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生就业心理问题、产生原因及对策研究探析
2016-09-23韩庆云
摘 要: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和国家就业制度的改革,高校大规模扩招,毕业生数量连创历史新高,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高职生就业心理问题令人担忧。本文通过问卷调查、观察和访谈评估效果,探索有效的解决对策,创建全面提高高职生综合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以期能为高职生就业心理教育提供更好的指导与服务,为学校就业心理教育提供理论依据,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关键词:高职生;就业;心理问题;对策研究
就业是每个人的安身立命之本。近年来,我国应届毕业生人数居高不下,就业市场竞争激烈。高职生由于其特殊性面临更大的压力。本文以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湘潭职业技术学院(湘潭医卫职业技术学院)、湖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和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中部分高职生为调查对象,针对高职生就业心理问题开展调查研究。问卷以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性别为条件配置比率,采取随机抽样选取被试,共发放问卷952份,获得有效问卷867份。
一、高职生就业心理问题
1.对自己缺乏准确定位,就业目标脱离实际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46.3%的高职生向往一线、二线大城市;66.7%的学生要求薪金3000元以上,只有13.1%的学生可以接受1000~2000元;48.6%的高职生选择比较稳定的、无压力的国企和事业单位。事实上,高职生学历不高,工作经验不丰富,能力也不占优势,毕业后绝大部分就业于中小型民营企业,工资待遇也不高。所以,高职生就业前要对自己进行剖析,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
2.突显自我发展,就业动机功利化
关于就业动机有62.4%的同学选择赚钱。受市场经济和多元文化的影响,在求职过程中,高职生把工资、职务、福利、工作地点、工作环境、发展前景等作为衡量工作好坏的重要指标。高职生在择业过程中表现出重物质、轻精神,重索求、轻奉献的价值趋向,就业动机功利化。
3.求职诚信意识淡薄,就业道德感不强
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诚信是我国的传统美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41.9%的高职生认同为了吸引用人单位的眼球而造假;37.7%的高职生不太认同遵照公平竞争原则找工作。可见,高职生的诚信意识和道德感出现了危机,甚至与我们所倡导的主流诚信意识和道德感相背离。
4.求职过程中过分依赖他人,就业途径较窄
在就业途径的选择中,由老师、亲友介绍工作的占38.5%比例。高职生期望找到理想的工作单位,但是又缺少独立奋斗的精神,总是寄希望于亲戚朋友的介绍,甚至希望用人单位主动邀请自己。在求职过程中,缺乏主人翁意识,对自己缺乏自信,过分依赖他人。这种消极被动的求职方式使相当一部分高职生错失就业良机。
5.就业压力过大,诱发多种心理问题
就业前,有35.2%的高职生非常焦虑、迷茫。近年来,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高职生在求职前产生心理问题的比率越来越高。有的高职生因学历、自身能力、学习成绩等不理想感到畏惧,有的因为自己形象不佳而自卑。部分高职生在求职前或求职的过程中悲观无助,甚至出现一些心理问题,表现为焦虑、抑郁、自卑、自负、嫉妒、冷漠等。
二、高职生就业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社会历史性因素的制约
首先,受我国传统统包统分就业制度的影响,部分学生在找工作过程中存在“坐、等、靠”的思想。其次,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还很不完善,社会保险的覆盖率低,高职生在择业时偏向稳定的、福利待遇有保障的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而对私有企业和中小城市的小公司则没有很大的兴趣。再次,地区、城市、行业收入差距扩大带来的影响。毕业生普遍认为,在大城市比在小城市福利保障更完善,热门行业比冷门行业工资高。所以,在择业时,很多高职生向往沿海等大城市和地区。最后,多元文化价值观念造成的冲击。改革开放以后,国外的各种思潮涌入我国,很多高职生把金钱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过分追求自我价值。
2.学校能力的局限和教育的缺失
首先,学校专业结构设置跟不上市场需求量的变化。许多高职生盲目追求热门专业,致使热门专业的毕业生产出与市场需求不成比例,造成市场无法消化。其次,学校就业指导教育引导存在不足。虽然很多高职学校建立了就业指导中心这个机构,但是相当一部分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还流于形式和表面,没有从思想上重视就业教育。再次,学校素质教育活动欠缺。大部分高职学校都比较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对于高职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还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全面的教育体系,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主的素质教育活动的开展也很有限或者流于形式。
3.家庭教育和管理子女的方法存在弊端
首先,父母在教育子女过程中存在错误引导。在应试教育为主的大环境下,很多父母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过分看重子女的学习成绩。在就业过程中,父母都会以高薪、稳定、事业单位、经济发达的大城市作为好工作的标准,并鼓励子女千方百计寻找此类性质的工作。其次,父母在管理子女过程中方法不当。最常见的管理方式就是大包大揽式,造成的后果是学生过分依赖父母、教师,不懂得如何推销自己,最终导致了他们这种“坐、等、靠”的消极就业思想。
4.高职生自身存在的缺憾
首先,高职生自我认识不全面,缺乏准确的自我定位。高职生基础知识薄弱,综合能力较差,看待事物往往以偏概全,对自己的认识也不全面,这便导致了部分高职生就业理想远远脱离自己的实际能力。其次,知识储备与就业技能不足。很多高职生既不清楚自身能力与社会要求存在的差距,也不了解自身能力与用人单位要求存在的差距,最终被淘汰,诱发自卑、嫉妒、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最后,经历挫折少,心理承受力不强。
三、高职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1.良好的社会环境是解决当前就业心理问题的前提条件
首先,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毕业生向往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因为这些单位稳定、压力小、福利待遇好。要想打破这种就业心理状况就必须改革和完善当前的社会保障制度。其次,加强媒体正面宣传,引导高职生积极就业。有关部门必须加强社会舆论的正面导向作用,发挥其应有的职能。媒体要发挥自己的积极作用,迅速、准确、全面报道国家出台的就业政策。大力宣传成功就业、自主创业的典型案例,分享其成功的宝贵经验,引导高职生以积极的心态就业。最后,加强就业市场和就业法规建设,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政府相关部门要发挥自己的本职作用,不断完善就业市场和法规建设,完善就业法律法规建设,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大力推广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2.学校教育是解决当前就业心理问题的基础
第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完善学科建设。高职院校在设置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前,应充分做好市场调研,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方向、质量和数量为导向,使培养的人才满足市场的需求。第二,开展职业训练课程,提高高职生的就业技能。为了使高职生能够顺利就业,大部分高职院校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就业指导课程应该覆盖全年级,并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高职生有所侧重。不仅要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讲解,更要注重就业技能的提高,使之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要;第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崇高的职业道德。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崇高的职业道德感。教育学生正确看待金钱,坚决抵制不择手段谋求钱财的行为。第四,加强法律教育,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做好普法教育工作,根据学科专业设置相应的法律课程。第五,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时解决就业心理障碍。为了满足学生的需要,解决各类就业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心也需要设置多种咨询方式,比如个别咨询、团体辅导活动、热线电话咨询、网络咨询、书信咨询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可以使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增强心理抗压能力,提高就业技能,减轻或消除心理障碍,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第六,准确把握人才市场信息,为高职生就业创造条件。学校要不断加强与用人单位和人才服务机构的联系,准确把握人才市场信息,为学生提供及时、准确的就业岗位信息。政府也要对市场进行调查,在宏观上进行调控,在就业方向上给予指导。
3.良好的家庭教育是解决当前就业心理问题的有力支撑
首先,从实际出发,引导子女树立适合自己的职业目标。家长要时刻关注国家的就业政策和制度,注重子女综合能力的培养,从子女自身实际出发,根据子女的优劣势进行职业指导,树立适合子女的职业目标。其次,给子女一定空间,鼓励子女通过自己的能力求职。身教胜于言教,父母要以吃苦耐劳,自强自立的作风来影响子女的品行,使其成为不畏困难、敢于担当、自信自强的人。在求职过程中,引导子女通过自己的能力获取工作。
4.自我完善是解决当前就业心理问题的关键
首先,全面认识自己,从实际出发,适时调整就业期望值。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高职生只有对就业形势和自身有着清晰准确的认识,才能在求职中脱颖而出。在求职时,高职生要全面审视自己,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特长选择工作单位。从自身实际出发,调整就业期望值。其次,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学校应积极组织有利于就业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争取每个高职生毕业前都有社会实践的经历。高职生不仅要配合学校开展各项实践活动,还应把握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实践。再次,努力提高知识储备,学习必要的就业技能。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人才市场上的竞争主要是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竞争,积累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高职生成功就业的基础。高职生要建立起与自己专业相关的知识储备结构,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增强自己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美]戴尔·卡耐基.卡耐基沟通的艺术全集[M].何喜明,译.北京: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万卷出版公司,2010.
[2]东西部社会经济研究中心.对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几点建议[J].中国统计,2000(5).
[3]谭建平.大学生择业心理分析及教育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3(8).
[4]薛利锋.我国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
作者简介:韩庆云(1980— ),女,硕士,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思政课部讲师,研究方向:教育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