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经典阅读的价值及方法
2016-09-25黄娜
黄娜
中学生经典阅读的价值及方法
黄娜
经典著作是人类文明与民族文化的结晶,是历代先贤智慧与精神的沉淀,而阅读经典是迅速了解传统文化精髓的最佳途径。通过阅读大量经典名著,可以开阔学生的人生视野,传承民族文化,知晓民族品格,继而将书中蕴含的精神内化为自身的一部分,促使中学生心灵得以净化,人生境界得以提升,综合能力得以发展。
然而,在社会越来越功利化的今天,文化也同样呈现出了物质化、庸俗化、工具化的现象。莫言认为,名著阅读的缺少已经成为一个很严重的社会问题,而这种现象的罪魁祸首,就是阅读的目的化、功利化,而功利地阅读已经从孩子开始了。[1]昔日的纸质文本阅读现在则越来越多地被手机、电脑等电子媒体替代,纸质文本带给人的深阅读被快餐式的浅阅读替代。
荀子在《劝学》篇以“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再次证实了环境对人的成长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样,阅读经典的确切落实也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与牵制。初中语文新课标对中学生的阅读提出了要求,其中“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扩展自己的视野”强调了阅读时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切不可随心所欲,毫无章法,更不能心不在焉,慢慢悠悠地进行阅读。在阅读经典的过程中应该秉持博览群书的信念,以此让自己的视野更加开阔,心灵更加充实;而“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是指阅读不能只是读懂书中文字的表面含义,更应该注重挖掘书中蕴含的真正内涵,领悟作者创作的目的与意义。只有如此,才能让阅读发挥其应有的对人进行启智的作用。初中语文新课标对于中学生的经典阅读量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中学生在初中阶段需要看至少12部课外经典著作。然而,社会的功利性、文化的工具化以及现代教育制度的应试化导致中学生对于经典名著的阅读远远没有达到新课标的要求。教育部门、学校和家庭对于重视经典阅读的缺失,使得经典阅读在中学生群体中的推广陷入危机。
经典是那些优秀的具有永恒价值的文献和作品的统称,是世界上最美的文字和最优秀思想的记录,是经过了历史选择的,经久不衰,具有权威性或者典范性的著作。[2]而给人带来生命的感悟乃至心灵的震撼,给人类留下无法磨灭的印记的著作就是“经典”。“经典”不分地域与国界,譬如国外的有文艺复兴时期著名戏剧家莎士比亚创作的《哈姆雷特》《奥赛罗》等戏剧作品;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创作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红与黑》;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创作的一度轰动文坛的作品 《简爱》;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创作的作品 《百年孤独》;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中国古代文化中有儒家的“四书五经”、墨家的《墨子》、道家的《老子》与《庄子》,以及唐诗、宋词、元曲等;中国近现代经典著作有刘心武的《钟鼓楼》、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阿来的《尘埃落定》等,这些都属于经典著作。
经典不仅仅向我们展示了人类文化的魅力,更向我们展现了人类伟大的智慧和人文独有的精神。而在市场化和后现代语境下,不同地域和层次的中学生的经典名著阅读量却远远达不到新课标的要求,笔者通过在某学校顶岗实习期间的观察以及后期对学校360名中学生的调查研究,再一次印证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对经典阅读存在极大的忽视这一现状。
笔者认为,这一状况急需得到社会的关注,因而,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当下中学生经典阅读的现状以及造成如此现状的原因,论述中学生阅读经典的重要意义与价值,据此提出解决当下中学生对经典阅读存在轻视现象的几点方法,以期让经典阅读进一步得到贯彻与落实,让经典的力量进一步在中学生当中展示出来。[3]
一、经典阅读之问卷调查
(一)问卷调查研究的对象、内容、过程、方法
当前,经典名著在中学生的生活中到底占据着怎样的地位?带着这个问题,笔者于近期对江西省一所中学的36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1.问卷调查研究的对象
本调查研究的对象为江西省某学校根据不同年级段随机抽取的360名中学生,其中初一学生120名,初二学生120名,初三学生120名。
2.问卷调查研究的内容
中学生经典阅读问卷调查的设计包括:(1)让被调查者回答获取课外书的主要途径,选项设置为从图书馆借、网上购买、书店购买及其他;(2)让被调查者回答阅读经典的周期,选项设置为一年、半年、一个月、两周;(3)向学生了解假期时是否有主动阅读经典书籍的意识;(4)向学生了解之所以会去阅读经典的最主要的原因;(5)让被调查者回答从个人角度上认为学校是否有必要增加经典阅读的时间,选项设置为非常有必要、一般必要、没必要;(6)让被调查者回答自己家中大约购置了多少本经典著作;(7)了解被调查者在家时是否会被家长催促或者监督阅读经典著作;(8)中学生日常的休闲活动主要是哪些,选项设置较多且为多选,分别为运动、看课外书、看电影逛街、玩手机电脑、睡觉;(9)列出历年来各界人士向中学生推荐的课外读物20部,让被调查对象选出自己已经完整阅读过一遍的作品;(10)让被调查者通过多选回答自己最喜欢的课外书目种类;(11)请被调查者列出自己最喜欢的一本课外读物并说明理由。除最后一个问题为被调查者自行进行阐述,其余十个问题皆为选项。
3.问卷调查进行的过程
笔者亲自前往被调查学校——南昌县银河学校,在中学部语文组组长胡小梅老师的协助下分别对七年级一、二、三班随机120名学生,八年级二、三、四班随机120名学生,九年级三、四、五班随机12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4.问卷调查研究的方法
主要方法为:问卷法;访谈法;分析法。
(二)问卷调查研究结果及其分析
在胡老师的热心帮助下,我们将先后发到各班的360份问卷调查全部收回。经过仔细查证,答卷绝大部分符合要求,只有极少部分同学在最后一问上放弃了回答。问卷调查的研究结果列成下表:
表一:
通过此表格可见:
1.七、八、九各年级获取课外书的途径大多为网上、书店购买或者向他人借阅等方式,只有极少部分的同学会选择从图书馆借阅图书。由此可见,图书馆在中学生阅读经典当中发挥的作用并不大,图书馆并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进行阅读。
2.从七年级至九年级进行网上购书的人数随年级而增长,在书店购书或者通过图书馆获取图书的人数逐渐减少。网上购书已经日益成为中学生进行购书的主要方式。笔者通过对一些被调查学生进行访谈发现,他们之所以选择网上购书,一方面是由于课业的加重导致没有时间与父母去书店购书;另一方面是当当网、亚马逊等购书网站会推荐给学生许多时下流行的小说等读物,而在学生的课余时间,这些读物往往比经典著作更能吸引学生的眼球。
图一:
三个年级共360人,其中114人表示会主动阅读经典书籍,168人表示只有经过图书馆才会有阅读经典书籍的想法,而78人表示不会有主动阅读经典书籍的想法,这三类情况占比分别为:31.6%,46.7%,21.7%。
通过以上饼状图可更加直观地反映出:近乎一半的中学生没有养成主动阅读经典书籍的习惯。其中68.4%的中学生表示只有经过图书馆才会进去看书或者从没有主动阅读经典书籍的意识,从此部分数据可见过半的中学生都忽视了对经典书籍的主动阅读。
图二:
从上表可知,360名中学生当中,只有86个学生,即23.9%的中学生是为了充实心灵而阅读经典;其中148名学生,即41%,近一半的学生表示阅读经典只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或者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而阅读经典著作;而126名学生,即35%,超过三分之一的中学生表示阅读经典著作只是为了在闲暇之时消磨时间。可见,超过一半的学生是带着明显的功利性与实用性进行经典阅读,由此进一步可知,中学生经典阅读的态度令人担忧。
表二:
从上表可知,
(1)360名七、八、九年级的学生中208名表示只阅读过0-5本的经典著作,即57.8%的学生表示只读过不到五本的经典名著,而完整阅读10本以上名著的比例只有18.6%,可见极少数的中学生有阅读经典著作的意识,过半数的中学生都没有把时间用在阅读经典著作上。有相当一部分的中学生都没有养成阅读经典著作的习惯甚至是缺少阅读经典著作的意识。
(2)而随着年级的增长,八年级、九年级也并没有呈现出比七年级更多的阅读量,可见,除了学生自身没有阅读经典著作的习惯外,学校或者说是教师都没有及时引导或者是安排更多的阅读来增加同学们阅读经典的时间。
可见学校与教师都没有发挥出引导中学生进行经典阅读的关键作用。
从此折线图可见,360名学生当中过半的中学生表示他们的日常休闲活动主要是与同学逛街看电影,运动或者睡觉,其中86.7%的学生表示玩手机电脑已经成为了日常休闲的主要活动,只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表示会在闲暇时期看课外书。可见在闲暇时间,网络、图像、影视已经占据了同学们的大部分时间,而只有少之又少的同学会选择静下来阅读经典。这一方面可以反映出,当下网络信息的快速传播已经导致了绝大部分的学生迷恋于虚拟世界当中,玩手机、看明星八卦的社会风气也已经渗透到了中学生的课余生活当中,玩微信微博似乎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中学生课余时间进行的主要活动;另一方面可见,家长作为教育孩子的最直接行为人(事实上也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对于孩子的休闲活动采取的是一种放任自由的态度,甚至许多家长也根本没有认识到阅读经典对孩子的成长能够发挥的巨大作用,因而也没有安排任何计划或采取某些措施来进一步引导孩子阅读经典。
图三:折线图
图四:
根据统计发现,360名学生当中,喜欢读杂志报刊的人数达到312名,占约86.7%,高居首位,可见大部分学生都喜欢看杂志报刊。与此同时,喜欢漫画的人数也高达 204名,占56.7%,人数过半;而把经典著作做为自己最喜欢的课外书种类的人数却只有126名,即只有大约三分之一的学生认为经典著作也是自己喜欢的课外书种类之一。从此数据可知作为快餐式阅读类的书籍已经越来越吸引中学生的目光,而真正能滋养人的心灵的经典著作在中学生心目中的位置却逐渐下降,此现象无疑令人担忧。
(三)中学生经典阅读现状及原因分析
据了解,国民阅读调查已持续开展了十二次。第十二次国民阅读调查从2014年9月开始全面启动。2016年1月5日的数据显示,人均纸质图书和报纸的阅读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而在报纸阅读量与纸质图书阅读量下降的同时,调查显示,数字化阅读方式(手机阅读、ipad阅读、网络在线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等)的接触率达58.1%,首次超过传统阅读率。
正如徐升国所说,社交阅读是推动全民阅读的有力推手。然而,以碎片化阅读、浅阅读为主的阅读内容与方式逐渐超越甚至取代传统纸质阅读的深阅读现象引人深思。其中中学生对经典阅读的轻视同样令人担忧,通过分析发现,经典文本难以走入中学生内心有其深刻的原因。
1.社会风气导致经典阅读的忽视。随着电子媒体、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昔日从文字文本中汲取精华的中学生也越来越倾向于从电影、电视的图像中获得审美体验。中学生是接受新事物最快的群体,不论大街小巷到处都是时下流行又时尚的标志,当明星偶像、微信微博、漫画杂志逐渐从市场进入中学生的视野之时,中学生对于经典的阅读则岌岌可危。忽略甚至放弃冗长的文学经典,寻求更快速形象的阅读方式成了中学生的日常阅读行为特点。
2.应试教育导致教育功利化。在当下的商业社会的背景下,物质越来越成为人们千方百计去追逐的对象,与此同时,作为文化精髓的经典著作则在日常生活中显得无足轻重。这种现象在教育界中就是应试教育的极致化和素质教育的淡化,而在中学的日常教育中已经呈现出“所学即所考”、“所教即所考”的现象。即使教育部对于中学生的课外阅读书目做了一定的要求与规定,然而由于初、高中阶段学习任务紧张,学生的课业负担日益加重,学生回到家除了需要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外,很多家长会布置各科的家庭作业,尤其是有助于快速提高成绩的“理化生”各科的作业,或者许多家长直接找家庭教师来对孩子的弱科进行高强度的补习与训练。而相对于其他学科,语文本身就是在夹缝中生存的学科,对于经典阅读,同学们可以说更是无暇顾及了。
3.语文教师自身的原因。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语文教师每年不读五六部书,几年之后,他就当不好教师了。”一个满腹经纶、博览群书的教师不论是在言谈上还是教学上都会自然而然地影响学生。而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就如同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是应试教育所成就的一样,大部分语文教师同样也是应试教育的结果。中学期间尚且没有认认真真地读过几本经典著作,更何况在“六十分打天下”的大学校园,又有多少人会自主地阅读经典。当教师自身都没有完全领略过经典带给人生命的感悟与心灵的震撼,教师本人都不具有文学素养与古典气质,那又有怎样的气场与魅力去引导甚至是要求学生去阅读经典呢?!
况且,如今教师们都把精力花在了提高班级学生的升学率上,一切学习的帮助和指导都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考出更高的分数,从而出现对于除了课本和应考复习资料之外的其他经典阅读书目采取一种“不组织、不提倡”的态度,由此,中学生也逐渐对经典著作的阅读表现出一种“不认真、不积极”的学习态度。
二、经典阅读对中学生的重要价值
(一)开阔人生视野,启迪人生智慧
正如一位作家曾说:“让学生变得有智慧的办法,不是补课,也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持续地阅读、阅读、再阅读。”[4]阅读文学经典可以开阔人生视野,开启智慧大门。无论是诸如《诗经》《论语》《孙子兵法》等古代经典,或是现当代作品《阿Q正传》等经典,这些作品不仅仅是对生活的洞察,对人生的高度凝练,对历史的鲜明呈现,对现实的客观揭露,更能够增长现代人的见识,能够给予现代人许多启迪。如《论语》,作为代读经典的代表,央视推出的《百家讲坛》拉近了经典和读者的距离,推动了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播[5],其中“吾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告诉我们,孔子能够成为学识渊博的人的原因,是因为他爱好古代的典籍制度和文献图书,并且能够勤奋刻苦以至于思维敏捷。因而,我们想要成为博学多识的人也需要认真学习古今中外的文化典籍,也需要保持刻苦努力的学习态度。又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向我们揭示了学习“知”、“好”、“乐”三层不同的境界,知道怎样学习的人不如喜欢学习的人,而喜欢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快乐的人。学习知识或本领的过程也是如此,明白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接受吸收得快,而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此为乐趣的人接受吸收得快。可见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对学习产生兴趣,那你就会变被动学习知识为主动吸收知识。既能够大大地提高学习的效率,还能够加深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而学到的知识也才能够灵活地运用出来。又如 《论语》中的人生观、处世观以及坚持不懈,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等等都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民族行为方式,都开启着我们的人生智慧。
又如被称为“科幻小说之父”的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创作的《海底两万里》,在这部小说中作者带领读者展开了一次动人心魄的海底远游,在文中作者自始至终都运用了“登峰造极”的写作手法,一方面他在文中动用大量篇幅,向读者展示了自然世界的伟大力量;另一方面在小说中,作者又不断地让读者处在最惊险的状态与境地,读者在强烈震惊之余感到极大精神和审美享受,这既开阔了读者的视野,又进一步引发了读者的思考,例如,尼摩船长漫游海底的目的是什么、何时是旅途的终点站等等一系列问题都会引起读者的深思。
除了外国作品,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当中,余华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也都是值得读者去斟酌品味的经典。余华通过《活着》向读者揭示了“坚韧、忍耐,以及清晰地认识到自己是卑微的平常人的哲学”,这是中国人能够坚持生活下去的重要性格及品质。《许三观卖血记》同样也是余华的代表性长篇小说,小说中写到,主人公许三观为了摆脱在特殊年代的个人或家庭面临的一次接着一次的生活困境,最终别无选择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去卖血。这一不断地以生命的代价换取苦难地生存的主人公形象,让人刻骨铭心。在福贵、许三观这两个命途多舛的人身上,作者进行了对于个体生命意义的一番思索。他向我们展示了在非常时期的人物必须坚持拥有顽强而又坚韧的姿态才能够承担起现实生活中无尽的苦难,才可能实现自我生存的价值与意义的这一景象,让我们更加真实地了解到普通人平凡生活的艰难与不易,也不经意地让我们对自己的未来生活进行沉重的思考:尽管自己只是万千生命个体中微不足道的一个,但是我们同样可以凭借自己顽强不屈、不怕困难、勇于突破的精神品质活出自己的人生高度。
(二)建构理想人格,促进生命发展
培根曾说过:用伟人的事迹来激励孩子,远胜于一切教育。诸葛亮常以管仲、乐毅自律,终成为千古名相。经典著作是引导人生从迷茫到光明的一盏烛灯,当中学生面临迷惑或者困难时,阅读经典能够让他们从心底知道应该如何做才能解决问题。譬如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一方面拼命工作,勇于献身;另一方面他又酷爱学习,如饥似渴;在感情上爱憎分明,嫉恶如仇;在困难面前他坚毅无惧,永不言败;在病魔面前坚韧顽强,从不放弃。这些精神品质都能起到促进中学生建构理想人格的作用,有助于中学生自觉地提升生命境界。
又如法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罗曼·罗兰创作的经典人物传记《名人传》,其向我们展示了三个深受磨难但从未向命运屈服,即使是在生命的最后一秒仍旧在不屈不挠进行抗争的伟人。其中,贝多芬在对音乐抱有火一般热情的时候却遭受双耳失聪这一意外,但他依旧不放弃,依旧坚持扼住个人命运的咽喉,以超凡的毅力去奋斗,最终创造了音乐史上辉煌的篇章《命运交响曲》。即使在生命末日,他依旧坚持创作,最终写下了不巧的《欢乐颂》。通过阅读这部著作,我们能够认识到贝多芬一生坎坷却对音乐孜孜追求的品质,更会被他在面对苦难时依旧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精神所感染。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画家、雕刻家、建筑家米开朗琪罗的形象也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天才为了创作不朽的杰作就必然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这一道理,即使是流出惨痛的鲜血,也依旧不会放弃追求艺术尽善尽美的希望。书中对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托尔斯泰的生平的记叙也让我们认识到了一个热爱祖国的杰出思想者,即使出生于名门贵族,地位优越,但从不为此感到骄傲,他厌恶自己的贵族身份,执着地追求摆脱贵族生活的信念。这三个人物或为了自己热忱的艺术事业而与病魔战斗,或为了追求艺术的完美而与现实拼搏,或为了人类最伟大的事业———拯救苦难的人而与世俗反抗,他们不放弃、不抛弃的精神品质既无形地渗透到了读者的内心,也向读者揭示了一个永恒的真理:艰难与挫折是对命运和人生最好的锤炼!而这些都有助于塑造中学生的健全人格。
通过阅读文学经典,了解古今中外的各界伟人,是激励中学生塑造健全人格,提升生命境界的重要途径。“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是中学教育的育人目标。中学生正处在建构理想人格的关键时期,通过阅读经典著作,与伟大的心灵进行沟通交流,伟人的精神品质也会不经意间渗入到中学生心间,进而净化心灵,提升人格理想。
(三)传承优秀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
随着中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国力的增强,建设国家软实力被提到了国家战略的层面。而在当下,提升软实力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振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又体现于历代承传的文献与典籍之中,即经典之中。
自古以来,诗文既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更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屈原是一位爱国主义诗人,他的代表作《离骚》至今都为人们传唱,端午节也正是缅怀其崇高的品质而成为中国的传统节日。诗人杜甫、李白,作为唐代的两大著名诗人,他们的诗歌可谓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其中李白《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等歌颂了大自然的美丽风光;杜甫《望岳》体现了作者期望报效祖国的豪情壮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则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思念、关切以及同情。通过对这些经典诗文的阅读能够让中学生怀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崇高的理想追求、深厚的人道主义情怀以及至善至美的亲情、友情和爱情。这些经典著作给每一位炎黄子孙都深深地烙上了龙的传人的印迹。
当今时代处于高度片面化的全球化进程之中,当今的文化也呈现出功利化、工具化、物质化、庸俗化的现象。在追求技术与科学的时代,人类的思想启蒙、精神重建却显得无足轻重。杨叔子先生曾说:“一个民族没有人文精神会不打自垮。”[6]是的,人文精神是国家建设发展的关键。那么,如何重建人文精神呢?通过历代先贤的经验证实,经典阅读是一种有效的方法。经典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精神的宝库。通过阅读经典,我们可以与伟人进行心灵的交流与沟通。我们可以实现在人类智慧的海洋中遨游的理想,继而从中获取营养,滋养心灵,激活逐渐退化的思想活力,重振高昂的民族精神。
三、让经典阅读落到实处的几点方法
处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初中语文及高中语文,不仅要为学生取得更高的语文成绩而努力,更需要为他们的进一步学习语文,为他们将来步入社会塑构至关重要的人文素养。为了保障经典阅读在中学生之中有效开展,不论是社会、家庭,学校还是教师,都有责任并且必须要激发中学生阅读经典作品的兴趣,帮助中学生养成阅读经典著作的好习惯,掌握品读经典作品的技能,使中学生在经典阅读中获取快乐,促成其全面发展。
(一)发挥学校领导层的领衔作用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重点指出:“扩大阅读视野,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自读文学名著(10部以上)、科普书刊和其它读物,总量不少于300万字”[7],并在附录中列出了20余部推荐书目。而当我们认真审视高中三年的学习时光,又有多少学生真正地做到了大纲中所要求的呢?应试化的教育已经让课外名著的阅读计划难以为继,而作为学校的领导层,他们大多也自始至终把提高学校的升学率作为办学的一大宗旨与目标。毋庸置疑,中学是一个关键性学习阶段,面临着强烈的迎考使命。然而,作为制定学校法规与条例的领衔人物,作为引领学校学习风尚的关键人物,他们不仅仅需要致力于提高学生的成绩,更需要在方方面面的工作中坚守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以真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观念。
而要实现《大纲》所要求的阅读目标,学校领导层无疑起着重要的带头作用,他们实行的有关重视经典阅读的计划也必然影响着整个学校对经典阅读的开展。首先,作为领导层应在意识形态上把“课外阅读,阅读经典”这一计划提到重要的地位,为此需要制定长期的促进中学生喜欢阅读经典、主动阅读经典的目标与计划。首先,学校可在每年的“世界读书日”,即每年的4月23日举行大型读书交流会,聘请著名作家或者重点高校的优秀教授进行全校性的有关“如何阅读经典”或者“阅读经典意义何在”或者“谈鲁迅”等针对具体名家的公开演讲,在富有生气的演讲结束后可以请同学们自行提问,让著名作家或教授来为学子们解疑答惑。相信如此正式的一年一度的学习经历能够让学生体会到阅读经典给人带来的无尽的潜移默化的力量,并由此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学生自觉阅读经典的动力。
其次,图书馆作为中学生展开课外阅读的重要场所,其规模与配备都应该受到学校领导的重视。一方面学校图书馆首先需要有足够数量的好书以供学生阅读,这些书目应涉及古今中外,不仅仅应该包括文学、历史、地理等当下学生正在学习科目的相关书籍,也应该包括哲学、心理、教育等各类经典书籍,以便于学生汲取各类经典中的养分与精华。另一方面,学校需要安排高素质的“懂书、爱书”的馆员对图书馆进行管理,包括能对书籍进行及时有效的采办并且对馆内书籍的摆放陈列能够进行合理规划,以方便学生进行书籍的查找与借阅。
最后,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带领所教班级学生进行经典阅读的牵引和指导作用。而领导层则需要对各班的经典阅读下达一定的基础阅读任务,并且对语文教师带领学生进行阅读的情况进行定期考查,以保证基本的经典阅读在各个班级都能够得到真正的落实。而对于提早完成基础阅读任务并且完成情况较好的班级进行一定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
学校领导层既能做到每学年通过开展一次震撼人心的演讲活动,又能通过建设图书馆为中学生提供阅读的场所与环境,并且始终强调发挥语文教师对学生阅读的监督与指导作用,做到这些,经典阅读的计划就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二)发挥学校图书馆的关键作用
英国哲学家波普尔曾说:假使我们所有机器和工具,连同我们所有的主观知识都被毁坏了,但只要图书馆和我们从中学习的能力依然存在,我们的世界就会重新前进。换言之,图书馆在人类文明进化史上能够发挥传承文化与提高全民文化素养的一体两面作用。实际上就是作为人类文化乃至人类精神的储蓄地,图书馆必须担负起传承文化,吸引读者进行阅读,通过读者阅读经典以提高全民精神文化素质的责任和义务。学校图书馆作为学生与书中人物进行交流的重要环境与场所,如果说建设并完善图书馆是让其发挥作用的前提与保障,那么学校图书馆采取的具体措施则影响着其带领中学生进行阅读的效率。
首先,学校图书馆需要对馆内藏书种类和书目进行规划,保证图书馆藏不仅仅有教学大纲推荐书目中可供老师的参考以及学生的自主学习的20部文学名著及至少5套的相关研究著作,更应该在书目种类上涵盖历史、哲学、心理、教育等各专门学科,真正做到图书馆馆内书籍种类全面多样,以便于学生借阅自己感兴趣学科的书目进行深入阅读,进一步汲取经典中的养分。其次作为图书馆应同时配备有电子阅览室,即多媒体视听阅读室,可供学生在网上对学习或者阅读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查阅。有句话叫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图书馆的书籍一眼看上去可谓琳琅满目,然而中学生时间有限,因而有选择地读书就成了中学生阅读的重要原则。作为图书馆的管理人员,馆长可以在图书馆公告栏写出经过专家学者总结统计出的推荐书目。譬如,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王余光以及他的研究生在几个月的总结统计后得出的前三位的图书榜单分别是 《诗经》《史记》《庄子》。馆长可将此统计结果的来源在公告栏上进行简要的说明,此种方式能够最直接地吸引学生的眼球,进而激发学生对这些书为何能成为前三甲的好奇心,通过借阅,敦促读者对这些书目进行详细的阅读,以期望发现书中的奥秘来解决内心的疑惑,而这种带着强烈的好奇心有目的地去寻找答案的过程同时也就是读者自觉领略书中文化与精神从而深入阅读经典的过程。
(三)发挥语文教师的指导作用
相比于学校领导层与学校图书馆,语文教师具有引导中学生进行经典阅读的最得天独厚的优势。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自己身份的优越性,对学生施以良好的影响。俗话说:有什么样行为的老师就会有什么样行为的学生。教师的言行都在不经意间地影响着学生,而一个饱读诗书、出口成章的语文老师也必然会把自身的文学气息传递给学生。
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朱永新认为:“教师不仅仅是园丁,他自己本身就应该是一朵美丽的花。”笔者认为,作为语文教师,首先应当把“博览群书”作为个人毕生的目标与计划,通过广泛而深入地阅读经典来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进而通过个人自身散发的文化魅力去感染学生,让学生爱上语文,爱上阅读经典。其次,作为语文老师,应该采取具体的举措来确保中学生经典阅读的落实,笔者认为这包括以下几点:
(1)每学期初给学生制定一个经典名著阅读的时间表,譬如在学校期间每月至少阅读一本,阅读速度较快的同学可以三周阅读一本,寒暑假期间则根据阅读书目要求至少阅读3本,并且告知家长在寒暑假期间每周对孩子的阅读状况进行检测。学期初则对阅读达标的学生颁发经典阅读合格证书或优秀证书。(2)在校期间可在每单周专门辟出一节语文课开展经典阅读交流会,全班分小组讨论,对于讨论激烈且对经典书籍有独到见解的小组进行表扬与奖励。而每个双周则对经典名著当中有争议的话题展开小组之间的辩论,在辩论后评出最佳辩论小组以及最佳辩手。通过交流与竞争的方式让同学们更加重视对经典著作的阅读,这既能提高中学生的表达能力,又能让经典文化中“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批判精神更加深入学生心中,促进中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3)教师可每月开展一次如何有效进行经典阅读的专题讲座,比如第一个月的讲座可以向学生传授在阅读时如何选择阅读方法,譬如何种书目适合精读,何种书目适合泛读,何种书目适合一目十行地读,借此可以向同学们阐述阅读经典书目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价值,以引起同学们对经典阅读的进一步关注与重视。通过严格执行以上的阅读计划,可有效促进中学生进行一定数量的经典阅读,通过长年坚持下来,也可养成学生主动阅读经典名著的好习惯。然而,在现实中,语文教师若能做到将经典名著贯穿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则更能够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积极性。譬如教师在讲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茨威格的《列夫·托尔斯泰》这篇课文时,在向同学们介绍托尔斯泰的生平之时可引入上文论及的罗曼·罗兰创作的《名人传》,并且提出如下问题:同样是描写托尔斯泰,两个作家对托尔斯泰的描写有何不同呢?你更喜欢哪个作家笔下的托尔斯泰?托尔斯泰到底具有怎样的品质?除了托尔斯泰之外,《名人传》中还记叙了另外两个伟人的生平事迹,那么作者为什么要把这三个人物放在同一本书中进行叙述呢?难道仅仅是因为他们都是名人吗?是不是因为他们具有相似的精神品质呢?这一系列问题都可以在课堂上相继提出。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教材上的文本与课外的经典名著结合起来,采用比较阅读与联系拓展的方法,一方面丰富了课堂讲解的内容,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又能够激发学生对名著中其余情节的好奇,进而提高学生阅读名著的积极性,使得学生愿意在经典阅读上投入更多的时间,从而在阅读经典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与生活的乐趣。
(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新课标》重点指出:“注重个性化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索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挥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这些都强调阅读需要坚持以学生作为阅读的主体,用心灵与书中的人物进行碰撞,而中学生恰到好处地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是保证阅读计划得以实施的根本。
从中学生自身来说,一方面在思想观念上,应该从阅读经典会耽误学习、不利于提高分数的误区中走出来,并且认识到经典是历代文豪精英千锤百炼、呕心沥血创作出来的智慧精华,阅读它是一个人开阔眼界、提升气质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中学生只要掌握恰当的阅读方法,控制好每日的阅读时间,日积月累,不仅不会影响学习,还能起到提升自身素养的重要作用。其中,具体的阅读方法如下:(1)阅读需要树立目标。中学生阅读经典除了知道书中的故事情节,吸纳大量的信息外,还要有主动学习经典中的语言模式,从中获取并积累各种各样的语言素材的学习目标。(2)阅读必须用心。朱熹强调“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8]可见,在阅读经典的过程中需要用心去咀嚼,切不可随意一眼带过,囫囵吞枣。(3)阅读需要有所选择。对于不同的经典著作,阅读的方法也不同,要根据不同的阅读对象以及不同的阅读目的选择不同的阅读方法,切不可一味地细究经典,更不可一味地一目十行地阅读经典。(4)阅读需要长期积累。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而阅读更是如此,上午读几页,下午读几页,今天读几页,明天读几页,日久天长,积累多了,就能够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了。而学会做读书笔记更是一种积累的重要手段。
(五)发挥公共图书馆、书店、社区等的重要作用
除了学校与教师,作为校外经典著作的主要储藏地——公共图书馆、书店,还有社区,都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发挥出其在保障学生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经典阅读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分析360份调查问卷的结果可知,只有少部分学生表示在假期会利用公共图书馆进行学习,可见,在现实生活中,图书馆并没有全然地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这就要求,不论是在图书馆的馆藏建设上还是图书馆的管理制度上都必须进行一定的改变。例如,公共图书馆的选址应该要强调四周宁静却不偏僻,以避免交通不便影响人们前往图书馆阅读学习的热情。其次,图书馆工作人员应该定期在每年的读书日开展经典阅读宣讲会等活动,以引导、鼓励中学生阅读经典著作,促进学习型城市的建设。而全国各地的书店通过定期举办的各种知识讲座和文化展览,既能够起到提高读者阅读档次,帮助读者领悟经典的作用,又能够进一步发挥经典开阔读者视野、陶冶读者情操的关键性作用。
同样,只要社区发挥好一定的宣传作用,曾经只是在图书馆才能实现的与经典畅谈交流的愿望,也同样可以在社区中得到实现。而作为社区的工作人员有必要采取一定措施将此事落实下去,譬如建设社区内小型图书馆,并且通过添置、社区自愿募捐等方法不断投入资金,增加图书馆中经典书目的藏书量,尽可能让各层次的人士都能够受到经典著作的熏陶。通过制造一定的阅读交流平台,让读者爱上经典阅读,养成主动阅读经典的好习惯。
注释:
[1]宋晓静:《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探究》,2014年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刘欣,第1页。
[2]陈亮、刘树民:《网络与手机等新媒体环境下的经典阅读》,《图书馆杂志》,2011年第11期,第 43页。
[3]李霞:《普通高中名著阅读教学现状与策略研究》,2014年河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耿红卫,第32页。
[4]俞彩娥:《开展课外阅读提高语文素养》,《中小学教学研究》,2010年第3期,第10页。
[5]刘梦溪:《回归原典:国学与经典阅读》,《新阅读参考》,2010年第6期,第4页。
[6]尹传芳:《经典阅读在文化强国建设中的作为》,《人民论坛》,2012年第3期,第118页。
[7]《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语文建设》,2002年第8期,第47页。
[8]黄碧云:《让经典阅读不再成为一种奢侈》,《文学教育》,2010年第8期,第61页。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新纪元学校)
编辑:毛莉
责任编辑:金润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