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慕课”研究现状以及演化
——CSSCI(2013-2015)文献分析

2016-09-18孙壮珍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6年8期
关键词:慕课方向分析

孙壮珍

(1.西南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绵阳 621010;2.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公共事务学院,安徽 合肥 230026)



“慕课”研究现状以及演化
——CSSCI(2013-2015)文献分析

孙壮珍

(1.西南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绵阳 621010;2.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公共事务学院,安徽 合肥 230026)

随着慕课在中国的不断兴起与实践,“慕课”一词逐渐成为了教育界的流行词汇,学术界也纷纷开始关注这股新生而又快速发展的改革浪潮,研究成果逐渐增多,并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本文试图通过慕课相关文献的定量与定性分析,借此窥探目前中国慕课研究的现状,了解有关慕课目前研究涉及的方向与主题,从中发现有关慕课研究的薄弱与不足之处,尝试提出一些值得研究者进一步探索的领域。

慕课;研究现状;定量分析;定性分析

1 问题的提出

以大规模、开放性和自组织为特点的慕课始于2008年,短短几年间发展迅速,到2012年已形成Udacity、Coursera、edx 三大平台,此后多家慕课平台的供应商纷起竞争。中国在随后的2013年也被裹挟进这场全球风暴中,这一年随着国外三大慕课平台进入中国,中国高校开始了慕课的推动进程,一些高校开始主动加入慕课联盟,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于2013年7月8日同时加入Coursera,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以及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也分别加入了edx与Coursera,并在两个平台上开始开课[1],可以说2013年是中国的“慕课元年”。

随着慕课在中国的不断兴起与实践,“慕课”一词逐渐成为教育界的流行词汇,学界也纷纷开始关注这股新生而又快速发展的改革浪潮,研究成果逐渐增多,并呈逐年上升态势,本文试图通过慕课相关文献的分析,借此窥探目前中国慕课研究的现状,了解有关慕课研究涉及的方向与主题,从中发现有关慕课研究的薄弱与不足之处,尝试提出一些值得研究者进一步探索的领域。

2 研究样本

本文选择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的来源期刊作为研究论文的来源,这样的好处是标准比较明确,学术性比较高,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确定期刊范围后,以“慕课(MOOCs)”为主题词在CSSCI中检索2012~2015年的所有文章,得到71篇,由于数据库的更新相对比较滞后,收录日期截止到2015年6月。因此,本文中所涉及的2015年数据更新至2015年6月。笔者对这些文章从定量和定性角度分别进行分类归纳分析,定量分析主要依据文章发表年份与发表地区。定性分析研究这些论文的研究方法、研究方向以及研究的主题,从而分析目前国内对“慕课”研究的不足,提出今后的研究方向。

3 研究的现状分析

3.1研究现状的定量分析

3.1.1论文的年度分布

由于中国教育实践中对“慕课”的探索开始于2013年,因此,相应地在理论研究领域对其开展的研究也基本是在2013年开始起步,在中国知网上2013年仅涉及到109篇,研究文献相对较少,而在CSSCI中涉及慕课研究的71篇中,2013年为空白,其中2014年32篇,2015年6月截止有39篇。

3.1.2论文研究现状的区域分布

由于慕课在中国兴起之初,主要是北京与上海的一些高校(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率先起步,并推出多门面向全球的慕课课程。由于在实践中探索的领先,加之经济因素及思想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在对“慕课”的研究成果上北京上海的相对较多,在CSSCI的有关71篇“慕课”研究中,两个地方的研究成果占到了所有成果的近40%;其次东北地区也相对较多,共有9篇,其中东北师范大学有3篇;东部沿海地区对慕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江苏,而其余的广东、福建等地并不多;中西部地区除了四川、湖北研究较多外,其余地区的研究相对薄弱一些。

3.2研究现状的定性分析

3.2.1研究方法统计分析

通过对CSSCI中有关“慕课”相关研究的总结,可以将其研究方法粗略地划分为4大类:一是综述研究。主要指对有关慕课的现有研究成果进行综述评论;二是定性研究。主要指使用相关理论推演的方法,提出一些有关慕课定性的观点、模型或研究框架等;三是定量研究。是指采用调研的数据、实证的方法,对提出的相关理论进行定量分析;四是案例研究。主要是以慕课建设中一些具体课程设计为研究对象,以案例的形式来具体阐述自己的研究结果。当然,这些方法有一定的交叉,有些研究就采取几种研究方法,诸如有的研究结合了定性和案例两种方法。

涉及每种研究方法的数量分布上,定性研究相对较多,基本占到了所分析的研究总数的近85%,案例研究占到了11.3%,而定量研究和综述分析相对很少。这主要是因为慕课在中国实践中的探索起步不久,尚未有成型的可复制模式的产生,因此对其进行定性的分析研究必会占据相当大比例,而案例研究则会比较缺乏。综述研究过少则主要由于2013年才是中国的“慕课元年”,因此涉及国内慕课理论综述研究的基本空白,而唯一一篇综述研究则主要探究了2014年美国慕课的研究现状,另外,定量研究也显得比较欠缺,仅有2篇。

3.2.2研究方向与主题的统计与分析

1)研究方向统计。通过对CSSCI中有关“慕课”相关研究的分析,可以将其研究方向大体分为7类,这也是目前慕课研究所基本涉及的方面:政治学、信息技术学、图书馆与情报学、法学、新闻学与传播学、教育学及其它交叉性学科。而其中最主要的研究方向是教育学,占到了总研究的38.53%,其余方向上均有涉及,但比例相对较小,说明目前对慕课的研究还主要集中在教育领域,对慕课的延伸方向的研究相对薄弱。

2)各个研究方向上研究主题的分析。教育学是慕课目前研究的主要方向,这个方向涉及的研究主题相对较多,最主要的是慕课给高等教育带来的变革,如慕课给高校教师、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及高校教学模式与教学方式带来的冲击与改变。其中较多研究涉及了慕课时代公共基础课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如表1所示。

另外,政治学、法学、新闻学与传播学以及图书馆与情报学方向上对慕课的研究虽然相对较少,但却提出了一些很有见地的观点与结论,引发对慕课的进一步深入思考,如表2。

表1 教育学的研究主题

表2 其他方向的研究主题

4 未来的研究方向与思考

4.1研究方法

通过对CSSCI中有关慕课研究结果的分析来看,目前的研究方法基本呈现一边倒的趋势,主要侧重于理论的定性分析,对案例分析、定量统计的方法涉及相对较少。而众所周知,一项研究要想具有更“科学”的价值,就只有达到量化的程度时才可以。当然,想进行定量分析,必然会面临着数据不足,数据失真与技术限制等因素的制约,但是信息时代“大数据”的到来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机遇。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打破了传统的只依赖局部小样本数据分析的局面,可以获取到充分的数据。与适用局限的小样本分析相比,大数据的采纳分析可以给我们的研究带来更高的精确性,可以使研究从全局的角度出发,发现以前难以发现的细节。目前国外针对慕课开展的研究已开始在基于大数据的基础上完成,如在Udacity、可汗学院、谷歌课程建设者和EDX最近的4个研究中,每一项研究都充分利用了大数据,研究了注册学生考试成绩或课程的完成与学生的活动情况的相关性。虽然研究中涉及的模型相对比较简单,但是数据却具有一定的全面性与精准性。因此研究的结论也相对显得比较权威。

4.2研究方向与主题

目前对慕课的研究方向与主题大多还是集中在教育学上,关注慕课本身的“教与学”的现象相对较多,当然这也是与慕课实践发展的阶段相联系的,中国目前还处于慕课探索的初级阶段,主要关注“教与学”是很正常的,但是随着慕课的不断推进,我们应该关注有关慕课进一步的研究方向与主题。目前在国外已开始关注慕课新的研究线路,这些研究中已不再涉及传统的教与学,开始着手对研究人员、课程开发人员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研究,开始涉及来自参与学习数据的,注重采取更广泛的研究设计来促进学生学习因素的研究,开始从一些来自对个别课程的调查分析,来对跨学科的更大应用组织的分析与试验设计等。

当然,“慕课”后续如何在中国得以更好地持续发展与推进也是应该深思的一个话题。慕课课堂的开放性、在线性以及免费性的共享运作机制在现实中面临版权、收益等诸多挑战情况下,在政策上如何设计?另外,中国慕课的本土化与世界化问题到底如何解决,众所周知,中国目前推出的课程都是以中文为主,而慕课平台主要由欧美国家开设,通用语言是英语,这种语言的障碍如何克服?以及中国全面推行慕课后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学位、学历的互认等问题。这些问题如没有很好地得以解决,慕课在中国就会难以更好地持续发展。虽然在目前的研究中,有的学者已经发现并提出了这些问题,但是对其的真正解决对策的研究却远远不够,而这些都是关系到慕课在中国是否能够得以长久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1] 吴维仲,关晓辉,曲朝阳.“慕课”浪潮引发的高校教学改革思考[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190-194.

[2] 解德渤,王洪才.“慕课”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挑战[J].江苏高教,2015(3):71-74.

[3] 易庆竑.基于慕课的翻转课堂及其教学结构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5(4):94-99.

[4] 邹琳,陈基晶.慕课教育的合理使用问题研究[J].知识产权,2015(1):21-25.

[5] 徐武生.互联网翻转课堂:慕课模式的教育传播学思考[J].当代传播,2015(2):23-25.

[6] 秦珂.慕课、版权和图书馆——图书馆为慕课提供版权服务的支点、难点与切入点[J].图书馆,2015(4):11-14.

(责任校对朱正余)

10.13582/j.cnki.1674-5884.2016.08.039

20160224

西南科技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专项研究课题资助(14sxb184)

孙壮珍(1981-),女,山西河津人,讲师,博士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G43

A

1674-5884(2016)08-0124-04

猜你喜欢

慕课方向分析
2022年组稿方向
2021年组稿方向
隐蔽失效适航要求符合性验证分析
2021年组稿方向
电力系统不平衡分析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分析
大学生对慕课的了解和利用
“慕课”教学的“八年之痒”
慕课环境下的学习者
位置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