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兴农中学:起步于乡间的省级示范中学
2016-09-22杨帆文图
本刊记者_杨帆_文图
贵州兴农中学:起步于乡间的省级示范中学
本刊记者_杨帆_文图
贵州省贵阳市有一所兴农中学,校长蒲邦顺,贵州省民办教育学会副会长,“2010年中国教育年度人物”获得者。与许多做民办教育的人不同,蒲邦顺办学校并不是一次性投资终身回报,而是持续不断地将收上来的学费用在了学校建设上。1993年,兴农中学在一间租来的教室里成立,建校之初仅有36名学生,在蒲邦顺的带领下,历经20多年的发展,兴农中学现已成为一座有着4000多名在校生的省级示范学校。兴农中学的成功,引来外界的不断关注,2013年,黔南贫困县独山县的县领导找到了蒲邦顺,恳请他将兴农中学的办学理念带到独山,以解决当地日益下滑的教育状况,兴农中学于是开启了对独山县民族中学的“领办模式”,2015年高考,独山兴农中学二本达线率达到了87%,这所原本不被当地人看好的学校,现今成了山区孩子摆脱农门的希望。
向山里挺进的教育
2016年6月6日,高考的前一天,贵州省独山县兴农中学的校园格外安静,仿佛放假了一般。
兴农中学是独山县仅有的两所高级中学中的一所,地处县城边缘,从城区前来,只有一路公交车可以到达。在传达室外举目四望,东南方是林立的教学楼,西面不远处横卧着一座低矮的山,北面是唯一一条通往学校的道路,偶有老师的车辆开进来,往校园深处驶去,间隔里来了两位前来看望孩子的家长,提一袋水果和牛奶,给即将走进考场的子女鼓劲。
仔细观察这所学校的楼宇,与来路上看到的建筑比起来,显得非常有派头。来独山之前,记者得知独山县虽然贫困,但最近几年来县政府一直不遗余力兴办教育,甚至四处举债,无论在硬件上还是在制度上,都肯给与学校办学上的支持。
兴农中学,即是独山县教育制度改革的产物,它的前身是独山县民族中学,一所名正言顺的公办学校。由于过去独山县教育发展不足,县里的优质生源大多选择到高考成绩更加优秀的都匀县就读,剩下的学生,则会首先选择独山高级中学,条件不理想的孩子,就归入了民族中学。
6月6日下午,贵州独山县兴农中学,到操场上释放压力的高三考生
为了提高民族中学的办学水平,2013年,独山县领导找到了贵阳市白云区兴农中学的校长蒲邦顺,希望他能够将兴农中学的办学理念带到独山,开启对民族中学的“领办模式”,这位70多岁的老人一口答应,民族中学遂更名为兴农中学。
兴农中学之“农”,并不在于它地处农村,而在于它的生源,绝大部分来自独山县的山村地带。独山县总共有35万人口,每年初中升高中的人数为3000多人,升入民族中学的学生占了将近一半。
这一半的学子,以高考成绩来衡量的话,原本都是不被看好的,然而在2015年,也就是兴农中学领办模式开启后的第二年,学校二本线达线率居然达到了87%,一下子让当地百姓备受鼓舞,有学校老师说,一次他在县城饭馆里吃饭,老板听说他是兴农中学的老师,坚持不肯收钱。
初夏的黔南州天气燥热,临近中午,三三两两的学生开始从教学楼走出来。
如果硬要说兴农中学有什么办学特色,从建筑上凸显出来的,是一些语言平实的标语,那是蒲邦顺亲自拟定的,中心思想就是号召孩子们懂得感恩,感恩父母,不像公办学校那些行政化的办学口号。
6月7日早晨,独山,考生在县高级中学考场外参拜孔子像
我们走到学校最南面,南面也是山,一块篮球场延伸到荒草之中,右侧是一片尚未修好的操场,跑道只有一个雏形,椭圆里的跳远沙坑尚未填土。学校仍在修建,尚未完工的工程连通着尚未开发的山野,如同向山里挺近的教育本身。
我们在篮球场的台子上站定一会儿,看见20多个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往操场最南面的铁网墙走去,好奇心促使我们跟上前,尚未抵拢,只听见一声响亮的山歌往群山中刺去,来自人群中的一位女生。
这是一个即将参加高考的班级,他们出来放松一下心情,准备拍一张独特的毕业合影。我们觉得不便打扰,转身离开了,找旅馆暂歇一下,等待蒲邦顺。
一种农村学校的可能性
下午将近3:00,经历3个多小时的车程,蒲邦顺一行人从贵阳驱车赶到了独山县高级中学,等待前来看考场的兴农中学师生。
几辆公交车在高级中学主教学楼前的广场外侧停住,学生们有条不紊地走到教学楼内的空地上集合,学校副校长给大家介绍着这位现年74岁的老校长,孩子们引颈欢呼,蒲邦顺简单地鼓励了几句,又把话头交给了驻守在此主抓办学的副校长。
蒲邦顺话语不多,但待人极为和蔼,他1965年从四川师范大学毕业后即从事教育,一任就是50年,面目中凝固着长年累月教书育人过程中浸润出来的师者气息。与记者对谈,他不怎么谈论自己,而是介绍着兴农中学关注“中等生”的办学理念。
所谓“中等生”,是除开考入公办学校的优秀生和被民办学校挖走的尖子生之外的那群孩子,他们大多在学业上有困扰,想要考一所好大学,却苦于一般学校教学质量不足,一旦自暴自弃,又会被老师们嫌弃。兴农中学面向这类孩子招生,一些被其他学校劝退的孩子,从兴农考入了重点大学。蒲邦顺希望社会能够关注“中等生”这个群体,在他看来,这是教育应有的功能与关怀。
蒲邦顺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年轻时渴望从政,走一条古代士大夫的路,然而际遇不够,直到1993年,他仍然只是公办学校里的一名管理者。那一年,蒲邦顺51岁,临近退休年龄他选择了创业。在当时的教育环境里,公办学校的管理者另立门户去搞民办教育,是要遭受一定非议的,但蒲邦顺意志坚决,他要“在社会最需要、但公办教育又相对薄弱、自己又有相对优势的地方去求生存谋发展。”
贵阳兴农中学的骍龙书院
1993年8月,兴农中学在一间租来的教室里成立,第一届学生只有36人。所谓“兴农”,取“兴旺发达农村教育事业”之意。与记者提到这一段往事时,蒲邦顺笑着说:“兴农,农,很多人都不敢跟这个‘农’字沾边。”但他是从农村出来的,他当时要办的,也正是反哺农村的教育。
与大多数做民办教育的人不同,蒲邦顺每收一笔学费,都想着怎么把这边钱花到学校里——建新教学楼,给老师涨工资,给学生发奖学金。这种长期性的投入,换来了兴农中学的持续发展。2005年,学校获贵州省二类示范性高中称号,2010年,又被贵州省教育厅确定为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样本学校。
学校成名后,很多人找到蒲邦顺,提出要给学校投资,他都拒绝了,因为他们并不是关注教育,而是想通过投资教育的方式入股。蒲邦顺说他做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赚钱,赚钱和教育是两码事,如果要赚钱,他早就是亿万富翁了。
2012年,在兴农中学校园最后面的山坡上,蒲邦顺花了近3000万元建起一座书院,书院前立起一座8.8米高的孔子像。有人质疑他是在搞形象工程,他说:我老了,名和利都不在乎了,我只是想让老师、家长和学生们放心,这些钱我一分都不会带走,这个学校会一直办下去。
走进兴农中学,看着那些现代化的教学建筑,很难想象它是从狭窄的民间起步的,它为我们展现了一种农村学校的可能性:农村教育并不一定要在贫困中坚守,它也可以在步步为营中登堂入室。
截至本文发稿,我们从兴农中学一位老师那里了解到,今年高考,独山兴农中学有414人参考,一本上线率达66%,二本上线率达96%。
由于篇幅限制,这里无法将兴农中学的办学探索逐一展现,关于这所学校的一切,本刊将在今年的9月号里进行完整报道,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