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对中国文学传播的开拓

2016-09-20刘逸枫

参花(上) 2016年9期
关键词:文学创作文学作品作家

◎刘逸枫

新媒体对中国文学传播的开拓

◎刘逸枫

进入21世纪,中国迈入新媒体时代,传统的文学传播及生产受到了各种平台的影响,逐渐改变了中国文学的传播方式。新媒体在为中国文学传播带来改变的同时,也反映出当前中国文学传播的新形式。本文就新媒体对中国文学传播的开拓进行分析,力图帮助人们清晰地认识中国文学的传播现状。

新媒体时代 文学生产机制 文学批评体系 中国当代文学

当前,对于文学作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滋生文学作品的创作意图及思想方式,通过文学语言与当时的社会发展现状进行联系,进而提出批评。文学生产机制是文学作品中各要素之间的结合,在社会经济发展、思想发展等因素的影响下,最终对于一个时代的文学创作产生影响。进入新媒体时代,由于生产机制受社会政治及经济的制约,文学传播途径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各种文学形式不断创新,文学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然而,当前对于文学传播的研究缺乏与新媒体之间的结合,创建一种新型的文学批评标准成为现实所需。

一、新媒体改变了中国文学的生产方式

(一)新媒体创造了文学活动的新环境

1.全民自由参与的虚拟时空

新媒体为文学传播创建了一个虚拟空间,突破了文学在物理空间传播上的约束,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人们可以根据自身实际需求灵活自由地参与到文学活动中。在新媒体创建的虚拟空间中,人们所拥有的自由平等说话的权利得到强化,可以在这个虚拟空间中表达出自身的观念,也能够得到他人的尊重。新媒体时代下的人们通过互联网进行连接,可以与世界各地的人们进行交流,通过与其他人进行实时性的沟通,分享自身的文学创作,由此便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人们在新媒体环境下按照自身意愿参与文学活动,充分表现出自我意识,但是对于传统话语的权威性也是一种挑战,能够创建出一种新型的社会秩序。[1]

新媒体参与文学传播,使得文学传播所拥有的时空范围逐渐拓展,改变了文学传统传播方式的规律及规则。由此,文学传播便不再局限于部分文学精英手中,而成为了普通人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文学活动参与者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媒体编审,人们可以根据自身意愿进行写作。

新媒体是承载信息的重要平台,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科技更新时间逐渐缩短,信息传播在历史上发生过三次重大变革,直至现在通过网络环境进行传播。

文学传播方式的变革产生了新型的文化逻辑和价值观念。新媒体使得文学传播突破了传统二元的逻辑方式,不同特点的文化能够在同一背景下共存,文化秩序也向多元并存的方向发展。新媒体为文学传播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空间,也强化了文学的个性化,改变了文学环境。现阶段的文学发展已不再局限于传统文学传播及条件所造成的限制,人们能够自由灵活地参与到文学传播中。[2]

(二)新媒体改变了文学活动的主体与组织形式

1.作家身份的转变

在中国文学的发展过程中,作家的身份逐渐从传统意义上的精英向大众转变。在新媒体时代到来之前,多数作家被社会各界称之为精英,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和先进性,关注社会发展,承担着一定的民族责任。

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中,以鲁迅为代表的作家对社会问题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并逐渐参与到思想启蒙运动之中,在文学作品创作中积极表达自身对于社会政治问题和社会状况的看法,体现出强烈的责任意识。

而新媒体时代的文学创作不再局限于精英,什么样文化水平的人都可以参与到文学创作中,文学创作也不再受创作者身份的约束,拥有文学创作意愿的人可以通过网络等一系列新媒体平台进行文学创作。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博客的登记用户已经超过了40,000万,而不仅仅是博客,空间、论坛、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已成为了人们进行文学创作的场所,这些都能够成为人们体验生活、记录生活的途径,[3]由此,文学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2.多样的新文学群落

2017年市科技局争取省级农业科技计划项目3项,经费220万元;2017年市重点研发计划(农业科技支撑)指南中设立农业新品种选育、现代农业技术、生态农业和生物农业技术、农产品深加工及安全技术等类目,引导常州市农业企业开展科研示范,新增支撑项目25项,下拨经费520万元。所有项目均优先支持校企产学研合作。

通过网络环境的连接,拥有相近文学观念的人们可以相互沟通,在新媒体平台上创建文学社群,这种新文学群落不仅仅体现在形式化的组织结构的改变上,还具有一体化特点,并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例如网络文学社团在现阶段的文学传播中有着重要作用,部分文学社团在社会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甚至成为了中国文学创作的新生力量。

(三)新媒体促成了新的经济化文学生产模式

文学传播在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过程中,作家进行文学创作的动因以及最终创作出的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都具有经济化意味。文学生产已经不再是形态上的改变,而是与现实的物质生活相联系,在具有一定精神观念的同时,还是文学生产形式与现实结合的集中性体现。作家在进行文学创作时,不仅表现出创作观念的变化,还需要考虑文学作品本身的商业价值,从而使得文学作品在市场中得以立足。

在新媒体时代之前,作家进行文学创作时更单纯地侧重于自身观念的自由表达,并不刻意追求其经济效益。而在新媒体时代中,作家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市场因素,从而保证作家自身的生存。此时,作家本身已不再是一个相对孤立的个体,作家需要及时根据市场发展的实际需求,创作出满足消费者实际需求的文学作品。[4]

二、新媒体改变了文学创作观念与形式

(一)文学创作观念的重塑

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中所具有的精神内涵与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作家在文学创作中所秉持的是普适性的精神力量,这对于作家的创作观念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中国文学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文学作品中的观念及题材为后世的文学创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因此,应将精神内涵融合在文学作品中,从而探索人性的真善美,认识人生的真正意义。

新媒体时代中,文学传播除了受到政治观念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外,还需要体现出自身的用途,回归初心,表现出现代人的精神世界中所具有的价值观念。人们作为文学的接受者与创作者,在文学创作中需要秉持着自由观念,真实地表达出自身的精神感受。[5]

(二)作品内容与艺术形式的转型

1.网络新文体

不同艺术作品的种类和样式即为体裁,其艺术结构在历史上具有某种稳定的形式。我国古代的文学体裁主要是指诗文的文风辞藻,而进入现代以来,诗歌、小说、戏剧、散文及影视文学已经成为现阶段文学的主要载体。不同时代的文学载体所体现出的生命力孕育于其社会背景之中。而在新媒体时代中,则出现了立足于网络的小叙事及超长篇两种新体裁。

2.多媒体语言

文字是文学主要的一种艺术载体,作家通过文字为人们构建艺术世界。在新媒体时代中,文学创作中已经逐渐开始使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不再局限于文字这样单一的表现形式,还融合了声音与图片等多种新型表达方式,拓宽了语言文字的表现空间。多媒体技术在文学中的应用,能够为人们提供多种感官上的享受,进而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但同时,多媒体语言在为人们带来新型审美感受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在减少文字内涵使用的情况下,人们在实际阅读中,一定程度上失去了传统阅读的美感,且过度的非文字内容的使用,甚至可能曲解原著的创作意图。

(三)文学美学品质的变异

文学是社会发展的产物,自身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社会背景对于作家创作有着一定的影响,文学作品也体现出一定的社会风尚和特定的时代精神内涵。新媒体是文学传播的载体,它不仅是文学的传播工具,而且与文学传播相结合,成为现代人们审美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媒体时代已经为文学传播提供了新型的环境,对于未来文学传播具有一定的指导性意味,人们也正在消化多样性的文学。[6]

三、新媒体是中国文学产生新的接受与批评方式

在新媒体时代中,人们需要接受新型的文学作品,文学作品也需要接受各种批评的声音。因各自的思维方式、知识储备、认识角度的不同,普通人阅读文学作品与专业的文学评论家进行文学批评时,可能产生不同甚至矛盾的阅读体验,从而进入一个相对尴尬的境地。传统文学的评价体系已经不能满足当代文学的发展现状,但是新型的文学评价体系还未健全,急需创建一种新型的文学评价体系,逐渐将以新媒体为阵地的网络文学融入到中国文学传播中。[7]

四、结语

新媒体作为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对于中国文学的传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新媒体时代中的文学生产机制和评价体系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这需要进行不断的研究,逐渐清楚认识并改善当前中国文学传播的现状。

[1]李宗刚.基于新媒体之上的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一场新的文学革命在孕育[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5).

[2]李钧.网络文学:新媒体革命与“新新文学运动”[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5).

[3]许鹏.新媒体艺术研究的理论设定与网络文学的研究视野[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3(01).

[4]刘意.从莫言获奖谈跨文化传播的符号塑造与路径选择[J].中国报业,2012(20).

[5]黄鸣奋.从联机目录到大数据:英语世界中国古典文学数字化传播[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4(04).

[6]丁晓原.媒体生态与中国散文的现代转型[J].中国社会科学,2014(04).

[7]彭小年.新媒体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促进性影响[J].西部广播电视,2015(12).

(责任编辑 刘月娇)

刘逸枫,女,辽宁大学文学院,本科,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文学创作文学作品作家
作家的画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梅卓文学创作论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论文学创作中的虚构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
台湾文学作品中的第一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