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需求导向视野下的国际经贸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优化
2016-09-18邓安球
邓安球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经济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双创”需求导向视野下的国际经贸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优化
邓安球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经济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当前我国经济转型的新动能,具备理论性和实践性、专业性和全面性以及创业创新能力是国际经贸人才需求的特点和趋势,实践教学是深化理论知识、培养实践能力和精神素质的主要途径和手段。当前我国高校国际经贸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忽视社会需求、脱离社会实践、实践不到位等问题,应以“双创”需求为导向,进一步优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成、内容及其关系和运转,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师资培养、优化教学经费配置。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双创;需求导向
当前我国经济正值转型,转型需要更新动能,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则是引领经济新常态、实现经济转型的新动能。以国家需要、社会发展、市场需求和学生发展、学生需求为导向培养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本分和方向,高校必须按照当今发展需求来改革和优化教学体系。国际经贸的特点使国际经贸领域具有较强的创业性和一定的创新性,因此,国际经贸专业人才培养应更快、更强地适应国家经济转型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创业创新是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实践教学又一直是国际经贸专业人才培养的短腿和弱项,并受实践教学体系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如何优化国际经贸实践教学体系以适应“双创”需求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1 我国国际经贸专业人才需求的特点和趋势
1.1需要具备理论性和实践性、专业性和全面性的结合体
我国国际经贸领域正在经历由世界生产贸易消费全球化、自由化、便利化和合作化、网络化、信息化带来的深刻变革。随着我国参与世界经济贸易深度、广度、高度的拓展和提高,我国国际经贸的市场范围和对象趋向全球化、高端化;随着我国经济贸易规模的扩大和结构的调整升级,我国国际经贸的内涵、外延和主体、形态、形式趋向扩大化、多样化、高级化;随着我国所处时代的科技发展,我国国际经贸的模式、手段趋向复杂化、综合化、知识化、电子化、网络化和信息化;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我国国际经贸的思想、意识、精神趋向责任化、合作化、创新化;随着国际国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我国国际经贸人才的知识转化为独立地开展经贸业务的能力和素质趋向快速化。
作为培养国际经贸人才的高校要积极主动地适应和服务于这场变革。上述一系列变革不仅扩大了对国际经贸人才需求的规模,更主要的是提高了对国际经贸人才知识结构、素质结构、能力结构的要求,需要有着理论性和实践性、专业性和全面性的结合体,即既要具备国际经贸理论知识和多元化的新知识,又要具备国际经贸实践常识和新实践能力,既要具备国际经贸专业操作技能和规则化行为,又要具备国际经贸分析研究能力,具备全球化视野、 团队精神、创新意识以及快速适应社会、适应工作和开展独立、协作、创新工作的能力。理论教学是为学生实践工作打下知识和方法基础,实践教学则起到强化学生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催化学生精神素质的作用。高校必须适应和服务于这种新变革和新要求,加快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创新。
1.2需要能够适应并引领国际经贸发展新常态的创业创新者
我国国际经贸正在转入发展新常态。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对外经济贸易也进入新常态,发展速度从高速转入中高速,商品结构从中低端产品转入中高端产品,发展方式从生产加工制造转入生产创造,经贸活动从货物贸易为主转入货物贸易、技术贸易、服务贸易协调并进,经贸市场从欧美市场为主转入全球市场,发展动力从投资拉动为主转入创新驱动为主,呈现着高级化、创新化、质量化、效益化、升级化的发展态势。
作为培养国际经贸人才的高校要积极主动地适应和服务于这种新常态。创业创新是驱动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的关键引擎,是获取国际竞争新优势的根本路径,是进行市场竞争的核心要素,是人才的核心竞争力。现代国际经贸的新发展和新竞争既是创业创新的结果,也是对创业创新的要求,创业创新也必将成为我国国际经贸领域的新常态。这就要求高校在国际经贸人才的培养上适应和服务于国内国际新常态和新要求,不只是培养国际经贸的从业者,更主要的是培养国际经贸的创新者、创业者,实现人才培养从数量到数量与质量并举的转变,从技能到技能和创业创新能力并举的转变,因而必须加强创业创新的实践教育。
2 我国国际经贸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2.1实践教学目标与社会需求不一致
具备理论性和实践性、专业性和全面性并能创业创新的人才是当今社会和学生的需求,而当前高校国际经贸人才的培养目标却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专业轻全面的问题,反映在实践教学目标设计中重教师设计、轻学生意见、无社会参与,实践教学目标定位单一、内容模糊,即简单地定位于学生对实践教材知识和传统业务实践的了解,缺乏对新实践和创业创新的认识把握以及思想意识、精神素质升华的要求,重技能、轻创新,重就业、轻创业。因而造成毕业生所具备的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和社会的实际要求有一定差距[1],与学生发展需要有一定距离。
2.2实践课程环节设置与社会实践不吻合
国际经贸线长面广、复杂多变,要求知识多、技能高、创造力强,但当前高校设置的国际经贸专业实践教学基本上按照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由认知实践、课程实验模拟、学年论文、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环节组成。其中,一是实践课程内容和手段简单,没有很好地体现现代国际经贸活动的新变化和新要求;二是实践课程、环节、课时设置少,特别是有关创业创新实践的课程和环节少;三是实践课程计划和方案草率、粗略,企业极少有机会参与[2],与企业和社会实践脱节。
2.3实践教材与社会实践联系不紧密
国际经贸社会实践不断创造出新的合作和贸易领域及其方式,不断运用新的电子化、信息化、网络化等手段,但当前的实践教学教材建设不仅大大落后于理论教材,造成实践教材少,多数实践没有教材可寻,特别是没有有关创业创新的实践教材,而且落后于社会实践,缺乏反映实践新变化的现代性,与现代社会实践联系不紧密。从实践教材内容上看,基本上仅围绕传统的单笔的货物进口或出口业务,从实践教材的技术角度看,很少采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数字网络技术。
2.4实验室和实习基地与社会实践不协调
随着我国经济贸易的快速发展,国家拨付高校的教育经费不断增加,从事国际经贸的企业及其经营活动也增加很多,但高校的国际经贸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却十分缓慢落后,与教育经费、经贸企业及其活动的增加明显失调,体现在:一是实验室、实验设备、实验软件且能正常运行的少,使学生进行实验的时间严重不足;二是实习基地、实习岗位、实习科目少且不稳定,使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机会有限。
2.5实践师资队伍与社会实践不接轨
国际经贸实践教师要求是具有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双师型”教师,但当前高校的国际经贸专业师资队伍发展严重不平衡,一是从事理论教学的师资多,从事实践教学的师资少;二是懂理论的教师多,具备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少,而且真正了解国际经贸实践发展新趋势、能按照创业创新要求对学生进行创业创新和职业精神、职业意识、职业责任教育的更少;三是校内教师多,通过校企合作引用实际岗位的指导老师少。
2.6实践实施和监控考核不到位
人才培养的所有实践教学都必须严实,但在具体实施中,实验课程往往着重于教授理论的验证,缺乏进行实践的证实,实践教学往往着重于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缺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业创新能力,有些实践或一些环节采取分散实习方式,学生和教师往往不到位,存在走形式和作假现象。这也暴露了学校对实践教学全过程、全方位的检查监控不到位,对实践教学质量考核不力等问题。
3 “双创”需求导向视野下的国际经贸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
3.1国际经贸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优化的基本原则
需求导向的原则。高校服务国家和社会就要在人才培养上注重国家和社会需求,以学生为本就要在办学中注重学生发展需要,提高高校竞争力就要注重市场对学生的需求,改革发展高等教育就要面向国家、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未来办学。当前和未来较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的最大需求就是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双创”需求,高校应以“双创”需求为导向,优化国际经贸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双创”实践教学和人才培养。
健全高效的原则。健全高效是体系优化的基本标准和要求,“健全”就是要准确定位、全面覆盖、精细完备整个实践教学的目标、内容、过程、队伍和组织、手段等,“高效”就是要能协同化体系内外及其各个组成部分、最大化体系的功能作用和运转效果。当前,应针对国际经贸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通过改革创新,形成一个开放包容[3]、覆盖全面、结构完整、运转畅顺、效果优良的国际经贸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3.2国际经贸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优化的基本思路
优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成和内容。根据实践教学的要素,构筑由实践目标任务、实践课程环节、实践教材、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实践师资队伍、实践实施、实践监控考评、实践组织领导、实践保障等子体系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根据国际经贸专业的特点、当前体系存在的问题和面向社会实践及其发展趋势的要求,实践教学目标任务体系应覆盖认知、动作技能和情感等三大领域[4],内含理论知识、实践知识、执业创业创新的实践能力以及思想道德和精神素质;实践课程环节体系均要具体化地体现和反映这些目标任务,统一地实现这些目标任务,注重递进性、扩展性、开放性和国际性,在现有基础上改革和加强实践课程设计,增加市场技术、职业和商机搜寻技巧、创业等课程,增加创意教学[5]、创新环节和有关国内外经贸的专题调研等;实践教材、实验室和实习基地以及实践师资队伍建设应采取开放协同的方式,着力国内国外、校校、校企、校研等合作,形成一批优良的实践教材、实验室和实习基地以及实践师资队伍;实践实施方面,必须按照既定的目标任务和设定的内容环节落实到位,不论是集中实践还是分散实践,都要有人指导和负责,教学指导要着重于学生的实践认知、操作技能、创造性思维和创业创新能力以及正确的思想、意识和精神;实践教学监控考评体系要由教务、财务、学工、人事、督导等相关方组成,对教学计划、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实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监控和考评;实践教学组织领导体系和保障体系则主要做好实践教学的规划、协调、管理、服务和保障。
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内的相互关系和运转方式。以当今和未来需求为主导,以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实践课程环节和教材设计为核心,以实验室和实践基地建设为基础,以实际岗位为平台,以实际工作为内容,以校内外教师和学生教学互动为方法,以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分析解决问题的结果、质量和能力为考评指标,以组织和投入为保证,形成按照国家、社会、市场、学生相统一的需求——明确培养目标——安排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教学大纲、教材——配置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及校内外教师——进行实践教学实施为中心,围绕其加以组织领导、监控考评和保障的有效运转(见图1)。
图1 国际经贸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组成及运转图
3.3国际经贸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优化的基本措施
创新实践教学模式。主要是通过高校与社会对接,社会参与支持,形成培养人才的合力。首先,创新实习基地建设模式,采用“高校+企业或+产业园或+创业园或+创新实验区或+产业区域”的合作方式;其次,创新实践模式,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采取“实践认识学习+问题找出+问题解决和创新”的任务驱动模式、“需求单位+高校”的订制模式、“市场分析+创业或创新”的自选模式,思想意识和精神素质培养采用“高校+家庭+社会+学生”的合作教育模式。
加强教学师资建设。主要是实行开放培养和自我培养相结合,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一是走出去,教师到企业、部门、前沿高校进行调研、挂职、培训;二是请进来,聘请企业、部门员工兼任实践教学教师,举办专题讲座;三是自我培养,学校采取制度化、常态化的研讨、座谈、报告等方式,教师采取非常态的自觉主动学习的方式。
优化教学经费配置。一是要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经费在整个教学经费中的比例;二是要在实践教学经费中依次安排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经费、学生经费、教材经费、师资经费的比例。
[1] 赵家章.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思考[J].管理观察,2015(3):98-100.
[2] 翁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学术探索,2013(10):153-156.
[3] 李家新.卡内基—梅隆大学的战略规划及其对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15(4):30-33.
[4] Bloom, Benjamin S.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M]. Handbook 1: The Cognitive Domain, New York: Longman, 1956.
[5] 玛丽·卡迈克尔.哈佛大学兴起创意教学[N].参考消息,2012-04-26.
(责任校对王小飞)
10.13582/j.cnki.1674-5884.2016.08.026
20160224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
邓安球(1963-),男,湖南洞口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国际经济与贸易、文化产业研究。
G642.0
A
1674-5884(2016)08-008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