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中“秋千”的审美意蕴
2016-09-20刘思瑶
◎刘思瑶
戏曲中“秋千”的审美意蕴
◎刘思瑶
打秋千是我国一项传统的民俗活动,多在寒食、清明节进行。在古代,秋千从一种大众娱乐工具逐渐变为深闺女子生活的重要活动,秋千寄托了她们的情思,“秋千——佳人”一起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景。而女子在荡秋千时展现出来的是对深墙外面的向往和希望把命运的绳索紧握在自己手里的精神。本文从人文美、构图美和情感美三个方面来对戏曲里秋千的审美意蕴进行探究。
戏曲 秋千 审美
秋千在古代是一种喜闻乐见的娱乐工具,在文学作品中也是一个常见的意象,但是在戏曲中,秋千所占的比例并不大。前人研究较多的是秋千的起源与流变,也有学者研究唐诗宋词和小说里的秋千,但戏曲中的秋千却少有人研究。戏曲起源于原始歌舞,与其他文学形式不同的是,它用唱的形式表演出来,富有节奏感,给人不同的印象与韵味。在戏曲中,秋千或作为人物活动的背景,或作为情节转换的关捩,或作为情感寄托的象征,具有独特的美。
一、民俗活动中的人文美
打秋千这个活动多在清明、寒食时节进行,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暖日宜乘轿,春风宜试马,恰寒食有二百处秋千架”(白朴【双调】庆东原),可见秋千林立是寒食节特有的景观。秋千游戏在汉代比较盛行,主要是宫闱或者闺阁中女子的一种娱乐消遣方式。时代向前发展,渐渐地,打秋千成为人们喜爱的竞技活动之一,儿童和男性也参与进来。尤其是每年的三月三,更是打秋千的好日子,许多地方还要举办打秋千比赛。曲剧《打秋千》是一首民间小曲,广为传唱,内容就是姐妹二人在三月三这一天外出打秋千。又如“牡丹亭畔秋千,蕊珠宫里神仙”(张可久【越调】寨儿令·三月三日书所见),也是写作者在三月三日这一天于牡丹亭畔看到了秋千。可见三月三日成为了人们打秋千的一个特殊的日子。
秋千具有运动和娱乐的功能,很多情况下人们荡秋千只是为了娱乐。乡村的秋千大都竖立在村口或者门口的一侧,将秋绳系在树上或房梁上,在中间固定一块木板,一个简易的秋千就形成了;在城市,秋千多出现在林园或者湖边的休闲之处,人们在荡秋千的同时,还可以欣赏美丽的自然风景,如元代张可久的描写:“绿树秋千,青山钟鼓,画舫琵琶”(【双调】折桂令·湖上怀古),“闲游杨柳边,困倚秋千下,更不御铅华”(【中吕】齐天乐过红杉儿·湖上书所见),从中都可以看出秋千与大自然的融合。在湖边,青山绿水间,一排排杨柳树绿意盎然,其中搭建了几个秋千,游人路经于此,既可以欣赏美丽的自然之景,闲来也可以坐上秋千休息或者玩耍,风景美不胜收,心情也自然愉悦畅快。
秋千的制作过程并不复杂,但是玩法却有多样,有单人玩法和双人玩法。单人玩法比较简单,就是一个人站在木板上,双手抓住秋绳,通过用力躬身、屈腿、脚跐、下蹲、挺身站起,再伸开双臂将秋绳撑开进行扩胸运动等一系列连续连贯的动作,木板便会载着人越荡越高。双人玩法需要两个人共同完成,简单一些的就是一个人坐在木板上,另一个人在后面推,使得秋千荡起来。这种玩法只有一个人能享受到荡秋千的乐趣。另一种是两个人面对面站在木板上,也是通过躬身、屈腿、脚跐、下蹲、挺身等这一系列动作让秋千荡起,而且这个动作既可以一个人完成,也可以两个人共同发力,最终的结果都是一样的。如《琵琶记》第三出中写道:“院公,没奈何我每三个在这里厮轮做个秋千架,一人打,两人抬。”[1]143这里展示的玩法就是一个人坐在秋千上,两个人在后面推,因而只有一个人能真正享受到打秋千的乐趣。
秋千戏又称“半仙之戏”。五代王仁裕等撰写、后人辑校的《开元天宝遗事十种》中“半仙之戏”记载:“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竞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帝呼为半仙之戏,都中士民因而呼之。”[2]人们在秋千上,越荡越高,能够看到的景色自然也更宽阔。荡秋千给人的那种飘飘然仿佛要飞上天的感觉,像传说中的神仙飞天,而“半仙之戏”这一说法的由来自然也是这个原因。《琵琶记》第三出中“本是北方戎戏,移来上苑豪家。女娘撩乱隔墙花,好似半仙戏耍”[1]143的证述,道出了打秋千这个活动从北方传入,后逐渐走进富贵之家的事实,同时也描绘出了女子在秋千上摇摇荡荡,似神仙飞上天一般的美景。“牡丹亭畔秋千,蕊珠宫里神仙”,描述了在牡丹亭边荡秋千,那感觉好似成了蕊珠宫的神仙一样,这里也是在表达“半仙”这个感受。
二、秋千佳人的构图美
秋千是古代闺阁女子最常见的一种娱乐工具,她们平时的生活空间受到限制,无聊之时便会去院里荡秋千。许多稍富贵些的人家,院子或者花园里都会安置秋千供人娱乐玩耍。《牡丹亭》第七出中丫鬟的一句答话:“景致么,有亭台六七座,秋千一两架。绕的流觞曲水,面著太湖山石。名花异草,委实华丽。”[3]《张协状元》第四十九出中“【同前】名园郡圃,是处秋千,花板争蹙。”[4]《西厢记》中红娘的一句唱词:“果若你有心,他有心,昨日秋千院宇夜深沉。”[5]这些都说明了秋千既可作为一种娱乐工具,也可以被看做一处风景。当秋千作为一个单独的景致呈现出来时,能够让人联想出一幅自然的静态之图。而当秋千与亭台、花草一起呈现出来时,就能够构成一幅立体的美丽的自然图景,实现由平面到立体构图的转变。
荡秋千是古代女子消遣解闷的方式,她们手握秋千索,在秋千上荡来荡去,衣裙飘飘,宛若仙子一般,展现出青春的生命与活力。“红袖轻揎,玉笋挽秋千。画板高悬,仙子坠云轩。额残了翡翠钿,髻松了柳叶偏”(关汉卿【双调】碧玉箫十首其八),这里就描述了女子在荡秋千时所展现的活泼与欢快,她们衣袖微微卷起,玉手轻轻握着秋千绳,在秋千上来回地摇荡,衣袂飘飘,宛若仙子。发髻松了、玉钗偏了也无暇顾及,只愿意享受在秋千上的那种似神仙般的快活。她们在秋千上自在地玩耍,发出欢快的笑声,笑声飞出墙外,飞进男子的耳朵里面,变成了一串悦耳动听的音符,吸引着墙外的人。《琵琶记》第七出中:“秋千影里,墙头露出红粉。他无情笑语声渐杳,却不知恼杀多情墙外人。”[1]154多情的男子被墙内人儿欢快的笑声吸引着,无奈只能在她们荡秋千荡到高处时才能看到一袭红衣,却更是想念。苏轼《蝶恋花·春景》中“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也描绘了一幅秋千佳人的美好图景,正是佳人在秋千上发出的欢快笑声吸引着墙外的人,虽然行人在墙外,佳人在墙内,但是女子的笑声拉近了两个人的距离。与苏轼这首词不同的是,黄梅戏《秋千架》中的女主人公楚云在荡秋千时被墙外进京赶考的一位书生看中,后来书生考上进士后要娶楚云为妻。在这里,秋千佳人就不仅仅是靠声音来想象,而是真实地看到了,作者描绘出一幅美好的秋千佳人图。此图赋予的女子的生动和生命的真实,变得让人想接近。虽然书生还是在墙外,女主人公在墙内,但是他们越过了那一堵墙产生的距离,比想象中多了一分触手可得,内心的情感也产生了质的改变,因而书生后来想娶女主人公为妻,但是可惜的是,女主人公并没有答应。“荡秋千的女子之所以生动可爱,是因为她们展现出的是一种动态之美。”[6]这种美是吸引人的,是能够令人沉醉的。而这种动态的美与周围的景色融为一体,又是一幅赏心悦目的画面。动景和静景相织,秋千与佳人相配,展现出一幅美好的构图。
三、秋千上女性内心的情感美
古代女子荡秋千既是对无聊生活的打发,也是想通过秋千看到外面的世界。她们受到封建礼教的约束,不能随意出门,只能在自家的院子里通过荡秋千抒发内心的烦闷。秋千寄托了她们的情思和向往,在秋千上,她们能看到墙内看不到的景色,满足自己内心的渴望。秋千荡得越高,所拥有的空间就越大,视野也就越开阔。那一次又一次的摇荡,让她们的内心得到一丝满足,给无聊的生活增添一丝乐趣。渴望爱情,渴望外面缤纷的世界,在受到限制的空间里荡秋千,又给人一种无拘无束的精神放逐,仿佛荡得越高,能够接触到外面世界的机会也就越多。虽然身体受到限制,但是心却飞到了墙外,这是对封建礼教的精神反抗,也是一种在封建礼教约束下展现的心性的潇洒。她们在秋千上紧抓绳索,想掌控自己的命运,不管能不能实现,这样的情感是令人敬佩的。在黄梅戏《秋千架》里,秋千架被赋予了很多种意义。女主人公楚云喜欢在考试季节荡着秋千,看外面许许多多进京赶考的人们。古时候科举考试是很多寒门子弟改变自己命运的一把钥匙,也基本上是唯一途径,在读书人看来,科举考试是神圣的,是严肃的,因为这关系到自己的一生。楚云却喜欢在秋千上看考生们去参加考试,考生认真严肃地对待这件事,但在楚云看来,这不过是为她日常生活增加了一剂调味料而已,她带着幸灾乐祸的心情去观察他们,或者说她是带着蔑视的眼光看待当时的封建制度,这种情感是值得肯定和鼓励的。进一步说,楚云对封建制度的蔑视,实际上是女性自主意识的觉醒。
楚云在荡秋千时被一位书生看中,书生考上进士后下聘书想娶她为妻,可是她不愿意,就想让自己的父亲拒绝这门婚姻,可是父亲因为长期科举考试失败,作为一个失败者,他没有勇气面对前来提亲的进士。楚云为了帮助父亲克服这种心理上的自卑,于是女扮男装替父亲去参加科举考试,为父亲获得了一个举人的头衔。即便如此,父亲还是没有直接拒绝这门婚事,而是找借口说还有一位书生也看中了自己的女儿,而那位书生即将参加下一次的科举考试,想把时间拖到下次科举。情急之中,一位名叫千寻的男子愿意出来去参加科举考试,可是事与愿违,千寻在考试前生病了。无奈之下,楚云又再一次女扮男装替千寻去参加考试,结果这次比上次还要成功。皇上看中了楚云,想将公主许配给她,楚云不得不说出事情的真相,而她和千寻也因此入狱。在牢房中,两个年轻人看到了彼此的内心,举行了简单的订婚仪式,这个情景被公主看到,打动了公主,两人最后得以自由。楚云和千寻经过了重重波折,最后找到了爱情归属。他们像是经历了一场生死游戏,这样一场游戏正是在秋千架上经历的,一番摇荡之后最终安稳复归。
其实从中我们可以发现,楚云两次参加科举考试都轻而易举地获得了成功,这是很多人读了大半辈子书都达不到的程度,这样的轻而易举也传达出了对封建制度的蔑视。两次考试成功将秋千荡到了最高处,入狱则是落到了最低处,这一番摇荡,经历了磨难和生死,最终得以安稳落地。在这出戏里,秋千不仅仅是一个秋千,一个简单的意象,而荡秋千也不仅仅是一种娱乐,而是闯荡精神的一种体现。故事中的女主人公楚云对婚姻自主的追求打动了我们,从楚云身上体现出的那种要把命运的绳索紧握在自己手中的精神更是令人敬佩。她让自己的生命奔放了一把,虽然经历了险峻,但是最后却收获了精彩。而这种“让生命奔放一把,险峻一把,精彩一把”[7]的闯荡精神,也赋予了秋千架更多的生命内涵。我们不仅可以体会到楚云在秋千上的情感,而且这种情感已经上升到了生命的层次,使之拥有了更多的意蕴,让人在细细品味中读到更多。
四、结语
打秋千这个活动让人感受到节日的快乐,这个特殊的民俗活动由古至今得以一直流传下来,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让这种人文之美得到更好的体现。
秋千在现实生活中是用来娱乐的,但在文学作品中却有了更多的韵味。秋千与女性分不开,秋千佳人的美好构图,女性荡秋千的心理情感,让人感受到了秋千更深的审美意蕴。
[1]翁敏华,冯棠,范民声,标校.中国十大古典名剧[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2]王仁裕,等著,丁如明,辑校.开元天宝宝遗事十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88.
[3]汤显祖.牡丹亭[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28.
[4]钱南扬,校注.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203.
[5]王实甫.西厢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104 .
[6]马碧蓉.宋词中的秋千[J].清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8).
[7]晓耕.黄梅情系“秋千架”——黄梅戏《戏千架》座谈会发言摘要[J]. 中国戏剧,1999(07).
(责任编辑 薛雨)
本文系湖北省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编号201510517011)成果之一。
刘思瑶,女,湖北民族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13级在读学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