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重点报道提升党报核心竞争力
——山西日报近期重点报道的探索与实践
2016-09-18山西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丁伟跃
◇ 《山西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 丁伟跃
以重点报道提升党报核心竞争力
——山西日报近期重点报道的探索与实践
◇ 《山西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 丁伟跃
丁总编与同事们讨论报纸版面(前排左二为丁伟跃)
省委宣传部安排山西日报在全省新闻战线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培训班上发言,介绍如何做好重点报道。总体来讲,近一年多来,山西日报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在政治、经济、文化、民生等方面策划了一批重点报道。如《优化政治生态的关键是反腐》社论等贯彻落实全省领导干部大会精神系列评论,《山西站在历史性的新起点上》编辑部文章和系列评论,《写在新的省委常委班子治晋一年之际》系列述评,《坚定信心 振奋精神 积极作为》编辑部文章,《一吨煤的价值》《如何看待当前经济形势》以及“三个一”古文化报道等。
这些报道一经刊登,受到省委和宣传部的肯定,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省委书记王儒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胡苏平均多次予以表扬。凤凰网、新浪网、澎湃新闻对一些重点报道第一时间进行了二次解读,转载网站达500多家;《重现大河旖旎风光》汾河流域生态修复报道一文,省水利厅要求所有中层干部认真学习。这些重点报道正确引导了社会舆论,有力传达了省委省政府的声音,有效地宣传了山西的正面形象,提升了党报的影响力。领导的肯定、同行的认可是鼓励,更是鞭策。回头总结可以看出,这些报道有的效果不错,有的效果一般;既有比较成功的尝试,也留下不少遗憾。
精心打造重点报道是基于两点基本认识和思考:第一,全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自媒体,作为传统的纸质媒体,如何在竞争中立足,如何弥补时效性、传播手段等方面的短板,除了党报公信力、权威性外,那就是要充分挖掘其他媒体不可比拟的优势:内容生产能力。纸质媒体中有一大批政治强、业务精的优秀采编人员,能够生产出比其他媒体更多的优秀产品。纸质媒体只有充分发挥这一优势,精心打造有厚度、有高度、有思想、有影响力的产品,以内容为王,靠深度立报,靠特色立报,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第二,作为党报,在媒体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究竟是新闻立报,还是政治立报?按说这个话题的提出显得有些初浅,但事实上,这些年一些媒体常摇来摆去,没有形成坚定的信念,没有成为广大采编人员的行为自觉和基本遵循。我想,这也是省委宣传部持续在全省新闻采编人员中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初衷。党报就是党的宣传工具,其属性决定了党报就要坚持政治家办报,把舆论导向放在第一位。须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定海神针”,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这一重要论述,坚定不移地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新闻宣传的党性原则,把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放在第一位。至于如何把围绕中心工作的新闻报道做出可读性,让人们愿意看、愿意读,这是操作层面的问题,也正是需要破解的难题。如何破题?主要一条就是创新,包括理念的创新、观念的创新、采写技能的创新、表达方式的创新,以进一步增强报道的感染力,提高舆论的引导水平,凸显党报的核心竞争力。这是山西日报近期策划重点报道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基于这样的认识和思考,一年多来在山西日报做了一些探索。
一、好报道来自责任感
新闻天天有,关键怎样报。报道什么,怎么报道,不仅是新闻采访学的基本问题,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角度看,也反映着报道者的立场、观点、方法,以及责任意识和担当能力。
作为省委机关报,放在首要位置的,无疑是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宣传好党中央的声音,报道好省委省政府的声音。尤其是非常时期、关键时刻,该发声时不发声,就意味着失职渎职;该发声时乱发声,则意味着责任和事故。那么,想要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引导社会舆论、稳定社会情绪、维护公平正义,力求做到及时发声、准确发声、有效发声,光有勇气和胆量还不行,关键在于把握好“时”“度”“效”。而把握“时”“度”“效”,最要紧的恐怕还是政治定力、责任意识、担当勇气。
先以2014年9月初本报刊发的社论《优化政治生态的关键是反腐》和紧接着连续刊发的10篇评论(《当前首先要统一思想》《高压反腐弊绝风清》《以新作为应对经济新常态》《匡正选人用人不正之风》《反腐败必反“四风”》《改革正未有穷期》《民生之事大如天》《着力推进依法治省》《干事创业要有精气神》《为弊绝风清富民强省做贡献》)为例,来说说搞好报道所需要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
2014年是山西历史上非常特殊的时期,一批省级、厅级、处级干部涉贪涉腐被调查,煤炭、交通等行业出现窝案,成为全国舆论关注的焦点。2014年9月1日,全省领导干部大会召开,山西省委主要负责同志职务调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赵乐际宣布中央决定:王儒林同志任中共山西省委书记。中央宣布一个省的省级班子领导调整,派出如此之高的级别,一位政治局常委,一位政治局委员,在我党历史上是很少见的。可见那时山西反腐败、党风廉政建设形势的严峻性,也反映了中央对山西问题的高度重视。在这次会议上,刘云山同志首次讲到:“山西省的政治生态存在不少问题,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严峻。”
山西的政治生态究竟存在怎样的问题?山西反腐败斗争的严峻性、复杂性、尖锐性、特殊性究竟表现在哪些方面?山西反腐败斗争将如何深入推进?特别是以王儒林书记为班长的新的省委领导班子履职后,在净化政治生态方面会有什么举措?……这些问题,中央重视、群众关心、舆论关注,需要及时准确作出回答。
网络时代,谣言传播速度比以往更迅速、更面广。如果不回答,道听途说就会混淆视听;如果不回答,流言蜚语就会涣散人心。要回答,那谁来回答?省委!省委的声音如何传播开来?开会层层传达或发通知文件是必不可少的,但要准确、迅速、更大范围地传播,就离不开省委机关报。
无数事实证明,每到重要的历史关头,人们都是从省委机关报了解省委的声音和举动,这就是党报的权威性之所在。按常理来说,在这个特殊时期,山西日报可以选择等一等。但是,政治责任和新闻担当告诉我们,这种特殊的历史时期,党报绝不能不担当!绝不能装聋作哑!这就是对“时”的把握。所以,山西日报在省委宣传部指导下,刊发了社论《优化政治生态的关键是反腐》,紧接着连续刊发了10篇评论,全面向社会传递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和政策声音。
当然,山西日报要传播好省委的声音,还要把握好传播内容和传播形式这个“度”和“效”。回应方方面面的关注和疑虑,就要站在省委的高度来回应,使报道内容和报道形式与中央和省委的指示精神合拍共振。从这一认知出发,在重点报道破题时,始终以刘云山同志和王儒林书记的两个讲话精神为指针,一切以两个讲话精神为本,一切从两个讲话精神出发;在重点报道写作过程中,以对党的新闻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以如履薄冰的认真负责态度,确定评论主题思想,斟酌每一句话的出处,推敲每一个词语是否恰当,是否符合中央和省委的精神。如,说到山西腐败情形,用了“腐败丛生”“老虎不少、苍蝇蚊子也不少”来形容;再如,“系统性、塌方式”腐败这个定义,是中央密级文件提出的,还从未公开见诸媒体,用不用“系统性、塌方式”争议很大。第二天稿件见报后,几乎所有主流门户网站都进行了转载:有的网络媒体把评论标题改成《山西日报:山西是系统性塌方式腐败》;有的网站网友评论高达几万条;有的新闻同行断言,犯了政治错误,党报怎么能用“系统性、塌方式”来说山西;还有人说,你们真胆大。还有“一案三查”,山西省腐败“省委要承担主要责任”等表述,这些都是这一重点报道首先采用的。从这些细节中可以看出,责任感绝不是任性而为,担当也绝不是莽撞行事,而是在省委的领导下,在省委宣传部的指导下,准确及时全面报道省委省政府声音,做到有为不出错、帮忙不添乱,凝聚起全省人民的正能量。
再说说《坚定信心 振奋精神 积极作为》这篇编辑部文章。2015年12月4日,省委十届七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山西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一幅全面小康的宏伟蓝图展现在山西干部群众面前,历史给了山西又一次选择。在这个重大选择面前,山西日报以高度的担当精神,在省委宣传部的指导下,于12月28日推出编辑部文章《坚定信心 振奋精神 积极作为》,提出:在坚定信心中赢得主动、在振奋精神中赢得优势、在积极作为中赢得未来;鼓舞山西干部群众在机遇与挑战面前,为山西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经济方面的重点报道以《如何看待当前经济形势》为例,稿件从策划到采写再到刊登,无不凸显出党报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
在经济新常态下,全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加大、“三期叠加”延续等严峻挑战,对山西这样一个资源型经济省份来说,更是困难重重。山西经济断崖式下滑,2015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长2.5%;2015年上半年GDP同比增长2.7%,这是近年来“半年答卷”中第二低的增速,比全国7%的经济增速低了4.3个百分点。面对上半年经济下行压力,山西该怎么办?
作为媒体,面对这种情况,可以只做一些常规性报道,也可以只做一些相对稳妥的报道,比如《一季度经济亮点连连看》:农产品加工业平稳发展、装备制造业发展强劲、旅游支柱性产业地位走强、投资结构持续优化、实现各类融资1640.5亿元、污染减排成效明显等。这样的报道,好看又好听,还不会出什么事故。但山西日报没有在常规性报道上止步不前,而是以强烈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主动出击,站在省委的高度为山西经济冷静思考一些问题,通过重点报道提振全省干部群众的信心,为山西经济发展鼓劲加油。《如何看待当前经济形势》这篇重点报道,就是这方面的积极探索。这篇报道不仅写了山西经济的成绩,更主要写了山西经济的深层问题,文章没有回避矛盾,也没有把经济不好面一笔带过,而是直面问题、分析根源、找出发展的潜力、提出未来发展的着力点等等,是一篇比较客观、全面、有深度、有分量,也能鼓舞人心的经济报道。
这篇重点报道发表后,受到省委省政府的肯定,中宣部新闻阅评这样评价:“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山西日报没有当事不关己的局外人、空泛议论的旁观者、悲观情绪的传播员,而是充分发挥宣传、解释、鼓舞、推动的舆论宣传作用,引导全省广大干部群众振奋精神,求新求进,努力打好稳增长、调结构的攻坚战。这是党报的职责和使命所在。”“在山西经济承受‘独有的阵痛’、遭遇一系列困难的紧要关头,这篇稿件针对各种疑问、疑虑作出正面回答,道出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决心,立即在省内外引起不同凡响。”
二、好报道来自思想性
互联网时代,纸媒要浴火重生,靠的是“内容为王”。什么样的内容才是王?重点报道的思想高度、思想深度和思想厚度。没有思想就没有高度,没有高度就没有权威性和影响力。只有做到新闻性、思想性与工作性的有机统一,省委机关报才能真正做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也才能真正做到“弘扬主旋律,打好主动仗”。
先以《山西站在历史性的新起点上——写在全省学习讨论落实活动总结暨“六权治本”推进会召开之际》为例,说说思想性怎样成为重点报道之魂。
最早筹划这组重点报道是在2015年全国“两会”刚刚结束。在全国“两会”期间,参会的山西代表委员和记者感受都非常深,在那样特殊的时期,山西的干部和群众都缺乏信心,缺少精气神。当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参加山西代表团审议时,他这样说道:“山西人民身上流淌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血液,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作出了巨大贡献。要唤醒历史记忆,从中汲取力量,把信心重塑起来、把精气神鼓起来。”王岐山书记还高度评价了新的省委常委班子治晋5个多月的工作,认为净化政治生态取得了显著成效,并殷切希望山西在从严治党方面“走先一步”。面对王岐山书记的肯定、鼓励和希望,代表们倍感振奋、备受鼓舞,沉重的思想包袱终于放下了。王儒林书记当场表态,我们一定要做到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把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落到实处,不断开创弊革风清、富民强省新局面,决不辜负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和岐山书记的殷切希望。
这是中央领导对山西工作的肯定,也是山西净化政治生态的重要阶段性成绩,是山西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评价,是开启山西未来发展的划时代节点,当然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新闻线索。山西日报紧紧抓住这一难得的宣传契机,主动策划推出了本报编辑部文章《山西站在历史性的新起点上——写在全省学习讨论落实活动总结暨“六权治本”推进会召开之际》。这一极富思想性的重点报道,系统总结梳理了2014年9月全省领导干部大会以来新的省委领导班子的治晋成效,向党中央和全国人民汇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净化政治生态、实现弊革风清、重塑山西形象、促进富民强省”重大战略决策的现实针对性和深远历史意义。文章的思想比较厚重,有如何评价山西重拳反腐、如何看待山西系统性腐败、如何看待山西的官员、山西如何面向未来,山西如何发展,是不是只反腐不要发展等等。这篇报道没有就事论事,也没有流水账式的叙述,而是重点从历史、现实、文化角度辩证思考,全景式地展示了新的省委领导班子落实中央重要指示的决策部署,通过山西站在历史性新起点上,让人看到山西的严重政治生态问题、看到山西省委反腐的决心和信心,让人看到山西的未来和希望,从中明白山西今后应该怎么走、如何发展等等。通过客观分析说明,最终凝聚全省力量、统一干群思想,全面推进“六权治本”、奋力加快“六大发展”。
这篇重点报道的思想性如何得来?客观讲,不是杜撰的,更不是凭空想象的。当然,思想也不是现成的,因为既没有有关讲话可参考,也没有有关文件可借鉴;有的只是中央领导、省委书记的部分讲话和外界的评价,只能抽丝剥茧提炼升华,字斟句酌细细打磨。从字里行间把握思想,稍有不慎,轻则受到批评,重则引发舆论危机。但值得欣喜的是,这篇重点报道见报后,省委、省委宣传部和社会各界都给予了正面的评价。不少省领导、厅局领导、市县领导和省直部门都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有《人民日报》任仲平文章的风格,是引领山西舆论的扛鼎之作。“山西日报质量评审委员会”这样点评:报道正视问题、讲述变化、汲取教训、引导发展,是本报围绕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组织的一次重大策划,立意高远,把握得当,材料充分;大量使用排比段,富有感染力;多处使用习总书记引用的古典名句,贴切自然;配合“学习讨论落实”总结大会,刊登节点拿捏准确到位,一版下部通栏处理夺人眼球。
好报道来自思想性的成功实践,为山西日报今后更多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的宣传实践,提供了范例和借鉴。下面再举一例靠思想性见长的重点报道。
2015年9月,中共山西省委常委新班子上任整整一年。这一年,对山西有着特殊的意义。一年来,新的省委常委班子想了什么、干了什么、取得了什么成效?作为省委机关报的山西日报,理应主动出击有所作为,认真回顾总结新的省委常委班子治晋一年间的艰辛历程,以鼓舞全省广大干部群众攻坚克难的信心和斗志。早在8月初,山西日报就进行了精心策划和部署,组织精兵强将采访撰写,于2015年8月31日至9月2日连续3天,在一版重要位置刊发了3篇系列述评《写在新的省委常委班子治晋一年之际》,围绕“五句话”战略决策,分别从“标本兼治 净化政治生态”“三大突破 推动六大发展”“凝心聚力促进富民强省”三个角度,对新的省委常委班子治晋一年间的艰辛历程,进行了高度凝练且极具思想性的系统总结。这组重点报道在时间顺序上:上篇,一岗双责、六权治本、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学习讨论落实活动、三严三实……中篇,三大突破、六大发展的内容,内在联系……下篇,通过大量采访来自各行各业的干部、职工,反映党风、政风、民风的变化,写出了变化,写出了担当,写出了希望……客观、准确,把握得当,同时又鼓舞人心。这组重点报道在布局结构上,分别围绕“四个一年”“五个一”“三风”立意,上中下三篇层次清晰、一气呵成,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
这组报道为什么以思想性见长?三篇报道各自侧重点分别是净化政治生态、推进经济发展、实现富民强省,构成了省委中心工作的全景式展现,也是把新的省委常委班子治晋一年来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成绩,以报道的形式向省内外客观全面地进行了传递。一位退下来的正省级领导,建议报社装订成册,发到各级干部手中。
三、好报道来自前瞻性
曾任新华社总编辑的南振中说过:“新闻发现就是把前人没有报道过的新的事物和新发现的规律及时准确地传播出去。”这也就是说,新闻的生命力在于发现,即前瞻性。
客观而言,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和人们超前思维的特性,决定了新闻报道具有前瞻性的重要意义。对于省委机关报而言,客观性是重点报道的生命,而前瞻性则是重点报道的灵魂。要在网络时代引导舆论、掌握舆论主动权、占领舆论制高点,更好地服务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省委机关报就是要在重点报道的前瞻性上下功夫。
还以2015年4月22日推出的《山西站在历史性的新起点上》重点报道为例,这是一组比较成功的具有前瞻性的重点报道。山西站在新起点上,下一步要干什么?今后山西的路应该怎么走?这都是需要思考的事,也是需要给社会回答的问题。山西日报客观分析和推理,前瞻性地提出了山西未来工作的四个着力点:第一要从表到本进一步净化政治生态;第二要发展经济;第三要治理不干事不担当不作为,也就是庸政懒政怠政;第四要提振信心,让全省党员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鼓起干事创业的精气神。紧紧扣住这些重点,山西日报推出了“山西站在历史性的新起点上”4篇系列评论:《抓住关键 深入推进“六权治本”》《攻坚克难 全力推动“六大发展”》《勇毅笃行 戒绝庸政懒政怠政》《坚定信心 鼓起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前瞻性地指出了山西未来怎么办,引导全省广大干部群众理性对待、明辨是非、提高认识、增强自觉,充分发挥了党报舆论引导的强大作用。这组重点报道,恰如其分地与省委中心工作产生了共振,得到了省委主要领导的肯定。“山西日报质量评审委员会”对此评价:报道既浓墨重彩,又精彩纷呈;既旗帜鲜明,又论述有力;既全面阐述,又分题解析,是近段时间成功运作的一次舆论引导高潮。
政治方面的重点报道需要前瞻性,经济方面的重点报道也离不开前瞻性,只有这样,才能从经济发展规律出发,抓住苗头性事物和问题进行前瞻性重点报道。
为此,山西日报着力克服简单宣传介绍中平面报道的不足,把切入点放在改革的过程中、体现在创新的要求里,字里行间浸透科学的前瞻性,凸显出对经济发展的预测、对经济发展走向的把握、对经济形势的科学判断。比如,对2015年山西上半年经济发展的重点报道,不断探索挖掘和深化报道内容,接连推出《盘点亮点是为了提振信心》《山西经济的危与机》《六型转变 做好煤炭这篇大文章——山西转型的必由之路》《全面创新 做好非煤这篇大文章——山西破解困局的必然选择》等重点报道。再比如,“三大突破”的重点报道,环环相扣、接续推出:全省金融振兴推进大会召开后,会议报道、评论、访谈、综述、新闻对话齐上阵;全省科技创新推进大会召开后,除了会议、评论、访谈等常规性报道外,还在召开之际推出了《山西科技创新布局下的5道考题》的重点综述。这些极具前瞻性的重点报道,改变了就事论事的泛泛而谈,揭示出重大事件的本质性内涵和外延,收到了引导舆论、解惑释疑的良好效果,凸显了党报核心竞争力。
在这里,重点分析一下《山西科技创新布局下的5道考题》这篇报道的前瞻性。科技创新是省委书记王儒林提出的“三个突破”之一,科技创新推进大会定于2015年7月中旬召开。为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山西日报进行了精心的策划采写,在大会召开的前一天,一版突出位置刊发了《山西科技创新布局下的5道考题》重点报道,从全局视角关注、解析科技创新的5个问题,力求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闻视角下的前瞻性服务。这篇重点报道问题尖锐、视角独特,对全省在科技创新中存在的5个问题不退缩、不回避,直面矛盾、敢于担当,为省委、省政府决策提供前瞻性参考;这篇重点报道结构清晰、条理清楚,虽说每个考题单独成篇、分析到位,但又上下贯通、浑然一体;这篇重点报道有理有据、说服力强,把山西的科技创新放在中部六省、放在全国进行比较,数据科学、权威,靠事实说话;这篇重点报道针对问题、有方法论,从山西实际出发,有的放矢找出可行办法,介绍了日本、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以及我国发达省份、我省部分企业的创新举措;这篇重点报道采访扎实、很接地气,采访有名有姓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企业主要负责同志多达12位,涵盖面广,涉及领域多。这篇重点报道,把所报道的事件放在大环境、大背景下去思考、去剖析、去解构,从大处着眼总体把握而不拘泥于狭小范围或领域,使得前瞻性探索与时代合拍、与大局共振。
新闻报道的前瞻性,不仅能加深政治、经济方面重点报道的厚度,而且能为民生方面的重点报道添彩。
以《围歼贫困 正在路上》这篇关于扶贫工作的前瞻性报道为例,这篇报道着眼宏观而且视野开阔,开篇就把山西扶贫攻坚放在全国的大背景下来掂量:全国有14个连片的特困地区,我省就占了两个,贫困区面积大、人口多、程度深,2020全面小康进入倒计时,山西的省情又是经济欠发达,时间紧迫,任务艰巨。这一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的表述,一下就让人们读出了“攻坚”的分量,为随后的前瞻性判断埋下了伏笔;这篇前瞻性报道善于选材、不避问题,以“目前全省还有28.5%的行政村是贫困村,今年4月省委第27批农村工作队进村驻点”的描述,让人们深深地感受到山西的扶贫是多么步履蹒跚但又铿锵前行。不过,这篇前瞻性报道并未在这里存疑,而是灵活运用新闻素材,笔锋一转将难点化为“目标调高,任务加码”,凸显出积极昂扬的扶贫心态。这篇重点报道,洋洋洒洒铺陈的扶贫攻坚成功实践,思路新、决心大、措施硬,既有前瞻性、更具操作性:从因村因户精准扶贫,到提档升级产业扶贫,到扶智扶志铲除穷根,到异地搬迁稳定致富,到领导带头创新探索等等,有实例、有分析、有说服力,读后让人对山西的扶贫攻坚充满了必胜的信心和决心。
在网络时代,特别是媒体融合时代,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随着读者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公众阅读需求的提升,要求党报必须加大前瞻性的报道力度,以超前思维与思想引领不断增强新闻价值。当然,前瞻性报道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同时还应注重适时性。新闻实践告诉我们,同样的宣传内容在不同的时机推出,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什么时候说什么、不同时候怎么说,的确至关紧要。只有选准、抓住适当的报道时机,才能有效地利用新闻资源,才能有效地发出声音,使“好钢”用在“刀刃”上,最大限度地发挥党报的影响力、引导力和感召力。
四、好报道来自可读性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从新闻学角度来看,这里的“文”既指重点报道要有丰富的新闻事实,更强调舆论引导要有恰当的技巧和方法。毛泽东同志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一文中明确指出:我们党所办的报纸,我们党所进行的一切宣传工作,都应当是生动的、鲜明的、尖锐的、毫不吞吞吐吐。这是我们革命无产阶级应有的战斗风格。他赞扬《晋绥日报》:“内容丰富,尖锐泼辣,有朝气,反映了伟大的群众斗争,为群众讲了话。”他希望《晋绥日报》:应当保持你们报纸的过去的优点,要尖锐、泼辣、鲜明,要认真地办。
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关键是要提高质量和水平,把握好时、度、效,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让群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省委省政府领导、省委宣传部的领导也多次要求宣传要重视效果。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胡苏平要求,要不断创新宣传亮点,多发现、多报道人民群众生活中可知、可感、可信的鲜活事例和典型人物,进一步树立山西文明、发展、诚信、稳定的形象,吸引更多的人走进山西、关心山西、支持山西、发展山西。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原则,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领导人的有关论述,广大读者日益增强的阅读需求,都要求党报必须高度重视重点报道的可读性。
围绕中心工作的重点报道,怎么能让人们愿意看?换句话说,这类报道如何做出可读性,这是党报面临的一大难题。在这方面,山西日报也作了一些探索。先说说“三个一”这组报道。
2015年8月16日,省委书记王儒林、省长李小鹏在太原会见世界华文媒体高层访问团。在会见中,王儒林书记极富深情地介绍道,山西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呈现出三大亮点,可以概括为“三个一”:“一座都城”,是临汾襄汾陶寺遗址,被“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专家认定为“帝尧都城”,使尧文化由传说成为信史,树起了5000年中华文明的伟大丰碑;“一堆圣火”,是运城芮城180万年前的“西侯度”文化遗址出土的石器尤其是火烧骨,把我国范围内发现的人类用火历史,向前推进了100万年;“一缕曙光”,就是1994年由中美联合考古考察队在运城垣曲发现的4000多万年前“世纪曙猿”化石,把类人猿出现的时间向前推进了1000多万年,被专家认为是“类人猿亚目黎明时的曙光”,人类和猿最早的祖先在中国。
“三个一”不仅是文化知识,更涉及大量考古术语、考古专业知识等,一般来说,写起来很容易落入专业性强、可读性差,业内人叫好、公众不认可的尴尬境地。为此,山西日报在可读性上下功夫,力求专业文章通俗易懂、读者爱看也能看懂。采访组专门去省文物局找专家、找资料、找线索,3位主笔记者先后采访了山西考古研究所所长谢尧亭、副所长王晓毅和专门从事西侯度遗址发掘研究的王益人研究员,得到了大量的第一手宝贵资料。为了使专业、枯燥的考古资料通俗化,主笔记者上网查资料、电话请教专家、去图书馆看书;为了对陶寺遗址的内容和意义有更直观的印象,主笔记者专门去省博物院仔细观察了解出土文物,并到襄汾陶寺遗址实地采访。吃透了“三个一”,消化了“三个一”,最终放在读者的角度写“三个一”,把文物专业知识“翻译”成通俗形象。三篇“三个一”重点报道初稿出来后,主笔记者主动联系山西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李珺主任和王伟、王晓娟两位博士,对采写内容一一审核,力求在专业学术的语言大众化、通俗化表述的同时,保证重点报道的科学严谨。经过前后三次的精雕细琢和反复推敲,《一座都城 定位华夏文明主脉》《一堆圣火 照亮人类最早家园》《一缕曙光 引出人类起源新说》三篇“三个一”重点报道,终于呈现在广大读者的面前。为了让三晋儿女、全国人民乃至世界各国人民更直观地了解源远流长的山西“三个一”,在版面处理上力求图文并茂,最大限度地提升“三个一”重点报道的可读性:在新闻版面设计中,以现代设计理念处理各种视觉元素,让读者从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版式中,感受到一股强烈的现代气息,从而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在版面要素组合上,或文字配图表、或文字配图片、或文字配漫画,既形象直观又活跃版面,大大提高视读效果;在新闻要素组合上,在通俗易懂的文字叙述基础上,以简约的定理定律、简单的公式法则解构复杂的考古专业信息,在规划阅读流程的同时提供视觉审美,让读者爱读、易读、可读。可以说,“三个一”重点报道,较好地达到了科学性、专业性和可读性的有机结合,让深奥的考古知识变得浅显易懂,读起来毫不费力。当然,也达到了宣传的初衷,实现了省委和省委宣传部的宣传要求。
《重现大河旖旎风光——我省开启汾河流域生态修复新时代》,也是一篇可读性不错的重点报道。
虽说这篇重点报道主要讲述了汾河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过去一段时间干了什么,将来要干什么等内容,是一篇工作性较强的报道,但文章却寓可读性于故事性之中,大大提升了报道的历史厚重感。这篇重点报道,站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思考问题,从普通读者的视角展开叙述;从大量的文献及资料中萃取精华,史料翔实,故事生动;通过扎实的实地采访,使报道主题更加丰满,记者从汾河源头的宁武一直到汾河中下游,行程500公里,历时近一周;有人物、有对话、有现场,用新闻元素对工作报道进行包装,以感性文字诠释理性思考。“山西日报质量评审委员会”评点到:文章情感充沛,文笔简洁利落,结构剪裁讲究,远景描摹诱人,让读者相信“汾河流水哗啦啦”的美好景象一定能实现,鼓舞人心,堪称工作报道的佳作。
再以经济方面的重点报道《一吨煤的价值》为例,该文最大的亮点就是可读性,通过娓娓道来的故事让人感受到煤炭的价值所在。
煤炭是山西最大的省情,现在经济下行,煤炭身处困境,山西深受其累。要走科技创新之路,煤炭是横亘在山西面前的一大难题。这篇重点报道层层递进、条分缕析,从一吨煤着眼层层剥开,追问“一吨煤的价值对于山西的分量到底有多重”,探求山西发展之路,切入点选得十分精准,牵动了山西人的目光。这篇重点报道视野开阔、用事实说话,为了印证一吨煤的价值,列举了大量的翔实事例,现在的、过去的,产业链上游的、下游的,省内的、省外的,国内的、国外的;采纳的观点来自不同层面,涉及的对象从家住农村靠燃煤过冬的吴红标,到省委主要领导、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煤炭协会会长、企业主管、大学教授等,下笔有根据,分析见深度,言之成理,不容置疑。这篇重点报道不避矛盾、直面积弊,痛陈一煤独大之弊:“挤掉了其他产业的发展空间,扭曲了发展机制,恶化了发展环境”“煤炭行情高涨,不愿转型;行情低迷,无力转型;行情适中,不急转型”,现在“多挖煤不挣钱,少挖煤丢市场” “挖一吨煤的利润买不了一瓶矿泉水”,受其影响全省经济跌至谷底。由此可见,煤炭利用方式必须革命,必须在全循环、深加工、再利用上下功夫。这篇重点报道巧妙构思、精做标题,大标题《一吨煤的价值》看似寻常、实则奇崛,正如文中所说,全省每年生产9亿多吨的煤炭,挖出来直接卖掉的占6亿吨,赚的是最简单的原料利润,丢的是可用天文数字表述的全产业链开发利用带来的附加值。作为关心山西经济发展的读者,看到这样的大标题,必定引起浓厚的阅读兴趣;问答式的3个小标题制作讲究,先通过提出问题引起人们注意,又通过回答问题强化核心观点,前后连贯、由此及彼、步步引深。
经济方面,山西日报推出的可读性较强的重点报道还有很多,如《鲁尔的启示》《山西面食呼唤“旗舰”》《做大做强山西老陈醋》等等。
美国《棕榈滩邮报》视觉总编辑马克·安德尔森认为:突发事件会越来越少地依赖纸媒,但在读故事方面还是会依赖纸媒,纸媒不会很快就消失,但是如何利用已经发生了变化,我们应该引导读者去读故事。这一颇有见地的论述告诉我们,党报在重点报道中,千万别忽视了可读性,应想方设法提升重点报道的故事性。具体来说就是:句子愈单纯,可读性愈高;用词勿艰涩,要通俗易懂;话语要得体客观,不要不切实际;语言要有人情味,让人喜闻乐见。
五、好报道来自精策划
当前,随着时代的进步,读者对于新闻信息已从“量”的需求转向了“质”的追求,这一市场需求变化会随着社会的发展愈加凸显。重点报道通过精心策划变成“全景式”立体新闻,已成为读者愈来愈强烈的阅读期盼。
新闻策划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是对新闻题材的深度挖掘与最佳配置。选取重大题材、派出精兵强将、提炼独到视角、拿出最好版面、进行精心包装,环环相扣、相互作用,方能构筑起策划的成功大厦。山西日报推出的“烽火三晋:抗战老区记者行”系列报道和《全面抗战看山西》特刊,就是重点报道策划先行的典型例子。
2015年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山西作为当年华北敌后抗战的中心,晋察冀、晋绥、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发源地,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和巨大牺牲。如何才能使年年都报道的抗战纪念这样的主题出新出彩?山西日报及早谋划,选定了从八路军进入山西第一站作为开始,之后延着八路军行进线路一路跟进,选择典型战役、重大事件、重要人物为主要内容,派出12支小分队接力采访,全景式展示山西抗战的脉络和要事。7月1日,山西日报开始推出“烽火三晋:抗战老区记者行”系列重点报道。12支小分队沿着当年八路军挺进山西的足迹,边采访边写稿边刊载,在省委党史办专家的亲自指导下,最终确定下41个极具代表性的抗战老区采访点;在采写上特派记者从现场细节入手,兼顾宏大主题,回顾抗战往事,化整为零,步移景换,生动了尘封史实,灵动了新老照片,达到了通过设身处地讲故事感染、吸引读者的目的。这组报道可以说是山西抗战的一部简史,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全面抗战看山西》八个彩版的特刊,无不凸显出“策划先行”的独特魅力。一是“特”在形式上,八个专版风格统一,一版“太行丰碑”群雕照占据近半个版面,人物栩栩如生,极具震撼力,其余七个专版的上部、下部版式设计均为雕塑、烽烟,全版套红加粗线框,形成有机统一的整体,夺人眼球,张扬着山西抗战的精气神。二是“特”在内容上,分别选取了抗战全景图,东渡黄河、创建三大根据地,代表性战役,老一辈革命家在太行,牺牲英烈,抗战名曲,讲述抗战故事,以及相关链接、历史图片,均具有史料性和代表性。值得一提的是,《全面抗战看山西》特刊中“抗战全景图”的地图,原本编辑中心版式设计人员连续三四天加班加点设计出了一幅立体式地图,但山西地图院专家把关时却明确指出,版式设计人员设计的“抗战全景图”不符合地图法相关规定。虽说时间紧、任务重,但山西日报不折不扣依法办事,先后两次邀请省委党史办和省地图院的领导和专家亲临报社指导把关,报道小组成员自觉牺牲周末休息时间,一个版、一个版地讨论,一条稿子、一条稿子地雕琢,不尽善尽美决不罢休。《全面抗战看山西》特刊见报后,“山西日报质量评审委员会”称赞有加:“抗战特刊夺人眼球,是凝编辑部之力,为抗战70周年献上的一份报人的厚礼。”与此同时,山西日报还精心策划推出了《抗日烽火燃三晋》《唤起民众千千万》《丰碑永驻太行山》3篇重点报道。这组重点报道在采写前,主笔记者就查阅了大量史料,书面资料和电子资料大概有十几万字之多,确保史实准确无误。正是在主笔记者的辛勤努力下,这组重点报道才写得气势恢弘、史料详实、饱含激情、文采飞扬。
9月3日,我国举行了“胜利日大阅兵”。次日,本报策划推出了八个版全彩特刊,在全国省级党报中独树一帜。
再说太原城中村改造一组报道,城中村改造因为涉及千家万户的各种利益诉求而显得十分棘手,这大概也是太原市在长达11年之久才仅仅改造了3个村的主要缘由吧。
2014年10月,省委书记王儒林在太原调研考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用大量篇幅提到了“城中村”问题,并责成太原市委、市政府从“城中村”问题入手,倒查为官不为、治吏不严,甚至违法违纪问题。凡事就怕横下一条心。不到半年,太原29个村已完成整村拆除,34个村启动拆迁安置房建设,要知道这些村是5年改造173个村的计划中最难啃的硬骨头。换句话说,这半年的拆迁工作已为今后5年的改造任务漂漂亮亮地破了题。2015年7月,省委书记王儒林在太原市就“城中村”改造和城市社区养老服务规划建设情况进行调研。他指出,太原市“城中村”改造的实践证明,反腐败不仅不会影响经济发展,而且会有力促进经济发展。坚强的政治责任感和敏锐的政治判断力,使得山西日报准确把握住了省委中心工作的思路,不失时机地精心策划精心采写,连续三天在头版头条推出了“聚焦太原城中村改造”系列报道:《城中村改造的太原实践》《城中村改造说明了什么》《向太原学习什么》,从不同的侧面报道了太原市半年攻坚“拆迁难”的来龙去脉。《城中村改造说明了什么》一篇,用太原实践回答了反腐不仅不影响发展,恰恰促进了发展,只有廉洁,才能发展的道理。继而进一步提出《向太原学什么》,就是要学习太原各级干部激发出的冲天干劲,并归纳出“敢于担当、勇于作为、迎难而上、真抓实干”的太原精神,读来让人对仍在负重爬坡的太原干部群众充满期待。“山西日报质量评审委员会”点评:报纸的整体策划意识值得肯定。
在实践中山西日报人体会到,一张报纸加强策划尤为重要。好的策划,首先站位要高。不能就事论事,要站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来考虑问题。再拿《山西站在历史性的新起点上》一组报道为例来说,既要回答为什么说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更要回答站在历史新起点上以后怎么办?没有现成的答案,靠的是站在省委的高度来思考、来研判。首先,从严治党、高压反腐、净化政治生态不能松劲,而且应从不敢腐,逐步走向不能腐、不想腐,标本兼治。所以,接下来的文章是《抓住关键 深入推进“六权治本”》。光反腐行不行,山西经济断崖式下滑怎么办?再推出《攻坚克难 全力推动“六大发展”》,强调要两手抓,两不误。这样就对山西今后一段时间做什么的问题给予了明确回答。针对当下不少干部存在的“宁不干事,也不出事”的心态,又采写了《勇毅笃行 戒绝庸政懒政怠政》一篇文章。同时,针对一些干部对山西发展丧失信心,畏难情绪严重的思想,把《坚定信心 鼓起干事创业的精气神》作为收尾篇。这样一来,5篇形成一个整体思想,不仅回答了为什么说山西站在历史性的新起点上,还回答了站在新起点上干什么、怎么干的问题。篇篇相接,环环紧扣,思路清晰,逻辑性强。回头再看,2015年4月份发的这一组报道,与现在省委、省政府思路依然基本吻合。
第二,好的策划要主动作为。近段时间以来策划的重点报道,许多不是主管部门要求,而是山西日报主动审时度势、分析研判形成的。比如,新的省委常委班子治晋一年的系列报道,主管部门没有要求,山西日报通过研究觉得新的省委常委班子治晋一年了,应当把治晋思路回顾一下,让各级干部思想上更为明确、更为主动、更为自觉。所以形成了《标本兼治 净化政治生态》《三大突破 推动六大发展》《凝心聚力 促进富民强省》三篇,明确了一手抓从严治党,高压反腐,净化政治生态;一手抓通过三大突破,促进六大发展的治晋思路。
第三,好的策划要善于设置话题。有些报道之前做过,但主管部门又提出要求,或感到应该再提。这就要主动设置话题,避免跟之前的报道雷同,缺乏新意。比如说“六权治本”的报道。山西的“六权治本”是在高压反腐基础上,进一步标本兼治净化政治生态的重大举措,要把权力关进笼子里,放在阳光下。大约2015年7月间,宣传部要求进一步加大“六权治本”的报道。之前,山西日报从言论到报道,从面上到点上做过不少,怎么进一步报道,从哪突破,经过再三研究,选择“干部怎么看”“专家怎么评”“群众怎么说”来破题,深入报道“六权治本”在三晋大地的推进情况和发生的变化,及各阶层人们的认识和反应。三篇报道一气呵成,结构严谨,见报后效果不错。业内人士反映不落俗套、有新意;读者反映用身边的人来讲自己的认识和感受,可亲可信。
好报道来自责任感、好报道来自思想性、好报道来自前瞻性、好报道来自可读性、好报道来自精策划,通过重点报道来提升党报的核心竞争力,这是山西日报近一段时间重点报道的体会和感受。当然,成为一篇好的重点报道,因素是多方面的,但责任感、思想性、前瞻性、可读性、精策划是其中比较关键或核心的要素。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山西日报之所以能持续推出有影响力的重点报道,离不开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关怀,离不开省委宣传部的指导支持,离不开山西日报报业集团领导的高度重视,离不开编委会的亲自指挥,离不开编采人员的齐心协力。但不得不承认,山西日报的重点报道中还有这样那样的不足和缺憾,甚至有做得不到位的地方,一些报道还能做得更好、一些报道的思想可以更高更深、一些报道还可以更精炼等等,这都是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提高的地方。
今后,山西日报将继续坚持“导向为魂、内容为王、读者为天”的理念,以打造更有分量、更有思想、更有深度的重点报道为抓手,积极引导舆论、引领思想,牢牢把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主动抢占舆论引导的制高点。□
(责任编辑:耿建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