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层双源CT与彩超诊断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对比分析
2016-09-20陈文琴万玉萍张文生
陈文琴 万玉萍 张文生
128层双源CT与彩超诊断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对比分析
陈文琴万玉萍张文生
目的:对比分析128层炫速双源CT、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中的临床应用和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临床确诊为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的影像学资料及临床资料。结果:128层炫速双源CT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是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临床常用的影像学诊断手段,二者都能清晰、直观地显示左肾静脉形态、毗邻结构和穿行路线,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间隙变小程度及压迫左肾静脉情况同时能获得准确测量。结论:炫速双源CT和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方面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无创、准确性高、依从性好等明显优势,并有各自不同的典型影像学特征。两种影像学检查在综合评价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方面相互关联、互为补充,联合应用能明显提高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的诊断准确率,对该病早期诊断、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影像学特征;双源CT;彩色多普勒
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left renal vein entrapment syndrome),是因左肾静脉先天发育异常或者其他器质性病变,致使其在穿行肠系膜上动脉(SMA)和腹主动脉(AO)间隙过程中受到挤压变扁,血流受阻变缓,造成左肾静脉压力升高,临床上又称其为胡桃夹现象(nut cracker phenomenon)。以不明原因的血尿或蛋白尿频繁发作为主要临床表现,常伴有精索静脉曲张[1]或盆腔静脉瘀血。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临床诊疗手段的极大丰富,128层炫速双源CT、彩色多普勒超声等成为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常用的影像学检查诊断手段。本文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确诊和综合影像检查证实的10例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患者资料,旨在对比探讨128层炫速双源CT和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中的价值和意义,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研究收集我院2012年7月至2014
年6月收治的10例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患者资料。
其中男6例,女4例,年龄9~33岁,平均21.5岁,多为瘦长体型。患者都以不同程度的间断性或运动性血尿和(或)蛋白尿入院,其中5例可见肉眼血尿,常在傍晚或运动后出现,5例呈现镜检血尿,9例合并尿蛋白阳性,4例伴有左下腹或左侧睾丸坠痛。大多最初被误诊为慢性肾炎、精索静脉曲张、妇科感染等。后经实验室和物理检查,排除了泌尿系统感染、自身免疫、发育畸形、肿瘤、结石等原因引起的血尿,所有病例病程在5~18月之间,均无高血压、肝肾功能异常征象。
1.2128层炫速双源CT扫描
1.2.1扫描方法。采用西门子128层炫速双源CT进行增强扫描。检查前均对患者行碘过敏试验,嘱咐空腹4小时以上,并训练屏气。检查中使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团注非离子型造影剂碘海醇350mg/100ml,用量80~100ml,流速3~4ml/s。扫描参数为120kv、300mAs,层厚1mm,螺距1.0,重建层厚1.2mm,重建间隔0.8mm。扫描范围从肾上极至髂动脉分叉水平,并分别在25s、60s、120s进行动脉期、静脉期及肾盂期扫描。
1.2.2图像处理。将炫速双源CT扫描数据传输到该机自带的Syngo图像后处理工作站,所有病例均进行MPR、MIP、VRT、CPR后处理重建血管成像,多种方法、多个角度清晰显示左肾静脉与肠系膜上动脉、腹主动脉的关系。准确测量腹主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之间夹角、左肾静脉最大前后径、左肾静脉与腹主动脉间隙的最窄处前后径,计算两者之间的比值。
1.3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采用GELOQIG4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8.0MHZ。患者空腹8小时以上,检查时取仰卧位,经上腹部正中横切面及纵切面扫查左肾静脉,观察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夹角变化,分别测量近肾门段的内径(a)和左肾静脉狭窄段内径(b)及峰值流速(Va和Vb),并观察a处血流频谱。
2 结果
2.1128层炫速双源CT扫描10例患者均可见肠系膜上动脉(SMA)压迫左肾静脉(LRV)的征象,受压的LRV局部呈现“哑铃状”、“鸟嘴状”改变,其远侧段扩张增粗。横断面图像可见SMA起始部分压迫穿行于其后方的LRV,测量LRV最粗段直径为10~14.4mm,最窄处直径为2.7~3.8mm,平均3.3mm。见图1、图2。MPR重建图像清晰显示腹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间有一锐角的解剖异常,夹角最大为23°,最小为13.2°,平均夹角为15.2°,明显小于40°,见图3。有4例显示左侧精索静脉有不同程度的扩张现象。
图1 左肾静脉受压远侧段扩张
图2 左肾静脉受压呈“鸟嘴状”改变
图3 肠系膜上动脉压迫左肾静脉
图4 彩超显示左肾静脉受压情况
2.2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显示左肾静脉内径及受压程度,腹主动脉(AO)和肠系膜上动脉(SMA)“V”字形间隙明显变小,导致左肾静脉受压变扁,其远心端血流束增粗、色彩暗淡,压迫段血流束明显变细、色彩明亮,见图4。
3 讨论
在正常人体,左肾静脉在肠系膜上动脉和腹主动脉形成的间隙内穿过,经行腹主动脉前方注入下腔静脉,行程较长。腹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之间的夹角充填有脂肪、淋巴结、腹膜等组织,这些组织正常情况下不会压迫左肾静脉使其狭窄。肠系膜上动脉起始于腹主动脉,并与之形成80°~100°夹角,当夹角小于16°时则可能出现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的表现[2]。按照解剖部位,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分为两类,即前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和后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3],后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是较为常见的左肾静脉解剖位置异常。有报道分析认为,左肾静脉受压狭窄的生理原因有,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间夹角太小,肠系膜上动脉起始位置过低,十二指肠悬韧带过短、悬吊位置过高,以消瘦、体重迅速下降等为主要表现的获得性肾静脉压迫综合征及青春期肾静脉压迫综合征[4]等。
当前,彩色多普勒超声和炫速双源CT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虽然成像原理不同,但是两者各有优势,它们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和互补性。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患者彩超声像图往往显示,其左肾静脉在肠系膜上动脉和腹主动脉之间通过受压而扩张,扩张部位近端内径较狭窄段内径宽2倍以上,其内血液流速明显减慢[5],而受压部位血流速度明显加快。虽然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左肾静脉血流具有独特性,可作为诊断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的一种安全无创的常规或首选检查方法,但是无法显示腹主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夹角,且由于超声图像缺乏立体感,对病变的显示不够直观明了,导致超声难以显示肾脏轻微的功能改变[6]。
近年来,随着CT设备及图像后处理技术的快速发展,128层炫速双源CT很快问世并在临床中的应用越来越重要。超快的扫描速度、极高的密度和空间分辨率及强大的图像处理能力,使128层炫速双源CT能清楚显示左肾静脉病变位置、范围大小及与周围结构的空间关系,从而获得肾脏动、静脉期的影像信息。经过后期图像处理,可以实现精确分析、测量和诊断。由于双源CT扫描简便快捷、没有创伤,顺应性好,并明显优于其它影像检査,可为临床诊疗过程提供简便、直观的诊断依据,因此患者乐于接受,临床应用价值较大。近年来,蔡军等专家学者在参考了日本伊藤克己为主的诊断标准后[7]认为:①左肾静脉明显受压狭窄;②肠系膜上动脉和腹主动脉间隙变小,两者间夹角<45°;③左肾静脉受压前部和受压处管腔前后径之比>2,当>3时具有明确诊断价值;④腹主动脉前壁受压呈现弧形压迹;⑤跨越左肾静脉走行的肠系膜上动脉被抬高,可见弓形隆起。双源CT检查具备上述征象者可诊断为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
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临床表现往往缺乏特异性,并可与部分肾脏疾病同时发作,容易与隐匿性肾炎、LgA肾病等相混淆,造成临床常规检查诊断方法难以发现,不易区别。因此,128层炫速双源CT和彩色多普勒超声等影像学检查方法以其无创安全、简便易行等优势,无疑成为诊断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的研究发展方向,临床应用价值大、前景好。
[1]朱新进,赵继泉,曾惠良,等.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颈动脉狭窄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CT和MRI杂志,2009,7(1):12-14.
[2]李万强,彭珍山,张钱友,等.胡桃夹综合征的相关解剖学研究[J].解剖与临床杂志,2007,8(4):45-46.
[3]张宽,张永海,许琦.双排螺旋CT在前胡桃夹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0,8(5):41-43.
[4]高逸冰,高建平,陈文.胡桃夹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3,8(8):868-870.
[5]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M].第4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1167.
[6]张敬京,杨霁云.B型超声诊断的胡桃夹现象258例临床分析[J].中华儿科杂志,2002,40(12):720-721.
[7]蔡军,张宗军,朱宗明,等.多层螺旋CT腹腔血管造影诊断“胡桃夹”现象[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8,12(4):91-92.
A
1004-2725(2016)02-0121-03
730900甘肃 白银,白银市第一人民医院影像中心
陈文琴,E-mail:slp25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