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建永安吉山村历史空间格局营建智慧浅析

2016-09-26

福建建筑 2016年4期
关键词:山村格局村落

张 虹

(福建工程学院 福建福州 350000)



福建永安吉山村历史空间格局营建智慧浅析

张虹

(福建工程学院福建福州350000)

以福建省永安市吉山村为例,通过历史文献解读、村落历史遗存调查、当地老者口述等研究方法,从村落选址、聚落布局、建筑意向等方面发掘吉山村历史营建智慧,总结村落美学价值,并结合当前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趋势提出思考。

吉山村;历史空间格局;历史营建智慧

0 引言

中国是一个山水大国,境内遍布名山大川,独特的地理环境也孕育了中国人对山水环境特有的感情寄托,并深刻影响着中国人对聚居环境的营造理念,形成了一套有别于西方的营城思想。从“表南山之巅以为阙”的秦咸阳,到“山水相映”的杭州城,再到“三山两塔一条江”的福州城,古代先贤创造了无数经典的山水空间格局,国内外学者对中国城市的历史营建智慧研究已颇为丰富,但对遍布中国的村落营建智慧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传统村落作为古代居民长期生存活动的产物,客观地记录着古人不断探寻理想人居环境的历程,投射出诸多古人关于其所规划的聚落结构思想体系与观念,饱含东方人居经验及审美标准。基于此,本文以永安市吉山村为研究对象,尝试挖掘其传统村落历史空间格局营建智慧,丰富中国优秀的规划传统。

1 吉山村概况

吉山村位于永安市区西南部文川溪畔,村落始建于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境内山环水绕,地势险要,水陆交通便利。“村口溪岸边,立有一呈椭圆形石头,远观如一个硕大的桔子,被称作为“桔子石”,桔子有吉祥之意,故吉山也由此而得名。”[1]吉山人自古重教兴学,耕读传家,在清朝200多年间,修建了9处书院,出过秀才、进士等190多名,抗战期间吉山曾为中华民国福建省府所在地,云集了多方政要、抗战名士,可谓地灵人杰。现吉山村内保留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历史建筑3处,故吉山村于1999年被确定为福建省首批历史文化名乡,2013年8月,被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在其漫长的村落营建历史中,积攒了丰富的人居环境营建智慧,蕴含吉山人省度山水、人文环境的独特思维。

2 吉山村山水环境与村落的建设经营

2.1村落的山水环境

据《吉山刘氏族谱》记载:“邑西郊十里号吉山,翠岫环抱,碧流旋绕,清淑之气,锺而生人者,则为名儒,为俊杰。”①描绘了吉山乃人杰地灵之处,村落四周群山林立,溪东岸自北往南有横岭、大松林、北陵山、南山,南岸则五老峰矗立,层峦叠嶂,其中村东北面的北陵山宛若屏障,为形成地方小气候、居民日常砍柴、打猎、种植果树等提供了保障。北陵山现为永安著名风景名胜区,山间怪石嶙峋,林木苍郁,小径曲幽,存有20余处摩崖石刻。村内的文川溪自连城曲溪逶迤而来,于村南面呈“几”字形,也为当地居民留下一片沃土(塔顶洋),据《吉山刘氏族谱》记载:“吾族聚居溪西,而阡陌纵横皆在溪东。”①,故这一片沃土也是吉山村面积最大的农耕地,为居民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也成为吉山村独具特色的农田风光区。溪流在村境内有一沙洲,位于吉山村西面,洲上遍植桔子树,待到秋季硕果累累,乃文川溪一景,故名桔子洲,这一沙洲若一把锁钥,为吉山村锁住风水,留住地方灵气。北陵山、文川溪、塔顶洋、桔子洲共同构筑了吉山村山水空间格局,奠定了村落构架,也是村落景观的重要标志(图1)。

2.2村落的建设经营

2.2.1村落选址

《管子·乘马》中提到:“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时,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2],阐述了中国传统城市选址的基本准则,吉山村亦是如此。文川溪水流自南往北贯穿吉山村境内,因地转偏向力的作用,溪北岸成为凸地,水流较缓,受流水侵蚀的程度也就更低,同时溪北岸因为北陵山脉延伸的丘陵地段,地势较高,不易受到洪水侵袭,故古人将村落建在了文川溪与北陵山脉之间的这片半月状土地上。《水龙经》中关于吉水格局的选择提到:“朱雀势:萦回蟠龙屈曲来,儿孙登甲清第,显列三台”(图2),而吉山村文川溪水流形态与村落基址正符合“朱雀势”,也孕育了吉山190多名科举名士。村落地势虽高于河面近10m,但当地居民通过构架水车的方式,让水流带动磨坊,通过开凿滨水石阶、搭建浮桥等,创造了便利的日常盥洗条件,也便捷了两岸往来,同时利用文川溪的通川之便,将当地特产吉山老酒销往八闽各地,拉动村落经济繁荣。

吉山村村落选址智慧在于,利用东北连绵起伏的北陵山阻挡了来自北方的寒风,南面开阔的水域为村落带来夏季凉风,同时,地势北高南低利于排水,拥有了安全、舒适、宜人的小环境。就生产、生活而言,吉山村囊括了山脉、水系、平原等适宜农耕、猎捕、运输的自然条件,造就了吉山历史上的繁荣,更是中国“背山面水”“天人合一”“因地制宜”传统选址理论的又一实践。

2.2.2聚落布局

(1)平面布局

吉山村由一条东北往西南的农田分隔为南北两片,南片区以一条清代的古街为轴,由东向西贯穿整个片区,其余巷道则以古街十三行为轴,分别向南、向北延伸,形成鱼骨状路网体系;北片区则以一条南北向道路贯穿农田而过,连接至古街十三行,达成南北片区的联通,构筑了吉山村街巷格局(图3)。而村内的建筑顺应半月状河岸线始终面朝文川溪而建,创造了多条与岸线垂直的院落空间轴线,实现院落空间的“坐北朝南”,进而形成一种向心的势态(图4),营造了吉山村秩序井然的平面形态。

(2)重点建筑点缀

中国传统规划思想重视在自然秩序中巧妙地安排人工建设,“天造地设之巧,在人善黠缀耳”,吉山村在建立村落空间秩序的同时,也应运了同样的规划手法。吉山村西面原修有奎光阁,据《吉山刘氏族谱.桑梓全图》所绘(图5),奎光阁位于文川溪西岸,与溪东岸的北陵山对峙,登临奎光阁可远眺北陵山脉,感受北陵云栖山房之文气(云栖山房原为刘元晖读书处),俯瞰文川溪蜿蜒曲折与村落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是一席文风凝聚之地。诗曰:“高阁巍然峙,登临纪胜游。诸峰当面闢,一水抱村流。缥缈凌霄汉,摩挲逼斗牛。白云迟远岫,诗思为勾留”①,描述了奎光阁与村落之间的空间关系。村内则刘氏祖屋屹立,刘氏祖屋为吉山始祖刘贵三所建,为吉山第一宅。从地形图上可看出,刘氏祖屋位于吉山村南片区的中心,其建筑的山川形式正符合古代“堪舆家”的形法理论,通过观察山脉的走向、起伏、围合,寻找聚气之势以布置建筑,“高低合局制度得宜,迄今形家往来相度莫不称善。”站临刘氏祖屋前,可南眺五老峰之俊秀,北可仰视北陵山之巍峨,现刘氏祖屋前仍立有四柱旌表,印证刘氏一族昔日的荣耀。村东部修建有宝应寺,坐落于村庄入口,东靠北陵山,西临文川溪,恢宏的庙宇与群山、松柏、溪流相辉映,成为地区居民信仰之地。

吉山村在规划设计中,通过对周围山川的统筹思考,融入人文追求,在山水间布置楼、庙、阁等要素,使得在一个山水半围合的空间中,创造了“奎光耸立,北陵东峙,一水抱村,建筑井然”的空间格局,整个山水格局基本形成一个以刘氏祖屋为圆心,刘氏祖屋到奎光阁为半径的圆中,将山水景致完整纳入村落格局创建中(图6),很好地体现了吉山人整体经营、重点点缀、重视四向风景的规划传统。

2.3村落的建筑营造

萃园:萃园为吉山人刘晖所建,建筑位于文川溪西岸,建筑枕山面水,与吉山村隔水相望。站立萃园书院内远可眺北陵山脉构筑的“三重山”,近可俯瞰由园内的半月池、绕于两墙间的水渠、院前溪流与文川溪构成的“四重水”(图7),“读书与此其胸次必高明,心思比洞达,文笔比轩爽,思致必玲珑,神气必闲静,襟怀必活泼”,萃园的修建体现了古人借自然之景营造山水人文环境的博大情怀, 使物质空间具有了浓郁的人文气息,表现出古人对文气昌盛的追求。

凝芳宅:凝芳宅位于吉山古街十三行街头,院门楣处清晰地刻着俊秀的“凝芳”二字。“凝”:聚、集中之意,“芳”是指具有美好的风格、德行,从取名便可看出建设者的用意。而立于院门前可远眺五老峰(图8),近可观院内兰花,表达了建设者欲凝结山峰俊秀之气入宅的山水情怀。

挹秀楼:挹秀楼为抗战期间吉山刘韶韵所建,为西洋风格建筑,虽为近现代建筑,但其选址营建手法仍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山水格局理念。《吉山刘氏族谱·挹秀楼记》描述:“登楼凭眺,左则北陵数峰蔚然弄姿,右则荷坑诸岭隔溪呈媚,其前则平畴绣错,村舍星罗棋布,而清波桥影髣髴拱于其后焉。”⑥“挹”有汲取之意,“挹秀”大有集中天下美好事物于此的愿望,也体现了建设者希望故土昌盛的人生理想。

古代的传统山水观在建筑环境营造中,除了在山水间审时度势,更重要的是将人对自然环境的热爱之情表达于建筑创造上,同时表达人的追求及审美倾向。

3 吉山村美学价值

中国历史上从都城到地方县城再到镇、村,都有一套严苛的等级制度,但最终还是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城市与千差万别的村落景象,这就取决于地区杰出的规划设计理念,创造了不同的美学价值。

“中国传统山水城市格局并不是简单的因循自然,而是强调山、水、城三者和谐统一,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可以认为,山水城市格局是规划、建筑、景观“三位一体”,物质空间域是精神文明综合创造的结果。”[3]吉山村在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整体性这一原则,将聚落设计、建筑营造、景观规划综合在一起,做到了“三位一体”。从蜿蜒曲折的文川溪到矗立如屏的北陵山,从巍峨耸立的奎光阁到秩序井然的民居建筑,从阡陌交通的农耕田园到宛若鱼骨的街巷空间,创造了吉山村生动的聚落空间曲线,实现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最佳结合。可以说吉山村的规划设计思想是世代本土居民以其对山川、生活的独特见解,在尊重自然、尊重前人创造的基础上不断增补而形成的,聚落的美也是在长期营建过程中累积形成的,是以地区特有的地理环境为基础,在本土文化的灌溉下而成长起来的,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艺术。

4 结语

传统村落是保障村落在建设发展历程中特色、记忆的关键,也是传承中国历史文化、延续历史文脉的重要手段。“欲寻明日,问道昨天”吉山村历史空间格局营建智慧重视空间整体性、秩序性,重视育人环境的营建,为当代传统村落保护规划提供了参照与启发。在经济腾飞的今天,作为城市建设活动参与者的规划师、建筑师、景观师,更应学会以“三位一体”的视觉高度把握吉山村山水格局与聚落空间的关系,重视在规划过程中延续地区文脉,注重新旧文化的承接,形成文化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吴良镛先生曾说:“即乡土建筑现代化,现代建筑的地区化,殊途而同归,推动世界和地区的进步与丰富多彩。”[4]最后,笔者希冀通过对吉山村历史营建智慧的挖掘,为形成具有中国特色规划建设注入活力。

[1]王盛淼.吉山印象[M].永安:永安市文化体育出版局,2005.

[2]程建君,孔尚朴.风水与建筑[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3]来嘉隆,王树声.文人士大夫对山水城市格局的影响——以范仲淹在延安的营建活动为例[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37-41.

[4]吴良镛.中国建筑与城市文化[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9.

注释

①[民国]三八年己丑年重修《吉山刘氏族谱》.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Wisdom of Historical Space Layout of Jishan Village of Yongan City in Fujian Province

ZHANG Hong

(Fujian Universtiy of Technology,Fuzhou 350000)

The study takes Jishan village of Yongan city in Fuji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Through the historical literature interpretation,the investigation of historical relics of villages,local oldoral account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explored the history construction wisdom of Jishan village from it’s location,layout and intentions in artritecture.Sum the aesthetic value of Jishan village.Combined with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trend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protection,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Jishan Village was provided.

Jishan Village; Historical space layout; History construction wisdom

张虹(1986.03-),女,硕士,助教。

E-mail:108677993@qq.com

2016-03-10

TU981

A

1004-6135(2016)04-0001-04

猜你喜欢

山村格局村落
第1-3届冬季青年奥运会竞技格局分析
山村日出
构建新发展格局,农村大有作为
山村之晨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山村晚归
打造“121”平台 构建“大宣传”格局
小人物的大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