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边缘化的留村儿童
——对河北省Z小学教育现状的调查

2016-09-26董军芳

邢台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家庭儿童农村

董军芳,陈 静

(邢台学院 社会科学教学部,河北邢台 054001)

教育边缘化的留村儿童
——对河北省Z小学教育现状的调查

董军芳,陈静

(邢台学院 社会科学教学部,河北邢台054001)

作者运用深度访谈及参与观察的方法对河北省中南部Z农村小学留村儿童的教育现状进行了深入调查。调查发现:在农村,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教育及学校教育并没有随之相应的提高,教育的发展远远落后于社会的发展,留村儿童教育质量普遍较差。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化建议,以改变留村儿童处于教育边缘化的状态。

留村儿童;教育边缘化;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留村儿童是指在农村学生大量流向外地求学的背景下,那些依然选择在当地农村小学接受教育的农村儿童。包括留守儿童及与父母一起在农村生活的儿童。

笔者以河北省中南部Z农村小学的留村儿童为研究对象,从2015年3月—4月在Z小学进行了为期四周的田野调查。在调查期间我们主动担任了体育、品德与生活、英语、科学等课程,与其他教师同吃同住,以便了解小学生和教师的真实学校生活;并且走访了10个家庭,与家长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我们通过参与观察及深度访谈的方式,试图从小学生的教育质量现状入手,来描述“留村儿童”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现状,尝试为处于平原的留村儿童的教育现状勾勒出一个微观图景,进一步思考实现教育公平的有效途径。

一、Z小学基本情况及留村儿童教育质量现状

(一)Z小学基本情况

Z小学始建于2001年,2002年投入使用,是一所全日制完全小学,隶属JL县合理布局项目学校。Z小学位于县城最北边的ZCL村村西,距离NW线公路350米处,Z小学服务于周边五个自然村村3400多人。占地面积约57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60平方米。现有教职工8名,学历均在大专以上,共有6个年级,6个教学班,在校生95名。

(二)留村儿童的教育质量现状

根据教基二 [2013]2号文件《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的解释,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学业负担状况五个方面。Z小学留村儿童的教育质量现状又是如何呢?

1.留村儿童的生活习惯

每天早晨学生们7点左右就开始在校园里叽叽喳喳,大部分家长早晨6点外出干活,所以这些学生随便吃点东西就来上学了,其中还有一些饿着肚子。学生们放学时会在旁边小商店里买一些没有质量保障的零食。学生们的形象:黑黑的脖子、脏脏的小手、黑白相间的小脸、随地扔废纸。

2.留村儿童的性格表现

大多数女学生表现为性格内向,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有些男学生表现为性格活跃,甚至调皮捣蛋,比较放纵。二年级有个男生叫MLS,开学时要交资料费46元(全省统一征订的同步练习册),他跟爷爷要钱后自己花了。后来,他说把钱交给了数学老师,还让同学做伪证。一再追问下他才承认,后来还交待曾偷拿爸爸600多元钱。

3.留村儿童的学业成绩

本次调查使用的学生学业成绩的数据是Z小学在GT校区统一组织的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的成绩。我们仅对语文、数学、英语(均为百分制)按照年级进行了统计,数据显示:1-6年级语文成绩的均值分别为86.27分、81.35分、68.07分、57.91分、44.95分、52.25分;1-6年级数学成绩的均值分别为80.27分、84.40分、71.73分、56.91分、39.79分、33.00分;3-6年级的英语成绩分别为80.47分、44.87分、43.16分、42.00分。从数据可以看出:从整体上来看学生的分数比较差,尤其4-6年级的成绩极其糟糕;从成绩分布来看,随着年级的增加,各科成绩的均值在逐渐下降,6年级数学和英语的成绩都处于最低;从总体来看,数学和英语成绩均比语文成绩差。

二、家庭教育对留村儿童教育质量的影响

在调查中,我们把Z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家庭作为调查对象,六年级一共有12个学生,但由于两名同学的父亲都在外地打工、母亲早出晚归,所以我们只走访了10个家庭。在调查中最大的困难是确定家访的时间,家长大多数在附近村庄服装厂工作,他们每天早上6点多上班,晚上7点多下班,因此家长很难腾出时间接受我们的访谈。下面我们按照家庭教育现状的突出特点进行分类。

(一)家庭的教育期待

家庭与学生对未来的期待对学生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那些设立高标准和较高期待的家长的子女更可能取得较好的发展和成就。而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家长对学生的未来没有太多考虑,也没有对学生提出较高的要求,更多的是随波逐流。访谈中JZG的家庭教育比较典型。

案例1:JZG,男,性格开朗调皮,头脑聪明,学习成绩在班级排第二名,但自控力差。谈到JZG的未来时,他父亲说:“能考上学校就上学呗,不行就找个地方让他打工去。”当我们说到父母应该在家多督促时,他父亲说:“我们这平时太忙,管的时候少,你们老师多费费心,多帮着管理管理,犯错该打就打。”(2015年3月30日对JZG家庭的访谈)

(二)单亲家庭

平均而言,单亲家庭与双亲家庭相比,单亲家庭的教育不利于儿童的成长。在儿童的教育过程中,因为父母亲参与度低,使儿童没有归属感、安全感、缺乏学习的动力。在调查的10个家庭中有一个是单亲家庭。

案例2:YQ,男,学习差。父母离异,和爷爷奶奶生活,爷爷虽有对YQ的成才之意,但对YQ有些溺爱,对学习表现出很无奈。(2015年3 月28日对YQ家庭的访谈)

另外在前面提到的MLS也是单亲家庭,长期和爷爷生活,加上爷爷的严厉和粗暴,他不敢表达自己对玩具和零食的需要,但又控制不住诱惑,所以他采取了偷和骗的方法,扮演了一种与实际年龄不符的角色。

(三)母亲角色

母亲对孩子教育参与度的多少对儿童的成长有较大的影响,有较多时间和能力参与儿童教育中的母亲,她们的子女表现较好;而没有时间和能力参与儿童教育中的母亲,她们的子女表现较差。同时母亲的生活态度也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积极母亲的孩子要比消极母亲的孩子更为优秀。在此次调查中发现,更多的母亲忙于生计而没有时间照顾孩子的学习,或者是没有能力去指导孩子。还有一位母亲在工作中的消极态度对孩子的成长已经产生不利影响。

案例3:WX,女,学习差,在家中是独生女。在谈到对孩子学习辅导时,她妈妈说:“就是叫她写作业,教题不会啊我们!”(2015年3 月27日对WX家庭的访谈)

(四)重男轻女观念

农村较重的重男轻女观念,对孩子的成长带来了影响。具体表现为:其一是由于父母的忽视,在女孩子成长中出现了自暴自弃和逆反两种心理;其二是大部分父母对男孩表现出溺爱和放任,对孩子的成长起着消极的作用。

案例4:HYN,女,学习较好,班级第一,有一个弟弟。在调查中发现,爸爸妈妈的教育观念较强,在访谈中也表示出对儿子的重视,多次强调希望老师帮助教育儿子,很少提到女儿。在和HYN私下交谈时,她表现出对弟弟的敌视态度。(2015年4月1日对HYN家庭的访谈)

(五)家庭的教育能力

“教育实施能力是家长施行家庭教育所需要具备的核心能力。它由许多子能力综合组成:(1)辅导功课和个性特长培育能力。 (2)媒体手段使用能力。(3)儿童问题行为处理和劝导能力。(4)生活教育实施能力。”[1]

笔者把农村家庭教育能力分为父母辅导孩子功课的能力和陪伴时间。首先,农村家庭父母辅导孩子功课的能力较差。在调查中发现,10个受访家庭中8个受访家庭的教育能力差,仅有2个家庭具有辅导孩子功课的能力。其次,农村家庭父母陪伴孩子的时间较少,由于对孩子成长关注不够,导致一些孩子的生活习惯出现偏差。在访谈中,WST的妈妈说:“孩子们现在手上的钱有时候异常的多,有的孩子有偷父母钱的习惯。”(2015年3月26日对WST家庭的访谈)

三、学校教育对留村儿童教育质量的影响

“有史以来,家庭以外最主要的儿童社会化主体是学校。通过正规的学校教育,儿童被教之以在这个社会和文化传统中他们所需要的技能和态度。”[2]“回顾学校生涯,所记住的最喜欢或最讨厌的人就是教师,......正是他们的课堂上,我们接受监督、表扬与批判,父母对我们所投入的时间以及对我们能力的理解方面通常都不如老师。”[3]那么Z小学学校教育的现状如何?

(一)大量学生流失

学生流失是消极亚文化产生的催化剂,是导致教育质量下降的一个客观原因。

在学校教育的大环境中,学校形成了两种主要的亚文化:积极倾向与消极倾向的学生,与之相对应的是积极亚文化和消极亚文化。积极亚文化的学生受到学校价值和同辈的两种影响,而消极亚文化成员的主要认同则来自同辈群体。

农村小学流失的学生大部分是具有积极倾向的学生,具有积极倾向学生数量的减少,具有消极倾向学生的数量则相对增加。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是对父母的依赖性比较强,但现实是留村儿童不能从父母那里获得这种需要,他们就依赖于玩伴,因此占主流的消极亚文化直接影响到教育质量。

(二)教师的教学水平

从整体看,Z小学教师的教学水平普遍较差,其主要表现为:第一,缺少有效培训,知识结构老化。Z小学教师学历层次都在大专以上,符合小学教师的学历标准。教师分为两类:一类教师原是民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接受继续教育而获得大专学历。另一类教师是专科或本科院校毕业的大学生,基础比较好,但在教学方法上存在问题。就像Z小学校长说的:“从学历上看是都达标,但有的只是县师范毕业,后来进修的学历,其实基础不太好;还有小学教育要用小学教育的方法,如果没有经过专业训练本科学历也是教不好的......”(2010年3月26日,对Z小学校长ZXH的访谈) 第二,教师学科结构失衡。Z小学没有音乐、体育、美术、英语、信息技术等学科的专业教师,音乐、美术、信息技术基本不上,体育课就是在操场上跑。第三,担任课程较多,没有时间认真做教研。一、二年级的老师实行包班制,三至六年级的老师则同时承担3门以上课程,几乎所有的老师以能完成教学任务为目的。

(三)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在调查过程中,发现Z小学的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普遍偏低,主要表现为上课迟到;对教学漫不经心;不认真备课等。

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普遍偏低,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原因:第一、Z小学教师的一些待遇得不到保证,缺乏奖励机制。在调查期间,我们发现Z小学的教师,无论是男教师还是女教师都非常节俭,住校教师每周会从家里带来咸菜吃,平时几乎不吃蔬菜。学校的住宿条件太差。Z小学有2名女教师和1名男老师需要住宿。他们的宿舍是由大教室改成的,居住环境太差。我们去的时候是3月份,虽然不是最冷的时候,但晚上睡觉时必须穿着毛衣睡觉,否则太冷。我们无法想象怎样长年在这里生活。第二,社会认可度偏低。低下的工资待遇不能体现教育的回报率,直接导致社会对农村小学教师职业的认可度偏低。第三,教育管理水平较低,打击了教师的教学热情,甚至导致农村小学教育的恶性循环。主要表现在:管理制度不健全、教育管理者中依然存在着责任心不强、管理水平及业务水平较低等现象。在调查中,教师们对校区的评价制度非常不满。

四、提高留村儿童教育质量的建议

(一)转变观念,把农村小学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我国80%多的人口分布在农村,农村教育担负着提升国民素质、培养人才的主要责任;同时,基础教育质量直接决定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水平,而小学教育又是基础教育中的奠基石。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农村小学教育,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高度重视。

(二)提高农村小学校长的管理水平

一是通过政治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农村小学校长的责任意识。二是完善管理制度,明确规则。例如,制定或完善任免、考核制度,将优秀人才选拔和留在管理队伍中;制定具有可操作性、有效性的具体岗位职责,明确责任,用制度引领小学校长的责任心。三是典型示范,积极引领。发挥上级部门及媒体的作用,积极宣传先进小学校长的优秀事迹,激励周围人的工作热情。四是加强培训,全面提高农村小学校长的业务水平。

(三)加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

第一、加强师德建设,坚定教育信念。例如:加强政治思想和职业道德的学习,对违反师德、法律的教师采取零容忍的态度。同时加强科学教育思想的学习和宣传以坚定教师的教育信念。

第二、推进教师工资收入改革,让农村教师享受应得待遇。例如:保证农村教师工资收入,使农村教师不低于甚至高于地方公务员工资水平,不低于同区域城镇教师工资水平;在此基础上,根据农村的边远贫困程度设计梯度岗位工资,增加边远贫困地区农村教师岗位的吸引力;依法落实为乡村教师缴纳住房公积金和社会保险费,乡村教师重大疾病救助工作,职称(职务)评聘向乡村学校倾斜,建立乡村教师荣誉等政策,切实落实乡村教师定期体检制度、解决改善乡村教师宿舍和办公条件等问题。

第三、完善补充和稳定机制,优化农村教师队伍结构。例如:科学合理核定农村小学教师编制,编制按照生师比和班师比相结合的方式核定,确保乡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满足教学实际需求;招录或培养音乐、体育、美术、英语、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师,优化学科结构,保证开足开齐国家规定课程,适应素质教育的新形势;充分发挥高等院校服务地方发展的积极作用,积极宣传并制定激励措施,鼓励优秀大学生到农村小学任教。

第四、健全培训机制,提高乡村教师的教研和科研能力。例如:建立和完善有效的乡村教师培训制度,实现全员分批培训的长效机制,并向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边远贫困地区工作的教师以及薄弱学校的教师倾斜;制定农村教师“走出去”的长期计划和目标。定期组织农村教师到城镇、城市等优秀学校进行阶段性学习;制定“教育下乡”的长期计划和目标。教育管理部门吸收德才兼备的优秀教育者组成教研指导小组,定期到农村小学进行阶段性指导;加强农村学校之间教师的交流和学习。

第五、激励和管理双管齐下,调动农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例如:严格教师录用条件,选择优秀并乐于从教的人才补充到教师队伍中;完善教师评价体系及奖惩机制,改进教师绩效工资制度与职称评聘制度,构建起“让认真积极从教、教育有方与教育有效的教师成为最受尊重的人”的评价体系,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从教积极性;典型示范、积极引导,积极宣传农村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鼓舞农村教师的从教热情,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

(四)改善农村家庭的教育现状

第一、把“贫困生”的补助政策和“奖学金”的激励政策延伸到农村小学,缓解部分贫困农村家庭的经济压力。通过补助和奖励的政策既可以对贫困家庭给予经济帮扶,也可以给予精神上的激励支持。此外对于单亲、留守、重组等特殊家庭的小学生,学校要给予特别的关怀。同时要树立优秀家庭和优秀学生的典型,发挥榜样的积极作用。

第二、通过政策引导,发挥农村小学在改善农村家庭教育现状的桥梁作用。(1)引导各个农村小学建立和完善与家庭的沟通机制。例如:学校通过家长会、家访、微信、QQ群等形式进行家庭教育知识的宣传和普及。(2)学校发挥学生的中介作用,向家长宣传家庭教育知识。(3)让家长走进学校和课堂,提高家长的教育参与意识。(4)动员农村家庭中比较优秀、积极、而且善谈的家长,让他们利用闲聊、工作等家长能够相互接触的时间,宣传教育的重要性。

第三、发挥媒体作用,宣传科学的教育理念。把科学教育理念宣传到农村家庭之中。例如,中央电视台、地方电视台可以通过设立专门的教育频道,经常播放教育方面的节目等。

[1]张庆守. 新世纪家长教育素质要求与养成对策[J].闽江学院学报,2007,28(3):135-140.

[2][美]戴维·波普诺.社会学[M].李强,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美]珍妮·H·巴兰坦.教育社会学[M].朱志勇,等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

G629.21

A

1672-4658(2016)03-0175-04

2016-04-10

[项目课题]河北省当代中国民生与社会建设研究基地立项课题.课题编号:MSJD2014KT067

董军芳(1978-),女,河北巨鹿县人,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讲师,主要从事社会学教学与研究.

猜你喜欢

家庭儿童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家庭“煮”夫
恋练有词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