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茴香热敷联合红霉素治疗新生儿喂养不耐受50例临床观察
2016-09-20岳永萍
岳永萍
小茴香热敷联合红霉素治疗新生儿喂养不耐受50例临床观察
岳永萍
目的:观察小茴香热敷联合红霉素治疗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疗效。方法:观察100例新生儿喂养不耐受,在治疗原发病基础上,其中50例对照组采用小剂量红霉素3~5mg/(kg·d);50例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小茴香热敷。两组连续治疗3~7天,观察2组呕吐消失时间、腹胀消失时间、静脉营养应用时间、住院时间、总有效率。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9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1,P<0.05)。结论:小茴香热敷联合红霉素治疗新生儿喂养不耐受具有协同作用,能促进胃肠动力,迅速恢复胃肠功能,有效提高新生儿喂养耐受性,缩短住院时间,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小茴香;热敷;红霉素;新生儿;喂养;不耐受
新生儿出生后,所需营养素的来源从完全依赖母体转为通过胃肠道摄取,因其肠道尚未发育完全、消化道解剖生理特点及疾病等影响,新生儿易发生呕吐、腹胀、胃内容物潴留、胃食管返流等喂养不耐受的临床表现,胎龄越小及体重越低更易发生。喂养不耐受直接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和生存质量,且导致住院时间延长,住院费用增加。近年来,临床常用小剂量红霉素提高患儿胃肠动力治疗新生儿喂养不耐受,取得一定疗效;但据相关调查[1],仍有30%~50%的患儿疗效不甚满意。为此,我院采用小茴香热敷联合红霉素治疗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诊断标准①频繁呕吐(≥3次/d),持续>3d奶量不增或减少;②腹胀明显;③胃残余量超过上次喂养量的1/3(≥2次/d);④胃内有咖啡样物质,排除其他出血性疾病[2]。
1.2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共2
年中我科收住新生儿喂养不耐受患儿100例(排除肠梗阻、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先天性消化道畸形及重大先天性疾病等)。其中男54例,女46例;胎龄37~42周58例,胎龄>42周18例,胎龄<37周24例;随机分为2组。其中治疗组50例,男30例,女20例,胎龄(37.2± 1.2周);体重(2485±205);日龄(9.2±1.1)d;1分钟Apgar评分(7.1±1.0)分。观察组50例,男24例,女26例,胎龄(37.6±1.5周);体重(2525±195);日龄(9.1±1.3)d,1分钟Apgar评分(7.3±1.1)分。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方法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治疗组给予小茴香热敷治疗。具体方法:取小茴香300g用布袋包裹,用微波炉加热,外裹干毛巾,温度适中时放于患儿腹部(此处有神阙穴、中脘穴和天枢穴)进行热敷,持续时间为15分钟/次,5次/日。同时治疗组和对照组均给予口服(不能口服者鼻饲)红霉素3~5mg/(kg·d),3 次/日,两组均连续治疗3~7天。
1.4观察指标观察两组呕吐消失时间、腹胀消失时间、静脉营养应用时间、住院时间、总有效率。
1.5疗效评价①显效:呕吐、腹胀、胃潴留等症状体征完全消失;②有效:呕吐消失,腹胀、胃潴留明显改善;③无效:以上症状体征无改善[2]。
1.6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2.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疗效比较小茴香有理气和胃之功能,热敷更有利于促进胃肠蠕动和分泌,能排除肠内气体,从而消除腹胀、呕吐及胃潴留,提高喂养耐受性,明显缩短患儿住院总天数。治疗组总有效率94.00%,对照组总有效率76%,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1,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2.2两组不良反应两组患儿治疗期间均未发生药物热、皮疹、腹泻、肝肾功能异常等明显药物不良反应。
3 讨论
3.1新生儿喂养不耐受原因新生儿喂养不耐受与新生儿胃肠动力障碍、消化吸收功能不成熟、胃肠激素分泌不足、神经调节不成熟等关系密切。新生儿肠道吸收消化功能在胎儿后期已相对完善,而胃肠动力的成熟相对太晚。新生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功能特点和胃肠神经系统内分泌调节不成熟,导致新生儿胃肠蠕动力差,胃排空延迟,易出现呕吐、腹胀、胃渚留、胃食管返流等喂养困难表现[2],易发生吸入性肺炎、早产儿呼吸暂停、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甚至猝死等并发症。胃肠动力障碍是影响新生儿喂养的主要因素,以往临床常单纯使用小剂量红霉素以增加胃肠动力治疗,以提高新生儿喂养耐受性。研究表明,本品为胃动素受体激动剂,通过竞争性结合胃动素受体,产生促胃肠动力作用,增加食管下部括约肌张力并促进括约肌近端食管的蠕动,进而有效刺激胃底、胃窦引起收缩,并增加十二指肠、结肠的收缩运动,减少胃食管反流,促进胃排空及肠蠕动[3],从而减少呕吐、腹胀、胃潴留等症状。另外,小剂量红霉素可促进胃动素的内源性释放,提高血浆胃动素水平,增强胃动力,促进胃排空及肠蠕动,减少胃食管反流。然而另有研究表明,红霉素对足月儿及较成熟早产儿的喂养不耐受有效,而对<32周的早产儿无效,因其体内缺乏胃动素受体[4]。药熨法为传统中医疗法之一,即选用相应的药物热熨于穴位或病变部位上,通过温热及药物作用不断刺激穴位,以疏通经络调理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5]。小茴香属于芳香类物质,能穿透皮肤腠理,在肌肉组织中被吸收,从而刺激胃肠神经血管,促进消化液分泌,增加肠蠕动,促进胃排空;热敷有利于药物渗透,加之小茴香有芳香走窜功效,使血管扩张有利于药物渗透至腹腔,刺激肠壁引起肠收缩,促进肠蠕动及胃排空,还可刺激局部体表毛细血管,改善微循环和营养供应,从而加速肠蠕动;另外,腹部包含有神阙穴、中脘穴和天枢穴,其中天枢穴为大肠募穴,是治腹胀之穴。小茴香热敷于腹部,借助温热之药力,通过穴位作用于机体,使药物由表及里渗透,起到了穴位刺激、药物吸收之双重作用。从而达到增加胃肠运动及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减轻呕吐及腹胀的目的[6-7]。
3.2注意事项在热敷时需紧贴皮肤,注意加热的温度要适宜,以免引起烫伤或温度过低而达不到治疗效果,在热敷前、后要观察患儿皮肤情况,有明显皮损时禁止热敷。
本研究中治疗组在应用小剂量红霉素的基础上联合传统中医疗法—小茴香热敷,可明显提高喂养耐受性,从而缩短病程,减少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尤其小茴香热敷弥补了小剂量红霉素对于<32周的早产儿发生喂养不耐受疗效的不足。综上所述,小茴香热敷联合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新生儿喂养不耐受,二者相辅相成,在增强胃肠运动的同时,迅速促进胃肠功能恢复,提高喂养耐受性效果显著,且本方法取材方便,给药途径便捷,操作简单,起效快速,经济实用,安全性好,无不良作用;值得临床,尤其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1]何薇.乳果糖联合红霉素治疗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疗效观察[J].实用医学杂志,2014,15(14):2353-2354.
[2]邵肖梅,叶鸿瑁,邱小汕.实用新生儿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06-111,249-251.
[3]广东省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口服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多中心临床对照研究[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2,27(5): 302-307.
[4]朱峰,黄启凌,李莹莹.非营养性吸吮联合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观察[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1,26(1): 46-47.
[5]陈爵棠,陈功文.穴位贴敷治百病[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
[6]徐国钧,王强.中草药彩色图谱[M].第4版.福州:福建医药科技出版社,2013:324-325.
[7]吴润秋.人体神奇之穴[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A
1004-2725(2016)02-0130-02
730900甘肃 白银,白银市第二人民医院儿科
作者:岳永萍,E-mail:59706025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