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百字显风流

2016-09-23唐孝松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秦师越国晋国

唐孝松

【摘 要】《烛之武退秦师》以先秦“说谏”类散文名篇的身份,成为了中学语文文言文阅读范本中的“常客”。从审议《烛之武退秦师》中的“也”字入手,为我们审视烛之武的形象提供另一个解读的可能。

【关键词】《烛之武退秦师》 “也” “说谏”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6)01-0049-01

《烛之武退秦师》以先秦“说谏”类散文名篇的身份,成为了中学语文文言文阅读范本中的“常客”。烛之武那番善于审时度势、通达情理而又重点凸显的说辞,常为后世的人们所津津乐道。笔者将以寓于文本中的常用语气词“也”为新抓手,重新爬梳这百余论辞,从另一向度审视烛之武的形象。

在烛之武的说谏言说中,“也”字共出现了三次。这三个“也”字均为语气词,这点应无异议。但检讨一些文言语法著作后,笔者发现,如果将“也”的理解驻留于表层语法功用的话,不能不说这是一种对文本潜在的个性化解读资源的巨大浪费。

《马氏文通》曾言:“凡实字之注意者,借助‘也字,则辞气不直下,而其字有若特为之揭出矣。”又说:“诸公名借助‘也字,借此一顿,特地提出,方接下文,此所谓顿上起下也。凡‘也字助字,皆此义也。马氏上述提及的“特为之揭出”,“实字之注意者”等,实则是对“也”强调某些语言单位的效用的肯定。

在文言文中,“也”表强调效用的例证屡见不鲜,如,《鸿门宴》中:“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范增用“也”强调刘邦“其气”为“天子气”而非一般气候,以之警醒项羽。《荆轲刺秦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中,荆轲以“也”突显的“未可亲”实际上道出了说服太子丹的关键。因此,对“也”字的深层品味,不仅有助于我们把握人物话语的重点,更能为梳理篇章结构提供一条别样的便捷路径。

在《烛之武退秦师》中,最为精彩的片段要数烛之武说服秦君退兵的言论了,那么,烛之武是怎样说退秦军的呢?已有很多人对此问做过相关研论。下面,笔者以烛之武言辞中的三“也”为切点,简略地谈及一些关于烛之武说辞的刍荛之见。

一、“远”之“难”,以实度人

通观烛之武的短撼说辞,我们不难发现,烛之武首先给秦君提出的命题便是“越国以鄙远,君之其难也”。实际上,烛之武以事实为基础,给秦君以现实层面的考虑:在如此遥远的地方设立自己的行政区划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这句话是烛之武向秦君分析现实局势的核心,而其中的关键词又是什么呢?烛之武用“也”将其加重体现,便是一个“难”字。现实是如此的困难,秦君又何必迎难而上呢?可以说,烛之武开篇便给秦君设置了一个“难”以逾越的话题障碍,为后文埋下了有利的伏笔。

二、“薄”与“厚”,以理晓人

紧接第一轮话语的预设,烛之武又假设推理,以冷静而客观的分析向秦君展开第二轮进攻。假如郑国灭亡了,同时又会出现“越国以鄙远”的尴尬情形,所以,“焉用亡郑以陪邻?”这样的结果会导致:“邻之厚,君之薄也。”经过假设推理,烛之武推演出了第二层“亡郑”弊端:“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也”强调话语的焦点是“薄”。这是秦君在“亡郑”后所要面对的,而在这样一种“厚”与“薄”的话语对比中,自然会让秦君多了一份难以承受的心理压力。这次烛之武谈及的不再是秦君预想之中的难为之事理,而是秦君必须面对的难容之时局。

三、“故”所“知”,以故醒人

紧承第二轮的弊端说明,烛之武进一步作出让步推理,即便是秦君能够忍受晋国强大的现实,而晋国的本质又是什么呢?“且君尝为晋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昔设版焉,君之所知也。”晋国无非是一个“何厌之有?”的言无信而贪不足的国家。秦君怎么能信任晋国且与之为伍呢?烛之武以历史之覆辙警策秦君。烛之武话语中的“也”所强调的“君所知”便是这层话语的关节处与出发点。最后,烛之武将秦君引入历史的厚重教训中去,让挥之不去的历史耻辱再次减损着秦君灭郑的欲望。

烛之武陈弊,环环相扣,针针见血。不论秦君怎样规避,都难以从“亡郑”中获得些许利益。所以,在现实艰难与历史教训的双重推动下,“秦伯悦,与郑人盟”。在国家军政形势极为紧张的春秋战国时期,烛之武运用睿智的思维,言简意赅地陈述了“亡郑”给秦国带来的弊端,可谓字字珠玑。珠玑之语更在三连用的“也”字中,层次更显明晰,重点更为突出,现实之“难”,“薄”之困窘,故实之“知”必然从多重向度迫使秦军“乃还”。

事实上,对于上述提涉的“也”,我们可以用现代汉语中的“是”来加以翻译与理解,如:“越国以鄙远,君之其难也。”实为“越国别国而把远地当成边邑,您是知道这件事的难度的”。又如:“邻之厚,君之薄也”。即“邻国的势力变雄厚了,您国家也就是相对地被削弱了”。再如:“且君尝为晋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昔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即为“况且宁曾经给予晋国优惠,晋惠公答应给您焦、瑕两座城邑,然而他早上回国,晚上就筑起了工事,这您是知道的。”之意。

危难时机,烛之武最终成功地保全住了自己的国家。他不仅拥有卓然的胆量、丰沛的社交经验,更具有绝妙的语言能力。他那精彩的说辞,可谓“百字显风流,三‘也尽弊失”,耀世千载,发人深省。

【参考文献】

[1] 陈鸿瑶,吴长安.“也”字源流考察的主观化视角[J].语言研究,2010,02:31-35.

[2] 张小峰.先秦汉语语气词“也”的语用功能分析[J].古汉语研究,2008,01:36-40.

[3] 何 铭.五论救弱国妙语退秦师[J].中学语文教学,2000,07:34-35.

猜你喜欢

秦师越国晋国
师旷劝学
风雨同舟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方法探析
所长无用
翳桑之报
越人造车
《烛之武退秦师》的烛之武的形象
三十六计之假道伐虢
烛之武以何退秦师
夫差放虎归山并不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