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能谱CT在下消化道血管畸形中的诊断价值

2016-09-21邢芳芳赵春明叶永强

浙江临床医学 2016年2期
关键词:能谱造影剂消化道

邢芳芳 赵春明 叶永强★

·检测诊断·

能谱CT在下消化道血管畸形中的诊断价值

邢芳芳赵春明叶永强★

目的 探讨能谱CT单能量成像对下消化道血管畸形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14例临床诊断下消化道出血患者行能谱CT增强检查,采用能谱成像(GSI)扫描模式,分别进行动脉期、门静脉期扫描,分别进行普通模式及GSI模式重建,得到混合能量图像及60 keV单能量图像,进行血管成像(CTA),并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容积再现(V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技术对能谱单能量图像进行分析;10例病变与血管造影(DSA)进行对照分析,3例病变于手术证实,1例病变被肠镜证实。结果 14例临床诊断下消化道出血患者中,普通模式混合能量图像明确诊断11例病变(11/14),能谱CT 60 keV单能量成像均能明确诊断出血部位(14/14)。14例病变在60 keV单能量成像均表现为增粗、迂曲的供血动脉,5例病变可见粗大引流静脉,6例病变见肠腔内片状造影溢出影,病灶的对比噪声比(CNR)明显高于普通模式重建图像;所有病灶于碘基图均显示。其中11例行DSA检查,9例得到证实(9/11),表现为增粗扭曲血管影,并见畸形血管团,其中6例显示活动性出血灶,另2例未被DSA检出,而60 keV单能量成像及碘基图图像均显示,由外科手术证实;2例行肠镜证实为结肠出血;另1例直接行外科手术证实。结论 能谱CT单能量成像诊断下消化道血管畸形的价值高于普通MSCT及DSA,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肠道血管畸形 能谱CT X线计算机

下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而肠道血管畸形是引起下消化道出血的重要原因之一。以往难以进行定性、定位检查,手术时易发现。胶囊内镜及肠镜应用比较复杂,耗时长,且部分不能完成检查;血管造影(DSA)为血管畸形的金标准,但其有创伤而受限制。近年来,随着多排螺旋CT的发展,其越来越多被临床应用于下消化道出血性疾病中。作者将本院2012年4月至2014年2月14例肠道血管畸形致出血病例的能谱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能谱CT在肠道血管畸形中的诊断价值。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共14例,男9例,女5例;年龄29~67岁,平均49岁。病程3~24个月,平均14个月。临床为无明显诱因黑便,其中2例为便血,分别约30ml、50ml,所有患者有不同程度腹痛、腹胀及贫血;所有患者均已接受胃镜检查,未发现异常,其中6例行肠镜检查,2例检出结肠出血;临床拟诊断为下消化道出血。临床均行对症治疗,12例症状缓解,2例无明显好转,后转上级医院继续治疗。

1.2扫描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能谱CT动态增强检查,扫描前空腹≥8h,扫描前40min内饮水2000ml。应用美国通用宝石CT(Discovery CT750HD)扫描仪,先平扫,后分别延迟15s、40s进行动脉期、门静脉期扫描,并均应用能谱成像(GSI)扫描模式,扫描范围为膈顶以上至耻骨联合上缘水平。于肘静脉高压注射器注入造影剂碘海醇(320mgl/ml),注入量为65~80ml,后注入30ml生理盐水,造影剂、生理盐水注射速率均为3.0~4.0ml/s,选择自动触发Smart Prep技术,监控层面为腹主动脉,阈值70HU,达阈值后5s开始扫描动脉期,结束后,延迟35s进行门静脉期扫描。扫描参数:管电压80KVp/140KVp瞬时切换,管电流为600mA,螺距为0.984:1,矩阵为512×512,层厚5.0mm,重建层厚0.625mm,FOV为36cm。

1.3数据处理及图像分析 将双期增强数据传送至美国GE ADW4.6工作站,进入GSI标准重建模式后处理,重建水-碘物质分离图;再采用Optimal CNR技术获取动脉期最佳对比噪声比(CNR)60keV单能量图像;采用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曲面重建(CPR)法;并与混合能量图像对比分析。

2 结果

2.1能谱CT普通模式及60 keV单能量扫描 14例患者中于普通模式检出11例,其中空肠5例,回肠4例,回结肠区(结肠部)1例,结肠肝曲1例。全部14例患者均于60 keV单能量成像得到检出,除显示普通模式所有病例外,另3例来自于空肠。所有病例于60 keV单能量成像及CTA重建图像可见肠壁条、片状强化影(图5),供血动脉末端增粗(图1~3),远端扭曲血管团(图6、7、9、10),5例病变可见粗大引流静脉(图7),6例肠腔内片状高密度造影剂影(图9),于碘基图显示更为明显。

2.2DSA显示、结肠镜检查及手术病理结果 14例中11例行DSA检查,检出9例,6例显示明显病灶及活动性出血影,表现为扭曲血管团(图8、11),片絮状造影剂溢出进入肠腔(图8、11、12),1例显示扭曲血管团,而无明显溢出之造影剂,后行栓塞治愈;2例表现为阴性,后经外科手术证实。2例行结肠镜检查证实为出血,并见黏膜层增多、扩张毛细血管(图4);1例行直接外科手术探查证实。

图1 ~4 为同一患者。图1~3分别为60KeV单能量成像轴位、冠状动脉期MIP、冠状位动脉期重组图像,显示肠系膜上动脉右结肠支扭曲,肠壁片状强化影;图4为结肠镜图像,肠管黏膜血管增粗、肠腔出血。图5~8为同一患者。图5~7分别为60KeV单能量成像轴位动脉期、轴位MIP、CTA MIP像,显示肠系膜上动脉空肠支远端明显增粗、扭曲,沿肠壁条、片状明显强化灶;图7显示引流静脉影。图8为DSA图像,示肠系膜上动脉空肠支远端分支增多、增粗、扭曲,局部造影剂散出。图9~12为同一病例。图9、10为动脉期60KeV单能量成像冠状位MIP图像前、后层面,显示回盲部扭曲、增粗血管影,肠壁不均匀明显强化,呈斑点、片状影。图11、12为DSA图像,其中图12为负像,示肠系膜上动脉回结肠分支主干增粗、僵硬,末梢血管迂曲、紊乱,抱球状改变,并见云雾状造影剂外溢。

3 讨论

下消化道血管畸形目前检查方法较多,临床有胶囊内镜及肠镜等检查,但操作复杂,且有些患者不能耐受。DSA被认为是消化道血管畸形出血的金标准,但其具有创伤性[1]。近年来,国内外学者越来越多将常规多层螺旋CT(MSCT)用于下消化道出血疾病中[2],常规MSCT具有快速、短时、容积扫描及三维图像重组等后处理技术特点,从而使其对病变的定位、定性诊断更为准确、快捷[3]。

宝石能谱CT单能量成像是近年来CT发展的重要方向,使CT向功能方向发展。单能量图像可以消除对比剂硬化伪影及容积效应,避免小病灶的遗漏及误诊,进而提高小病灶及多病灶的检出率[4]。吉六舟等[5]认为常规MSCT和能谱CT在等渗低张胃肠造影的背景下对病灶>5mm的检出率无明显差异,但能谱CT在显示微小血管方面优于常规MSCT,其生成的单能量图像可以使目标血管信噪比明显提高,可以提高小血管的显示率,本资料中60KeV单能量成像中显示病灶血管的清晰度、范围、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均优于普能模式混合能量图像。刘文冬等[6]利用离体猪小肠实验,认为能谱CT 50~60Kev能量区间是探测对比剂渗出区的最佳单能量,且能检测流速为0.025ml/min的出血,而普通模式CT混合能量图像无法检出,本资料选择60Kev单能量成像,与之相符,且在本资料中有3例病变于普通模式图像未能检出,而在60KeV单能量成像中均得到检出。所有阳性患者均得到DSA及手术证实,其定位及定性诊断准确率为100%,且有2例DSA未检出病变在能谱CT单能量成像中检出,其敏感性优于DSA。故作者认为,能谱CT可以取代DSA,而作为首选检查方法。

本资料局限性在于样本量较小,可能影响数据的准确性;另外双期GSI扫描会有较大剂量的辐射,有待今后在低剂量、低浓度对比剂扫描上进行探讨。

1 吴伟,夏惠环,程志刚,等. 急性消化道出血的血管造影诊断与介入治疗. 医学影像学杂志,2007,17(12):1333~1335.

2 Duchesne J,Jacome T,Serou M,et al. CT-angiography for the detection of a low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source . Am Surg,2005,71(5):392~397.

3 宋福珍,程英升.多层螺旋CT成像技术在急腹症中的应用.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6,14(23):2332~2336.

4 沈云.宝石CT能谱成像原理及其扫描射线剂量.中国医学设备,2012,27(9):13~16.

5 吉六舟,孙国运,李洪涛,等.能谱CT等渗甘露醇胃肠低张造影诊断消化道疾病的价值. 医学影像学杂志,2013,23(12):1948~1952.

6 刘文冬,吴兴旺,刘斌,等.能谱CT单能量成像诊断活动性小肠出血的实验研究.中华放射学杂志,2014,48(7): 594~598.

313000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98医院

猜你喜欢

能谱造影剂消化道
能谱CT在术前预测胰腺癌淋巴结转移的价值
循证护理在增强CT检查中减少造影剂外漏发生的作用
大面积烧伤并发消化道溃疡大出血及胸腹腔感染1例
造影剂肾病的研究进展
观察消化内镜新技术在消化道早癌诊断治疗中的应用
探讨消化道早期癌前病变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后的护理干预
CT能谱成像在鉴别肾上腺意外瘤:乏脂性腺瘤及嗜铬细胞瘤中的价值
能谱CT对肺内占位良恶性鉴别及诊断价值
“造影剂肾病”你了解吗
靶向超声造影剂在冠心病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