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2016-09-25马家骧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农民农村建设

马家骧

(中共天水市委党校,甘肃 天水 741018)

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马家骧

(中共天水市委党校,甘肃 天水 741018)

农村建设问题一直是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一个现实的难点。农民和农村在我国人口和国土面积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农村的兴衰直接体现了我党的执政能力。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而农村发展却远远滞后。要想真正实现和谐社会这一宏伟目标,必须着眼于农村和城市的同步发展,加速美丽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新农村;执政能力;和谐社会

一、新农村建设的概念

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首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定,而实际上我国新农村建设大约起源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知青下乡活动,至今取得了快速的发展。

从字面上来讲,新农村区别于传统农村主要体现在“新”上,但这种“新”并非是新事物的产生,而是在原有传统农村建设基础上的继承、发展和升华。当前对于新农村建设的定义还缺乏一个统一的见解,笔者认为,对新农村可定义为:新农村建设应该是在原有农村建设的基础上,统筹城乡规划,循序渐进地对农村的生存模式进行深刻改变的过程,这种生存模式包含环境、劳作方式及手段、普法知识以及人文建设等方面。

二、建设新农村的意义

(一)政治学角度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邓小平同志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奠定了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基础。此外,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凡是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多数,这就从政治的角度要求在发展的过程中,不能遗漏对于农村的发展,给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

(二)经济学角度

我国已经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深水区和攻坚区,自从加入了WTO以后,很多领域已经实现了和发达国家同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在国际经济角逐中还处于明显的劣势,加之世界经济危机的频繁发生,更是雪上加霜。与国际市场相比,当前我国农村市场还处于发展阶段,尚未得到足够的开放,农村各项基础建设还很薄弱,发展潜力还很巨大,新农村建设是打开农村市场的突破口,借助新农村建设可以提高我国的经济实力,在世界市场中取得一席地位。

(三)社会学角度

建国以来,党和政府一直聚焦于“三农”问题。在工业化进程中,农村的贡献巨大,为工业化的进程提供了大量的廉价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农村长期处于城市发展的“剥削”下。现在城市发展硕果累累,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以工带农、以工促农,实现城市工业反哺农村是刻不容缓的选择,双方是互利共生的关系,以城市带动乡村发展可以实现双赢,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平和发展[1]。

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新农村建设正如火如荼进行着,农村的各项基础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得以改善。当我们在面对新农村建设取得惊人成果的同时,不得不面对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种种现实问题。新农村建设任务之重、难度之大,这就要求必须进一步深化对于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问题认识,积极改革以往的工作模式。

(一)农村地位的不断下滑

新农村建设首当其冲的是农村地位问题,农村地位下滑最主要的原因是农村自身不重视农业的地位,农民缺乏一种对于农村价值全面而系统的认识。从目前角度来看,农村贫穷落后,科技水平严重滞后于发达国家,大部分农业以单一的种植业为主,农民必须将大量的精力运用到农作中去,粮食的价格连年持续走低,传统的农作物一亩地收成差不多将近一千元左右,相对于工业来说农业是个投入大回报少的经济体。此外,工业化对于劳动力的需求潜力巨大,很多农民从浅层次均衡利益关系考虑,毅然选择了去城市务工,导致很多农村变得“名存实亡”,成为了“空心村”,也间接导致了农村的地位下滑。

(二)农村经济中普遍存在的债务危机

农村是传统的自给自足的经济体系,在城市全面反哺农村的进程中,农村难以适应大幅度的发展,原先的管理方式和理念严重制约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导致农村债务危机重重,其原因可以从内外两个方面分析:

对于外部的大环境,我国现行的财政制度是“分税制”,并且现在还处于摸索阶段。分税制是“以县区级为单位的,上级拨款只能下放到县区一级,再由县区级政府进行下拨”,由于城乡建设的一体化,很多资源都滞留于城市用于其基础设施建设,真正流放到农村的还很少。更有甚者,财政上缴是统一的征缴,县区级政府对从属的乡村进行“财政包干”,形成了财政资金的“剪刀差”,大大增加了基层政府的负担,为了农村建设的需要不得不大量举借外债,进一步加大了农民的经济负担[2]。

内部原因主要集中于基层政府的建制方面。首先农村组织机构臃肿,很多农村村委会人员配置都超过了编制的要求,人员的工资都在财政的预算范围之内,导致了农村财政的吃紧。其次,农村基层组织理财不善,不能对财政预算做长远的规划,盲目地对农村建设进行投资,使得农村的财务危机更加凸显。最后,地方官员本着天高皇帝远的侥幸心理严重腐败,“三公”消费没有节制,完全不顾农民的疾苦。这些苦果都加载在农民身上,导致很多新农村建设的费用都平摊到农民的身上,大大增加了农村的财政负担,制约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三)农村自然环境的急剧恶化

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最直观的问题莫过于环境的恶化。农村是城市与自然进行生态循环的中心环节,由于工业生产的存在,城市成为污染的主要来源地,而农村兼顾自然和城市的特点,既有绿色植被覆盖也有人类的生产活动,是城市与自然之间的过度区域。随着新农村建设的进行,农药的滥用,秸秆的焚烧、土地不合理的开垦以及大量工业往农村地区迁移,直接导致农村河水污染严重、废气横溢以及白色污染横飞,已经严重超越了自然本身的承载能力。印象中的绿色农村已经在很多人的眼中变得遥不可及,而环境严重污染成为当下很多农村的真实写照。

(四)农村主体权利意识的缺乏

农民是农村的主体,农民的主要特征就是勤劳、憨厚、纯朴,由于传统历史文化的影响,我国农民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还没有形成最基本的法律权利意识,在许多现实问题中都处于被动的状态。作为国家的主人翁,政府赋予了农民很多权利,但是很多都被农民忽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的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新农村建设涉及农民的若干利益都被侵犯,由于农民普法知识落后,不能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利益,缺乏基本维权意识,不得不沦为被欺诈者。加之腐败现象的存在,特别是在土地征用以及民主选举方面,土地被强行征收以及选举趋于形式化的现象屡见不鲜,更进一步阻碍了新农村法制建设的进程。

(五)农村传统文化危机

由于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传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农业这一载体上。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正如古代的山水田园生活对于现在的文人还历历在目一样,失去传统文化的民族只能生活在虚无缥缈的遐想中。现在,由于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受到城市生活习惯的影响,农村传统的文化节日处于一种新旧交替阶段,正在逐渐消失。姑且拿中国的二十四节气来作为探讨,二十四节气是古人根据农作物的生长规律总结出来的经验结晶,现在新生代的农民很多处于半工半农或者完全务工状态,根本就不了解这种文化,导致二十四节气的种植规律已经处于走向记忆的边缘阶段[3]。

(六)农村现实的困境

新农村建设是个漫长的过程,由于人的认识和实践的差距,不可能全面、深入地思考。随着建设的进展,很多现实问题都一一浮现:医疗改革的不完善、留守儿童的问题得不到重视、养老制度的缺陷……导致以上现象的原因很多,包括国家政策的改变、社会环境的变化等方面,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基层干部的官僚主义作风,很多领导干部都是追寻表面的政绩,对于一些现实问题都采取敷衍的解决措施,忽略了对农民现实的人文关怀,脱离了实际去空谈自己的远大抱负。这样只会激化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不满,影响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四、改革深化新农村建设的路径探析

(一)多元化发展农业,提高农业的地位

针对农业地位下降的问题,首先要提高农民对于农村和农业地位的战略意识,改变农民对于农业的狭隘观点。农业是国家的根本也是工业的基础,没有农业的发展,就谈不上国家的建设也就形不成工业化的气候。其次,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大力发展农村的技术扶持力度,为新型农业提供技术方面的支持,减免税务、减轻农民的负担,调动农民的积极性,积极引导农民发展多元化农业,实现农业发展的科技化、生态化。最后,大力鼓励和发展乡镇企业,让农民就近就业,使农民在农闲时也能有所事事,提高农民收入,间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二)多渠道融资,进行财政审核

当前农村债务复杂、覆盖面广,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的债务问题,必须要建立完善的财务制度,加大对财务的监管和审核。财务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县区级政府在分配资金的时候,要专注效能,把握财政的平衡,做到农村财政的专款专用,并加强对于基层财政的审核。除了内部审核外,还要将农村的财政透明化,接受群众的监督,将财政制度及明细以文字的形式发放给老百姓,加强廉政教育工作并定期对村干部进行绩效评估,剔除不合适的人员,合理配置人员结构,精简机构,减少不必要的花费,真正做到发挥有限资金最大化的作用。此外,农村在建设过程中不能一味依靠国家的财政,应该多渠道融资,充分发挥集体经济的优势,积极利用各种资源,在合理规划的基础上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到村建工作中去。

(三)加大环境治理,并纳入地方政绩考核

城市急速膨胀带动下的新型农村发展必然会对环境产生影响,在面对农村环境恶化的同时,我们必须意识到农村的环境问题还处于扩散阶段,并且农村的自我净化能力要明显强于城市。“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绝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道路。这就要求我们在农村的环境治理上要区别于城市的环境治理,在大力开展治理的同时,必须要有防患于未然的意识。环境的影响主要来自于人类活动,要想从根本上提高环境质量,就要将“人治”思想运用到环境治理中去,由政府牵头带动农民进行环境治理,合理指导农民进行农药的使用,禁止焚烧秸秆和乱伐乱垦,发展循环经济,合理规划新农村建设的布局。此外,将环境问题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内容,嘉奖那些有贡献的部门或者个人,并以此影响为基点向周边扩散,形成良好的竞争,最终实现环境问题的有效处理。

(四)强化法制观念,提升权利意识

农民是弱势群体,法制是维护农民权利的根本保障,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法制问题,可以通过治标治本两个角度去解决问题。

首先,浅层次的方法源于干部本身,只有约束干部自身行为,才能减少农民的基本权利受损情况的发生。首先是端本正源,正如《三字经》所言“人之初,性本善”,选好了官员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官员的行为,村民可以通过选举裁定那些高素质、高威望、高影响力的人作为基层的官员,从干部内在的素质上抑制干部的违法行为。其次,运用外力对干部的行为进行干预,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可以通过反面案例进行思想上的疏导,对干部起到警戒威慑作用。还可以通过法制教育进行行政工作上的指导,让干部做到公正为信、廉洁自持。

其次,提高全民的普法意识。由于当前农民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这就要求加大在文化教育层次上对农民进行思想上的提高,在文化教育的同时使维权意识深入人心,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此外,调动社会上的专业人士担任村民提供法律顾问,为农民解决现实的问题提供帮助和指导。

(五)弘扬农村文化

弘扬农村传统文化可以从动员农民参加学习,创建面向基层的农业大学做起。可以学习先前的共产主义大学的“半工半读,勤工俭学”的办学模式,坚持理论与实际运作相结合模式,让农民亲身感受传统农村文化的博大精深,意识到农村文化对生产劳作的指导作用和意义。此外,大学生是先进文化的主力军,在端正学生人生观的同时要鼓励大学生融入新农村建设中去,从基层做起,加大对此类学生的生活补贴和工作指导。高校可以开设相关的课程,对农村传统文化的研究工作进行指导,同时以文献的格式保存下来,让农村文化得以延续。

(六)深入农村,设身处地去发掘、解决问题

农村在改革建设中的问题可谓是接踵而至,这就要求广大干部要改变以往的工作模式,融入农村,体察农民疾苦,聆听老百姓的心声,深入发掘农村百姓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困境,“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此外,将先进的工作理念运用到农村建设工作中去,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网络技术和听证制度的优势,多渠道鼓励农民参加到新农村建设中去,让农民就自己遇到的现实问题发表看法,同时关注问题的反馈效果,干部必须及时对这些问题进行回复。

[1]王景新.工业反哺条件下的中国新农村建设[J].新农村论坛,2005,(11).

[2]王立胜.农村税务改革背景下的乡村关系[J].社会主义研究,2006,(3).

[3]孙雪.论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文化建设[J].经济研究导刊,2008,(1).

F320.3

A

1009-6566(2016)04-0052-04

2016-04-07

马家骧(1963—),男,甘肃清水人,中共天水市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

猜你喜欢

农民农村建设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