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童蓓蓓:因阅读而得自由

2016-09-21张艺芳张菡杭州报道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6年2期
关键词:老鼠孩子课堂

本刊记者_张艺芳 张菡 杭州报道

童蓓蓓:因阅读而得自由

本刊记者_张艺芳 张菡 杭州报道

今日的“玉娇龙”

2007年,《读写月报·新教育》正筹备创刊,急缺得力的编辑,时任主编李玉龙静静盯着“教育在线”这块田,不断爬梳论坛里更新的内容,顺着精彩的言论,结识有思考的版主。他找到了童蓓蓓。由此,童蓓蓓从一名公立学校教师,转行成教育杂志编辑。

《卧虎藏龙》里,李慕白为寻回丢失的青冥剑追踪到玉娇龙,与她过招后,欣赏其天资,有意收为徒,没能如愿。现实中,李玉龙从“教育在线”的论坛里发掘有识之士,网上过招后,日日培养,以后搅动教育的江湖,正可谓是带着侠气的“李慕白”,童蓓蓓正是被收归的“玉娇龙”。

2007年2月,童蓓蓓还在浙江台州市玉城中学教高中,那时,童蓓蓓闲时则玩玩网游,逛逛凯迪、天涯论坛,看看书。偶然看到郭初阳的《言说抵抗沉默》一书,写下一篇书评。书评被傅国涌老师看中,便向李玉龙推荐。

2007年9月,李玉龙和郭初阳一起来到童蓓蓓家里,劝她辞去公职,到成都一起做杂志。第二天一早,就带她离开了老家玉环。“父亲还没有反应过来,他们就把我接走了。”

“教育在线”的论坛里,“小狐”记述了这件事的始末。有一句话在跟帖中被反复引用,“教育极可能是一扇门,更可能是一堵墙。世界上再没有比教育更加轻盈的翅膀,也再没有比教育更加顽固的牢笼。”“小狐”正是童蓓蓓。

时隔九年,童蓓蓓现任教于杭州越读馆,给小学五、六年级的孩子讲阅读和创意写作,又做回了语文教师。

童蓓蓓

“为什么那个教育梦迟迟不肯熄灭;为什么对生命成长的好奇一直持续。我被安放在教室里,真理被种植在孩子心中,我因确信这一点而快乐。”教过初中、高中,做过编辑、记者、副总编,现在做小学教师的童蓓蓓明白这一点用了十几年,这也是她今日的心境与状态。

合作的课堂

课堂里的辩与安

2011年9月,童蓓蓓给六年级的孩子在越读馆上新学期的第一节语文课,从“我的名字”出发,她带着孩子们读了《圣经》中的《创世纪》。当学生读到神要用自己的形象造人时,有了下面的这段对话:

师:这是描写耶和华要创造人类时的一段文字,神准备用自己的形象造人,是因为神不能让一个低智商的人来统治一群低智商的东西,那样会让它们争吵。

生1:那么神是人的样子吗?

生2:若是人的话,是男人还是女人?或是半男半女的人妖呢?

师:神不受性别的控制,因为他不是人。

生2:可如果不是人,神又是如何造出与神一个形象的人出来?难道人本来不是人吗?

生1:神的样子与人不同,为何神造出来的却是人,而不是人妖或其他的呢?

生2:还有,神又是谁造的?造神的又是谁造的?造造神的又是谁造的?造造造神的……

师:我服了你们!

生:哈哈……

在平等交流的课堂中,学生质疑老师的说法,生成了这段调皮的对话。学生在自己的博客中记录下来,并在对话后补充,“在越读馆,每个细胞都在勃发,思如泉涌,晚了一秒都赶不上。”

“我不觉得孩子的思考能力是低于成年人的。”童蓓蓓说,“在我眼里,他/她可能是未来的战士,一个大律师,一个撬动地球的人。特别是在女生那里,我看到她们的变化很大,有很多可能。”

“女生在一般的环境中,受到的激励更少。平时,我们对于女生的表扬可能会很多,但多是基于她已经做到的事情,她没有受到激励去发掘内心没有展现出来的部分。我会帮助她,去看她在未来可能成就的世界。”

在越读馆二十人左右的班额中,童蓓蓓尽力关照到每一个孩子。上课之前,她会先观察小朋友的状态,进行安抚,以保证孩子能专注于课堂。“孩子在各方面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内在的饥渴会影响她的专注程度,教师应当发现孩子内在的需求,并适当满足。”

在“给未来的孩子起名”一课的写作中,童蓓蓓要求:“想象在十几二十年后,你有了自己的孩子,你来为这个未来的孩子起名字,并写出为什么起这个名字。”那个爱摸老师的学生写道:“我的孩子的名字要叫黄蓓贝,她的名字是用来记住童蓓蓓老师的,是她给了我灵感,也是她让我们第一次写自己孩子的名字。我愿她长大后成为童老师那样有点傻傻的,但很天真活泼、很热情的一个人。”

平地抠饼

因一篇书评被发掘,转去做媒体,童蓓蓓有了更宽广的视野。回过头看自己以前写的东西,童蓓蓓说,“里面有太多的哀叹、悲鸣。当你觉得不自由,你出来呀!你出来不就行了嘛!真的是饿不死人。用野夫的话说,就是‘平地抠饼’。人是活的,到哪里都活得下去,你总是有一种能力可以帮助到别人,用帮助别人的方式光明正大地养活自己。我们应该以爱为动力,而非被惧怕辖制。”

那时,作为编辑的童蓓蓓经常叹服:“郭初阳是最敬业的一个作者,每次他发来的文章,不但观点鲜明独到、考据精细严谨、论证严丝合缝,连错别字和标点符号都鲜有错漏。”

2010年9月,《救救孩子:小学语文教材批判》一书出版后,童蓓蓓作为“第一线教育研究小组”的成员之一,看到的最多的批评便是“只会批评”。其实早在2009年,郭初阳就在杭州创办了越读馆,开始了作为独立教师的语文教育探索。对现有教材的批判,加之对优质教育的共同探寻,最终,童蓓蓓来到越读馆。

越读馆的老师有选择和编写课堂内容的自由,2011年5月,童蓓蓓回忆刚来到越读馆做教师时,“郭(初阳)老师来听课,每次课后都给出二十条建议。那段时间,我成长很快。一个月过后,我开始独立编写教材和上课。”

“李玉龙带我进入教育;郭初阳带我进入课堂。”童蓓蓓曾在一篇文章中如是说。“左玉龙,右初阳,已成绝响!”言及此处,黯然叹息。

择经典而教

以“母亲·母爱”为主题的小学语文教材批判,参与和关注过的人,都深受影响。2014年,《盗火者》一书出版,童蓓蓓书评中写:教育的内容始终优先于教育的技术。

对于教材内容的选择标准,首先是经典。童蓓蓓介绍,“越读馆的校训是,‘中国人,世界心’。人不是植物,植物才是你生在哪里,就长在哪里。动物还有迁徙,人生在哪里,不一定被囚禁在哪里。人是穿着动物身体的灵,而不是缚地灵。因此,所谓经典,须从全球的视野来打量,将自己看作整个人类文明的继承者,而非仅限于一族、一国、一地。学生学了跨文化的世界经典,无论到哪里跟别人都有共同话语。”

这样,日常阅读积累就显得尤为重要:“读书量,决定了一个人的教书质量;读书量,决定了你存货的量,你存货的量,决定了你输出的质。读书少了,就意味着你无可选择。”

以老鼠为专题,童蓓蓓给六年级的孩子上过一节课。

以老鼠为专题,教学中的三个文本

第一个故事是“厕鼠与仓鼠”,出自《史记·李斯列传》。一次,他看见厕所里面吃屎的老鼠,遇人或狗来,还要赶快逃走;在米仓里的老鼠,吃得又大又肥,在仓库里高枕无忧。

第二个故事是一则寓言《乡下老鼠和城里老鼠》。城里老鼠去乡下看望乡下老鼠,有美丽的自然风光,但是生活平静,以致乏味。当乡下老鼠去拜访城里老鼠时,乡下老鼠觉得城里奢华宴乐却步步惊心,还是乡下好。

第三个故事摘自小说《浪漫鼠德佩罗》:德佩罗跟着哥哥姐姐在图书馆里吃书度日,他学会了认字。当他读到一个词语——“很久以前”,他的世界突然增大了。他爱上一个公主,要变成一个骑士,去把自己的公主救出来。

第一个故事中,老鼠没有选择;第二个故事中,老鼠有选择的自由;第三个故事中,德佩罗主动选择冒险,为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2014年,童蓓蓓在"亲近母语"的课堂上

在专题式的教学中,童蓓蓓认为,“从孩子的思维出发,调焦到他的兴趣点,孩子就会兴奋起来。”课堂上,学生们为了要成为哪种老鼠展开辩论,他们从文本中找出信息来佐证自己的观点,以及批评对方的观点。为了让自己的话语更有说服力,他们竭尽所能地反复细读抠字眼。

“文本与文本会相互吹气。”童蓓蓓确信,“在这堂课中,因为谈论的是老鼠,可以让孩子很安全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不用说‘你’,因为攻击性太强。学生在跟自己截然相反的观点面前,依然可以心平气和地表达观点。”

她选择教材的另一个标准是儿童心,“你要契合儿童的口味,你要看他所呈现出的风格,真正符合孩子的需要、心灵的成长。比如:孩子到了五、六年级,就会经历由童话到毁童话的过程,从认识现实到批判现实的过程。六年级的上半期,是重新认识社会的阶段。”

童蓓蓓曾给五年级的学生布置写“流水账”的作文,“这样的观察方式和写作方式,是他们这个阶段的特点。孩子的眼光,就是会从一件事情上流动到另一件事情上,没有详略的区分。就像金圣叹的《不亦快哉》一样,把那些事情罗列出来。诸如凝神、细察的能力,是后天训练出来的。”她给学生的范本,则是清少纳言的《枕草子》。

“过度的技巧混乱了核心。”她强调教师在学生写作起步阶段的指导误区,转念说,“要跟孩子的天性合作,就像卢安克说的那样。”

让爱活化出来

在浙江台州教初中和高中的时候,童蓓蓓去家访,常遇到这样的场景:母亲们经常拉着我的手,感慨自己“无字”。童蓓蓓后来才明白,“在温州方言里面,管没有文化不识字叫做‘噃叽(bo ji)’,也就是无字的意思。原来她们是在慨叹自己不认识字,没有文化。”“无字”透出一种为人父母在教育孩子上的无力感。

在后来的教育生涯中,童蓓蓓愈发觉得阅读的重要:“每天至少要有十分钟,大声朗读自己喜欢的东西。如果是一家三口,有喜欢的书,你读一段,我读一段,这个场景会支撑孩子走很长的一段时间。有很多家庭的记忆、家庭的文化,是从这里开始创造的。”

作为教师,除了能传授给学生知识,以及思考、阅读的习惯,能做的还有很多。比如,五、六年级的孩子们羞于说“爱”一词。童蓓蓓想到自己家乡方言中“爱”的发音跟“粪便”相同:“本地应该是不善于表达爱的。在善于表达爱的人群中,爱这个词的读音会响亮上口。在善于创造爱的人群中,爱的读音会非常饱满圆润。在爱得深沉的人群中,又往往会让爱的读音既简洁又深沉。”

所以,她试着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去发现爱、表达爱。“要让爱活化出来,而不是变成一个符号性的东西,在流行歌曲里面,变成他们所敬拜的神明;在中小学教育里,又变成魔鬼的代名词。”

平时,童蓓蓓跟孩子对话,常会用积极的视角,有其原因:为了建造一个人的生命,只有你很节约“不”这个字,才能让在真正需要它的时候发挥力量。

“小学里面,为什么要有那么多温暖的课程,去帮助孩子建立对人的肯定、对于爱的相信?”童蓓蓓说,“黑暗并不是一个实存的东西,而是光不在。光明在哪里,黑暗就被驱散。一个人,只有从小就积蓄光明,栽种光明,活在光明中,在对光的经验中获得对光的信心,才可能进入黑暗,与黑暗争战,并胜过黑暗。我的课堂就是我的战场,以经典为马,以童心为翅,以光明为兵器。”

休憩时光

猜你喜欢

老鼠孩子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抓老鼠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笨猫种老鼠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