保持鼻腔及咽鼓管通畅。如果药物治疗效果不好,也可以采取手术治疗,包括最初的鼓膜穿刺术,抽出积液;或者鼓膜切开术。但通常都是采取鼓膜切开加置管术。

值得注意的是,成人如果是一侧的分泌性中耳炎,应当做详细的鼻咽部检查,了解鼻咽部病变,特别注意排除鼻咽癌。这种病例在临床是不少见的。

3.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这是大家较为熟悉的疾病名称,它的病变不仅导致鼓膜穿孔、流脓,还会破坏中耳甚至颅底的骨质。临床特点就是耳内长期间断或持续性流脓,听力下降,检查的时候可以看到鼓膜穿孔,多数可以看到脓液,有时可以发现肉芽或灰白色豆腐渣样的被称为胆脂瘤的病变组织。如果长期病变未经抗感染治疗,或者引流不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引起颅内外并发症,如耳后脓肿、脑脓肿、脑膜炎等。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一般都是因为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治疗不恰当、不彻底引起的,一般超过2个月。如果全身或局部抵抗力下降,也容易变为慢性。常见的细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感染,也有一些其他的微生物感染引起。

患者就诊一般是因为自己觉得长期耳朵流水,检查时可以看到分泌物是黏液脓性,或稀薄或黏稠;如果有肉芽组织,分泌物中有时还可看到血液。同时,出现程度不等的听力下降,因为病变时间较长,很多患者在听力损失程度相对较轻的时候自己察觉不明显,等到耳聋严重时才反应过来。另外,耳鸣也是常见的一种不适。

根据病史及检查结果,诊断不难,主要是对于自诉“耳朵长期流水”的患者要注意区别是不是慢性外耳道炎、外耳道湿疹或霉菌性外耳道炎的情况。另外,如耳朵里可以看到红色肉芽一样的病变,要特别警惕有没有外耳道或中耳肿瘤的可能。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治疗原则是控制感染,通畅引流,清除病灶,恢复听力,消除病因。

对于引流通畅的患者以局部用药为主,炎症急性发作时,要全身应用抗生素。如果有条件,最好在用药前先取脓液做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从而指导用药。

耳朵的局部用药对于这种病非常重要,最常用的是0.3%氧氟沙星滴耳液,也可以用0.25%氯霉素滴耳液。用药前用3%双氧水或生理盐水彻底清洗外耳道及鼓室的脓液,并用棉签拭干,后再滴药;一定不要用氨基苷类抗生素制剂(如新霉素、庆大霉素等)滴耳,以免耳中毒,导致药物性耳聋。

如果炎症很重,特别是对于已经侵蚀骨质的中耳炎,药物是无法彻底治愈的,这种时候就需要采取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的目的在于彻底清除病变组织,包括胆脂瘤、肉芽及病变骨质,获得干耳,也就是耳朵不再流脓,防止并发症。在这个前提下,尽可能地保留与传音结构有关的健康组织,如听小骨、残余鼓膜、咽鼓管黏膜、鼓室黏膜,乃至完整的外耳道及鼓沟等,并在此基础上重建传音结构,尽可能保存或提高患者的听力状况。

化脓性中耳炎的手术基本可分为两类。一种是以清理病变为目的的各种乳突手术,如乳突根治术等;另一种是以重建中耳传音结构为目的的鼓室成形术。两类手术可以相互结合,同时或分次手术中采取,也可以单独施行。至于怎么判断和采取哪种方式,就需要在综合判断病情的基础上,考虑患者意愿和诉求,全面分析和决定。

中医:虚实治疗各不同

中医根椐中耳炎的不同症状,分为“耳疳”、“耳脓”、“耳痹”、“风聋”、“耳胀痛”等病症范畴。中医认为,耳部的疾患是由于致病邪毒侵犯人体,使人体脏腑正常功能失调而发生的病理变化。致病因素多见于风、热、湿邪。根椐病情的表现和时间长短分为虚证和实证而辩证治疗。有的则是根椐病邪的不同进行分型,如风邪滞窍、痰邪聚耳、气血淤滞等。

实证 实证发病突然,一般表现为耳内闷胀,耳内疼痛,面色红赤,耳鸣,耳道分泌的脓液黄稠,听力不断下降。这多属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在临床中多采用清热泄火的方法,常用龙胆泄肝汤加减。如加用银花、连翘、蒲公英、鱼腥草、板蓝根、紫花地丁、大青叶、桑叶、黄芩、黄连等清热解毒药物,服用后效果明显。还可以用外治的方法,比如用大蒜榨汁,用少量蒸馏水混合拌匀,小心滴入耳内,每天3~4次。

虚症 虚证病程时间长,这是因急性中耳炎治疗不及时或误治而变成慢性中耳炎,使之经久不愈。虚证又分很多型:

1.脾肾气虚型。耳部常流出清稀脓液、耳聋或听力减退,面色萎黄,全身乏力,消瘦,经常头昏眼花。治宜选用归脾汤和参苓白术散加减。常用黄芪、党参、白术、陈皮、山药、当归、茯神、银花、白芷、地肤子、鱼腥草、野菊花、紫花地丁等药物。

2.阴虚火旺型。肿痛厉害,脓液较多,清稀不黏,并经久不干,有腥臭味,头昏耳鸣,心烦失眠,手足心发热,腰酸乏力。治宜用知柏地黄汤或是耳聋左慈丸加减。常用黄柏、山茱萸、山药、丹皮、赤芍、泽泻、竹叶、石膏等。

虚证也可以用外治的方法,比如用炒黑五倍子烧灰存性,加入少量枯矾,研成极细粉末。先将耳道清洗干净,轻轻将药物吹入耳中,一天数次,有较理想的效果。

治疗中耳炎,中医还有一些独具特色的疗法,也颇有疗效。

艾灸 艾灸有解毒利湿、通络排脓的作用,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手段,在临床中有一定效果。首先将耳道清理干净,特别是有脓液时,一定要用棉签清擦干净,然后用稍硬的白纸卷成一个圆锥形,将尖部留下一个小孔,轻轻插入耳中,患者头靠近桌边的艾条,医者轻轻将艾条发出的热烟不断吹入耳内(须防灼伤耳朵),每次3~5分钟,每天4~5次。

热盐枕 中医认为,肾开窍于耳,耳鸣耳聋是因为肾精不足,气血亏虚,至使耳部经脉失于濡养所致。热盐敷于耳部,可以温肾益精,又可行气活血、通络开窍,消除肿胀和疼痛,对中耳炎引起的耳鸣耳聋、分泌性中耳炎有一定效果。其操作方法,缝制一个双手掌大小的纱布袋,将炒热的盐放入其中,当盐温热到不烫人时,开始在耳部周围来回熨烫,或者将耳部直接枕在盐袋上,到盐袋凉时即换,每次约15分钟左右,早晚各1次,连续1星期。

针灸 用针灸治疗中耳炎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一般是在中耳炎的初期,效果比较好。可以取足少阳胆经上的穴位,因此经循耳周。取其上穴位如听会、丘墟等穴位,具有清肝胆湿热、通利耳窍的功效;还可以取少阳三焦经上的翳风穴,疏泄肝胆之火,通利耳窍;手少阳三焦经的耳门,也有泄热利窍的作用;还有一个常用的穴位足三里,能强壮机体,增强人体抵抗能力,加强白细胞的吞噬功能。

食疗 药膳食疗也是一个选择。比如用冬瓜30克,薏苡仁、银花、柴胡各10克,鳖甲粉15克,共煮成粥,放入少量红糖服食,每天1次,连服用1星期,对于慢性中耳炎经久不愈者有一定效果。

偏方 (1)用加工的地龙浸液,先将耳道擦拭干净,滴入地龙浸液2~3滴,连用5天,有消炎生肌的作用;(2)用冰片1克,碾成粉末,用核桃油调和,擦拭干耳道后,滴入2~3滴,连用5天,也有很好效果;(3)分别用鲜桑叶汁、鱼腥草汁或鲜虎耳草液,作为药液滴入耳内,也有消炎杀菌的功效。

古代医书上记载的“耳脓散”也有一定效果:用乳香、没药、冰片混合,碾成粉末,先把耳道清理干净,用硬纸卷成小圆筒,将药物轻轻吹入耳内,一天3次,每次不宜过多,以免堵塞耳道。乳香、没药有调气活血的功效,能活血化淤,消肿生肌;冰片可透骨生窍,散热止痛。三者结合,能有效地治疗中耳炎。

防治中耳炎6大误区

误区1:没有耳痛、耳道流脓,就不是中耳炎

中耳炎包括急性中耳炎、慢性细菌性(化脓性)中耳炎、分泌性中耳炎、胆脂瘤型中耳炎等类型。耳道溢脓,急性期有耳痛是化脓性中耳炎的主要症状。分泌性中耳炎一般无耳道流脓症状,也较少出现耳痛,可仅有耳闷、听力下降等问题。部分胆脂瘤型中耳炎也可无耳道流脓症状。

误区2:非化脓性中耳炎发病率低、危害小

非化脓性中耳炎由于症状不明显,常在“不知不觉”中导致不同程度的听力损害,与“显而易见”的化脓性中耳炎相比,患者的早期就诊率低,治疗不当或延误治疗容易发展成慢性中耳炎,危害更大。隐匿性胆脂瘤型中耳炎还会引起面瘫、脑膜炎、脑脓肿等并发症,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误区3:只要有耳道“出水、流脓”,就是中耳炎

除中耳炎外,不少耳科疾病也有“出水”症状。比如外耳道炎,有时可表现为耳道“出水”,伴细菌感染时,会有流脓。其与中耳炎的主要区别是前者鼓膜完整,无穿孔。此外,外耳道毛囊疖肿破溃、外耳道肿瘤继发细菌感染时,也可有流脓的表现。

误区4:治疗中耳炎,只要吃抗生素就可以了

这种观点比较片面,中耳炎的治疗方法很多,并非吃吃抗生素那么简单。比如,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主要针对病因(如鼻炎、鼻窦炎、上呼吸道感染等)进行治疗,可选用滴鼻剂、中成药、抗生素等药物;急性中耳炎患者除用抗生素外,有耳痛的患者还需要用滴耳剂;慢性中耳乳突炎反复发作者、胆脂瘤型中耳炎患者应尽早手术。

误区5:中耳炎屡治屡发,无法根治

中耳炎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的主要原因是药物治疗不能彻底清除炎性病灶,鼓膜未修复导致中耳鼓室进水、继发炎症。随着耳科显微技术的发展,部分中耳炎,如慢性中耳乳突炎和胆脂瘤型中耳炎,可通过手术达到根治的目的。

误区6:预防中耳炎,只要耳道防水就可以了

预防耳道进水仅对慢性中耳炎、鼓膜穿孔者有一定效果,对其他类型的中耳炎效果甚微。比如,分泌性中耳炎和急性细菌性中耳炎,由于其发生与连通鼻子和耳朵的结构——咽鼓管的阻塞有关,故一切易导致咽鼓管阻塞的疾病均需防治,如鼻炎、鼻窦炎、鼻息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鼻腔肿瘤、儿童增殖体肥大等。另外,感冒鼻塞时尽量不要频繁、用力回吸鼻涕,气压急剧变化(如飞机下降时)时向耳内鼓气、嚼口香糖等,对预防中耳炎的发生也有帮助。

猜你喜欢

耳痛胆脂瘤耳道
耳内插葱治不了耳聋
中耳流脓、头痛眩晕……警惕胆脂瘤
获得性中耳胆脂瘤基础研究进展
坐飞机突然耳痛快按这两个穴位很管用
以耳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病例分析研究
如何治疗中耳胆脂瘤?
声学头模耳道入口处的声场仿真分析
我国成立耳道数据与3D打印服务中心
中耳胆脂瘤并周围性面瘫的临床分析
局部外周神经刺激联合奥卡西平治疗难治性神经性耳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