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国媒体对中国经济报道特点分析

2016-09-18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王异虹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王勤硕

新闻采编 2016年1期
关键词:德国经济

◇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王异虹◇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 王勤硕

德国媒体对中国经济报道特点分析

◇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王异虹
◇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 王勤硕

王异红近照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提升,作为世界强国及欧洲经济中坚力量的德国同中国的合作日益增加。同时,近几年两国经贸和科技合作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德国媒体对中国的经济关注度显著提升,报道频率和篇幅也显著提升。

本文主要针对德国《法兰克福汇报》、《明镜周刊》、《时代报》及《世界报》四大德国主流媒体2015年7月至12月期间对中国经济领域的新闻报道以及对中国经济问题的评论文章为分析文本,从以下六个方面分析德国媒体涉华经济报道的特点,并为中国加强与德国等欧洲国家的跨文化沟通和交流,提供相关建议。

1、新闻选题

2015年7月至12月间,《法兰克福汇报》、《明镜周刊》、《时代报》及《世界报》四大德国主流媒体关注的新闻选题集中于中国与各国的经济关系和经济合作,如习近平主席9月22日至25日访美期间,《法兰克福汇报》连续四天报道了中美的经济合作,其中两篇报道关于中美企业互联网的合作,还有两篇围绕的都是中国与波音公司签署的300架飞机订单。在习主席10月访英期间也有多篇报道涉及中国将投资核电站建设。

默克尔10月29日访华前后,德国媒体共有7篇关于中德两国经济贸易合作的经济新闻报道,认为默克尔访华期间签订的170亿欧元空客飞机订单预示着中德更加紧密合作的开端。

除了跨国经济合作之外,从7月开始,德国的四大主流媒体对中国股市状况的关注程度一直高居不下,并担忧中国股市震荡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人民币贬值、外汇储备变化以及中国的汽车市场波动也是德国媒体关注的重点,德国媒体对中国经济政策和商业环境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对中国的十三五规划、金价变动、中国富豪资产排行和科技关税政策等新闻也都有报道。

2、新闻标题

经济新闻不像社会新闻那样有趣生动,而德国媒体涉华经济报道所关注的问题一般都严肃枯燥,因此大部分报道标题都平铺直叙,概括经济事件,言简意赅,标题字数基本控制在10个单词以内。

标题中也会出现一些带有感情色彩的比喻词汇来体现记者对这一事件的态度和观点,例如《法兰克福汇报》8 月22日的标题为“如果中国咳嗽”的报道(Wenn China hustet)就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并以一个生动的拟人词“咳嗽”来比喻中国经济一旦出现小波折或货币继续贬值将严重影响美国、欧洲及日本的经济发展,甚至可以让世界再次面临经济危机。

2015年12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批准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法兰克福汇报》、《时代报》相继对这一新闻进行了正面报道,并认为这一事件标志着人民币将正式成为世界储备货币,而在三篇报道的标题中都出现了“中国的崛起”(Chinas Aufstieg)这一词汇,德国媒体认为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也预示着中国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影响将进一步扩大。

3、新闻引语

经济报道中的引语能够加强新闻的权威性,增加经济事件的现场感和真实性,新闻引语的使用非常适应德国的低语境文化,即真实地、详尽、细致地阐述事件,更容易被读者接受,因此德国媒体涉华报道中引语“出镜率”很高。

直接引语能够提供受访者最真实的一手观点,也会被用以解释事件的前因后果。在一些专家学者的访谈中,可能涉及普通读者所不能理解的专业名词或经济金融知识,因此在经济报道中,间接引用的使用也较为广泛。相对于直接引语而言,德国媒体对中国经济的报道使用间接引语更多。

如《明镜周刊》9月2日题为《股市股指暴跌:拉加德提请注意中国的危机传染世界》(Kurs sturz an den Börs en Lagarde warnt vor Ansteckungs gefahr durch China)的报道中,曾多次通过使用间接引语,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席克里斯蒂娜·拉加德的发言进行表述,从而有力证明了拉加德对中国金融严格监管和加强合作两方面提出的要求,本质上就是以《明镜周刊》为首的德国媒体对中国股市震荡的恐慌心理及对中国经济平稳发展以拉动世界运行的迫切期望。

4、新闻基调

之前调研显示,德国民众对中国认知总体较为负面,德国媒体涉华负面报道数量也居高不下。但从2015年7月至12月的经济报道统计来看,《法兰克福汇报》、《明镜周刊》、《时代报》及《世界报》四家媒体对中国经济的报道中总体态势以正面和中立为主。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有西方国家所亟需的资金和市场,德国媒体在经济报道中多次表态希望两国能继续保持密切的经济往来,走互利共赢的道路,以带动德国经济繁荣。

德国媒体开始对“中国制造”的品牌给予关注和肯定,如《世界报》10月27日的一篇报道《生产中国豪华手机的机器人工厂》(Die Roboterfabrik aus der Chinas Luxus-Handy kommt)就对中国制造业的成功代表“华为”开展的手机品牌发展进行了正面报道。该文称:华为工厂因为较高的自动化水平已经使华为开始进入到高端手机市场,甚至正式展开对苹果、三星等国际品牌的竞争。

大部分德国媒体对于中国经济增长普遍抱有一种“又爱又恨”的矛盾心情,一方面由于两国愈来愈密切的经济贸易合作,希望中国经济发展蒸蒸日上,期盼中国的资金和市场能带动欧洲企业发展,帮助欧洲老牌工业国家走出疲软期;但另一方面由于中德两国政治体制和文化的差异,德国媒体并不认同中国政府对市场的掌控,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模式也存有疑虑,担心中国的经济衰退将严重影响到国际市场,因此对中国经济的负面报道也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在人民币贬值及股市波折时期负面批评较多。经济报道的态度很大程度也会受到政治和中德两国国际关系的影响,经济新闻政治化倾向也较为普遍。如,《法兰克福汇报》9月11日报道《中国经济动荡把南非兰特引向低谷》(China-Blues zieht den Rand in die Tiefe)直接定调为“用经济谈政治”,从人民币贬值对南非出口及其货币兰特汇率的影响引申到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动,甚至误读为一场中国和美国对非洲的“殖民争夺”。

5、新闻内容主体选择

德国媒体的涉华报道主要以中国经济领域的大事件为主,并从事件本身出发分析宏观环境和未来的可能性,从经济学领域分析,报道专业性较强。

德国媒体报道多元且多面,新闻内容的主体一般以中国政府、欧洲政府、国际组织为主,且在一篇报道中至少会出现两个以上的主体,对中国政府政策和欧洲政府态度进行比较,对中国政府行为和国际组织的要求进行对比。新闻主体的选择意味着德国媒体针对中国经济的发声不再完全“抄袭”美国,而是更从欧洲角度看问题并进行评价,对相关新闻事件观点明确。

如《法兰克福汇报》12月9日以《中国订购非洲耕地》(China bestellt Afrikas Äcker)为题进行的报道中,前半部分先对中国政府对非洲农业投资事件的背景进行了阐述,随后间接引用并说明了中国政府及企业为非洲国家种植粮食的想法,表明了中国方面的态度和决心;后半部分通过引用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社会发展学者和经济学者的观点,表现出学者们对中国投资非洲农业的动机持完全不同的态度;并从国际组织的角度出发,呼吁更多海外商业投资以开发非洲农业,保证非洲民众的粮食供给为开发前提。

6、新闻报道形式

经济报道与社会新闻不同,并非有一个完整的故事,因此事件本身没有情节和过程,大部分是政策、现象和趋势,因此大部分的涉华经济报道中事件本身的论述只占据较小篇幅,更多的是从多种角度进行评论。

德国媒体对中国经济发展前景的关注及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矛盾心理,明显呈现出不断地对中国经济模式和发展前景进行的长篇分析中,《法兰克福汇报》、《明镜周刊》、《时代报》及《世界报》四家媒体每周都会进行一场“中国经济发展已经停滞”VS“中国经济发展前景良好”的辩论,有媒体会认为中国的改革劲头和黄金增长时期都已经过去,但也有媒体认为中国经济正在经历转型并将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新时期。

不仅不同媒体的观点不同,就连许多媒体自身的意见都很难保持一致:例如《世界报》在9月8日连发两篇评论称中国的经济改革秩序混乱,失去了许多潜在投资者,声称“中国的黄金时代已经彻底过去”,但在16天之后就发表评论《世界大国:中国没那么快衰退》(Weltmacht China steigt so schnell nicht ab)指出“中国经济下滑是天方夜谭”,如果仅因为中国货币贬值,股市下跌的表面现象就断定中国经济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是错误的——中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改革已成为一个内需推动的经济发展力,加上科技创新的力量,中国的发展前景比其他各国都光明,反而是欧美老牌工业国发展前景暗淡。

针对德国媒体对中国经济报道展现的倾向,中国应加强大局意识,积极开展同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实现互利共赢。而针对国外媒体对中国经济增长状况和转型的疑虑,中国可以主动发布相关经济数据,增加西方社会对中国经济的信心,只有通过信息渠道的透明化、公开化,并发布及时可靠的信息,才能有效遏制西方负面报道的传播,也才有可能利用好外媒资源进行对中国形象的转型和发展的有利报道和国际传播。

针对德国媒体对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报道,中国方面若能及时回应,采取积极的态度直视问题,可相对地避免因西方媒体的主观揣测而导致误解,从而产生新的偏见。有针对性地解决经济方面的相关问题,也能够在跨文化国际传播中提升中国的形象和国际影响力。□

(责任编辑:史晓红)

猜你喜欢

德国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德国调解制度
德国绿色增长何以持续
在德国喝啤酒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德国弃煤的烦恼
“梦梦”“娇庆”德国行
分享经济是个啥
拥抱新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