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商帮与近代宁波职业教育的互动影响分析
2016-09-20庄丹华
庄丹华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宁波 315012)
宁波商帮与近代宁波职业教育的互动影响分析
庄丹华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宁波 315012)
鸦片战争之后,宁波商帮积极投身近代工商业,发展新兴产业,从封建商人群体衍变为新式工商业资本家群体,为商帮的持续发展,商帮人士大力支持、投入职业教育,培养家乡子弟;而近代宁波紧贴产业发展、社会需求情况办学,培养商帮所需要的商科、银行科、金工科等专业人才,两者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在中国率先迈入了近代化的行列。
近代;宁波商帮;职业教育;互动影响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被动地进入了世界工业化革命浪潮之中,在半殖民半封建经济社会中艰难地开始了民族工商业的近代化进程,传统商帮在这个巨大的转型中大都趋于没落,但宁波商帮却成功地实现了经营方式和经营理念的重大变革,积累了雄厚的金融资本和工商资本,从封建商人群体衍变为新式工商业资本家群体,成为中国第一大商帮。究其原因,有对中西方文化兼收并蓄的胸怀,有与时俱进、擅抓时机的能力,也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使宁波商帮能及时抓住经济社会转型的巨大时机,果断变革传统产业,大量投入新兴产业,培养新的产业发展所需的职业人才,保证了商帮发展的可持续性。而近代宁波职业教育在宁波商帮及其产业发展的推动下,结合社会需要办学,也快速进入近代化的轨道。本文就近代宁波商帮的产业发展情况与宁波职业教育发展情况进行梳理,阐析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冀对当下的职业教育有一定的启发与借鉴。
一、宁波商帮与近代工商业发展
(一)宁波外滩与买办商人
五口通商之后,宁波被辟为通商口岸。1844年,宁波江北岸被指定为外国人通商居留地,人称“外滩”。 英、法、美、德、俄、日、西班牙、葡萄牙、瑞典、挪威、荷兰等国商人接踵来甬贸易,并相继设立太古、恰和、旗昌、美孚、宝隆、华润、花旗、永兴、协和、谦和、正隆、英美烟草公司、正大火柴厂、亚细亚火油公司等20多家洋行和洋商企业。同年,英、美、法等国在宁波开办邮政业务。次年,美国长老会在宁波开设美华书馆,经营印刷业。1862年,美商旗昌轮船公司在宁波建造趸船式浮动码头,经营航运业。1864年,英商利生银行在宁波开设支行,委托洋行代理汇划业务。同年,宁波设有5家外商保险公司。1865年,英商汇丰银行在宁波开设办事处。1867年,英商在宁波开办太古轮船公司。1869年,法商永兴洋行设立宁波分行,经营草帽业务。1874年,英商设立宝隆旗昌洋行宁波分行,经营航运业。同年,宁波设有10家外商海事保险公司。1877年,英商设立太古公司宁波分公司,该公司的北京号轮船行驶沪甬线。同年,美商在宁波开设大美烟草公司。1890年,英商在宁波开设太古洋行,经营烟草、食糖、保险业务。1895年,美商在宁波设立美孚火油公司。1902年,英商在宁波开设亚细亚火油公司。1905年,英美商人在宁波开设英美烟公司。1910年,德商在宁波设立礼和洋行、谦信洋行。[1]外国商人在宁波设立洋行,经营新兴行业,特别是轮船业、银行业、保险业和日用洋货业,对宁波商民产生较大的影响,也使他们对新生事物能够较早地采取接纳的态度。
华洋杂处,不少商人在洋行任职,充任买办的人很多。其中定海人穆炳元熟悉英语,又博得英国人信任,时常担任大宗交易的中间人。他常为宁波同乡向英商中介大宗生意,还广收门徒,传授经纪贸易诀窍。他是宁波籍买办中的老前辈。王槐山、邬挺生、周宗良也是颇负声望的老资格买办。宁波人充任买办者,不胜枚举。如定海人朱葆三,为英商平和洋行买办;其长子朱子奎,为日商三井银行买办;次子朱子聪,任英商上海平和洋行买办;三子朱子方,任汉口平和洋行买办,后兼任日商日清轮船公司汉口分公司买办;四子朱子衡,任上海平和洋行买办;长孙朱乃昌,任职于日商三井银行买办间。[1]到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宁波籍买办在经营活动中逐步积累了相当数量的货币资本,成为殷商巨贾,身价数百万的不在少数,如谦信洋行买办、颜料大王周宗良在35年的买办生涯中积资达1000万银元,虞洽卿父子所拥有的财富在500-1000万银元之间,法商永兴洋行买办叶星海拥资几百万,等等。买办的巨额财富为其参与近代工商业活动,投资新式企业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同时,在从事买办工作中,也逐渐形成了宁波商人群体。宁波籍买办商人不仅是近代中国新式工商业发展的媒介和桥梁,同时自身也成为中国开埠初期的第一代新式商人群体。
(二)新兴行业崛起与宁波商帮的发展
宁波商人在五口通商之后,纷纷投入新兴产业,尤其是从买办转型为新式民族资本家的一批商人。世界范围的工业化运动,新兴产业的迅速崛起,传统产业的转型提升,也给了宁波商帮发展壮大的机会。
1.从钱庄业到银行业
从资本流通来看,宁波商帮在上海钱业界相当活跃。最早在上海开设钱庄的有方氏、李氏家族。方氏家族1830年前后开设履和钱庄(南履和),上海开埠后又设北履和钱庄,此后又陆续创办同裕、尔康、元康、义余等钱庄。李氏家族由沙船业发展至钱庄业,先后开设慎余、崇余、立余、同余、会余等钱庄。继方氏、李氏家族之后,镇海叶家、慈溪董家、宁波秦家等也相继开设钱庄。到1903年,上海钱庄南北市共82家,其中由宁波籍商人开办的有22家,占26.8%。还涌现出秦润卿等钱业领袖。宁波商帮不仅在上海拥有大量钱庄资本,在天津、汉口、北京也都拥有钱庄,投入不少资本。宁波商帮在北京开设的钱庄资本雄厚,尤其是恒兴、恒利、恒和、恒源钱庄对京城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与钱庄相联系的另一经融机构是票号,其中在南帮票汇业中最具有声望的源丰润票号就是宁波巨商严信厚所开设,资本银达100万两,总号设在上海,分号设于天津及江南各省,获利丰厚。
随着近代工业的兴起,社会对于通过银行获得大规模基金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宁波商人敏锐地感觉到商机,开始主动投资近代银行业。1897年,中国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建立,在银行兴办、资金筹措与具体事务管理中,宁波商人起到重要作用,后来不少总经理、董事长都是宁波人。1908年,宁波商人创办四明银行,资本150万两,大大增加了宁波商帮的经济实力。这是中国最早的民营银行。宁波商帮由钱庄而后向银行转化,再向证券、保险等行业发展,这使宁波商帮在金融界占有极大优势,也是其发展民族工商业的基础。[2]
2.航运业
继沙船业后的现代航运业发展迅速。自欧美轮船侵入我国以后,沙船业日趋衰落。宁波商帮独具慧眼,在沙船余势未衰之时转而经营轮船航运业。我国最早以华商名义兴办的轮船航运企业,是宁波商人与1895年创办的外海商轮局和永安商轮局。1907年,陈志寅购置“德裕”轮,航行于宁波、温州、兴化、厦门、泉州之间。1909年将总公司迁往上海,另设宁波、烟台、海参崴等分公司,航线延长到广州,又新增“龙裕”、“信裕”、“立裕”三艘轮船,行驶于烟台、营口、龙口、安东、海参崴等地。1908年虞洽卿、朱葆三等集资创办宁绍商轮公司。1904年,朱志尧首创求新制造机器轮船厂,至1910年制造出数百吨的小火轮15艘,成为民营轮船制造业的里程碑。
3.棉纺织业和丝织业
宁波商帮最早创办的出口导向型民用工业为棉纺织厂和丝织厂。1887年,严信厚在家乡宁波创办了通久源机器轧花厂,这是中国第一家机器轧花厂;七年后他又投资创办通久源纱厂,在国内首家使用动力机器,生产的“龙门”牌棉纱十分畅销,每周出纱3万余磅,“成为与洋商为敌的竞争者”。上海最早的一家棉纺织厂是上海华盛纺织局,于1891年创办,主要投资者是宁波巨商严信厚、周晋镳、苏葆生等。1906年,薛文泰创办益泰轧花厂,顾元琛、戴瑞卿投资150万创办和丰纱厂。贝润生投资厚生纺纱厂,朱志尧投资同昌纺纱厂和同昌协纺纱厂。这些纺纱厂是近代中国最早的一批纺纱企业。同时,宁波商人还纷纷投资丝织业。1892年,叶澄衷在上海闸北投资40万两创办纶华丝厂,有职工1300多人,缫丝车800部,成为上海缫丝工业翘楚。次年,鄞县人苏宝森创办信昌丝厂。李云书也在上海创办绢丝公司。1910年,还有宁波商人在上海投资兴办益昌缫丝厂和云龙丝织厂。[2]
4.五金钢铁业
宁波商帮还投资于五金钢铁业,代表人物是镇海商人叶澄衷。1862年,叶澄衷创办华商第一家五金什货号,还包揽一些外国船上所需的五金器材。1870年,叶澄衷盘下了德国人开设的可炽煤铁号,并另设南顺记洋货号,后在全国设立分号和联号几十处。当时,叶澄衷的五金业购销几乎可以左右国内同行。
5.进出口贸易等
宁波商帮中不少人从事进出口贸易,经销五金、颜料、洋油、洋布、钟表、西药等畅销洋货。还有不少人经营房地产业、保险业、证券业、公用事业和新式服务业。在印刷、面粉、榨油、造纸、食品等行业,宁波商帮也都有投资。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中国的洋商纷纷回国服役,无暇东顾,这对我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宁波商帮趁机迅速发展。在1911—1936年这二十多年间,宁波商人抓住机遇振兴百业,一时名号如林,名牌迭起,名人辈出。著名的有“五金大王”叶澄衷,航运业巨子虞洽卿,“企业大王”刘鸿生,药业兼娱乐业名人黄楚九,橡胶业先驱余芝卿,商务印书馆创办人鲍咸昌,战胜洋商肥皂的项松茂,提倡国货运动的李康年,等等。[3]
当时,宁波商帮不仅在上海等地的金融业、航运业、丝织业中具有支配地位,还支配了上海总商会、上海银行业同业公会、上海钱庄业工会等许多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行业组织。其中上海总商会由上海商会发展而来,而上海商会的实际创办者就是宁波商帮代表人物之一严信厚。宁波商帮不仅创办了上海商会,还长期掌握着上海商会的领导权。在上海钱业工会中,秦润卿先后6次出任会长。上海银行公会从1918年第一届到1931年第八届的6名会长中,宁波籍的就占了4位,而且上海银行工会的发起人和创立者就是余姚人宋汉章。因此,宁波商帮绝对控制着上海金融业的发展方向。而当时全国资本集中于上海,其中以金融为最,宁波商帮在当时的影响力由此可见一斑。民国时期的宁波商帮经历了经营方式和经营理念的重大转型,积累了雄厚的金融资本和工商资本,以上海为中心,宁波商帮成为中国第一大商帮。
二、近代宁波职业教育发展情况
(一)办学情况
五口通商之后,宁波开埠,欧美现代教育制度和教育内容开始进入宁波,原来单一的封建教育模式被打破,出现多种门类和形式的学校。外国教会在宁波城区先后举办小学堂(女塾、义塾、书院)30余所。一些宁波学童从小接受欧化教育。如1844年,美国长老会传教土麦嘉缔来宁波,在佑圣观施医传教,次年创办崇信义塾。同年,英国基督教女传教士奥特绥在宁波创办女塾,后由美国长老会接办,改名崇德女校。1860年,英国循道公会教士阚斐迪在宁波创办蒙馆。1880年,美国基督教浸礼会在宁波创办养正书院。这些在客观上为浙东社会带来了西方的科学文化和新的社会气息。
1903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这份关于学制系统的文件成为中国近代化教育的开端。《奏定学堂章程·学务纲要》中强调“农工商各项实业学堂以学成后各得治生之计为主,最有益于邦本”,令各省从速办理。1904年,卢洪昶、陈屺怀创办育德农工小学堂2所,成为宁波职业教育的发端。1908年,经学部考核,均定名为育德初等工业学堂。1906年,甬东商业学堂成立。1907年,宁波两等商业学堂、镇海初等商业学堂创办。1908年,余姚汝湖初等农业学堂开设。当年,根据《浙江教育官报》第十五期记载,除鄞县、镇海2所商业学堂因未送报表而未统计外,宁波有实业学堂4所、学生262人,全省的实业教育学堂统计有13所、有学生968人,而当时浙江省的职业教育在全国属于名列前茅,像西部的省份大多全省只有两三所学堂。“众所周知,中国近代职业教育是从沿海和沿长江经济、交通比较发达的地区及北部政治中心开始发展起来的,因为这些地区也是近代工业首先产生的地区,相对来说有适合职业教育发展的土壤和环境。”①曲铁华,白媛媛.试论民国时期职业教育的特征[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3.因此,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之初,宁波便已走在了前列。
1913年,民国政府发布《实业学校令》,要求“实业学校以教授农工商业必须之知识技能为目的”,分甲乙两种,甲种招收高小毕业生,实行完全普通实业教育,乙种招收初小毕业生,施以简易普通实业教育。而在此前的1912年,宁波公立中等工业学校已成立,镇海县立中学改办为县立乙种商业学校。1914年,宁波公立甲种商业学校成立。1917年,实业教育改称职业教育。从此后到抗战前,宁波又创办了多所职业学校。[4]这一时期宁波职业学校创办情况具体如表1。
表1 民国宁波职业学校一览表(1912-1936)①张菊霞.近代宁波职业教育发展嬗变及其特征研究[J].职教通讯,2014,(31):56.
这一时期社会相对稳定,工商业快速发展,职业教育也进入高速发展期,其中影响较大、发展较好的是宁波公立甲种商业学校(后改名为鄞县县立商业职业学校)、宁波私立华美高级护士职业学校和宁波公立中等工业学校。
此后,抗战爆发,宁波陷入战争,教育受到很大影响,不少学校迁址或者并转,新创办学校专业集中于医学、护理、无线电等,战后也办有商业补习学校、护士职业学校等。具体如表2。
表2 民国宁波职业学校一览表(1937-1949)②张菊霞.近代宁波职业教育发展嬗变及其特征研究[J].职教通讯,2014,(31):57.
(二)专业设置与课程开设情况
从上述办学情况来看,宁波的职业学校办学包括商科、工科、农科、师范、医事、水产等门类,还有个别手工业,设置专业主要集中于商科、银行科、护士、国医、金工、建筑、农事、水产,以及无线电、纺织、刺绣等,各学校专业不多,但少而专,有自己的优势与特色。
下面以办学情况比较好的宁波公立甲种商业学校(后改名为鄞县县立商业职业学校)、宁波私立华美高级护士职业学校和宁波公立中等工业学校为例,来看看这三个学校1931年的学制、专业和课程设置情况,具体见表3。
表3 宁波3所高级职业学校学制和课程设置(1931年)③宁波市教育委员会编.宁波教育志[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195.
就课程设置来看,所开设大部分专业课程都是学习西方的现代科技,各学校致力于培养近代工商业发展所需要的新型人才,对注重经史的传统教育有较大的发展与突破。另外如宁波公立甲种商业学校的主要专业普通商业科,其主要学习科目有:修身(包括人伦道德、商业道德)、国文(包括尺牍读文、习楷行书、作记事文、作论说文、商业文)、数学(包括代数、珠算、商业算术、几何)、英语(包括译作读本、会话、文法、译作商业读本)、商业地理(包括中国商业地理、外国商业地理)、商业历史(包括中国商业史、外国商业史)、理科、法制(包括法制概要、民法要论、商法要论)、经济概要、簿记(包括中国记帐法、商业簿记、银行簿记)、商品(包括水产品、农林产品、矿产品、制作品)、商事要项、商业实践。[5]可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具体体现。而且,在职业教育尚不普及的情况下,一些职业学校的办学情况在当时还是不错的。如在1936年,全国学生数量最多的江苏省共有职业教育学生6394人,而宁波公立甲种商业学校一个学校该年的学生数也达到了219人,就当时来看学校发展情况是比较好的。
三、宁波商帮与近代职业教育
宁波商帮的迅速发展,对相关产业的职业人才提出了迫切需求,有不少职业院校在此期间创办,不仅在宁波,还遍及宁波商帮足迹所到之处,如上海、武汉等地,并得到宁波商帮人士的大力支持和资助,职业教育和宁波商帮互相促进,同步发展壮大。
(一)同乡互助,培养人才
宁波商帮整体实力强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其强烈的团结互助意识。在1928年的宁波同乡会的章程中就明确规定:“本会以团结同乡,发挥自治精神为宗旨。”1945年的章程又提到:“集合同乡力量,推进社会建设,发挥自治精神并谋同乡之福利。”章程中的“团结同乡”、“集合同乡力量”,正是宁波商人团结互帮精神的体现。宁波帮商人,引荐同乡,提携同乡,资助同乡,都不遗余力。五金大王叶澄衷15岁那年由族叔叶启信带他到上海,后受同乡王镇昌(上海洋务局提督)的“识拔”,“卒以成名起业”。定海人朱葆三,也是14岁那年,他母亲方氏托乡人带他去上海,后结识在上海虹口开设老顺记五金号的叶澄衷,两人成为挚友。朱葆三得到叶澄衷慨允,将慎裕五金号迁到叶氏产业福州路四川路口13号大厦营业,除继续经营大五金外,兼营机械进口业务。13号大厦位于闹市区,且店面恢宏气派,朱葆三由此声誉日隆,成为上海滩足以叱咤风云的人物,为中外人士所推崇。所以,宁波商人在事业有成之后,往往知恩图报,注重提携家乡子弟,甚至有的公司员工都是同乡人。如方液仙所创中国化学工业社的重要职位都由自己家族成员或亲戚如方季扬、李祖范、李名岳等担任,职工也必须经过亲友介绍才能进厂工作,使该厂几乎成为宁波同乡会。五洲大药房经理项松茂每年都要回宁波一次,以品貌端正、口齿伶俐、有一定文化为标准,挑选同乡子弟入厂习业。这种以宗族、同乡为纽带形成的凝聚力,不仅能够较为有效地化解企业内部的劳资矛盾和纠纷,而且对于应对市场竞争压力起到一定作用。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也更加重视家乡子弟的受教育情况,往往不吝于在家乡投资办学,设置奖助学金,大力培养同宗乃至同乡子弟。前述职业学校,除了政府拨款,办学经费的重要来源是宁波富商的大笔捐助,有的商帮名流甚至直接投资办学。如吴锦堂于1907年回慈溪老家,捐资20多万元,辟田百余亩,创办锦堂学校。这所学校有西式楼房52间,平屋15间,校舍四周凿渠数里,导引清流,景色秀丽。吴氏不惜重金延聘名师,并从海外购置先进教学设备,开设外语课,使用外文教材,特优学生资助去日本深造,吸收国外先进的科学文化,教学质量名重浙东。学校对贫苦学生,不仅减免学费,还赠送文具书籍。成绩优异者,发给奖学金。吴锦堂思虑深远,还为学校购买债券3万元、铁路股票6.6万元、汉冶萍煤铁公司股票5万元,以此生息,作为学校常年经费,并立下遗言:“校内产业,后世子孙,不得干预。”以保证学校的长远发展。
也有在创业之地为同乡子弟办学培训职业技能的,如叶澄衷要和洋人做生意,需要学习新的商务知识,他在上海创办夜校,“夕则延西师,聚少年学贾之子弟,课以语言文字,并商务税关各款窍”。后来,这些经过夜校学习的员工不仅促进了叶氏企业的发展,而且也为中国的商业界和实业界输送了人才。在其后发展起来的各省的商务所、机器局、铁政局和南北洋海军等业务人员,有不少人是从叶澄衷的老顺记出去的。
(二)紧贴社会需要办学
在宁波商帮的创业历程中,他们紧跟世界潮流,变革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如银行业、航运业、五金业、棉纺织业、进出口贸易等,尤其是在金融界,从钱庄业到现代银行业的转换中大显身手、独占鳌头,需要大量熟悉现代银行业知识与技能的人才,于是银行专业应时而生。而从传统的“做生意”到从事进出口贸易,也需要学习现代商业经营管理和进出口贸易相关知识及技能,熟悉英语和欧美国家的贸易规则,所以适合新的需求的商科专业也相应开设起来。五金行业的发展,也需要这方面的人才,于是有金工科的开设。诸如此类的情况还不少。而从前文来看,这些专业正是宁波职业教育的重点。
以宁波公立甲种商业学校为例,下面表4是该校从1914-1939年的专业设置与招生情况。
表4 宁波公立甲种商业学校专业设置与招生情况一览表(1914—1939)
银行簿记科 其他三年制)1936 108(三年制) 68(二年制) 43(三年制)1937 39(三年制) 30(三年制)1938 22(三年制) 77 35(三年制)1939 43 63
从该表格内容分析,结合当时相关法规和社会发展情况来看,该学校在创建之时,按照职业学校实施单科教学的规定,开设普通商科,培养商业人才;1916年针对各大洋行发展需要大量金融人才,学校又开设了银行专修科;1921年,随着上海交易所兴起,宁波也组织了宁波证券物品交易所,学校开设了交易所所员速成班;1933年增设高级银行簿记科。[5]可以看出,该学校创建初期的专业开设紧贴当时社会发展需要,与该地域经济特征和产业发展情况相一致。而有些当时宁波乃至国内还没有能力创办的专业,如航海专业,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由宁波商帮中的“世界船王”董浩云来实现了。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由工业化所带来的中国近代产业的发展转型过程中,宁波商帮实现了从封建商人到新式工商业资本家的群体性转换,走向了近代化。由产业发展所带来的人才需求推动了近代宁波职业教育的发展,而职业教育则为宁波商帮转型提供了人才储备,助推其发展产业的后劲,保证其持续性。产业发展与职业教育的兴起成为促进宁波商帮发展的重要动因,而宁波商帮在推进新兴产业和职业教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也加快了职业教育的近代化转型,两者相辅相成,共同迈入近代化行列,成为推进中国社会近代化的积极力量。
[1]林树建,林旻.宁波商帮[M].合肥:黄山书社,2007:15-23.
[2]金普森,孙善根主编.宁波帮大辞典[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1:9-25.
[3]庄丹华主编.宁波商帮文化[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18-21.
[4]宁波市教育委员会编.宁波教育志[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171-172,194-195.
[5]《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志》编委会.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志(1914-2014)[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4:5,10.
【责任编辑:黄素华】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Ningbo Commercial Group and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Ningbo
ZHUANG Dan-hua
(Zhejiang Business Technology Institute, Ningbo 315012, China)
After the Opium War, Ningbo commercial group actively devoted themselves to the modern industry and commerce and started to develop start-up industries.In order to mainta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Ningbo commercial group gave great support and investment to vocational education.While modern Ningbo vocational education combines industry development and social need,and has produced a lot of talents who are professional in business,banking and metal working.Both of the Ningbo commercial group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promote each other and make common development,and have stepped first into modernization in China.
modern times; Ningbo commercial group; vocational education; interaction
G527
A
1671-9565(2016)01-001-08
2016-01-02
2015年度宁波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教育)“产业化对民国时期宁波职业教育的影响研究——以宁波公立甲种商业学校为例”(编号G15JY-25)阶段性研究成果。
庄丹华(1971-),女,浙江宁波人,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宁波地方文化与职业教育方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