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报纸未来
——内容再造 平台再造 机制再造
2016-09-18张占鹰
重构报纸未来
——内容再造 平台再造 机制再造
山西日报报业集团编委、山西晚报社社长 张占鹰
报纸消亡论,前些年曾甚嚣尘上,有些人甚至预测了时间表、路线图。几年之后的今天,大多数报纸依然存在。但是,报纸现在面临的困境也是实实在在的。从2012年开始,报纸的境况每况愈下,发行量锐减,读者大量流失,广告收入断崖式下滑,不少纸媒宣告退出市场,多有纸媒精英改弦更张,另谋他途。那么,报纸究竟有没有未来?报纸的未来在哪里?
谈报纸的未来,避不开报纸目前困境的形成。
首先,报纸的困境,来自于新技术革命。现代社会的发展,技术革命充当了急先锋。对报纸来说,技术革命对其的第一波冲击,来自于电视技术的出现。曾几何时,随着电视的出现和快速普及,其快捷直观的特点,很快对报纸造成冲击。时至今日,我们的一些领导和社会精英对电视画面还是有所偏爱。由过去很在乎在报纸上见名字,见照片,现在热衷于在电视上出镜。电视在很短的时间超越纸媒,成为第一媒体。新技术革命对纸媒第二波冲击来自网络。互联网技术产生的海量信息,即时传播,分享链接等特性,不仅仅是对纸媒,对电视,甚至对我们的社会形态,人们的思想观念都形成了很大的冲击。新的业态不断涌现,互联网思维使人们的思想观念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新技术革命对报纸第三波冲击,也是致命的冲击,来自智能手机的普及所产生的移动互联效应。其在具备网络特点的同时,更具有了随时随地阅读,男女老少参与,全时空的互动等特点。移动互联网从彻底改变人们的阅读习惯开始,很快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报纸几乎是一夜之间由人们品质生活的必须变得可有可无。
纸媒的困境,也来自于市场的细分。现代社会的发展,始终伴随着市场化的改造。报纸这种产品的诞生,可以说是纯形而上的,是一种精神产品,是意识形态的工具,其生产和销售几乎不需要通过市场来实现。也就是说,所有报纸均是由国家来买单,只不过买单的形式有所不同。所以,全国报纸可以说铺天盖地,据统计,2012年,我国共出版报纸1918种,其中综合类报纸817种,专业类报纸1101种。而时代发展到今天,我国的市场经济日益完善,报纸作为一种产品,必须接受市场的检验。事实上,所谓报纸的“黄金十年”,我国都市类报纸的强势崛起,既标志着报纸市场化的觉醒,也标志着市场对报纸的约束和规范。“黄金十年”报纸的汹涌澎湃,报纸一时成为暴利行业。这种暴利严重偏离市场规律,虽然从市场上抢回了不少的财富,而市场的刚性规律也宣示了报纸产品的严重过剩,从而出现了断崖式下滑的全局性危机。报纸消亡论由是产生。
报纸的困境,更来自于报纸本身的因循守旧。报纸的意识形态属性,决定了报纸“豢养”特质。这种特质极大地限制了报纸的改革与发展。无论是其内容还是形态,以及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一直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就其内容来讲,多少年来强调“喉舌”功能,或居高临下发号施令,或人云亦云千篇一律,或自拉自唱自我欣赏。及至都市类报纸异军突起,也多是以“意见领袖”自居,以“问题报道”,“负面新闻”见长,这样的内容生产短时间可以引人眼球,缺乏对社会的深刻反映,尤其忽视读者的真实感受和需求。就其生产方式来讲,基本形态经年不变。虽然也经历了木版印刷、石印、油印等初级阶段,后来经历了铅与火、光与电的变革,直到现在与网络的勾连,但是始终缺乏革命性的变革。就其经营方式来讲,既缺乏真正懂市场的经营人才,又放不下身段,难以和市场深度融合,跟不上市场飞速发展的步伐。而市场的本质就是“见钱眼开”,所以一旦有新媒体出现,市场很快会“见异思迁”,抛弃报纸,追捧新媒体。
综上所述,报纸面临困境,加之网络的持续“唱衰”,可以说“四面楚歌”。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报纸没有未来。
纵观报纸几百年的发展历史,从应运而生到逐渐辉煌,从宫廷专属到百姓生活之必须,其发展路径一直跟随着社会文明发展的步履。即使是现在,纸媒的舆论导向作用,社会教化功能,生活服务功能,还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这一点无论中外,可以说是公认的。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专门召开会议,研究媒体融合发展问题,把媒体融合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来加以部署,从这点来看,国家并没有抛弃报纸。从报纸目前的发行量和广告资源的占有率来看,市场也没有完全放弃报纸。所以说,报纸即使是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在社会上占领一席之地,在市场分得一杯羹,也不是没有可能。只要我们不自暴自弃,只要我们能够以壮士断腕的精神改革转型,真正融入市场,未来还是有的,甚至前途还是比较光明的。
报纸的改革转型,结合业界一些先行者的经验和我们本土的实际情况,我以为主要应进行内容再造,平台再造,机制再造,用互联网思维和市场规则强力改造我们的报纸。
关于内容再造。
一要彻底改变居高临下,指手画脚的宣传姿态。在把握好舆论导向的前提下,设身处地关心读者、关注民生,关爱社会,真正把报纸办得对社会有用,让老百姓喜欢。
二是要拒绝冷漠,增加温度。我们经常以强调新闻的客观公正为借口,时常表现出对社会,对民生,对人和事的一种冷漠。无限制地暴露社会阴暗面,随意放大负面新闻的效应,为了所谓的博人眼球,不负责任地传播一些低级趣味。这种状况其实既是对社会不负责任的表现,也伤害了我们的读者,更体现出我们的采编队伍对政治、对社会,对人生的一种偏见和无知,对驾驭新闻文字,新闻表现能力的缺乏。播撒阳光,传递温暖,成就梦想应该是我们报纸最主要的社会功能。
三是要杜绝肤浅,增加深度。针对网络信息的碎片化,报纸要发挥自己的采编优势,深刻探讨社会的深层次问题,以权威、可靠、精深的新闻吸引读者,占领市场。报纸应该趁此机会,重塑自己的权威性、公信力,以确立自己的市场定位,奋力抢夺读者的信赖。
关于平台再造。
平台再造就是把我们目前单一的报纸采编平台,借助媒体融合的力量,借助资金和技术的投入,改造为新闻发布平台,用户服务平台和市场营销平台。
利用“两微一端”等新媒体手段和技术,与报纸融合,打造形成立体交叉,形态多样,手段先进的新闻发布平台,用强大的传播能力抢占新闻发布制高点。
利用互联网互联互通的特点,放下身段,打造用户服务平台,全天候,全视角,多层次服务用户和读者,时刻关注并满足读者包括广告客户的需求,采取一切手段增加用户的粘性。
利用移动互联网全民互动优势,打造一个强大的市场营销平台。把报纸长期以来积累的海量读者资源,转化为用户资源,通过互联分享,互动营销的方式变现。
关于机制再造。
用市场规则改造我们的机制体制和经营模式。市场规则核心的内容就是成本、经营和竞争。成本方面,因为长期过惯了政府“包养”的日子,我们几乎没有成本意识,全面地成本核算是每个报社都要攻克的一个难关。比如报纸发行,长期不计成本,片面地追求发行量,价格和价值长期倒挂,这都是违反市场规律的。关于经营,长期以来,报社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采编人员,但具有专业素质的经营人才几乎没有。没有经营队伍,要想让报纸立足市场是不可能的。缺乏资金投入也是没有市场意识的表现,把报纸当提款机的落后思维必须打破。竞争是市场的核心,也是市场的发动机。我们报纸长期以来基本没有竞争意识,即使是在黄金十年报业市场硝烟弥漫,打斗得你死我活时,这种竞争也只是报业之间的竞争,基本没有参与到大的市场竞争中来。说得不好听一点,还是一种“窝里斗”。从内部管理方面来讲,办报单位长期以来浓厚的行政事业色彩,员工之间也缺乏竞争,缺乏淘汰,缺乏活力。如果报业从内到外,从形式到内容,整体进入竞争机制,通过大浪淘沙,死掉一批缺乏竞争力的报纸,为转型改革成功的报纸腾出市场空间,大家的日子就会好过一些。这也符合市场规则。□
(责任编辑:耿建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