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油茶:何日重现辉煌
2016-09-20林楠陈宇晴
林楠 陈宇晴
核心提示:市场价格偏高,阻碍了茶油被普通消费者接受,进而影响了农民采摘野生油茶果和种植油茶的积极性,最终导致茶油产业发展受阻。
盛夏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恩施”),山野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油茶果香。
烈日当空,沿着盘山公路,记者来到海拔600米左右的恩施市三岔乡毛坝村天池岭。在面积约500亩的山坡地上,已种植6年的油茶树一株挨着一株,枝头上挂满了乒乓球大小的油茶果。继续往东行10多公里,在海拔约800米的龙凤坝镇双堰塘村的山坡上,4万多株油茶树也是硕果累累。
不仅人工种植的油茶树已进入盛果期,记者一路走过的蜿蜒山路旁边的群山里,甚至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上,随处可见的野生油茶树,也长满了红绿相间的油茶果。
恩施州林业局调研员李泽玉告诉《支点》记者,目前恩施有25多万亩油茶种植基地,约200万亩可利用但不可开发野生油茶生态林。
油茶资源禀赋丰富的恩施,在发展油茶产业的道路上却并非一帆风顺,经历了数次“大起大落”。
百年前出口美日英
油茶树属山茶树,为多年生常绿小乔木,是木本油料植物的一种。它喜好温暖、湿润的气候,主要生长在中国南方,湖北省是油茶的主要产区之一。油茶树上结的果实俗称油茶果,自然开裂成油茶籽后,可用来榨油。茶油富含人体必需的不饱和脂肪酸在90%以上,对人体保健有独特作用,因此被誉为“东方橄榄油”。
恩施地处北纬30°,雨量充沛、日照时间长,是湖北省适应油茶生产的地区之一,这里自古盛产野生油茶树。至今发现的最古老油茶树,生长在恩施咸丰县尖山乡横路村,树高 15 米、冠幅 10.5 米、胸围 2.18 米,树龄在 500 年以上,至今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不同于其他地区油茶树主要生长在海拔500米左右的山上,恩施的野生油茶树大部分生长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山。有学者研究发现,高山野生油茶树的油茶果积累的营养物质,比普通油茶果要高很多,富含的茶多酚、维生素E等比后者高0.5-1倍以上。此外,树龄越长,榨出的茶油品质越好。
早在明清时期,恩施当地居民就已懂得野生油茶树的价值,把野生油茶果榨成茶油食用,土家油茶汤更成了他们一日三餐的“标配”。不仅如此,他们还将油茶树作为重要的经济收入来源。从咸丰三年开始,恩施茶油被当作贡品,每年供奉数十担给朝廷。民国时期,恩施经营茶油的商号有30多家。他们还通过当地的外销口岸,将茶油出口到日本、美国、英国等国家。
抗战期间,受国际形势影响,出口线路受阻,茶油出口大幅度减少。之后更因战事连绵,包括恩施在内的全国油茶林受到严重破坏,几乎全部荒废。
建国后,国家提出要大力发展油茶产业。1974年召开的全国油茶科技协作会议,将油茶产业推入“疯狂扩张期”,恩施8个县市的油茶得以恢复性发展。到1978年,恩施油茶种植面积达7万多亩,包括野生油茶果在内,产量创历史记录达5323.4吨,占湖北省油茶果产量的41%。
不过,恩施大面积种植油茶并没有让油茶产业真正起飞。
“当时种植的,都是由种子播种繁殖的实生苗,需要5-8年才能结果,且产量低、结果小。”湖北省林业厅茶油产业办公室科长陈清波对《支点》记者说,老百姓的收益也不好。
“那时技术还不成熟,油茶果的出油率不足10%,每亩地约产6公斤茶油,生产一斤茶油的成本很高,导致价格偏贵。”李泽玉解释,“又因为生产的茶油多是初级加工的毛油,吃起来口感不好,大多数人吃不习惯。另外,当时正大力发展菜籽油,产量高价格便宜,口感也比茶油好,茶油就这样没落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恩施的油茶产业跌入低谷。以致于当地甚至出现了这样的现象——因为油茶果卖不出去,不少老百姓对油茶树心生厌恶,他们大肆砍伐,恩施种植的油茶树遭受灭顶之灾,也一度被人遗忘。
重获发展良机
转变从2007年开始。
恩施人吴楚银在医疗行业赚得第一桶金后,一直希望在农业上做出点名堂。在四处考察农业项目时,听朋友说茶油作为高端食用油,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已成为一种消费趋势,这让他眼前一亮。
自小生长在恩施的吴楚银,自然知道恩施的油茶发展史。虽然家种油茶树曾被严重毁坏,但生长在深山中的野生油茶树,因无人照管而依然屹立在那里。
根据恩施州林业局统计的数据显示,恩施野生油茶林约有200万亩,树龄在100年以上的至少有10万株。
到全国考察市场后,吴楚银发现,把油茶产业做大的,全国只有1家企业。他觉得,恩施油茶产业或许能重新被挖掘。
于是,吴楚银成立了湖北宜恒茶油产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宜恒茶油”),通过采集野生油茶果生产茶油。只是,最初的宜恒茶油是小作坊,虽然工艺比上世纪有所提升,但生产出来的精炼茶油依然有苦涩味道。
“这就陷入了之前的怪圈,消费者对食用油口感的追求越来越高,我们的产品市场销售情况并不好。”吴楚银对《支点》记者说,“简直可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
这让吴楚银意识到,必须升级生产工艺,不然恩施的油茶产业没有出路。
当时,茶油的生产工艺多为热榨法和浸出法。热榨法即高温压榨,出油率高,但因温度过高会损坏活性物质;浸出法是在原料中加入化学物,经充分浸泡后在260℃高温中提取加工而成,出油率比热榨高,但活性物质也会被损坏,且容易导致“苯并芘”(高活性间接致癌物)和容器残留含量超标。
国际上虽已有冷榨法,但因冷榨出油率相对热榨法的出油率大幅降低,且工艺要求更为严格,并未被企业大量引入。不过,由于冷榨是在低于70℃的环境下加工,营养成分保留最为完整,能极大提升茶油质量和口感。
2009年,吴楚银决定将小作坊升级为生产车间,引进了两套日产40吨茶油冷榨工艺设备,日产10吨茶油精炼设备、全自动罐装机各一套,以及两套日处理50吨烘烤设备和价值 600 余万元的检测设备若干。他还投入数百万元研发经费,改善冷榨茶油的出油率等生产工艺。最终,宜恒茶油在冷榨工艺上获得了17项专利,生产的茶油品质和口感都更好。
“因品质较好,在高端食用油市场比较受欢迎。”吴楚银回忆说,“特别是在礼品市场表现最好。”
有人带头就有人跟进,在宜恒茶油之后,湖北发夏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发夏食品”)、湖北恒贸茶油有限公司等纷纷进军油茶产业。
恩施的油茶产业再度焕发活力。一个最明显的现象是,当初仅卖4角钱/斤的油茶果,如今卖到了2元/斤。
“企业带动油茶产业发展后,恩施州政府也重新关注油茶产业。”李泽玉说,政府逐步开展油茶栽培和老基地恢复工作,建了两个采穗圃和3个种苗基地。
在此期间,由于技术不断成熟,种苗也升级为3-5年就能结果的嫁接苗,且结果量大、产量高,每亩地年产茶油在60公斤左右。
此时,也迎来了国家政策层面上的发展机遇。多年来,由于我国以菜籽油、大豆油等为主的食用油严重供给不足,食用油60%以上依赖进口。为解决这一缺口,2009年,国务院发布了《全国油茶产业发展规划》,大力推进油茶产业发展,到2020年全国油茶种植面积要达到7000万亩,年人均茶油占有量达到2公斤。
当年,我国油茶种植面积约4500万亩,年产值约110亿元,茶油总产量只有26万吨左右,年人均占有量仅0.2公斤。这意味着,百亿元级的油茶产业将成为千亿元级市场。
自此,作为全国14个油茶主产区之一的恩施,油茶产业再度进入高速增长期。目前,恩施油茶种植面积达25万多亩,共有7家茶油企业,年产茶油约4000吨,年产值达5亿元。其中,宜恒茶油和发夏食品年产值超过1亿元。恩施也将油茶作为木本原料纳入了林业产业“十三五”规划。
农民对种植油茶不感兴趣
然而,若将这个成绩放在湖北省来看,恩施的油茶产业还很弱小。
陈清波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湖北省油茶种植面积约340万亩,年产值约86亿元。恩施州油茶种植面积不到全省的8%,年产值不足全省的6%。
这也导致了另一个尴尬现象,恩施的油茶果原料严重供应不足,宜恒茶油等企业每年只有几个月在生产茶油,剩下的日子则要生产其他食用油,油茶产业发展有先天不足。
既然原料供应不足,难道不能购买其他地方的油茶果吗?毕竟,现今全国油茶种植面积已接近6000万亩。
吴楚银等企业家也确实在这样做,每年都在省内及全国其他油茶产区收购油茶果。
“但是,原料供应不足并非只在恩施存在,这已是一个普遍现象。”陈清波解释,再加上很多新油茶基地还未进入盛果期,导致这一现象更加突出。
在吴楚银看来,独特而又丰富的野生油茶资源未被充分利用,也是阻碍恩施油茶产业发展的一大因素。
“现有的野生油茶资源利用率不到20%,我们每年组织农民收购的野生油茶籽约2000吨,实际上恩施每年产出的野生油茶籽应在1万吨以上,大部分都烂在了山里。”吴楚银说,因油茶树需要透光才能结籽,山上的很多油茶树长期处于无管理、无保护状态,导致产量偏低,很多还被人为砍伐毁坏了。
吴楚银透露,宜恒茶油已着手对野生油茶树进行挂牌保护工作,目前已挂牌保护了5万亩野生油茶林,采取签约收购的方式,鼓励农民采摘野生油茶果。
除要积极利用野生油茶资源外,扩大油茶种植基地,自然也是恩施的紧要任务之一。不过,如同农民没兴趣去山里采摘油茶果一样,农民种植油茶的积极性并不高。
虽然与其他经济作物相比,油茶是一种长寿树种,具有一次种植、多年收益的特点,高产期长达百年。“只是油茶长得慢,3-5年结果后才能看到收益,农民不愿意等。”同样从事油茶种植的太阳坡有机农场负责人王淑梨对《支点》记者说。
为鼓励农民种植油茶,恩施利用国家退耕还林、农村综合开发等项目,农民每亩地可获得300元种苗费,外加900元补贴。吴楚银则在探索龙株公社模式,即公司出油茶苗款、农户出工、合作社负责油茶种植管护和采收油茶果;龙株公社出技术、出设备、按保底价回收油茶籽。为提高经济效益,鼓励农民在油茶树下套种土豆、蔬菜、药材等矮秆作物,成熟后通过龙株公社收集,交由“宜恒硒八宝全国连锁店”开设的线上线下门店卖向市场。
“调动农民积极性,不是短期内能解决的。”尽管已做了一些工作,吴楚银依然有所担心。在他看来,不管是将野生油茶资源利用起来,还是调动农民种植油茶的积极性,毕竟企业实力有限,还需政府层面给予更多支持。
油茶企业“曲线救国”
激励政策固然有助于未来恩施油茶产业的发展,只是恩施油茶产业面临的问题可不止这一个。
“曾经的大起大落,在很多人心里还有阴影,他们不敢再有所投入。”吴楚银的这句话,道出了农民积极性不高的本质原因。农民担心,大规模种植油茶后,会不会再次面临卖不出去的困境?
这些担心并非毫无道理。目前,全国年产茶油约60万吨,而全国全年消费食用油约2600万吨,前者在后者中的占比才2%。
“这几年茶油的市场份额是在逐步提高,但速度并不是很快。”吴楚银坦言,市场价格偏高阻碍了茶油的接受度,进而影响了农民采摘野生油茶果和种植油茶的积极性,两者互相影响并最终导致茶油产业发展受阻。
一般而言,恩施本地每斤油茶果的价格在2元左右,5斤油茶果可得到1斤油茶籽。按20%左右的出油率计算,约5-6斤油茶籽可榨取1斤茶油,即约25-30斤油茶果可榨取1斤茶油,成本约在50-60元左右。再算上人工、生产、管理等成本,最终市场上每斤茶油的价格在80-100元之间。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才能进一步开拓市场呢?
吴楚银走了“曲线救国”的路线,将茶油与其他食用油一起做成调和油。
“茶油调和油的价格,与普通食用油的价格差不多,但是富含的营养成分又要高一些。”他解释,当人们逐步接受茶油调和油后,就能进一步接受茶油。
这显然是一种折中的办法。不论是吴楚银,还是王淑梨等其他茶油企业家,他们都在积极研发,希望通过综合开发油茶籽将附加值转移,真正地将茶油价格降下来。
“比如,油茶籽中蕴含的茶皂素,还能开发用于洗涤、美容、护肤、保健等产品。”吴楚银举例说,这也能提高油茶的附加值,真正将油茶产业做起来。(支点杂志2016年9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