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时代”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保障机制研究

2016-03-20张全福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微时代思政微信

张全福

(安徽三联学院 思政部,安徽 合肥 230601)



“微时代”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保障机制研究

张全福

(安徽三联学院 思政部,安徽 合肥 230601)

“微时代”的到来,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机遇和挑战。但是,目前高校运用微媒体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状况并不令人满意。为充分发挥微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内的多重优势,同时,也为了进一步规避微传播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负效应,必须加强“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保障机制建设,也就是要健全相应的领导机制、分工机制、运行机制和考核激励机制。

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保障机制;大学生

随着“微时代”的到来,微媒体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何把握时代脉搏,以“微时代”为视角,积极主动地运用微媒体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创新、载体创新,关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养成,更关系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高校的主导地位以及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但是,现在高校运用微媒体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状况并不令人满意,相关文献也多停留在理论研究层面,缺乏操作的可行性和可推广性,究其原因,在于高校尚缺乏相关措施对运用微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加以保障。因此,如何推进和保障高校运用微媒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体制机制,是“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一、“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与挑战

何谓“微时代”,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笔者认为“微时代”是指以计算机、平板电脑和手机为终端,以微博、微信、QQ等微应用为载体,以去中心化、碎片化、即时化、动态化、赛博化为特征,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深度融合的信息化时代。[1]“微时代”的到来,必将对教育,尤其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微时代”为大幅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供了可能

首先,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微博、微信、微公益、QQ、慕课等应用载体所具有的微表达、微娱乐、微支付、微课程等功能以及去中心化、即时性、交互性、开放性等特性,迎合了当代青年大学生自主、个性化的需求,如果能有意识地组织和引导大学生运用这些载体,将会有更多学生自觉参与到微公益活动中,将有更多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思想政治教育微课程进行学习,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既润物无声,又效果显著。其次,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一些微媒体每天都会及时转发或发布新闻、报道热点事件,大学生乐于通过平板电脑和手机终端随时对相关报道进行关注,获取最新的文字、音视频资讯,而这些新闻和热点事件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好素材,如九三大阅兵举国关注,当代青年大学生对于盛大的阅兵式更是青睐有加,感叹于军人的飒爽英姿,骄傲于国力的强大,民族自豪感、自信心油然而生,爱国主义教育水到渠成。最后,延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微媒体的运用,打破了以往课堂教学、主题班会、广播等传统教育的时间限制,只要有一台与网络连接的终端,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获取信息和优质学习资源,可以自主、平等地与教育工作者、学习者进行沟通交流,这种没有班级、学校乃至国家界限的学习场域,极大地延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和空间。

近年来,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制度建设、人才培养、教学和科研机构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和学的根本性矛盾,“因材施教”无法真正实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得不到正确的理解和贯彻、教学内容单一、严肃、枯燥的现象没有改观、教学与管理过程中的人文关怀释放不足,最终制约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扼杀了学习的兴趣,极大地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而“微时代”中微媒体所彰显的自由、选择、个性、兴趣、快乐等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契合了教育的规律和基本要求,从而为大幅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供了可能性。[2]

(二)“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1.教育内容受到质疑

我国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突出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就是教科书、电影、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就是通过上述媒体传播的各类经典人物形象获得影响和教育,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然而,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多种非社会主义思潮此起彼伏,其中,新自由主义、社会民主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最有市场。在信息杂陈的微媒体时代,处于叛逆期、猎奇心理强的青少年极易受到网络上广泛传播的非社会主义思潮和西方价值观蛊惑,以任意恶搞古人、英雄和贬损教科书为乐[3],如有人别有用心地“考证”雷锋的事迹,也有人质疑刘胡兰的英雄事迹,这些人肆意歪曲传统的正面形象,迎合了青少年的叛逆心理,而青少年乐此不疲地加入到恶搞与传播的大军中,使得经典的模范形象遭到损坏,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受到颠覆性的篡改和质疑,其结果,就是导致整个社会信仰缺失,精神家园沦丧。

2.教育者的话语权被削弱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从古至今,教师的任务就是向学生传授道理和知识,并解疑释惑,这句话蕴涵了教育工作者对受教育者的影响力,强调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价值。但是,随着“微时代”的到来,微传播的去中心化,强化了学生的民主意识和自我主体意识,受教育者追求自由、平等对话,对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表演”开始排斥,对教师一个人的“独唱”更是麻木不仁。同时,微信息微资源的海量化、多元化、即时化,使得各类高品质的学习资源获取非常便捷,超越了普通教师所授的“道”“业”,一些疑问通过网络也能轻松解决,老师似乎成了可有可无的角色,不再是课堂具有绝对话语权的师者。更有甚者,如今的大学,无论是重点大学,还是高职专科,课堂上低头族现象使得授课教师尤为尴尬,也使得有识之士为青年一代的前途和国家的未来忧心忡忡。很多普通教师已无法依托自己有限的话语权去有力地影响学生。

3.微媒体平台的应用不力

“微时代”的到来,各种微媒体、微应用与人类的生活联系越来越紧密,可谓是“无微不至”。作为教育机构,高校已经注意到微媒体的影响并开始将其运用到一些日常工作中,如很多高校开通了官方微博、微信,其中部分高校团委的微博、微信还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但是,这些微媒体平台的运作还存在较多问题,主要功能多是发布通知、传递校园新闻等,没有凸显其与传统媒体的区别。一些机构为了推进微媒体的发展,对各高校的微媒体影响力进行排名,但其考核的指标主要是访问量,访问量固然是衡量微媒体影响力的重要元素,但是作为高校而言,它的主要职能是教育,是要通过发布的内容去教育人、影响人。因此,目前评估机构以及一些高校还没有把思想性、政治性和道德性作为考量高校官方微媒体内容传播的主要指标,这不利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全面开展,丧失了对全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平台。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他们虽然也认识到微媒体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但是,因为技术性、动力性和复杂性等问题,多数人也未能把微媒体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去,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结果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与时俱进。

二、“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保障机制建设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手机用户早已超过PC用户,其中,学生群体是网民中规模最大的职业群体。[4]也可以说,学生是“微时代”微应用的主力军。但是,较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既没有充分认识和利用“微时代”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也未采取相应措施去应对“微时代”带给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为充分发挥微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内的多重优势,也为了进一步规避微传播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负效应,最好的办法就是要重视和利用它,其中,首要的是要加强“微时代”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保障机制建设。

1.领导机制

受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抑或是跟随一下潮流,多数高校搭建了(学校和团委)官方微博、微信平台,但这些媒体传播的内容多以通知、校园新闻为主,致使各类高校微媒体传播内容“千校一面”,未形成自身特色,而且内容更新缓慢、缺乏互动,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微媒体的效用不能有效发挥的主要原因还是高校重视不够。高校微媒体平台负责人多数是宣传部门或者学生部门的管理干部,他们往往身兼数职,投入的精力有限,且缺乏写作能力。因此,为充分发挥微媒体在教育,尤其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确保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高校网络阵地中的主导地位,高校应高度重视微媒体平台的建设工作,而重中之重是领导机制建设。高校应构建党委专人领导,宣传部门、团委部门负责人主抓,学工部门和思政课教学部门协同一体的领导机制,解决微媒体平台建设“由谁领导,由谁负责”的问题,同时,加大监督力度,促其抛弃“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保守观念,把微媒体平台建设的领导工作抓起来,有效发挥微媒体的育人作用。

2.分工机制

“微时代”的到来,各种微媒体应用已经逐步进入到高校育人的方方面面,而如何使微应用深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去,必须对各个层级、各个机构进行分工,方能发挥高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方位性。概括而言,高校对学生施加影响的媒体主要有四类,一是学校官方的微博微信等媒体,这一类媒体由学校宣传部门负责;二是校团委负责的团委微博微信平台,学校团委与学生的各类组织联系紧密,所以,校团委微平台在学生中的影响较大;三是学工部门,主要是辅导员与学生之间搭建的包括微博、微信、QQ等联系沟通桥梁;四是思政课教师与学生之间为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学习和实施相应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交流工具。虽然应相应主管部门要求以及实际工作需要,一些高校及有些部门也构建了微平台,但由于观念的落后,这些媒体的使用多数是基于自发建设和使用,缺乏学校领导部门明确的分类分工和指导,更缺乏自觉的检查和投资建设,导致目前的微媒体没有发挥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因此,高校在完善领导体制机制后,还应厘清各部门各单位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职能,明确上述四类分工,令其各负其责,各司其职,解决“微时代”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由“谁”去执行的问题,使每一个单位都能自觉运用微媒体,发挥其育人的作用。

3.运行机制

多数高校官方微媒体虽然处于正常运行状态,但其功能主要是发布新闻、传递讯息,同时存在内容更新缓慢,缺乏与学生互动等问题。为方便班级工作,绝大多数班级建立了QQ群,但是很少有辅导员自觉运用这些平台去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一些比较敏感,熟练掌握新媒体技术的思政课教师开始运用微博、微信自觉地进行授课,但多数思政课教师因年龄偏大、新媒体运用技术、自身水平不高、教学和科研任务重等原因,未能有意识地把微媒体运用到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总之,微媒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运行很不理想,并未有效地发挥其育人作用。因此,微媒体运行机制建设是微媒体视域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

就学校官方微媒体而言,首先,应确立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学校官方微媒体不仅是发布通知、对外宣传的工具,也是学生了解学校、认识社会,接受官方主流意识形态的渠道。故而,高校微媒体运行机制建设的首要任务是要进行主题定位,这个主题不仅是“信息服务的新平台,新闻宣传的新渠道,感情维系的新纽带”,还应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载体。在这一主题的指引下,把微媒体平台打造为融信息、娱乐、教育为一体的具有正面宣传和引导功能的网络舆论阵地,推进微文化建设,发挥隐形思想政治教育“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其次,应培养、选拔技术人员和网络写手。加大投资力度,指定高水平的专门技术人员进行栏目设计、内容更新和升级维护,保障微媒体良性运行;培养和选拔一批写作水平高、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的网络写手经常发布有趣味、有思想的高质量文章,提高媒体的点击率和影响力。最后,还要当好“把关人”。校内各微媒体平台主办单位必须严格把关发布内容,不得违反《刑法》《国家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知识产权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努力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微网络环境。

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作为一线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引领高校微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但是,因管理学生过多、思政课程大班上课等因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多为班会、谈心、面授课程等,不能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而现在广为应用的微媒体所具有的去中心化,加强了学生在对话与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和平等性,可以在较大程度上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因此,微媒体可以成为弥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不足的重要载体。这一观点也早已引起了专家学者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前教育部长袁贵仁指出高校应“普遍开设辅导员、班主任、思政课教师博客和校务微博微信、班级微博微信,引导支持学术大师、教学名师、优秀导师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网络。”[5]不过,辅导员、思政课教师在大力运用微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必须摒弃传统的高高在上的主导思维,要基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现代教育的主体间性理论,以学生为本,尊重教师和学生的平等对话和交流,注重对受教育者的人文关怀,构建教学相长、和谐共进的育人环境。当然,需要注意的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是全部按照学生的要求去思考问题,学生毕竟是受教育者,而且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明显的政治导向性,教育者应注意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话语权。这里的话语权不是指教育者凭借其不对等的管理者身份,依据校规校纪对学生进行的严格管理和教育,而是指教育者应充分运用微媒体的即时性、碎片化、娱乐性、互动性等特点去全方位、全天候、全过程影响和引导学生,这种话语权应体现在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过程中。

4.考核激励机制

无论是学校官方微媒体和二级机构微媒体的运行,还是一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使用微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都不是很理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考核激励机制。考核激励的对象有两个方面。首先,应加强对有关领导的考核。每学期或每学年应进行一次对校园官方微媒体和二级单位微媒体的运行和影响力进行评估,评价该平台在信息传播、文化传承、思想教育、改革创新等方面的工作是否到位,据此奖优罚劣、奖勤罚懒,并把它作为相关领导年终考核的依据之一。其次,加强辅导员、思政课教师的考核。辅导员、思政课教师处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对于线上线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教育、引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关系到主流意识形态能否占领网络这一重要舆论阵地。因此,应结合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的工作特点加以考核。对辅导员应考核其是否用微媒体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效果如何,并将考核结果作为辅导员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之一。把运用微媒体进行课堂教学、课后辅导、解疑释惑纳入思政课教学计划,按照日常教学工作加以考核。同时,普遍开设辅导员、班主任、思政课教师博客和校务微博微信、班级微博微信,将优秀网络文章纳入科研成果业绩,并作为职称(职务)评聘的根据之一。

[1] 曹德欣.略论“微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63.

[2] 艾四林.慕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机遇与挑战[J].背景教育·德育,2014(10):8.

[3] 漆亚林,高敏.问题与策展:微媒体时代的青少年媒介素养建构[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5(1):85.

[4]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5-07-23)[2016-01-16].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1507/23/t20150723_6022843.shtml.

[5] 袁贵仁.在高校中普遍开设校务班级微博微信[EB/OL] (2014-01-07)[2016-01-16]. http://edu.qq.com/a/20140107/002710.htm.

[责任编辑:陆静]

(英文摘要略)

Research on the Security Mechanism of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the“Micro Era”

ZHANG Quan-fu

(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Teaching, Anhui Sanlian University, Hefei, Anhui 230601, China)

10.13356/j.cnki.jdnu.2095-0063.2016.04.036

张全福(1975-),男,安徽霍邱人,讲师,硕士,从事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项目“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以差异化理念为视角”(013szxm100);安徽三联学院校级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微时代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保障机制研究”(2015S016)。

G641

A

2095-0063(2016)04-0157-04

2016-03-06

猜你喜欢

微时代思政微信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微信
微时代语境下创新高校党建工作方法探析
微时代背景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考
“微时代”视阈下医德教育的变革、创新与坚守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