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非馆阁体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碑》
2016-09-28庆旭
庆旭
并非馆阁体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碑》
庆旭
“学书先学楷”乃古训,但宋代之后,学楷多从颜柳入似成潮流。欧阳询楷书一直以来因其点画严整,结体险绝等本质属性而受众者远疏。学者因对其点画形态和险中寓平的结构的某种程度的误读,造成欧楷馆阁之嫌。事实上通过对欧楷的科学训练可获得对点画明净质量和结构变化的多样认识。
规整;内擫;险绝
有一段时间大家对学书之始从何体而入进行过持久的讨论,并有相关的理论文章站在各家的立场上阐发。有从书体演变的先后顺序而入,如篆书,并以为高明,有学术感,说这符合事物发展的逻辑顺序。持此论者,多为实践一派稍弱但有相当文史功底的学究型书者。也有认为先学隶书更加便当,说隶书笔法简单,学会大约的运笔之后,再往楷书、行书、草书过渡容易些。其实这是对隶书笔法的严重误读,不要以为隶书就是简单的“蚕头燕尾”,也有诸多既非“蚕头”也非“燕尾”的精彩隶书摩崖碑刻,尤其是汉代的摩崖石刻。当然更多的还是秉承古人“学书须先楷法,作字必先大字。大字以颜为法,中楷以欧为法,中楷既熟,然后敛为小楷,以钟王为法”这一古训。在这个古训中,对楷法(字形大小、书体选择)的先后顺序也作了规定。就目前中小学语文教育(其中包含识字教学与书写教学)之实况,笔者愚见,“学书须先楷法”有一定的正能量的学术追求——楷法熟练对学校教育有着并非全部功利主义的积极意义——楷书系列严谨规范的笔法和结构法对学生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有积极意义。但在“楷法”的训练程序上“大字”不一定“必先”,也不一定“以颜为先”,魏碑不可以吗?完全可以。“颜(真卿)”是尚法的唐楷的代表之一,在此前的历史发展中并无颜楷,楷书不也是有曾经的辉煌吗。不可否认,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楷书各有风姿。
欧书原帖
但目前社会上对书法学习入门多首选颜真卿又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选择有主观性、是个人权利。就像审美有主观性、是个人权利,别人干涉不得一样。还有一部分习书者就是偏爱骨感柳公权(虽然他被米芾奉为“恶札之祖”)、有人就是喜欢秀雅赵孟頫(虽然有人说他是“贰臣”,人格上有缺陷)。习楷由欧阳询入也并非死路,只是看学习方法的取舍而已。客观上是有相当的学欧者确实容易跌进板滞的陷阱,从而就有了欧体馆阁之嫌。如何避开程式,练就纯正的欧楷,大有文章可做。
欧阳询(557-641),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官至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后世称“欧阳率更”,他是一位由陈入唐的书法家。书学北碑及二王,《唐书》本传云:“询初效王羲之书,后险劲过之,因自名其体,尺牍所传,人以为法。”篆隶草楷皆精,所谓“八体皆能。”但最能代表欧阳询书法艺术水准的当属楷书,《宣和书谱》云:“询正书为翰墨之冠”。而且他对楷书结构的研究可说是古今一人。潘伯鹰在《中国书法简论》中说:“险劲二字说尽了欧书的特色,但越是险劲的字,越是从平稳中来,写字也好比建筑工程,越是危险的工程,越是要建筑得平实坚固,使其每一个重点,都在力的重心之中。欧书的险劲,原是从极强的笔力和极平实稳固的结构中来的。”其碑刻楷书有《九成宫醴泉铭碑》《虞恭公温彦博碑》《皇甫诞碑》《化度寺化度寺邕禅师塔铭》等,墨迹楷书有《千字文》。其中尤以《九成宫醴泉铭碑》《皇甫诞碑》《化度寺化度寺邕禅师塔铭》最为著名,被后人评为欧楷三大杰作。一般认为欧楷从《九成宫醴泉铭》进入为正道。
《九成宫醴泉铭碑》由唐代名臣魏徵撰文,为欧阳询七十五岁时所书,是欧体楷书的代表作。唐贞观六年(632)四月立于九成宫(今陕西麟游)。该地原为隋朝的仁寿宫,唐贞观年间重修,作为避暑之所,改叫九成宫。此地原来缺乏水源,唐太宗来此避暑时发现一道甘泉,取名醴泉,遂立碑以纪其事。碑身是一块上等的青石,“碑高七尺四寸,宽三尺六寸。”(《金石萃编》)阳文篆额,正文楷书,二十四行,行四十九,共1008字。传世宋拓本尚多,今传本皆有缺损,以明代驸马李琪所藏北宋拓本为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文物出版社有影印本。此碑命运多桀,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差点作为炼钢的耐火砖,虽然保存下来,但还是遗憾地留下三道裂痕。《九成宫醴泉铭》为欧阳询晚年楷书佳作。《宣和书谱》云欧阳询“晚年笔力刚劲,有执法面折廷争之风。或比之草里蛇惊,云间电发,金刚之瞋目,力士之挥拳。至其笔画工巧,意态精密俊逸处,人复比之孤峰崛起,四面削成,皆非虚誉也。”
《九成宫醴泉铭碑》乃欧阳询奉唐太宗之命而作,故书写精心,一丝不苟。精致规整的点画和险劲稳健的结构为后学者提供了足够的取法范式。
因欧阳询楷书由北碑而来,北碑又风格多别,线形、笔意方圆有致,欧书取险峻的方笔。
其笔法特征明显,以内擫为主,一拓直下。一画起笔处多逆势方切而入,行笔内敛,收笔回护。这些特征在横画、竖画中尤为明显,横画排布严整,竖画硬挺,而且左右对峙的直(竖)画中部多向字心凹进,给人坚韧、锋利、挺拔的质感。但欧楷在撇捺用笔上又能方圆兼取,给人以圆润丰满的审美感受。尤其是捺画和竖弯钩的收尾取隶态,气息古雅,意蕴深远。这种线条的方圆、刚柔、轻重、紧疏的质感效果是欧阳询对对立统一艺术法则的灵活运用,恰因之取得了“刚则铁画,媚若银钩”(欧阳询《用笔论》)的艺术效果。明陈继儒评论欧书“如深山至人,瘦硬清寒,而神气充腴。能令王公屈膝,非他刻可以方驾也。”(《眉公全集》)对于用笔理论,欧阳询有《用笔论》一篇,他说:“最不可忙,忙则失势;次不可缓,缓则骨痴;又不可瘦,瘦则形枯;复不可肥,肥则质浊。”此理论不单单在楷体中有意义,在别的书体中也是至理良言。
“于平正中寓险绝”是此碑结构的典型特点,即平中寓险、险中有平;又可谓险中求稳、险中求平、险中求和。总之给人以戈戟森严又稳健静穆之感。关于“平”,冯班《钝吟书要》云“虞世南能整齐不倾倒,欧阳询四面停匀,八方平正,此是二家书法妙处。”关于“险”,梁巘《承晋斋积闻录》云“欧《皇甫》《虞公》二碑,是一条路,是自成一家时,其用笔用意,折处是险,峭处是险。”此碑字形在狭长取势的总体基调下还要兼顾本身的自然形态,如扁势的“西”字等就要尊重本身构字规律。对此欧阳询专门总结一套行之有效的结构理论,那就是书法理论史上颇负盛名的《欧阳率更书三十六法八诀》。“三十六法”是他所总结的包括排叠、避就、顶戴、穿插等在内的三十六中构字形式;“八诀”是略同于卫夫人《笔阵图》中所列的各种笔形。欧阳询认为结字要“当审字势,四面停匀,八边俱备,短长合度,粗细折中。”
从笔画形态上看,欧楷富于变化的方式是极其微妙的,需要读者细心推敲。在经典唐碑中,《九成宫醴泉铭碑》是较为难学的一例,它既不像颜体那样具有开拓雄强的气概,线条的处理和字形摆布具有较大的变化余地;也不像柳体那样对点画的“形”的刻画有相对不变的规定性,尽情地表达着“尚法”的审美理想。它具有一种“肃肃有庙堂之神威,森森如武库之矛戟”,蔼然可亲却又不可侵犯的艺术气质。之所以众多习欧者特别容易出现呆板之象,或者“布如算子”,或者“枯瘦寒酸”诸如此类,很大程度来自对具体点画认识的概念化、程式化,从而导致用笔的单一化、僵硬化,呈现的是某种固定模式,而不是多变性、活泼性。只有通过细致的读帖,精确发现其微小变化是活泼的大宗才能使其线条既清秀硬朗,又不失婉润,点画刚劲有力,笔笔精神,从而在书写和艺术表现两方面彻底否定了《九成宫》乃楷体馆阁之嫌。
在线条的组合方式、穿插方式方面,此碑尤见匠心——大的方面左揖右让,中紧外展,穿插避让,欹正俯仰;局部又善于挪移小笔画、小部件构成新的组合方式,打破惯常的搭配样式,造成另一种新颖的组合格局。想把欧楷写活,大的方面起初就会引起临者的注意,关键在细节。
当代书家欧阳中石先生对《九成宫》的临习与创作有过专门研究,出版了相关的理论著作,建议学者可以搜集整理以作启示。不得不提醒读者注意的是,笔者对于当代欧书颇有研究的专家中,只提到欧阳先生,并未旁涉过多写欧的“高手”。这不仅因为欧阳先生作为我国高校书法教育最早期的学科带头人既有着高超的实际动手能力,更关键处在于先生立足的是颇有高度的北碑式欧楷,还在于先生一直呼吁对经典的敬畏,而不仅仅为欧楷而欧楷。当今社会颇有部分书家写就一手熟练欧楷——若按经典碑帖的理论,真切地讲还不能叫做“欧楷”,充其量称作“欧式楷书”而已。这“欧楷”与“欧式楷书”还是有着“质”的区别,前者是指欧阳询楷书系列;后者只是一种欧阳询楷书的图式,只是外在形貌,只是皮毛。更需读者擦亮眼睛的是“欧式楷书”实质是某些人自身的书写惯势而已——虽然也多多地出版了系列字帖,但格调苍白。若想写出有品位的欧楷,还是多从《九成宫》《化度寺》《虞恭公》切入吧。免得染上“俗病”,须知“万病可医,惟俗病难医”,读者诸君想来自知。
欧书临帖
欧书创作
J292.1
A
1005-6009(2016)30-0028-03
庆旭,江苏省苏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苏苏州,215000)美术教研室主任、副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苏州市书法家协会理事兼副秘书长,苏州市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