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学具操作要选准时机
2016-09-22王继茂
王继茂
[摘 要]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学具操作活动不可缺少。学具操作要选准时机,当小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观察不全面、思维受阻时,进行学具操作,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低年级 数学教学 学具操作 时机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3-048
数学标准强调,要遵循小学生的认识规律,通过操作、观察等方式,引导学生分析与思考、抽象与概括,并进行简单的判断与推理。由于低年级学生获取数学知识主要借助具体的学具操作活动,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能够“手脑并用”,促使学生通过操作学具,能对数学问题进行分析、综合、抽象与概括,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一、当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进行学具操作
儿童的注意力不易持久、稳定,特别是低年级儿童的有意注意更差。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或不稳定、不持久,会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运用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学具操作活动,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刺激学生的大脑,有利于培养学生注意的持久、稳定。
例如,教学“4的分解”时,我先让学生拿出4根小棒分成两堆,分好后同桌相互说一说。学生很快得到三种方法:(1,3)、(2,2)、(3,1)。我追问:“怎样分才能一个都不漏?”学生讨论后得出:先把4根小棒全放在左边(或右边),再每次拿一根到右边(或左边)。就在这样轻松、自然、和谐的情景下,学生掌握了知识,而且记忆非常深刻,那些思考速度稍慢的学生也能在其他组员的帮助下完成。有了一个好的开课,便成功的一半,这样在操作中,学生的注意力很集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大大提高了。后续学习的5、6、7、8、9等数的分解组成教学,不用教师讲,学生基本都能用这种分法来自学。
二、当学生观察不全面时,进行学具操作
观察能力是一个人重要的认识能力。由于学生的知识较少,经验不多,往往不知道怎样去看、去思考,有些学生将观察到的局部代替整体,有些学生被非本质特征所迷惑而观察不到事物的本质特征,影响了后续学习。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看一看、摸一摸、摆一摆,增强观察的全面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一年级的“认识图形”中,教材给出的都是一些立体图形,如果直接让学生观察图片,学生完全想象不到什么样的图形是立体图形,什么样的图形是平面图形,更看不出二者的特征与异同。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操作:“试一试,你们桌面上的图形中,哪些是可以滚动的,哪些是不能滚动的?”学生通过对比操作,能够将桌面上的那些立体图形分成两类。然后继续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想一想,说说每一类立体图形的特征和名称,即“什么样的图形是立方体、长方体?什么样的图形是球体或圆柱体?”这样,原本难以想象的立体图形,很快就被学生轻松地认识了。因此,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亲眼看、亲手摆,只有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使学生的观察力有所提高。
三、当学生思维受阻时,进行学具操作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手和脑,联系得非常紧密,不可分割;多动手可以让脑得以发展,使脑更聪明;常用脑,同样可以使手得到发展,使手成为思维的工具和镜子”。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非常有必要借助学具操作,激活他们的思维。
例如,“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明白“凑十法”并能用其来进行计算,但是学生对“凑十法”往往不太理解。因此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具体操作“凑十”步骤思考操作过程。以8加5为例,先让学生拿出8个圆形图片,放在准备好的格子里(设计十个格),再拿出5个放在格子的外面,提问:“现在把8个图片和5个圆片合起来,怎样计算?”接着问:“格子里已有8个图片,再添上几个就刚好占满10个格子?”学生回答“再添2个”后继续操作“把格子外的5个圆片分成2个和3个,拿格子外的2个放在格子中。”学生边操作边说“8+2=10”,教师师再用手势表示格子内10个图片和格子外的3个圆片合并,让学生说出“10+3=13”。还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操作,继续探讨“8+5”的另一种方法,即可以把8分成5和3,5+5=10,10+3=13。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手和眼协同工作,对操作的物象进行动态感知,同时,把外部活动转化为内部语言形态的智力内化方式,有力地推动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强化了学生思维的丰富性和新颖性。
总之,小学生学习数学与具体实践活动是分不开的,很多问题需要学生动脑、动手、动口,调动多种感官共同参与,才能达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通过适时让学生进行操作活动,可以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更好地促进学生数学素质的整体发展,最终达到優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责编 童 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