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当代中国政治生态建设得与失及路径设计

2016-09-25唐美红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权力政治生态

王 飞,唐美红

(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20046)

浅析当代中国政治生态建设得与失及路径设计

王飞,唐美红

(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20046)

政治生态建设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有效抓手,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经常性工作,党在政治生态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新的历史时期的政治生态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政治生态建设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在政党生态、行政生态环境、制度生态以及法治生态等方面成绩显著。我国的政治生态建设虽然取得很大成就,但是也存在着权力结构的高度集中与多元制衡的矛盾,政治交流较封闭,政治生态价值标准有所偏离等问题,因此需要建构政治生态建设的新路径。

政治生态建设;成就;问题;路径

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政治生态建设取得瞩目成就。政党生态、行政生态、制度生态、法治生态等得到不断优化和改进。要想推进中国的政治生态建设,需要对当代中国政治生态建设的实际情况进行客观分析,为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生态建设提供现实依据。

一、我国政治生态建设取得的成就

(一)在政党生态环境方面,党的创新创制和自我净化能力明显增强

改革开放以来,党在党内组织、意识形态以及和国家政治生活的关系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其自身的调适与转型能力不断增强。2004年9月,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从2005年1月开始全党开展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党的十七大提出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政党的战略任务。我们党在改革创新中,不断与时俱进,统治方式向民主治理方式转变,党政关系也得到了进一步调整。党政关系的法制化水平不断提高,党更倾向于从制度层面入手来治理国家。同时党的理论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党内民主权利保障机制更加健全,政治生活趋于制度化、规范化。总体来讲,“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已经逐渐演变成为一个开放型政党。”[1]

(二)在行政生态环境方面,政府的生态位逐步明晰

借用生态学理论,政府与周围环境构成了一个有机体,在这个有机体中,各结构之间互相影响,但不能相互替代。政府在建国初期,对政治、经济和社会管的过严、过多,政府职能扩展到各个领域。长此以往,其他社会结构功能性减弱,社会陷入了一种僵化状态。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政府力求行政系统的生态化发展,打破自身与外部环境的不协调局面。为此,政府数次进行管理体制改革,提高自身的公共治理能力和水平。特别是十八大召开以来,政府在指导思想、管理方法和手段方面都更加现代,尤其加大了在简政放权的力度,经过数年的探索,行政生态环境大为改善。

(三)在制度生态环境方面,制度体系进一步健全

党在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中,通过完善制度和健全机制,进一步将人民民主权利落到实处。新中国成立之初建立的制度体系正在不断发展与完善,在新的环境下,继续发挥其优越性,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依据形势的变化,不断为这些制度注入新的时代内涵,以确保这些制度机制继续发挥其优越性,服务于不断发展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在创建数十年之后依然保持勃勃生机,不断走向健全和完善。各党派参政议政的过程更加趋于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十六字方针也得到了很好的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颁布和实施,使少数民族的各项权利得到进一步保障,促进了各少数民族的发展与繁荣。在基层民主方面,建立健全了基层民主自治体系。在民主选举和治理方面逐步走向制度化和程序化。发展至今,基层民主已经日益成为当代中国最直接和最广泛的民主实践。“中国未来的大问题在于迅速发展所造成的社会大动员,是否会导致对更多政治参与的难以抑制的需求。”[2]信访制度、信息公开制度、听证制度、决策咨询制度、问责制度、考评制度等一些具体制度的建立,进一步拓展了公民政治参与、行使权利的途径。

(四)在法治生态环境方面,法治建设进一步加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16字方针”,1997年中共十五大确定“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再到中共十八大强调“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新十六字方针,法制建设受到重视并不断完善。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十八大以来,一些高官纷纷受到查处,真正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另外,司法公开作为司法改革的切入点,也正在尝试着进行。

二、政治生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权力结构的高度集中与多元制衡存在矛盾

政治生态分化最本质的问题是政治权力的分隔与制衡。“稳定来自复杂性。”[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依然存在权力的高度集中与多元制衡的矛盾。首先是权力的高度集中,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中国是先有党,后有国。党作为新中国的缔造者,党权也自然而然成为各种权力的核心。亨廷顿曾说过,一党制在大幅提升国家能力的同时,却会对后来的政治参与造成阻碍。因此,必须在宪法框架下,分化党权,制约党权,监督党权。另外,权力缺乏制度性的制衡。在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中,行政权明显过大,而立法权和司法权处于被压制甚至边缘化的状态,这是权力缺乏制衡的一个重要原因和体现。在政府内部,由于权力之间缺乏制度性的制衡,使权力和责任形成一种不对称的状态。而政府的权力也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民众对政府权力的监督和制约能力显然是脆弱的。

(二)政治交流较封闭

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是自上而下进行的。国家政权及其官员是改革的决定者和主导力量。从主客观情况来说,民众的政治参与自主性是存在明显缺陷的。在政治交流中基本处于被动性和封闭性的顺从状态。另一方面,由于科层制的政治结构,民间的信息要想向上传达,必须经过长而复杂的路径,其过程是非常耗时的,信息极易出现遗漏、失实和失去时效性等问题。这就导致这种自下而上的诉求表达不畅,使政府无法及时掌握正确的信息,民众的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三)政治生态价值标准有所偏离

政治发展的根本问题是人的发展问题,政治生态化建设要以人为本。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在政治实践中,生态价值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偏离。如在经济社会和人的发展过程中,过于重视经济的高速增长,忽略了社会的持续协调和人的全面发展。管理手段仍旧很难从传统的管理方式向现代化的治理方式转变,政府仍旧包揽过多,管理功能尚未完全转变。在政府的行政程序上,含有较重的人治色彩。我国有几千年人治的传统,建国后至今,虽然法制建设日益受到重视,但在政府的行政程序上,人治往往占据上风。在价值取向上重权力轻责任。我国实行的科层制政治结构体制,下级往往只对上级服从和负责,加之行政绩效评价体系尚未健全,责任的不明确,导致了责任与权力的分离。弗朗西斯·福山先生曾说过:“中国政治制度没有任何政治负责的机制——没有地方选举或独立媒体,以保证官员的诚信。”[4]

(四)政治生态有所失调

一方面是政治改革与经济发展的步伐不协调。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应是相伴而行的。要想将经济体制改革进行到底,前提是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客观上来讲,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就卓然,市场经济逐步建立和完善,经济的增长速度为世人瞩目。然而,就整体而言,社会发展远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未能同步,一直滞后于经济改革。“著名社会学家孙立平先生认为,对于90年代以来中国改革,总的评价趋势是褒经抑政,即认为过去30年的经济体制改革是成功的,而政治体制改革则较保守,可以说是止步不前,缺少惊险一跃”[5]。

另一方面是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治理不同步。我国当前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新的环境问题与尚未解决的环境问题叠加在一起,加大了生态环境治理的难度。“环境污染比较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生态环境的恶化对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日益显著[6]。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以外,片面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还有政治体制改革的落后,导致在生态环境的管理体制方面存在缺失等。

(五)政治生态建设的预期评价有所缺失

在政治生态建设过程中,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以约束、激励和引导政治生态建设是十分必要的。在我国的政治生态建设现状中,政治生态评价系统尚未健全,两者存在着脱节的现象。由人民群众对政治生态建设情况进行评价的系统尚未真正建立起来,所以无法发挥人民群众的评价力量有所改进。同时我国的绩效评估评价体系尚停留在制度的设计上,多局限于行政和企业管理等领域,未能提高和扩展到政治生态建设的广阔领域和宏观层面上。

三、当代中国政治生态建设的路径选择

(一)改善权力结构,在多元制衡中促进生态分化,建设民主政治

基于当代中国政治现实,首先要加大对权力运行的制衡。在党权、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方面要按照各结构功能的自主性原则,正确处理党、人大、政府、司法机关之间的关系,调整现有的权力结构,真正实现权力的有效分割、合理分工和相互制衡。在政府、市场与社会的关系方面,李克强总理刚上任时,就提到要推进政府行政体制改革,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政府和社会的关系。从政治生态理论角度来说,政府、市场与社会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政府要明晰自己的“生态位”,让渡部分职能,调整利益和权力,不能越位、错位和缺位。在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时要实行政企分开,在处理政府和社会的关系时要实行政社分开。

(二)建立有效的政治交流结构

改革现有的科层制的官僚结构体系,减少管理层次,是针对我国政治交流结构性障碍问题,保证交流信息和群体诉求的准确、顺畅和及时表达的治本之策。此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多元,地域之间的发展千差万别,不同阶层的利益诉求更是多元不一。为了适应这种特殊情况,在充分调动公民在政治交流中积极性、主动性的同时,要建立更多自主的、开放的、便捷的利益表达渠道,而作为当代中国政治沟通的第一动力的传播媒介和公共舆论应使其保持独立性。原先局限于体制内的政党、利益集团、政治精英之间的政治对话应扩展到整个社会、不同阶层社会成员之间,从而真正建立一个包容、平等、公正、自由的沟通机制。

(三)端正“以人为本”的生态价值标准

政治发展的根本问题是人的发展问题,所以国家公职人员在政治实践中要端正以人为本的政治生态价值标准。在目标导向上,力求兼顾效率与公平。在管理手段上,要逐步转变传统的重管制而轻治理的做法,注重上下互动,合作协商,取得多数人的认可和共识。在行政程序上要重法治。法治本身就是一种民主形式,在理想的社会生态中,法律和规则体系是全体公民权利和自由的守护者,明晰地界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政治的根本性质是基于人民和社会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责任。所以,国家公务人员的首要责任就是为人民服务,关心人民的需要与诉求,捍卫人民的利益和权利。在价值取向上力求重责任而轻权力。

(四)优化宏观政治生态环境,推进各体系间的生态平衡

阿尔蒙德指出,“经济增长、政治参与和民主制的稳定似乎是同步的”。社会经济的现代化将使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准持续不断地提高,而一个民主的和稳定的建国程序也将会从此开始。在当代中国,科学发展、生态化发展,是我们坚持发展道路上的的本质目标和不懈追求。而科学发展、生态化发展的实质就是要保持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让经济系统与政治系统、社会系统、自然系统、文化系统处于均衡发展状态。针对经济发展、政治改革、生态建设等严重不同步的现实问题,要求须统筹兼顾,使各系统之间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五)建立科学合理的政治生态评价体系

关于政治生态评价的欠缺,无疑是影响当代我国政治生态建设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评价活动没有建立起来,责任政治、民主政治将难以真正实现,责任追究、生态政治将无从谈起,风险政治将依然存在。为此,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政治生态评价体系。首先,要真正建立起人民群众对政治生态建设的评判体制和机制,使人民群众参与到评价中来,实现政治生态建设与政治生态评价的有机结合。另外,专家学者们需从绩效评估的视角对生态评价的理论研究和价值基础做具体的针对性的研究,对政治生态的理论原则、结构功能、方法和模型做出明确而系统的阐释,从而建立起健全的政治生态评价的指标体系。

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政治生态建设取得许多可喜的成就,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中国政治生态建设的实践过程注定是艰辛和漫长的,但政治生态的建设过程本身就是整个宏观政治系统不断克服不足、走向完善的过程。随着中国政治生态建设的元年的到来,中国的政治生态建设将克服重重困难,不断走向完善。

[1]郑永年.中国共产党的自我调适与转型[J].领导文萃,2013,(11):7-22.

[2][4](美)弗朗西斯·福山.政治秩序的起源[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466,305.

[3](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6.

[5]孙立平.中国改革的四种思路[J].领导文萃,2012,(8):26-31.

[6]张高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努力建设美丽中国[J].新华文摘,2014,(1):1-2.

D63-3

A

1009-6566(2016)04-0092-04

2016-04-23

王飞(1992—),男,江苏丹阳人,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新时期党建理论。

猜你喜欢

权力政治生态
“生态养生”娱晚年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不如叫《权力的儿戏》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权力的网络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