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改革有立场,无模式

2016-09-22周春伦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6年5期
关键词:合作意识

本刊记者_周春伦

课程改革有立场,无模式

本刊记者_周春伦

谢家湾小学运动会上,老师们帮助小朋友做着赛前准备

在一个寻常的周三上午,记者走进谢家湾小学,试图从这所极具影响力的小学校一天的日常生活中“挖掘”些什么。

近几年,因为央视报道影响,谢家湾小学一直处于大家的关注中。尤其李克强总理在今年两会上的肯定,更让“谢家湾模式”成为热点。但两位校长不约而同否定了“模式”这个词。

与普通学校相比,谢小的上午时段安静得出奇:没有习以为常的铃声,没有大课间活动,没看见下课后孩子蜂拥而出的场景,更没有吵闹,反倒是上课期间,有少数孩子自如地去厕所,又安静回教室。

到下午,教室里空无一人,功能室和操场完全沸腾,大大小小的孩子活跃在各自的游戏和艺体项目里。

眼前的这些景象无一不在提示初访者:某些更细微的变化正在这所学校内部酝酿、发生。这里有模式吗?这一次,我们放弃了最初想采访那些赫赫有名的 “开路先锋”的念头,选择直面最普通的老师。

孩子每天都有一整个下午的时间参加社团活动和体育运动

有立场的“减法”与“加法”

陈老师原本是谢家湾小学一名美术教师,现在给二年级上“艺术生活课”。

前不久,陈老师与音乐老师共同设计了一堂名为《怪老虎》的课:音乐老师先带孩子学唱《两只老虎》,“没有耳朵,没有尾巴”的奇特形象,打破了老虎在孩子心中的刻板印象(习惯了动画片的现代孩子也早已习惯了各种定型的漫画老虎)。紧接着,陈老师引导孩子展开想象,用画笔画出“怪老虎”。画完了,再用刚学会的曲调将这些千奇百怪的老虎唱出来。场面顿时有趣起来,有孩子唱“一只长脖子,一只大耳朵”,还有孩子唱“一只长着翅膀,一只三只眼睛”。

音乐里的“轮唱”,就这样不露痕迹地融合进了美术。这样的课例,一学期并不少。两位老师同处一间办公室,一堂课上什么、怎么上,相互之间如何辅助,她们都会共同商量、设计。

2014年,谢家湾小学将包括美术、音乐在内的十几门国家课程整合为“数学与实践”“阅读与生活”“科学与技术”“运动与健康”“艺术与审美”等5门课程。2015年,又将其进一步优化为“语文漫道”“数学乐园”“科学探秘”“英语交流”“艺术生活”“体育世界”等6门课程。其中,艺术生活即由原音乐、美术课整合而来。

陈老师说,对一些无法融合的知识点,老师们便各自分开上。这一点,大家没有压力,也很坦然,不会为了追求融合而生拉硬拽。

课程整合后,在谢家湾小学课表里,一些学科消失了,如思想品德、信息技术,而其中的知识点被巧妙地分解到了六门核心课程的六个年段中。以信息技术为例,一年级的孩子刚学习了拼音,语文老师就带孩子尝试使用计算机拼音输入法;年段再高一些,老师会教孩子制作PPT,以用于小组合作展示;在艺术生活课上,还会涉及flash制作等知识点。

一些传统核心课程的变动也不少,如英语课。按国家规定,小学英语课从三年级开设,每班级每周课时量不低于3课时。但谢家湾做出调整:将英语课改为英语交流课,突出了日常应用功能;原先的40分钟课时也改为30分钟,安排在每天中午教学。总的算下来,孩子们一周学习英语的时间并没减少,反倒由原先的120分钟增加为150分钟。这150分钟又如何组织呢?

阎老师是一年级英语教师,她所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将一本薄薄的仅有4个单元的英语教材给上“厚”,如何培养孩子们对英语的持续兴趣。她设计了很多情境、游戏,努力让每个孩子在好玩、有趣的氛围里爱上说英语。课改后,她也由原来的一门英语课带4个班,变为现在2个班,同时,带剪纸、趣味英语社团以及班里的体育活动。不再疲于“跑班”,与孩子们的相处时间就多起来。不到一学期,她对班里孩子的个性就已了如指掌,课程设计也更加有的放矢,自己的剪纸兴趣也得到发展。回顾这一切,阎老师觉得,恰到好处。

在谢家湾小学“以孩子为中心”的校园文化环境中,孩子们的照片被放到了历史名人、学校老师的照片中间

小组学习的经验已经深入到谢家湾小学的每一个课堂,图为一节数学课上,孩子们就老师提出的一个问题相互讨论

从2015年下学期开始,谢家湾小学自主研发的教材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发行,现在已经全面投入使用。应该说,教材是谢家湾课程整合进一步发展过程中最难但必须迈过的一道坎。在这之前,学校已做了充分的心理准备以应对社会、尤其是家长的压力。但令一众管理者和老师们意外的是,这看起来尺度颇大的动作,并没有遭受预料中的反对。经历前一次课改风波后,品尝到改革成果的家长对学校的信任度已大幅提升。

新教材以语文学科变动最大。新编语文教材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涵盖了人教版的所有知识点,在难度上有所提升,加大了传统文化比重,增添了不少专题性活动。所选文章以及配图也更贴近现实生活,五年级教材就出现了诸如《重庆值得留恋》《关于改善雾霾天气的研究报告》等与地域、时事联系紧密的课文。

新编教材更注重阅读与积累,每篇课文之后,都附有一到三篇与课文主题相关的推荐阅读篇目,以及一两本推荐书目。比如,课文《张翼德大闹长坂坡》后的推荐篇目是《三国志.蜀书.张飞传》。前一篇选自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后一篇选自陈寿的《三国志》,试图引导孩子们用理性的眼光对比不同作者对同样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描写方式。紧跟着,推荐书目有《三国演义》,专题活动是《三国演义》读书会。以课文为核心,形成了一个多面立体的教学案。

值得一提的是,新教材注重区分阅读篇目的难易度,照顾到了不同层次的学生,既保证普通水平的学生不落下,而真正有能力跑的孩子又不至于耽误。

谢家湾小学的课程改革就在这一系列的“加法”与“减法”中推进,而这一切措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一个,就是刘希娅早在2004年便提出的“孩子的立场”。不论加法减法,最重要是孩子的体验和收获。

棒球社团

从“我”到“我们”的过程

2004年,谢家湾小学在刘希娅带领下开始有意识地以“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为主题进行学校文化建设。“朵朵放光彩”,就是孩子立场。

在谢家湾小学老校区,处处能看到“红梅”元素:栏杆上镂空的红梅图案,走廊壁上鲜艳欲滴的红梅印画。每一朵绽放的红梅都有同样底色:灰色。刘校长认为,灰色最应该是学校的底色,它低调、内敛、包容,最能够突出孩子的多彩。这一颜色也被沿用到华润新校区的设计里。

有关刘希娅,谢家湾小学流传着很多故事。这些故事看似平常,却处处透着刘希娅对孩子立场的坚守。

第一个故事发生在2007年,谢家湾小学建校50周年。按计划,前来参加盛典各界人士,加上学生,总共有5000多人次。对一个仅有200米跑道的操场来说,要承载这么多观众,根本不可想象。在一次庆典筹备会上,为解决这个难题,一位干部发言说:一年级新生坐不住,六年级同学学业紧张,也不爱鼓掌,建议这两个年级留在教室,这样就可以腾出一些位置。许多参会者点头称赞,等刘希娅做最终定夺。

刘希娅说,六年级的孩子要毕业了,他们在学校生活了六年,却要在50周年校庆上缺席,等他们以后长大了,会觉得遗憾;一年级新生刚入校,第一次经历这么大的盛典,却享受不到,太可惜。而且,学校本来就是孩子们的,他们得全部参加。最终,全校师生一个不少地见证了这一庆典。

第二个故事发生在刘希娅和老师之间。2011年6月,刘希娅收到一位教师家属来信:“在我心中,在我周边很多人的心中,我老公一直非常优秀,可是调到谢家湾小学才半年,居然沦落到去食堂工作……”原来,这位从区县调来的骨干教师多次因为师道权威而与个性张扬的学生发生冲突。得知这一情况,对于这样消极对待教育和伤害学生的骨干教师,谢家湾小学的选择是轮岗到食堂工作,直到改变教育价值取向,才重新回到教学岗位。

刘希娅经常跟老师们说,这种转岗的办法并不是针对谁,而是为了督促大家真正严肃对待课堂,怀着一颗真正爱孩子的心去给儿童上课。这即是她在一次课改会议的讨论专场上讲的:“我们在50多年办学历程中坚守一条,既让孩子有着他本真的童年、快乐的童年,也要让孩子有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教育者要虔诚地对待每一个孩子每一天最平凡的生活。”

在我们为期三天的突击采访过程中,可以看到,这种把关注每一个儿童作为评价标准的授课价值观,已经深入每位老师的心。

另一个故事与一次全国数学赛课有关。那次赛课在重庆杨家坪举行,谢小学生被选中参与活动。组委会要求挑选优秀班级30名优秀孩子参与,刘希娅听完后,立即表示不赞同,宁愿放弃资格,也要用公平的抽签方式,给每个孩子机会。组委会最终被说服,学校用抽签方式选出班级,再用同样方式随机抽出30名学生,而对该班20余名被剩下的孩子,学校买票,安排在整个大厅第一排。刘希娅还和当天上课的老师沟通好:如果你提问题,我们坐在下面的孩子有人举手,你也要请他回答。

孩子的立场、体验和收获——《火车司机》音乐考核课即时反馈

在音乐课《火车司机》上,黄老师以“小火车”为元素引领班上的孩子进入互动学习

在谢家湾小学,每位老师每学期面向全校上一堂公开课,实为“考核课”。课后,由负责教学的行政干部和听课教师及时做出评价反馈。

这天,记者正好赶上黄老师上考核课。黄老师是入岗一年的年轻教师,在音乐课《火车司机》后,周校长及老师们对她的课堂组织、教学设计等各方面给出了建议,强调的关键词包括:“对孩子的关注”“教学环节的落实”“合作意识”等等。

教师1:我就直接说说我觉得应该改进的地方。今天你整堂课的评价语非常单一:“你非常棒”“非常好”,但到底好在哪里?棒在哪里?没有一个具体的说明,孩子们脑子里是空的。整堂课,你唱得多,而孩子唱得少,你应该拿时间让孩子去实践。你前面带孩子们唱了“咔擦咔擦咔擦咔擦,火车开了”,就结束了,你可以带孩子们“翻山坡”呀,感受音调的强弱变化,火车开远了,声音自然就小了。这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常识,我觉得把这个强弱做进去,可能会更好。

教师2: 黄老师这堂课比起上一次的课来说,好了非常多,包括她与孩子们的互动。但最大的问题在于,这堂课的每个环节都已经出来了,也很顺利地上下去了,但只是把它上出来了,没有落实。比如,节奏的部分,其实这一部分的目的是要让孩子感受二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对比,你可以让孩子们一个组唱“呜……呜……”,另一个组和声:“咔擦咔擦……”这样效果出来就非常直观。

另外,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你对孩子的关注不够,每一个环节首先要去落实,然后要及时地去关注孩子,及时引导。在演唱的时候,你的观察力很好,你请了一个表现得很棒的孩子上来表演,但唱完了就过了,这个时候你应该让孩子来评价一下,他为什么唱得好,好在哪里,我为什么要请他来表演,那其他孩子能不能像他这样带着表情、带着动作再来唱一遍。这点很可惜。

周校长:音乐课,一定要让孩子们感受到音乐味儿,你这堂课音乐味儿差了一点。你努力地在关注每一个孩子,但很显然你忽略了这个角落的孩子,他们一直没有进入,你没有把他们带进这个微环境来。

当孩子第一次接触这首歌的时候,你就带着孩子们律动,这可能是以前的音乐教学模式的毒害,一进入课堂就开始律动,把孩子带兴奋起来。但真的应该让孩子先静下来聆听,先聆听再律动,有一个层次的递进。不然整堂课,孩子都没办法静下心来。

最后,游戏的目的是什么?到后来,孩子们玩乐的声音盖过了一切,完全变成了为游戏而游戏。一定是你前面的组织不到位,才会有这种乱出现。并且,游戏中的民主意识的培养,你刚开始说,由各组来推选出火车司机。但最后你看他们太乱,你就自己去选了。第三个,合作意识的培养。这个游戏需要大家配合。我看有的扮演山洞的孩子为了好玩,故意挤在一起不让人家过。你没有注意到这些细节。你应该告诉小司机、小山洞和小乘客,你们是一个团队,一个整体。

一次考核课后,由学校干部和一线老师组成的评委团迅速地对老师的授课展开讨论,给予建议

在华润新校区,散落着三三两两的灰色铁板椅子,显得有些陈旧,常有学生玩累了坐着休息或看书。这些椅子原本属于老校区会议厅,学校改建时,差点被淘汰。在刘校长建议下,这些椅子被分散到校园各个角落,成了一道别样的风景。椅子所在之处,也将孩子带了过去。罗凤副校长说,很多时候,引导孩子并不只是靠讲道理。比如,希望孩子多阅读,就把阅览室布置得温馨舒适,孩子自然就去了。

对老师的引导也是如此。正因为以上这些每天发生的真实案例,让身处这个环境的老师逐渐知道谢家湾小学的底线在哪里,知道这个学校在主张什么、倡导什么,大家慢慢达成一种共识。

不断有人问:从2004年到2009年,谢家湾小学究竟做了什么,这5年又在以后的课程改革中发挥了什么作用?谢家湾小学的回答是:它统整了老师们的教育价值取向。老师们要时刻去体验,什么样的教育是好教育,什么样的生活是好生活,什么样的教师是有尊严的教师。用刘希娅校长的话说:这个过程,就是从“我”到“我们”的过程。

2004年,在谢家湾小学做校园文化建设之初,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田慧生曾到学校参观。10年之后的2014年,当他再次来学校时,学校的小梅花课程改革已开展得如火如荼。他感慨到:谢家湾小学的课程整合,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水到渠成。

“教师是课改中最没有阻力的一环”

记者走进谢家湾小学这天上午,在教学楼另一侧,几堂考核课正在悄然进行。

早在零几年,谢家湾小学便停止购买全区统一的测试卷,不再以测试成绩论高低。“松绑”之后的老师们,不再将精力耗费在钻研测评试卷上,而关注如何有效合理地组织课堂教学。

这天,其中一位上考核课的老师是新入职不久的年轻语文教师。上课结束,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就带着听课老师快步走出教室,在走廊拐角处停下,言简意赅:“优点暂不说,只说缺点。”大家次序发表见解,“小组合作问题的有效性”、“学生的立场和反馈”等成为关键话题。直来直去,无论是“挑问题”的老师,还是被“挑批评”的老师,都毫不扭捏。

语文黄老师和美术陈老师同时提到一个现象:在谢家湾小学,老师每天在办公室聊得最多的不是购物和玩乐,而是学生出现的问题、课堂设计的点子。即便全是女教师的办公室也不例外。陈老师开玩笑说:“新老师一进来,我们会告诉他,在这个学校,拼的不是颜值,是能力,如果你不钻研教学,不钻研课堂,你在同伴中就没有发言权。”

在很多学校,尤其老牌名校,因为应试教育成绩优秀,课程改革首先需要突破的第一道阻力就是老师。但在谢家湾小学,罗校长说,老师是最没有阻力的一环。2015年编写教材时,老师们曾将即将定稿的语文教材全盘推翻,打破现有语文教材的窠臼,重新编写。整个暑假,两百多位老师每天自发加班到深夜。每个来谢家湾深入访学的团队都会提同一个问题:教师的持续性热情来自哪里,他们为什么能做到?

郑老师是谢家湾小学老校区的语文老教师,他全程组织并参与了语文教材编写工作,提到这件事,郑老师显得依旧兴奋。罗校长形容郑老师是一位“有个性”的老师,不愿意做的事,谁都勉强不来。在语文教学上,郑老师也很有个性。即使在使用全国统一教材的时候,他也不爱一板一眼教教材。在课文之外,大量给学生推荐经典阅读。长此以往,班里孩子均养成了好读书的习惯。有了这种长期的经验积累,再讨论语文教材的编写思路,一拍即合。

编教材看似一个普通教师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刘希娅校长的方法是:校长做校长该做的事,老师做老师该做的事。一线教师经验丰富,看问题具象、微观,她从不要求老师讲大设想、大规划。她将教师聚在一起,问的第一问题,不是“你们对教材有什么想法”,而是将10余门学科教材一字排开:“你们认为这些学科,哪些有可能整合?”接下来,每周一次的教材编写讨论会,她又引导老师进一步探讨:整合之后的学科,一周需要多少课时,课应该怎么上……一个大任务,在传递给老师之前,就被刘希娅分解为一个个小问题。

将教材从“神坛”上拉下来,进一步解放了老师的手脚,他们走得更主动和大胆。

这件事情留给我的只有回忆与叹息,以及作为一位老师的悲哀。尽管已经伤痕累累,但我还是强忍着内心的痛苦,每天登上讲台时,我还是会把灿烂的微笑带给学生,我还是会把自己学到的知识一丝不苟地传给学生。看到他们在思考着我提出的某个问题,看见他们大多还在认真地做着笔记,认真地听讲,这个时候,我还是很高兴的,甚至是心花怒放的。

最终,谢家湾小学的课程改革呈现出的姿态是“非行政化”的,是自下而上的,是草根的。来自一线教师的智慧,最终又变成一线的实践。应该说,一个有策略的校长、学校文化价值观的浸润都是这场改革成功必不可少的因素。

重构“大课程”观

2004年到2009年,谢家湾小学进行学校文化建设,刘希娅做过一个形象比喻:学校文化建设就好比一坛泡菜,泡菜水做好了,什么东西放进去都是那个味儿。

再看今天的谢小,对这个“泡菜坛子”,狭义上,我们可以理解为校园文化环境,而最终孕育的,则指向“大课程”观。

谢家湾小学的课程改革非常彻底,环境课程、学科课程、社团课程,涉及到学校的每位孩子、每位教师在校生活的每一分钟。

走进谢家湾小学华润校区的教室,看不到讲台,老师的电脑操作台靠墙放在教室角落里。学生课桌经过专门设计,呈月牙形。没了讲台和讲桌,老师从心理上不再有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很自然走到学生中间。而六人一组围坐上课,让小组交流成为常态。

这一规定在中国基础教育领域还属首例,带来的直接效果是“轻声慢步”——下课后,学校里听不见喧嚣,看不见拥挤,身处这种氛围的老师和孩子都更加从容和放松。

而在学科课程上得到减负的孩子,每天都拥有一整个下午的时间参加社团活动、专题活动、体育活动。在足球、篮球、棒球等体育项目之外,很多传统游戏项目,也自发地在操场上再次出现,比如:跳绳、踢毽子、扔沙包、老鹰捉小鸡……

谢家湾的启示

谢家湾小学课程改革成功后,吸引不少学校前来“取经”,甚至派老师长期驻班学习。就在采访当天,记者就遇到山东临沂来访学的一批老师。同时,还有不少重庆本地的老师听课。在重庆,谢家湾的自编教材和课程形式也开始在其他学校试点,有望推广。

2015年,本刊曾连续报道了北京亦庄实验小学的全课程、十一学校分校的选课走班制,当时,我们曾问:十一模式可以“复制”吗?这个问题原有吊诡之嫌。

和十一等学校的优势师资相比,记者注意到,谢家湾课改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调动原有普通老师的积极性。采访这些老师时,记者抱着职业惯性,有时总觉“缺乏亮点”。但看到一些小细节,又不免惊讶。老师专注于课堂,专注于内容,发现问题的第一反应不是抱怨,而是想办法解决,脑子里没有条条框框。

或者,这也就是刘希娅那样反对以“模式”来命名的原因。

模式没有生命,但教育有生命。好的教育内容当然可以被借鉴,被二次开发,但不可以也不可能被粗暴复制。

猜你喜欢

合作意识
在游戏中培养中班幼儿合作意识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措施探讨
浅谈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开展研究
语文教学中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探究
形成合作意识,促进学生体育竞技能力发展
大学生党员合作精神的培养研究
科学教育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集创游戏在儿童合作意识培养中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