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庄生
2016-09-22张艺芳
文_张艺芳
真实的庄生
文_张艺芳
《庄子》内七篇析义张文江 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出版
庄生梦蝶的故事,也被西方人所熟知。这种荒诞也应和了一些情境:不知是庄周化蝶,还是蝶化庄周。走啊走,突然分不清理想和现实。为了维护理想的纯粹,甚至去更改我们看到的现实。
现行的语文教材,虽是重新编订而成,但还是保留了庄子的《逍遥游》篇。年轻人也多会背几句,“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电影《大鱼海棠》上映后,这段话成了部分人回忆的入口。
但由于电影的视角,从一个少年说开去,椿出于报恩和爱,舍掉半条命去挽回,整个故事限于一个故步自封的“小我”当中。以至于遇到更大的困难,总是经由他人的牺牲,才化解。这并非庄周的精神意旨所在。
《逍遥游》中有一处对比:蜩、学鸠、鲲鹏。学者张文江认为,“如果以鲲鹏为交响曲的主题,则蜩与学鸠为副主题。前者当《老子》四十一章所谓‘上士闻道,勤而行之’,后者当所谓‘下士闻道,大笑之’。”
现今依然有很多类似的情形。鲲化鹏,是漫长的进化史,也是人类一直以来的梦想——下能入海,上能飞天。对于个人来说,从鱼到鸟,长出大翼,背负青天,是一个让外人大笑的梦想。也许可以乘借海运,但最大的阻力始终来源于自己——自身需要漫长的积累。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过程大概如此,张文江在《<庄子>内七篇析义》中认为,此两处“皆言积累,因远行要做复杂的准备,必积渐而成。”
飞到南冥,则是庄子想象中的一番净土。净土,并非是现代商品社会的无限物质欲望,那是一个无底洞,更应该说成一种安定、安静的心境。也如亚当·斯密曾在《道德情操论》中写:在我们憧憬的辉煌生活中,我们可以带着与自己如此急切想离开的卑微环境中相同的安全感,来享受那些真正的、令人满足的快乐。据说,亚当·斯密晚年最看重自己的这本书稿,而非更为人知的那本《国富论》。
也许到不了南冥,不过,无所谓,每一层云天,颜色皆不同。再到《齐物论》那篇,有共通之处:颜成子游,悟道以后,气氛不同,感染到周围之人。问老师“今之隐几者,非昔之隐几者也?”张文江解,“身形尚是故我,思想却脱胎换骨。”
可惜的是,当世人少有这种体验了。现世的种种困惑,可以通过不断打开眼界来应对。一些人帮我们张望世界,我们却不关注,便是另一种掩耳盗铃。最怕的是陷入一种自我满足中,没了鲲鹏之志。
在《<庄子>内七篇析义》整本书的结尾,张文江认为,“孔是庄的思想对象,且往往揶揄之,细查则有息息相通处。庄子的语言方式是寓言、重言,后世的诗里称庄为‘庄生’,其形象不衫不履,且英气逼人。”
如果对《大鱼海棠》感兴趣,不妨从这本书中,去了解一个真实的庄生。
《教育的重建》
杨东平 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6年出版
本书是杨东平先生近年来的教育演讲结集。作者从教育问题出发,围绕中外教育差异、家庭教育、高考改革、教育公平、教育的历史文化传统、教育创新等,探讨教育的价值,教育改革的方向,回答什么是好的教育。其深刻的思想、开阔的视野和深入浅出的表达别具魅力。
《给学生无限可能》
方帆 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出版
在美国,其实并没多少人知道“56号教室”和雷夫老师;“建构理论教学法”早就被推翻了,美国也不存在什么“素质教育”,美国的公立教育改革从来没有“成功”过。但本书作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试着告诉我们,为什么美国老师要鼓励学生早恋,为什么美国孩子可以做出大学生都做不出的研究,并试着告诉我们,如果中国家长把孩子送到美国的公立中小学读书,会面临怎样的挑战……
《蒙台梭利教育箴言》
朱永新 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出版
蒙台梭利是研究儿童和家庭教育绕不过去的一座山峰,是她提出了“敏感期”“精神胚胎”“有吸收力的心灵”等极富革命性的理念,为我们揭示了儿童发展的奥秘。本书由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先生主编,通过对蒙台梭利教育语录的甄选,以期让每一个教师和父母了解童年的秘密。
《柏林童年》
本雅明 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出版
本书是德国著名思想家瓦尔特·本雅明的名著,创作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记述了作者对二十世纪初柏林儿时年华的追忆,有不少事件都是其儿时的亲身经历,被称为“二十世纪最美妙随想集之一”,因其笔法的特异性,该书被当今西方评论界看作“通过对现代都市生活的体验揭示了现代主义的最初源起”。
《我青春漫游的时代》
三岛由纪夫 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年出版
本书是日本著名作家三岛由纪夫讲述自己17岁至26岁的青春纪事,记录了作者在学生时代青春萌发时的荒唐行为,并通过回忆战时生活,展现了“二战”末期日本社会的现实状况以及民众的心理变化,以及作者幻灭意识产生的心路历程。在书中,三岛还记述了自己如何走上文学之路,以及对一些日本当代作者的评价,如川端康成、太宰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