馒头的变化
2016-09-23程赤兵
程赤兵
明朝张岱《夜航船》载,诸葛亮南征孟获,渡泸水时河水汹涌被阻。有人建议,要用人头祭祀,泸水才能风平浪静。这个建议被诸葛亮否决:“我仁义之师,怎么能随便杀人呢?”他采取的办法是用面做皮,猪羊肉塞在里面,“像人头而祭之”。张岱说,“后之有馒头,始此”。
可是不对啊,诸葛亮做的这个“馒头”,里面有肉馅啊,明明是包子,怎么能说是馒头呢?其实这没什么奇怪,古代对食物的称谓和现在多不一样,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馒头就是指包子,直到宋朝,才进入馒头与包子称谓并存的年代。《水浒传》中说孙二娘开黑店,卖的也是“人肉馒头”。直到现在,南方一些地方,还把包子称作馒头,比如“生煎馒头”,肯定是带馅儿的,就是“生煎包子”。
岳飞的孙子岳珂写过一首《馒头诗》:“几年太学饱诸儒,薄伎犹传笋蕨厨。公子彭生红缕肉,将军铁杖白莲肤。”这馒头说的不是包子又是啥?另有记载,北宋太学食堂的主食,春秋是炊饼,夏天是冷淘(凉面),冬天就是馒头。有天宋神宗突然想知道学生们吃什么,就叫人拿点学生的饭来尝尝。那天正好吃馒头,皇帝尝了尝肉馒头,说了句话:“以此养士,可无愧矣。”那时的皇帝,还是很心疼知识分子的。“几年太学饱诸儒”,说的就是学校食堂的伙食:包子。
既然包子叫了馒头,那真正的馒头又叫什么呢?明朝于慎行《谷山笔尘》说,唐玄宗出奔四川的时候,路上没吃的,是杨国忠自己掏了钱买了胡饼给唐玄宗吃。这胡饼,就是蒸饼。因为上面撒了胡麻,所以叫胡饼。古代把大量面食称作饼,比如面条就叫汤饼、水引饼、素饼。那么这蒸饼,就是现在的蒸馒头了。
蒸饼的称谓一直沿用,可到了宋仁宗的时候,变化了。宋仁宗名字叫赵祯,“祯”与“蒸”音近,老“蒸饼蒸饼”地叫不是犯忌讳吗?于是就改了,新名字叫“炊饼”。没错,就是武大郎卖的炊饼。很多文艺作品把武大郎卖的炊饼理解成烧饼,是完全错误的,武大郎卖的,实际就是现在的馒头。
唐朝英国公李勣在家请客吃饭,席间有位客人习惯性地把蒸饼皮儿撕下来。李勣语重心长地批评他:“要吃到这饼,得翻两遍地,然后下种、除草、浇水、收割、打场,再过碾子过箩成了面,然后蒸成饼。你小子为啥要撕皮儿啊?也就是在我这儿,要是在你爹那里,看不砍了你的脑袋。”说得那小伙子满脸羞惭。这么批评人的,李勣不是头一个,此前还有隋朝的华州刺史王罴。王罴对喜欢撕蒸饼皮儿的客人是这么说的:“此饼大用功力,然后入口。公裂之,只是未饥,且擎却。”看来您是不饿啊,那等会儿再吃吧。
不知道现在吃馒头撕皮儿的人多不多,其实有人还专爱吃皮儿呢,馒头皮儿挺好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