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林安梧
——新儒学在台湾

2016-09-21张菡江苏南京报道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6年2期
关键词:四书五经儒道蒙学

本刊记者_张菡 江苏南京报道

林安梧
——新儒学在台湾

本刊记者_张菡 江苏南京报道

“我们讲天人物我人己通而为一,有独到处,同时也有限制。就语言文字来讲,我们跟西方的表达不同。罗素到中国来,发觉中国语言这么美妙,没有阴性阳性,没有时态的限制。这么简单,为什么不会搞错?我们是图像性的符号,来表象语义,与西方以符号获取语音,来把握意义,有很大不同。”

林安梧_

台湾大学哲学博士,牟宗三先生高足,现为台湾慈济大学“宗教与人文研究所”教授兼所长,元亨书院创办人,同时任上海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并兼任同济大学“中国思想与文化研究院”院长。常戴一顶黑色南瓜帽。

2015年11月29日,“亲近母语研究院”在南京举办了“首届儿童传统文化教育论坛”。在论坛举办的讲座中,记者第一次见到林安梧教授,被其“筷子与叉子”理论吸引。讲座之后的问答环节,记者问他“内圣外王”在当今社会是否难以实现,或是“只圣难王”?他回答记者,内圣与外王可同时涵养,做事情,圣在心,通达出去则王在外,通达则表示道德的社会实践意义畅快发展,并不是一定外王了才能真正内圣,或者一定要分个先后,二者实为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很多时候,并不能只看表象。

关于怎么看待蒙学与经典,以及读经典对整个人生的意义,我们选刊了林安梧教授部分讲座实录以及访谈内容,且兼选刊于1995年台湾《鹅湖》期刊的一篇文章,供读者参阅。

讲座:

一百多年来的教育、学术各方面,我们是以西方启蒙以来的发展作核心。

西方启蒙以走出神的殿堂,进到人的世界,作为整个思想坐标的起点。知识就是力量,是功利追求的一种动能。中华民族不是这样,是合天地人我万物为一。

打个比喻。筷子是非常糟糕的叉子,努力把筷子削尖了插,错了,筷子是用来夹的。一百多年来,就因为这样误解着传统,把很多东西上纲上线,错误地理解自己,没有文化多元性的概念。多元才能够谈一统,才真正能互动融通,调节才能够存在。现代化最严重的问题,就是都整到一元上来。这并不意味着就不用叉子,我使用筷子也使用叉子,要尊重这种多元。

但我不同意说西方哲学是知识的,中国哲学是体验的、没有知识性。我们的知识构成方式跟西方知识构成方式有不同。中国乐器一样可以演奏贝多芬,有可以融通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内涵。

叉子是主体强烈侵入客体,控制客体。筷子是主体通过一个中间者连接客体,构成整体,达到均衡和谐才能举起客体。你可以了解,叉子有什么优点,筷子有什么优点,各自有什么缺点。我认为,一切以叉子为主导餐具的传统,很难远离以主摄客,很难远离霸权思考。

民国初年居然有一批人要把汉字彻底废掉,用拼音文字取代美妙的汉字。一直到1970年代,台湾大学某位教授还提出一定要废除汉字,说用罗马字有助于输入法,有助于电脑与网络的发达。但汉字输入法就已彻底解除了这个问题。”

访谈(据录音整理,有删节):

《教育家》:成年人如何读经?光读背很容易把经典读死!

林安梧:成年人读经,重点在理解、诠释跟实践,不只是死记硬背。小孩基本上理解力还不足,所以背了以后,随顺音韵之后慢慢熟悉了,慢慢也是要寻人开讲经典的。光背是不够的。

成年人读经,背诵与理解应并进。如果背诵不起来,没关系,理解更重要。经典是跟生活世界联系在一起的,在理解诠释的过程里面,你会有悠游自得之感,你会觉得经典润泽你的生命,润泽你的身心灵,所以会非常喜悦,真的是“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

《教育家》:虽说《千字文》《弟子规》属于通常意义上的蒙学,但今人也有很多不明,对此您如何看?四书五经是前人所定义,今人读经是否一定得按这个路数来?是否应追溯原典?

林安梧:我想追溯原典是必要的。这个时代读读蒙学也是可以的,但也不是说非经由以前的《千字文》《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作为一个起点才能够进到经典,不一定;但是,基本上如果先读蒙学也无所谓的。

至于以前的蒙学,其实隐含了很多四书五经,十三经里一些重要的东西在,所以有时候也有一些蛮深刻的。

如果说年纪都已经过了蒙学阶段,那你好好再读读,也不是不可以。那不想读,按四书五经的顺序读,也是可以的啊。

四书五经顺序怎么样,我自己是这样想的:很多朋友问我怎么读经典,儒道佛三家经典,儒道两家是同源而互补的,佛教是外来的,但已经彻底本土化,因此我们常合称儒道佛三家。那就分两阶段,第一阶段,儒家《论语》,道家《老子》,故事性比较强的佛家《六组坛经》;再来第二回,儒家读《孟子》,道家读《庄子》内七篇,外加《秋水篇》什么都行,佛家《金刚经》;第三轮《大学》《中庸》《礼记》《诗经》《楚辞》……“经”读完可以读“论”……当代专家有一些我觉得很好的阐释,如熊十力《读经示要》《论六经》,马一浮《复性书院讲录》等。

《教育家》:可否谈谈您受到的家庭教育?先生的父母教养出六个孝顺的兄弟姐妹,除父慈子孝外,有何更独到之处?

林安梧:其实没有,我们就是一个平常之家,只是一个平常的农村小康之家。我的父亲在日据时代读的书并不多。基本的启蒙,读过的书,蒙书读到《幼学琼林》,《四书》他可能都没读完。但是,我觉得民间有一些戏曲的传统,所以老人家所谈的很多东西,其实自然而然的,是在他的生活之中体会到的,在戏曲中所演出的他所吸收到的。而我的母亲是非常虔诚的佛教徒,所属派别是李炳南老居士所展延开的“莲社”。

我们出身农村,后来投身教育,念了师范学校,师范大学,很自然而然的,我们对于原来五伦,所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讲了天地君亲师这些道理,我们内化了,自然而然的就去实践他。这一点真的要感谢天地之恩,父母之恩,老师之恩,国家之恩。

我常举家里附近的一个土地公祠,“福德正神”那副对联,“福德福由德,正神正是神”。儒道精神就在这里面,这是整个中华民族最可贵的在大地间生长的精神。

所以,我想,所受的家庭教育跟整个农村的教育它是连在一块的,跟整个学校教育也因此连在一块,这点来讲的话,是我们的幸运,每次一想到这里,就非常感恩。所以,我常跟很多朋友说,我真是能够体会到孟子说的“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这一点深深体会到,整个儒学就在生活世界中,他是活生生的。所以我绝对不认为“儒学游魂”的说法。我的感触,儒道佛仍然是生生不息的。我想台湾的“人间佛教”已经无远弗届,遍及全世界五大洲,这一点大家都知道。值得一提的是,“人间佛教”其实里面有很多儒、有一些道的色彩在,虽然以佛为主,但讲了很多儒道的东西,这一点是彼此能够相安,这一点是非常非常可贵的。

猜你喜欢

四书五经儒道蒙学
基于CiteSpace的蒙学教材研究可视化分析
中国乐派形成的思想传统中儒道释的特殊阐发与贡献
“四书五经”包括哪几部书
圣王与革命——由“汤武革命”看宋儒道统论中的“排荀”
日新才能启蒙
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有哪些
“老孔同源”与儒道互通——宋翔凤解《老子》思想的文化审视
四书五经有哪些
宋明蒙学中的音乐教育对当代儿童音乐教育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