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时尚”
2016-09-20乔新红
乔新红
摘 要: 新课程深化改革背景下,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应积极探究,努力寻求突破,准确找到高效和谐的管理方法,从而全面提升班级管理实效性。
关键词: 班级管理 实效性 创新
我国教育领域,通常安排班主任承担班级日常管理工作,要在管理班级方面做到面面俱到是非常困难的。根据多年工作实践,我认为只有认真落实日常工作,坚持“品味时尚”的思想,紧密结合新课程深化改革的要求,才能全面提高班级管理实效性。
一、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我国著名教学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即“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要求班级管理者在管理班级的过程中,除了要求学生严格遵守校规校纪,更要严格要求自己,身先士卒为学生做表率。主要由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会不自觉模仿教师,所以班级管理者应该严于律己,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使自己的行为成为促使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催化剂,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例如:学校要求学生必须养成爱清洁、讲卫生的良好习惯,但部分学生仍爱将垃圾乱丢乱扔,以及一部分学生认为只需将垃圾扔到垃圾桶旁就行了。为了让学生改掉这一陋习,教师可利用课余时间到垃圾桶旁“找东西”。这时学生问老师在干什么,教师答:“我在找垃圾。”身体力行,为学生做好榜样。当看到垃圾乱丢在地上时,教师可以身作则,将垃圾拣起放入垃圾筒。久而久之,学生在老师的影响下不但养成不乱丢乱扔的习惯,还有利于学生养成看到垃圾将其捡入垃圾桶的习惯。此后,班级学生乱丢乱扔垃圾的现象逐渐减少,教室始终保持干净。因此,教师应发挥自身的表率作用,通过自己的行为影响学生,促使形成良好班风。
二、提升亲和力,获取信任
教师关爱学生,首先应从学生生活抓起。当前初、高中均采用寄宿制,学生只有在周末放假才能回家,离开家长的陪伴,使学生时常产生孤立无助感。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经常到宿舍与学生交流,拉拉家常,谈谈见闻,让宿舍生活充满活力。关心学生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如学生衣服破了,教师可教他们一些简单的针线活,提升学生独立生活能力;耐心询问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谈谈自己的经验,将爱学生的行动始终贯穿学习活动,提升教师的亲和力。
例如:课堂中总有部分学生难以集中注意力,喜欢在下面搞点小动作,对此,教师不要立刻采取严厉的批评措施,而应采用暗示或提问等友善方式提醒学生注意自身行为,将其注意力拉回课堂。学生成绩不理想时,难免心情低落,教师要主动给予帮助,帮助他们分析原因并指出改进方法。当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时,教师要给予表扬,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多说鼓励的话语,增强学生学习自信,这样才能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进而获得学生的信赖。
三、培养得力助手,健全管理制度
班干部是班主任的得力助手,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班级管理工作量。要培养出优秀的班干部队伍,首要的是建立合理的班级管理制度。制定班级管理制度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而班干部的选拔则可采取自荐、投票选举、竞职演说等方式进行。一旦确立了班级管理制度便要严格执行,班干部之间应有明确的职责分工,并与其他同学互相监督。为使班干部在同学之间树立威信,教师应及时指导其工作,帮助班干部协调好与同学之间的关系,并发挥模范带头作用。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定期召开班干部大会,了解班级情况与问题,商讨对策,并制定下阶段的任务与目标。在班主任的带领及班干部的配合下,增强班级凝聚力,促使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并提升学生自我约束力。
四、实现精细化,规范学生行为
班主任应站在全局角度思考问题,即要有管理整体意识,不能只抓某一方面而忽略其他方面,这样的管理方式势必会造成顾此失彼的现象,最终满盘皆输。首先,要从培养学生全面素养做起,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注重学生学习的同时不能放松其他方面管理;其次,教师管理班级时要做到一视同仁,面对全体学生采用同一标准,不能因男女之别或贫富差距而区别对待;然后是精细化管理,即教师在日常管理过程中要仔细寻找并发现班级中存在的问题,且处理问题过程中不能过于急躁,切忌使用暴力手段逼迫学生就范;最后,教师的管理工作必须细微化,即处理任何问题时,均需做到有理有据,对待学生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这样的管理方式不仅体现了班主任的开阔心胸和无微不至的风格,还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人格魅力,进而主动遵守学生规范。
综上所述,班主任要做好班级日常管理工作,不仅要有足够的耐心,更要表现出良好的亲和力。给予学生充分关心与爱护,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拉近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树立“品位时尚”的理念,深入每位学生的内心世界,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做学生的人生楷模,更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进而使班级日常管理发挥出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秀娥.增强班级管理工作实效性的实践与思考[J].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06(3):29-31.
[2]杜云云.优化互助合作学习模式增强班级管理的实效性[J].教书育人,2016(4):7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