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精准扶贫背景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2016-09-24湖南女子学院石颜露张波

中国商论 2016年23期
关键词:贫困人口人力资源精准

湖南女子学院 石颜露 张波

浅析精准扶贫背景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湖南女子学院石颜露张波

精准扶贫是落实和贯彻《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提出的关于新十年扶贫总体目标和重要任务的关键环节,也是解决贫困问题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需要。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对推动精准扶贫工作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精准扶贫工作和农村人力资源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和分析,肯定了目前精准扶贫工作取得的一系列显著成就,同时发现农村人口素质偏低、农村产业结构分布不均、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机制不健全等现实问题,为此提出扶贫工作应强化农村基础教育和技能培养工作、完善农村产业结构、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管理等对策。

精准扶贫 农村 人力资源

党的十八大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即“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首要任务之一,“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同时在党的十八大,扶贫工作被列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点工作,是完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任务之一。因此,有针对性地解决贫困农民问题、进行农村人力资源的全面有效开发,是消灭农村贫困、解决“三农”问题与实现中国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证。

1 精准扶贫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关系

根据中办发〔2013〕25号文件《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精准扶贫即为对贫困户或贫困村进行精确地识别和有针对性地帮助,对各种扶贫资源进行统筹规划,提高利用效率,争取扶贫落实到每村每户,逐渐形成切实有效的扶贫体系。从上述意见可以看到,精准扶贫就是根据各个贫困区域或贫困户的实际情况,通过高效、规范的工作流程对帮扶对象进行精准地识别和有针对性地帮扶与治理。传统的粗放式扶贫工作方式通常采用“一刀切”的扶贫措施,扶贫的效果很难得到保障,大多数情况下仅能缓解贫困人口的吃饭问题。与之相对的,精准扶贫则更加重视提升贫困人口的职业技能、文化水平、道德修养等方面的问题,同时加强引导各类资源优化配置,特别是对农村人力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从而发挥农村人力资源对精准扶贫工作的积极作用。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在已有的人力资源前提下,展开教育、培训等一系列措施,从而提升农村人力资源的质量,扩大其生产能力,促使其转变为具有一定生产能力甚至创造性生产能力的人,尽可能发掘其潜力,促使其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

对农村人力资源进行开发的首要目标是发掘潜藏的生产能力,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而精准扶贫的最终目的,是要提升贫困人口整体素质,帮助实现贫困人口彻底脱贫致富,因此二者在目标上具有一致性。通过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提高贫困人民的质量,使这些地区的人民能运用他们的财富——自身的聪明才智,送走贫困,迎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新景象。

精准扶贫重在“精准”二字,要有针对性地合理开发农村资源,而人是生产活动的主体,其作为农村发展的关键性资源之一,是精准扶贫工作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因此,在国家积极开展有针对性和有效性的扶贫机制下,扶贫工作要加强对农村人力资源进行科学、高效的开发,深入发掘其特有的优势,使其为扶贫工作注入新动力,为科学化、高效化扶贫奠定坚实的基础,使贫困人口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真正脱贫致富。

2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与困境

2.1农村人力资源基数巨大,贫困人口所占比例大

我国是农业大国,中国农村人口数量大,潜在人力资源丰富。由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结果可知,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农村人口和城镇人口分别为67415万人和66558万人,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相比,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减少了13.48个百分点(见图1)。虽然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下降,但从数据中可以看出我国农村人口基数仍然巨大。

图1 全国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及比重情况

2000年~2010年是中国基本消除贫困阶段,通过国家有效的扶贫以及农村生产力的提高,我国贫困人口逐年减少。根据《世界银行及中国统计年鉴》统计,2008年贫困人口和极端贫困人口比2005年的比例分别下降19.1%、20%,2011年贫困人口和极端贫困人口比2010年的比例分别下降19.3%,29.7%(见表1)。随着中国的发展,人们都逐渐脱离了贫困,奔上了小康生活,但是由于国家人口基数大以及区域发展步伐不一致,因此农村地区的贫困人口比例相对较大,潜在的人力资源较为丰富,其开发有着空前巨大的潜力。

表1 2005年~2011年贫困人数和极端贫困人数及下降比例

2.2农村人力资源文化、思想及科技素质低

人力资源在文化、思想等方面的修养提高是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是挖掘劳动者潜力的综合体现,从而扶贫工作要着力提高农村劳动者综合素质,这是贫困人口真正脱贫的关键因素之一。

(1)文化素质低。由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结果可知,2013年农村劳动人口91954万人,未上过学的占1.9%,小学文化程度占20.1%,初中文化程度占57.6%,高中文化程度占15.7%,大专及以上占4.7%。由此可见,我国农村人力资源文化素质低,教育程度仍以初中及初中以下为主,高中及以上的高层次人群所占比重太小。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普遍不高,这一点对于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较大的阻碍。

(2)思想素质低。受历史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村地区几千年来都维持着自然经济,造成大部分农村人口小农意识突出,很容易安于现状,对于新观念、新技术和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差,商品观念不足,缺乏科学的经营观。特别是农村贫困人口生活环境较封闭,对新事物的接触机会较少,以及很难改变旧的观念意识,这些实际因素将成为扶贫工作的一大障碍。

(3)科技素质低。农村人力资源的科技素质是指其具备的科技知识水平,反映了农民掌握科技知识的质量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实践应用水平。现阶段,我国农村地区劳动力的主体为从事体力劳动的农民,难以适应现代化生产提出的各种需要。2008年我国第二次农村普查公报显示(见表2),2006年末,我国农业技术人员的总规模约为207万人,其中,初、中、高级农业技术人员占农业技术人员总量的比例呈递减趋势,全国高级技术人员占总技术人员的比例是5.8%。农民中专业技术人员较少,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短缺,科研和生产脱节。并且农业技术人员结构失衡,高级技术人员等高层次人才严重匮乏。

表2 农业技术人员数量 单位:万人

2.3农村人口居住分散,产业结构分布不均

中国农村人口分散居住在超过550万平方千米的中国大地上,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都有所差异,人口居住集中性差、村庄规模较小等现象屡见不鲜,这些情况不但带来了精准扶贫工作中精准识别贫困人口的难题,也逐渐发展为全面开展教育、发展农村人力资源的巨大制约。

此外,2008年《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的有关数据表明,我国农村地区的从业人口总数约为4.8亿人,超过农村劳动力总规模的90%,其中,以第一产业为主的人口比例约为70.8%,以第二产业为主的人口比例约为15.6%,以第三产业为主的人口比例约为13.6%,并且地区之间的产业发展未能保持平衡,东部地区的第三产业相对发达,而西部地区则更多地依靠第一产业的发展。由此可见,精准扶贫工作想要稳步实施,需要依托于产业结构的调整,进而促进贫困村资源配置机制的优化以及农村贫困人口的充分就业。

2.4农村人力资源教育培训投入不足

一方面是农村贫困家庭对教育培训投入的不足,主要是因为贫困农民的收入低下,贫困农民更多关注于家庭日常基本生活,所以在教育培训投入方面显得无能为力。受一些农民投资观念落后的影响,认为教育培训的投入不能给他们带来直接的经济收入;另一方面是扶贫方略对贫困农村教育培训投入的不足。国家的扶贫方略通常没有意识到“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重要、最富于创造性的资源”,也没有认识到教育培训是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关键因素之一。扶贫方略只是单纯地靠给钱给物,并没有瞄准贫困人口的教育培训,因而贫困人口自身能力没有得到提高。

2.5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机制不健全

现阶段,农村地区的人力资源开发机制还很不成熟,缺乏完善的人才培养环境,难以为人力资源的开发工作提供保障。这种不成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人力资源分配机制不科学。受计划经济时代的影响,在人才分配方面比较死板,造成了巨大的人力资源浪费。第二,人力资源引留机制不完善。近阶段,农村地区的人力资源外流问题日益突出,很多青壮人口外出务工或求学,只留下老弱病残和妇女儿童留在老家,主要劳动力的流失为农村地区的人力资源开发工作造成了重重阻碍。第三,缺少科学的竞争激励制度,这一制度是调动生产积极性、解放生产力的可靠手段,是带动精准扶贫的主要动力,对于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具有一定的战略意义。

3 精准扶贫背景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

3.1转变观念认识,加大教育投入

在精准扶贫背景下,首先应当对人力资源的重要意义具有明确清晰的认识,从整体上确立人力资源开发先行的理念。人力资源是农村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对于贫困地区的人民,要真正脱离贫困,首先要转变他们的观念意识。扶贫工作不是简单的资金投入,而是教育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在扶贫工作的开展过程中需要积极鼓励帮扶对象学习并发扬自力更生、积极主动等向上的精神,积极参加乡村建设和扶贫工作。其次,国家应改革教育投入体制,多方面筹措农村教育经费,使贫困人口获得更多的教育机会,提高自身素质,改变世代贫困的现象。

3.2强化农村基础教育和技能培训工作

精准扶贫方略要秉承“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理念,根据帮扶对象的实际情况,为其制定最合适的脱贫计划,切实做好技能培训工作,且推动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扶贫工作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方面,中央和省级政府必须加大对贫困地区农村教育的投入,解决贫困地区上学远、寄宿难等问题,保证孩子们有充足的条件上学。应当在贫困地区加强宣传发展教育的重要意义,尽量避免发生抵触思想,让越来越多的农民认识到必须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汲取更多的知识,才能完全摆脱贫困。此外,扶贫时需要注意当地的特殊情况,教育和培训工作要因地制宜。根据各家各户的不同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培训方式。提高贫困人口的就业能力,为农村产业注入新的血液。

3.3培育现代生产经营方式,完善农村产业结构

精准扶贫方略特别强调了扶贫资源配置和帮扶措施要精准。根据各村各户的不同情况采取全方位、多层次的扶持,改变以往的生产经营方式,鼓励创建专业合作组织,解决不同类型贫困户的就业问题,使农村人力资源为产业发展做出贡献。通过政策上的支持、资金上的帮扶、市场上的帮扶等方式,改变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发展缓慢等问题,从政策上引导农村更多地发展第二、第三产业,促使产业升级。同时在贫困地区可以形成“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为农村人力资源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拓宽贫困人口就业门路,也为精准扶贫工作提供资金支持。

3.4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管理

精准扶贫方略要实现农村贫困人口能够自力更生的目的,必须加强对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视和管理。首先,需要构建科学高效的管理体系,比如,各级政府可以成立专门的协调部门,对农村贫困人口进行精准管理,成立驻村工作队,与贫困人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有针对性地开发农村地区的人力资源,同时对贫困村或贫困户的受助情况进行及时跟踪,确保其得到应有的扶持,并且争取在规定时间内实现稳定脱贫。其次,对农村地 区的人力资源开发进行统筹规划和协调,确保贫困人口切实参与到各项教育或培训活动中,促使其实现常规化、规范化发展,避免重现以往的随意性、盲目

性等不良倾向。最后,强化政府监管,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精准扶贫不仅需要发展当地产业,为了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也需要鼓励贫困人民能积极走出去就业。所以,国家要根据有关法律增强劳动用工监管,切实打击各类非法中介或欺诈活动,保证劳动力市场的“纯洁”,有效保障农民的应有权益。此外,政府还应取缔各种歧视或限制农民就业的不合理政策,引导企业对城乡劳动者在招聘时同等看待,让贫困地区的人们有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能与市民在平等的社会环境下公平竞争。

[1]王冲.中国西部经济增长质量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宋美丽.中国东部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3]高士友.新农村建设视角下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2009,25(6).

[4]周石生.高等教育创新与农村人力资本开发[J].教育评论,2013 (1).

[5]汪三贵,郭子豪.论中国的精准扶贫[J].贵州社会科学,2015 (5).

[6]邓维杰.精准扶贫的难点、对策与路径选择[J].农村经济,2014 (4).

F203

A

2096-0298(2016)08(b)-140-03

石颜露(1994-),女,苗族,湖南省湘西人,本科生,湖南女子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张波(1976-),女,汉族,湖南株洲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湖南女子学院,主要从事高等教育、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贫困人口人力资源精准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浅析人力资源挖潜增效的途径
隐形贫困人口
精准的打铁
让人力资源会计成为企业的“新名片”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精准扶贫二首
宝鸡:松绑人力资源
要让贫困人口真正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