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导和谐”实现以美育美
2016-09-21陈锁明
陈锁明
一名优秀的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勇气、梦想、行动、坚持,这四个要素缺一不可。如果一个人连想成功的勇气都没有,那么必定一事无成;人生总是需要梦想的,如果没有梦想,就会缺少灯塔,迷失方向;行动要求人不断去做,用行动去争取;坚持则对教师的成功更为重要,不能半途而废。我从“学导和谐”教学研究的历程看出,王思明校长就是这样的人。党在2004年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而在2000年,王思明校长就将和谐发展理念融入教育、融入课堂进行研究与实践,且坚持16年不停歇、不动摇。
课程改革最终的实施一定在课堂,课堂是主阵地。不在课堂做文章,所有的事情都是纸上谈兵,课程再好也实施不了。“学导和谐”就是基于课堂教学的研究,从模式的环节和多个实施策略来看,“学导和谐”的课堂是打造生命、生活、游戏的课堂,是交流、对话、快乐的课堂,是思想、学习、主动的课堂,是体验、发现、挖掘潜能的课堂,是真正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
一、自主学习是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
“学导和谐”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是试学,试学体现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的独立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每个学习主体都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人,学习是学习主体“自己的”事、“自己的”行为,是任何人不能代替、不可替代的。每个学习主体都具有自我独立的心理认知系统,学习是其对外界刺激信息独立分析、思考的结果,具有自己的独特方式和特殊意义。每个学习主体都具有与生俱来的学习潜能和一定的独立学习能力,能够依靠自己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障碍”,从而获取知识。
传统的课堂中,学生只是作为教师实施教学计划、完成教学任务的工具,教师是通过学生来实现教学目标的主体。因此,课堂上学生的学习行为是被动的,无论教师的教学水平如何,学生并不能改变这种教学方式。传统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强调接受和掌握,忽视发现和探索,从而在实践中导致了对学生认识过程的极端处理,使学习书本知识变成仅仅是死记硬背书本知识,学习成了被动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桎梏人的思维和智慧,摧残自主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它不仅不能促进学生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它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观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导致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被销蚀,严重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影响到了新生一代的健康成长,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基于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要转变他主的、被动的学习状态,提倡以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为宗旨的自主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在确定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时,首要的一条就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一目标使“改变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成了改革的亮点,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成为课程改革的首要目标。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面对新世纪的挑战,为适应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形势,适应职业转换和知识更新频率加快的要求,一个人仅仅靠在学校学的知识已远远不够,每个人都必须终身学习。终身学习能力成为一个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的学生是否具有竞争力,是否具有巨大潜力,是否具有在信息时代轻车熟路地驾驭知识的本领,从根本上讲,都取决于学生是否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学会学习,已经成为当今世界诸多国家都十分重视的一个问题。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所讲的:“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终身学习一般不在学校里进行,也没有教师陪伴在身边,全靠一个人的自主学习能力。可见,自主学习能力已成为21世纪人类生存的基本能力。同时作为教育者,我们应清醒地知道,在当今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任何教育都不可能将所有的人类知识传授给学习者,教育的任务必然要由使学生学到知识转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上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学习的本质。
自主学习在中国的提出,一方面反映了中国学习论域研究的新成果,另一方面又对当前中国整个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带有根本性的问题。自主学习问题被国家教育科学“九五”规划课题确立为重要研究内容,这表明它的重要性及其在理论界的广泛共识。那么怎样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如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成为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学导和谐”教学针对小学生的特点,积极探索教师如何根据课标、教材、学情在课堂上帮助学生确定试学目标、范围、内容;如何给足学生试学的时间;如何创设宽松和谐的自主学习氛围;如何尊重学生试学的方式,相信学生的自学潜能;如何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强调不人为地干扰学生的试学活动,坚持把话语权、探究权交给学生等。总之,在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合作学习是一种具有优越性的教学方法
“学导和谐”教学倡导合作学习,在“导学”环节明确指出,“教师通过检测,了解学生在试学中解决不了的问题,相机引导,通过生生合作、师生合作探究解决疑难”。合作学习是一种结构化的、系统化的学习策略,由2~6名能力各异的学生组成一个小组,以合作和互助的方式从事学习活动,共同完成小组学习目标,在促进每个人的学习水平的前提下,提高整体成绩,获取共同成长。
合作学习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是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所以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并成为当代主流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我国也出现了合作学习的研究与实验,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从客观上看,世界各国的教育都在强调合作,人类今后所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要解决这些问题,光靠个人力量已很难实现。因此,当代教育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我国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更加缺少形成这种意识的氛围,合作学习无疑是这种能力培养的最佳途径。由4人或6人组成的学习小组,要想在整个班级中取得优异成绩,就必须精诚合作,将个人融入到这个小小的集体中,一切以集体利益为出发点,经过长时间的培养,学习的合作能力肯定会大大提高。从主观上看,社会越发展,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就越明显。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增强了交往,形成了初步的社交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是同学之间互教互学、彼此交流知识的过程,也是互爱互助、相互沟通情感的过程。此过程促进了学生交往能力的提高,使学生既能“忘情”投入,又能规范、约束和指导自己的课堂行为。“学导和谐”教学注重合作探究,合作探究是伴随着喜悦与感动的探究发现过程,是伴随着惊异的问题解决过程。合作探究由于采用的是异质分组方式,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知识面宽度都不一致,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间、师生间的互相启发、相互讨论,都会将另一些同学的思维导向一个新的领域,出现一些新的视角,提出一些值得争论的问题。可以肯定,这样一个知识不断生成、不断建构、具有创造性的过程,更有利于学生合作能力和探究能力综合素质的提高。
合作学习是一种具有优越性的教学方法,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或缺。“学导和谐”教学就特别重视教师的“导”。合作学习是以学生自主能动学习为主的教学活动,合作学习的内容,是学生在试学过程中产生的,教师在其中只起指导、辅导和引路的作用。但是,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设置小组的编排,设计选择利于学生全程参与的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保证学生的全体参与、全面提高、学习知识、形成能力。合作学习需要教师营造充满民主、和谐、愉悦和思维智慧的教学环境氛围;学生主体的参与与发展,更需要教师的外在激励和培养;合作学习中更需要情感相通、亲密无间的师生关系,从而形成师生合作参与、和谐共振的“合力效应”。合作学习还要求教师不仅要把握好教材的纵横的内在联系,理解透每单元、每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所在,还必须在合作学习前对学生进行定量、定性分析,针对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的量和质,以及能力状况,找到已知与新知、已能与未能的结合点,然后有针对性地提出合作学习的内容、方式、路径,以利于学生提高发展水平,保证与学生思维的同步和统一。“学导和谐”教学在教学策略里强调教师在指导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要有一定的教学机智,要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
三、教学相长是教育者追求的理想境界
教学相长是“学导和谐”教学的特征之一。教学相长出自《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意思是说,学生经过学习实践,才会发现自己知识经验的不足;教师经过教学实践,才会发现自己在教学中的困惑之处。知道知识不足,便能发奋“自反”,加紧学习;感到教学的困难,便能“自强”不息,努力进取。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学记》深刻地说明了“教”与“学”是不断深入、不断发展的统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学”因“教”而有进;“教”因“学”而得益,这就叫作“教学相长”。这一教学原则具有唯物辩证法的思想,揭示了教学工作中的客观规律,也是对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思想的发挥。
我们在孔子和他的弟子身上最能体会出他们平等的相互促进的关系。颜回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孔子在和他的学生谈到颜回时,自己也说不如弟子,他从颜回身上看到了很多值得学习的东西。孔子作为一位名师,但并不以圣人自居,而是和学生平等相处,在教的过程中又能学,可谓教学相长。孔子一方面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注意向学生学习。他说“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做到“己愈教人己愈多,己愈教人己愈高”。他赞扬弟子子夏和子贡在学问上对自己的促进——“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他反对学生对教师唯命是从,唯唯诺诺。他批评过颜回“无所不说(悦)”的态度,认为如此顺从老师,是“非助我者也”。他重视学生对教师的帮助,他与学生之间经常对一些问题进行争论,自己也自我批评,承认错误,善于听取学生意见。他说:“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这体现了师生之间教学相长的一种新关系。
新的课程理念明确了教学相长的重要性。教师的教和导是为了学生自主地学,学生自主地学的过程中必有创新的思维、科学的方法、探索的精神,这是对教师教的回报和挑战,同时促使教师站在更高的一个层面上丰富知识,积蓄能量,提高水平,教导学生。教师发展促进学生成长,学生发展促进教师成长,同时教师自身的学同样也促进教的水平,可见,教学相长的课堂是生命力旺盛的课堂。所以,教师应把教学相长视为自己专业发展的理想追求。
“学导和谐”教学把教学相长定位为模式的特征,说明了王思明校长的教学追求。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利用好与学生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的平台,是一件双赢的事。总之,在教学相长的氛围中,教师是乐教,学生是乐学,从而达到了共识、共享、共进,实现了共同发展。
王思明校长在焦作市实验小学推行“优美教育”的办学理念,以美育人,育美的人。“学导和谐”的课堂就是这样的以美育美的课堂。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培训学院副院长、博士)
责任编辑 郝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