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小学语文教材
2016-09-22洪惠芬
洪惠芬
摘 要: 在小学语文教材运用中,教师应通过独立思考,把教材进行重新整合、“裁剪”,真正把教材作为例子,把学生的问题、困惑、见解、兴趣、感受作为教学的生长点。以生为本,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牵引学生的心灵沉浮于字里行间,在学生的心灵浸染墨韵书香,引导学生通过文本学习获得情感体验,尽情翱翔于思维的天地之中,让小学语文每一次的课堂教学都焕发无限的活力。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教材使用 使用方法
一、巧抓字词,感悟教材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注重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多元理解文本,是当前课改的归属和落脚点。阅读教学中教师巧妙地抓住文本中的关键字词,便于挖掘文本的探究点、发散点,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在想象、拓展、延伸中感悟课文大意。如,在《坐井观天》一文教学中,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勾画出文中出现的两个“笑”字,然后分组探究:小鸟为什么笑了?青蛙又为什么笑了?学生联系小鸟和青蛙当时所处的环境展开了合理想象,再通过分角色朗读,学生既弄清了笑因,又领悟了寓意。
又如,《我和战友邱少云》一文教学中,在整体感知课文大意的基础上,为了升华学生对邱少云的敬仰之情,我引导学生抓住了下列两句话中的“才”字。1.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烧了半个多小时,才渐渐地熄灭;2.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20分钟。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和感情朗读后明白:邱少云忍受巨大痛苦,甚至不惜牺牲,保全了战友们的生命,为战斗赢利了时间,他的精神是多少崇高。
另外,《难忘的泼水节》一文中的“幸福、难忘”;《草船借箭》一文中的“神机妙算”;《田忌赛马》一文中的“转败为胜”,这些词也是课文的“眼睛”,只要抓住文眼,学生感悟文本就轻而易举了。
二、“裁剪”教材,分类探究
现行教材中,尤其是高年级课文中编排了许多篇幅较长的课文。学习中,学生很难一下子就把握住课文内容,也会因为课文冗长而感到乏味,甚至厌学。再者,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究欲望,对教材进行“裁剪”能达到分层按需探究的目的。教学中,我常把教材“裁剪”成几个片段,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片段进行探究。如《飞夺泸定桥》一文,我把课文分为“抢时间”、“攻天险”两个片段,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择片探究,最后再让学生集体交流,这样就达到了化难为易、沟通全文的目的。又如《凡卡》一文,我把课文分为“甜蜜的乡村生活”、“痛苦的城市生活”、“美丽的梦景”三个片段。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探究“美丽的梦景”,因为这些学生思维活跃,浮想联翩,为凡卡圆了一个个美丽的梦;中等生和后进生选择“甜蜜的乡村生活”、“痛苦的城市生活”进行探究,这两类学生通过读一读、议一议,快速地、轻松地理解了课文内容;最后再来一次小组汇报,不同层次的学生因各有所得而见解各异,整个课堂气氛就显得乐意融融。
三、加强联系,注重整合
一位哲人曾经指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打开语文封闭的门扉,让语文与生活接轨,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老师们开始追索语文课程究竟是什么语文课?“新课标”试图把文本与现实生活接轨。因此,为使学生在阅读文本中感受不同时期的人、事、景物的美,教学中可把同类型的篇目进行整合,让学生掌握同类课文的规律,强化一定的分析综合能力,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语文与生活接轨,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水乳交融。如,四册教材中的《所见》、《小池》、《咏柳》、《村居》,可把这四首古诗联系起来,让学生通过想象,联系生活把这四首古诗组合成一幅美丽的春景图。《黄山奇石》、《葡萄沟》,两篇课文可组合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北京》、《北京亮起来》、《颐和园》,可引导学生感受同一地方不同景点的壮美。整合其主要的精髓在于将零散的要素组合在一起,并最终形成有价值有效率的一个整体。
四、超越文本,深层感悟
当代社会,信息往来频繁,学生可在书报、网络中摄取到形形色色的、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如果教师只停留在文本的浅表面,不广泛了解与文本相关的一些知识,在教学中,就会被学生提出的一些疑难问题搞得茫然不知所措。在《难忘的泼水节》一文教学中,学生提了如下三个问题:1.傣族人民为什么要过泼水节?2.周总理年年都要参加过泼水节吗?3.傣族人民现在的泼水节又过得怎么样呢?在备课时,我在网上了解到了与之相关的很多知识,因此,能从容应对学生提出的这些疑问。又如,在《丑小鸭》一文中,“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过程学生一读课文就会明白原因:丑小鸭本来就是天鹅蛋孵出的。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领悟课文寓意,教师应该明白这是一篇安徒生自传体童话,童话中暗含着作者由坎坷到成名的历程。还应了解安徒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是否出生在鸭窝里并没有关系,只要你来自一只天鹅蛋。”教学过程中,我向学生讲了安徒生历尽挫折最后一举成名的故事,学生在听故事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每一本书都是一个用黑字印在白纸上的灵魂,只要我的眼睛、我的理智接触了它,它就活起来了(高尔基)。语文是一门充满人文气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课程。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并不是一味重复昨天的故事,更不是把教材奉为金科玉律,而是要寻找教材中能与学生心灵发生碰撞的素材,提高语文素养,在文本阅读中感受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魏春玲.有了金刚钻,再揽瓷器活[J].小学教学(语文版),2008(1).
[2]喻芳.名师创造性使用教材例谈[J].黑龙江教育(小学教学文选版),2007(21).
[3]张妍妍.小学语文教师教材观的调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