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古汉语虚词“正”特殊用法及其演变探析

2016-09-21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古汉语本义连词

赵 艳

(重庆师范大学 文学院,重庆 401331)



中古汉语虚词“正”特殊用法及其演变探析

赵艳

(重庆师范大学 文学院,重庆 401331)

古代汉语虚词“正”的用法非常丰富,而特殊用法的产生和演变都发生在中古,这一时期它由本义引申出了表“程度之甚”和“范围限止”的副词义,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演变为让步假设连词。在语义虚化和功能演变的过程中,语义作用点的一以贯之是前提,人类普遍的认知机制是基础,重新分析、语境吸收以及语用推理等在演化的具体阶段分别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正”;程度之甚;范围限止;让步假设连词

《说文:正部》:“正,是也。”又“是,直也。”《尔雅·释诂下》“董、督、正也。”义疏:“《考工记·韗人》注:‘正,直也。’”《文选·东京赋》注:“正,中也。”可见,“正”本义表“中正、不偏不倚”。由此,引申出五种副词意义,按照句法分布的不同,可以归纳为三组:

A用于动词前:(1)对动作、行为或状态进行描摹;(2)表示动作在进行中或状态在持续中。

B用于谓语前:(1)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空间、状态或条件方面正好吻合,简言之表“恰幸”[1];(2)表示范围限止;C用于形容词前:表示程度之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演变为让步假设连词。

其中,表程度之甚、范围限止以及让步假设连接的用法基本都是产生并流行于中古至近代文言的,随着近代白话文的出现而走向消亡。因其特殊,学界早有关注,蔡镜浩[2]、江蓝生[3]、柳士镇[4]、董志翘[5]、蒋冀骋[6-7]、葛佳才[8]、高育花[9-10]等先生都有过相关研究,但基本都限于平面描写,鲜有演变剖析。鉴于此,本文试图对“正”的这些特殊用法及其演变进行深入挖掘和详细梳理。

一、表程度之甚的“正”

“正”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之甚的用法孕育于两汉,产生并流行于六朝至近代,发展至现代已完全消失。意为“很、非常”。

表程度之甚是“正”本义语义虚化的结果,“在‘正’的本义中,‘端正而不偏倚’是其核心,这一语义特点伴随着它的虚化,在大多副词义中,突出表现为语义作用点的单纯专一:可以是空间上的不偏不倚,可以是时间上的不早不晚,可以是范围上的不多不少,可以是程度上的不高不低……”[8]30也就是说,“正”的本义决定了它充当副词,表示程度修饰时具有“恰、甚”义,而这正是其语义虚化的内因。

虚化的机制则是认知推理和重新分析。实词用法的“正”做定语修饰颜色时有“纯正不杂”之义,例如:

“正色”在这里指的是“正青、正赤、正黄、正白、正黑”,也就是各类颜色范畴中的原型成员,由于“原型,就是在一个范畴中最好的、最典型的、最能用来代表这一范畴的、最称职的个体”[11]361。因此,表“纯正不杂”义的“正”本身就含有“程度之甚”意味,但是这个时候它只能被理解为形容词,因为“色”是名词,“正色”是一个定中结构。而例(2),“正”既可以被理解为形容词,表示“纯正不杂”之义,也可以被理解为副词,表示“程度之甚”,因为“赤”既可以被分析为名词,表示“赤色”,也可以被理解为形容词,表示“赤色的”。也就是说,整个“正+中心语”既可以被分析为定中结构,也可以被理解为状中结构,当作为后者时,“正”就可被重新分析为副词。

发展至六朝、近代,“正”后的中心语由颜色词扩大为其他词性单一的性质形容词,例如:

其中,“清滑”“恶”“明”都是单纯的性质形容词,不能做名词。这时,“正+中心语”就只能被分析为状中结构,“正”也就只能被解读为副词,表示程度之甚。

二、表范围限止的“正”

范围限止“正”表“只(是)、仅仅、只不过”等意义。较早用例见于东汉,流行于中古,发展至宋代已不多见。宋代以后几近消亡。 例如:

“正坐残贼免”意思是“只是因为‘残贼’罪被免官”,其中,“正”为“只是”义。同表程度之甚一样,表范围限止归根结底也是“正”本义语义虚化的结果。“正”的本义所强调的“恰点”性,决定了它作为副词,表范围修饰时具有“限止”义。

具体而言,范围限止用法的源头是表恰幸的“正”。恰幸用法产生于先秦,但用例不多。先秦至汉魏六朝,这种用法的“正”大大增多,并沿用至今。例如:

从恰幸用法演变为范围限止的主要动因是语境吸收。不管是表恰幸还是表范围限止,“正”都强调“恰点”性,都出现在谓语前。所不同的是,范围限止“正”要求语境含有转折性。例如:

其中,“风景不殊”和“有山河之异”,“岂惟群臣不忠”和“为回邪在侧”本是相违逆的。“正”通过对后者的限止,将这种违逆转化为条件性转折。而恰幸“正”对语境无此要求,例如:

整句话的意思是:“这种情况,正好使贪官污吏有所凭借,而成就他们的奸险。”若将例(11)变为“此其势正使污吏有资,不成其奸险。”则按照常理,“使污吏有资”和“不成其奸险”是相违逆的,所以,要使这句话合情合理,只能通过“正”对“使污吏有资”进行限止,从而使其和“不成其奸险”构成条件性转折。也就是说,如果表恰幸的“正”出现在转折性语境中,也是可以理解为表范围限止的。

三、表让步假设的“正”

表连接用法的“正”用于复句的前一分句前,表示让步假设关系,意为“即使”*蒋冀骋(1994:49)“【正使】佛经中用作连词,表假设,是‘纵使,即使’的意思,也可看作表示让步,但‘让步’在逻辑上也是一种假设。”这样看来,称本文“正”的此种连词用法为“让步”或“假设”都可以,但是,根据黄廖版《现代汉语》(下)(2007:128-129),让步关系有“让步转折”和“让步假设”之分,假设关系也有“一致”和“相背”之分,而“相背假设”实为“让步假设”,也就是本文“正”所表示的意义,所以我们不采用“让步连词”或“假设连词”的术语,而用“让步假设连词”,是为了与“让步转折”和“一致假设”相区别。。此种用法约产生于东汉,流行于六朝至唐宋,一直沿用到元明,发展至清代几近消亡。

由副词演变为连词,“正”的语法化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连词“正”一般出现于让步性假设复句的条件分句前,引出条件。例如:

以上两例中,“正”分别引出“己不闻知”和“人亦不可当”的让步性条件“盗之所树筑”和“索解”。由此,可以总结出“正”连词用法的句法格式,即“正S1,(也)S2”。前句为让步假设条件,后句为结果。

让步假设连接“正”由范围限止“正”演变而来,动因是语用推理。范围限止“正”出现在谓语前,对动作范围进行限止。动作范围的限止导致事物发展的结果和本该出现的结果相背,对事物发展的结果而言,这种限止恰好是它所依凭的条件,“当这种限止还没有发生,人们只是把它作为一种假设事实时,限止性动作所表示的事件便成为后续事件的假设性条件。”[12]例如:

整句话的意思是“遂往吴郡寻找陆机、陆云这两位当时东吴的名士,恰巧陆机不在,只见到了陆云,(周处)就把全部情况告诉了他。”其中,“平原不在”的隐含义是“无法相告”。但在事件行进中,又出现了“正见清河”的情况,所以“(周处)具以情告(清河)”。“无法相告”和“具以情告”本相违逆,按照常理,是不能构成流水句的,除非在有标记的情况下,而“正见清河”正好充当了标记性成分,使得二者在“正见清河”这一限定条件下形成了转折关系。然而,当“正见清河”的情况还没有发生时,对“具以情告”这一结果来说,“正见清河”就只是一种假设性条件,这时“正”就是让步假设连词。

四、结 语

综上所述,围绕本义“中正、不偏不倚”,“正”在中古时期展开了由具体到抽象、从时空到性状的语义虚化和功能演变。然而,无论是时空态、程度,还是范围、让步,它都强调了某一凑巧“点”,这种“点”可以是具体的时空点、也可以是抽象的性状点……这就说明,在“正”的功能演变中,语义作用点始终是一以贯之、单纯而专一的,而这正是其语义虚化和功能演变的前提性条件。

人类普遍的认知机制则是演变的基础。“正”的语法演变过程与人“以自我为中心”的认知过程达到了高度的一致,即“一切都是从自身出发,引申到外界事物,再引申到空间、时间、性质等等。”[13]而在演化的具体阶段,重新分析、语境吸收以及语用推理等分别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 葛佳才.《论衡》中的恰幸副词[J].语文研究,2006(1):35-38.

[2] 蔡镜浩.魏晋南北朝副词琐议[J].语言研究,1987(1):29-38.

[3] 江蓝生.魏晋南北朝小说词语汇释[M].北京:语文出版社,1988.

[4] 柳士镇.魏晋南北朝历史语法[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

[5] 董志翘,蔡镜浩.中古虚词语法例释[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

[6] 蒋冀骋.隋以前汉译佛经虚词笺识[J].古汉语研究,1994(2): 49-51.

[7] 蒋冀骋,徐朝红. 连词“正使”的产生和发展[J].汉语学报,2009(3):43-46.

[8] 葛佳才.东汉副词系统研究[M].长沙:岳麓书社,2005.

[9] 高育花.中古汉语副词语义指向分析[J].古汉语研究,2001(2):41-45.

[10] 高育花.中古汉语副词研究[M].合肥:黄山书社,2007.

[11] 刘润青.西方语言学流派[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

[12] 朱怀.“但”语法功能演变及产生机制[J].中国语文,2015(2):141-149.

[13] 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综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4):17-24.

[责任编辑:金颖男]

(英文摘要略)

Study on the Special Usages and their evolution of the Medieval Chinese Function Word “Zheng(正)”

Zhao Yan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1331)

10.13356/j.cnki.jdnu.2095-0063.2016.04.016

赵艳(1989-),女,甘肃庄浪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从事古代汉语语法研究。

2015年度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学术创新项目”(WXY15YJS008)。

H141

A

2095-0063 (2016)04-0072-03

2016-03-22

猜你喜欢

古汉语本义连词
你会用连词吗?
古汉语疑问句末“为”字补证
连词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
上古汉语“施”字音义考
“酉”字初探
“自”的本义是鼻子
民歌《茉莉花》歌词本义喻反腐
西夏语中的对比连词 djij2
谈谈古汉语的翻译
古汉语中表反问的一组能愿动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