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布农族群

2016-09-26

台声 2016年3期
关键词:氏族农人红叶

布农族群

特约主持人

布什·布娜南

布农族群少女

布什·布娜南 排湾族群,汉名郭惠贞,女。台湾《工商时报》资深记者、项目经理,专门关注台湾少数民族的民宿经济、文化传媒,以及文创产业。现为社团法人“台湾原住民族传播媒体暨文创产业研究发展协会”三农推广发展台湾联合协会理事长。

充满想象力,天籁美声自然天成

布农族群,主要居住在海拔1500米以上的高山上,人口总数约4万。仅次于阿美、排湾及泰雅等族群,系台湾少数民族第四大族群。人口幅度最大、伸展力最强。一般多分布于地势陡峭险峻的中央山脉两侧及玉山山脉之上,布农人过着山田烧垦的游耕农业方式,散居各处,没有头目制度,而是由各家族族长一起主持部落事务。他们以血缘为基础,结合具有共同祖先者而成氏族团体,并依其血缘性之浓淡而区分为小氏族、中氏族、大氏族。

布农,在高山语中为“人”之意,最早住在台湾西部平原。有峦社群、卡社群、丹社群、卓社群、郡社群和兰社群6个族群。为了避开外族入侵,族长带领族人重新寻找新的猎场和耕地,由西部平原入居山岳(中央山脉及玉山山脉)地带,沿浊水溪谷间向中部山地迁移。18世纪时,世居南投的布农族人开始大量的迁移,一是往东迁至花莲的卓溪乡、万荣乡,再从花莲移至台东的海端乡与延平乡。另一支沿着山脉南移至高雄的三民乡与桃源乡,以及台东县海端乡的山区。大迁移的结果是,布农族群的分布范围也因此扩展遍布于南投、高雄、花莲、台东等县境内。

据布农族群大氏族郡社群高雄市桃源区伊势坦大氏族长老颜国明表示,布农人大量的迁移也形成民族的大融和,据他所知,从他们曾祖父辈起,就都是与其他族群或其他家族外婚(同氏族之男女不能通婚)。他们与排湾族群、赛夏族群、客家族群、汉族血缘广泛通婚,形成一个民族的大融和。家族虽然有不同族群的融和,但是布农人家族意识非常强烈,家族的长老是事务的决策者,在家族中的地位受人尊崇。族群及家族大小事,家族的长老还是依循布农族群的传统社会运作,在21世纪中仍传承这样的氏族结构。

传统祭祀以小米活动为中心

布农人崇尚自然,信仰祖灵。有首祭、狩猎祭、成人祭及收获祭等祭典,大体上由长老任祭司,巫师则系女性专职。农产包括旱稻、水稻、粟、黍、甘薯、花生、蔬菜、水果等,亦从事简易编织工、泥陶工与机织布。在台湾的少数民族中,布农族人的传统祭仪是最多的,他们主要以小米活动为中心。由于对小米收获的重视,因而发展出一系列繁复而长时间的祭祀仪式。包括“小米垦祭 (Mapulaho) ”“小米播种祭(Igbinagan)”“除草祭(Inholawan)”“收获祭(Sodaan)”“入仓祭(Andagaan)”“射耳祭(Malahodaigian)”等。

对于农事或狩猎行事的时间,布农人也是依循祖先对自然的了解与宇宙万物更替现象,他们依植物的枯荣与月亮的盈缺来决定。例如李花盛开时,适合播种小米;月缺时适合驱虫、除草;满月时适合收割举行收获祭。由月亮的圆满来象征人生的圆满与小米的丰收,以月缺来表示驱除不好的事物,希望它快快消失。布农族群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生活态度充满象征意味的族群。

由于祭仪的繁复,所以布农族群在音乐上也发展出相当复杂的和音唱法,以配合祭礼的进行。1952年,日本的音乐学者黑泽隆朝将布农族群的“祈祷小米丰收歌(Pasibutbut) ”寄至联合国文教组织,当代的知名音乐学者听了之后,惊讶于在古老的部落为何会有如此繁复的和音,当时西方的音乐学家认为音乐的起源是由单音、双音而发展至和音的理论,从此重写了音乐起源说的论点。

布农妇女

骷颅门前越多表征豪门世家

布农人为了彰显先祖英勇及辉煌战果与事迹,都会设兽骨架,置于住房入口上方或屋檐下,也有将兽骨挂于屋边的树枝上。首棚(头骨架)则建在具威望的长老住家前面或旁边。家里面摆的头骨越多,就表示族人越英勇,战果也越辉煌,也越显示是豪门家氏。

布农族群男子,个个都是天生的猎人,每一个成年男子都将打猎当做神圣的任务。布农族群的妇女在小米丰收的庆典仪式中,为了让家族的勇士获得更广大的猎物和为了炫耀其英勇,在祭礼赞颂歌曲会中一一细数过去他们氏族的祖先是从哪里迁移,或是在报战功的歌曲中彰显家中的男士曾猎过几颗骷颅头、几头黑熊、几头云豹、几头山猪、几头水鹿等等。在凯旋报战功的祭典颂赞中,妇女们会疯狂的又唱又跳,让在场的人都听见他们氏族勇士们战功彪炳、战果辉煌,是具威望的家氏,整个祭典的气氛就是在炫耀他们是剽悍、骁勇善战的家氏,可说一览无遗。

准备入场报战功的布农战士

准备进祭典仪式会场报战功的妇女

天籁美声自然天成

布农人久居在中央山脉及玉山山脉,地势陡峭险峻,每一户之间距离疏落,往来不方便,所以在工作、生活上常常以呼喊同伴或以歌声传达,此起彼落的喊声或唱声,天籁般的回声和效果犹在山谷如黄莺出谷。以这种和声方式,将祭典歌谣衬托得非常美妙。在民族音乐的记录上,“小米之歌”甚至可以达到八和弦。其他如口簧琴、弓琴、笛子等更是他们欢乐时的乐器。出征作战凯旋归来报战功的《英雄之歌》也是非常壮观和疯狂的。这种有很强烈的特色和成就,除了布农人得自先天的遗传外,相信与平时经常呼朋引伴也有关系。布农人的八部合音闻名国际,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合音方式。

布农勇士

布农红叶少棒带动棒球潮

风俗与农作

早期布农人也有纹面(身体刺黑)和缺齿的风俗,代表成年及美丽的象征。这种特殊的风俗随着社会的变迁,已经消失了。

布农人采用太阳历法,他们把一年分为十二个月;一个月分三十日。以结绳记日,一结代表一日,结满三十结为一个月,以一根小木头插于第三十结中。猎人到山中狩猎,亦结绳记日。农业生产一直采用山田烧垦为主,以小米为主食,岁时祭仪,也以栽培小米的活动为中心。一年以开垦旱田、播种小米为开始,以收割小米后的一连串庆祝仪式为结束。他们根据月亮的圆缺有无,又将一个月分成八段:新月、半月、将圆、满月、稍缺、缺月、残月、无月。各月份的祭仪,也将按照月亮的圆缺来举行。

红叶少棒队,唱响了台湾品牌

布农人除了有高亢的音乐天赋,在体坛上更有超级表现,尤其对台湾最大的影响,就是世界著名的棒球队——红叶少棒队。这支球队带动了台湾棒球热潮,从60年代至今,当全世界的电视都在报道红叶少棒队在国际赛事的优秀表现及连连夺魁惊呼声时,却还不知道他们是谁呀?来自何处?这些瘦小的球场精灵,势如破竹,打进国际赛。后来才有更多的国际媒体报道他们是来自台湾山里面的布农族群,他们背后的感人故事也一一被揭露。他们有着与生俱来的运动细胞,在“少棒”杰出表现意外地被发现后,虽然有名气了,要常常到海外比赛,但来自山凹凹的布农红叶部落少棒队队员,仍然赤脚在颠簸的山丘上,以橘子、破轮胎当球具练习,这样险恶的环境却能站上世界舞台,挤下国际长胜军日本队,令世人赞叹。

这些小选手在资源贫乏的山里面疯狂地热爱棒球运动,这样的精神,让民心士气高昂,触动了千万的中华民族情感,让人热泪盈框。当时只要有比赛,在台湾几乎是万人空巷,很多人放下手边的工作,守在电视机前为小选手们加油打气,大家心连心,大手牵小手走进球场为选手高声加油,在一次次喊声“红叶加油!台湾加油!”中,团结了大家的感情,形成一股强烈的棒球潮,打出了台湾精神,也打响了台湾制造,自此一个个“MIT”的品牌,在国际舞台弛名,至今不衰。

红叶少棒队

服务

董妈妈的故事

108 “董妈妈”偕先生圣诞节赴辽宁助学

110 台声新媒体

112 编读往来

猜你喜欢

氏族农人红叶
姚红叶
麻 雀
几张飘落的红叶
秋日赏红叶
浅谈《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及启示
浅谈图腾崇拜
贵州彝文文献《土鲁窦吉》中“哎哺”浅析
《中国丛书综录》等所收氏族类丛书补辑三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