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伴随运动障碍的临床研究
2016-09-18广西钦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广西钦州535000
冯 珊(广西钦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广西 钦州 535000)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伴随运动障碍的临床研究
冯 珊
(广西钦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广西 钦州 535000)
目的 探讨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伴随运动障碍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4年3月~2015年9月我院收治的脑梗死伴随运动障碍患者164例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的FMA评分、BI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6、hs-CRP、血小板聚集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伴随运动障碍的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脑梗死;中西医;运动障碍
脑梗死是一种高发于55岁老年人且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死率、高致残率等特点的脑血管疾病,在所有脑卒中患者中约占70%。患者可表现出头晕、意识障碍等肢体功能障碍症状,其严重程度随着梗死所在位置和面积的不同而不同,如何减少死亡和恢复患者肢体功能逐渐成为刻不容缓的一项课题[1]。本文选取我院接治的脑梗死伴随运动障碍患者82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3月~2015年9月我院收治的脑梗死伴随运动障碍患者164例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82例。治疗组男45例,女37例;年龄51~77岁,平均年龄(64.52±8.06)岁。对照组男48例,女34例;年龄53~81岁,平均(65.91±7.44)岁。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两组均给予吸氧、监测心电、减压控糖、降脂、应用抗生素、食用高纤维素、低脂、低盐食物等措施。对照组静滴疏血通,2 mL×10支/盒(牡丹江友搏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20010100),取10 mL加至250 mL生理盐水中静滴;静滴奥扎格雷,40 mg×2支/盒(湖南科伦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4094),取40 mg加至500 mL生理盐水中静滴,2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再应用中药,成分为:甘草3 g、丹参、川芎、红花、桃仁各10 g,瓜蒌、地龙各15 g,牛膝、钩藤各20 g,黄芪30 g,1剂/d,温水煎服,2次/d。两组均进行康复功能训练,内容包括摆放健肢位、体位转移、坐位平衡、上下楼梯、日常生活能力等。治疗14天后,比较两组疗效。
1.3观察指标
分别应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和Barthel(BI)指数评分评估两组治疗前后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白细胞介素-6(IL-6)和血浆hs-CRP含量以及血小板聚集率等生化指标的变化。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治疗前后的FMA评分、BI评分比较
治疗后,两组的FMA评分、BI评分均明显增加,但治疗后治疗组的FMA评分、BI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的FMA评分、BI评分比较(±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的FMA评分、BI评分比较(±s)
组别 n FMA(分) BI(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82 58.42±11.59 87.33±17.94 26.07±6.25 58.44±10.63对照组 82 59.03±12.16 68.51±15.62 27.14±7.93 42.19±9.77 t 0.3288 7.1645 0.9596 10.192 P >0.05 <0.05 >0.05 <0.05
2.2两组治疗前后的生化指标比较
治疗后,两组的IL-6含量、hs-CRP含量、血小板聚集率均明显下降,且治疗后治疗组的IL-6、hs-CRP、血小板聚集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的生化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的生化指标比较(±s)
组别 n IL-6(ng/L) hs-CRP(mg/L) 血小板聚集率(%)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82 128.46±25.33 101.47±21.55 11.96±4.18 3.81±1.94 60.45±10.32 42.03±6.96对照组 82 130.15±28.62 112.53±24.87 10.74±5.59 6.95±2.48 59.75±9.44 51.33±8.52 t 0.4004 3.0616 1.5825 9.0305 0.4532 7.6549 P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3 讨 论
脑梗死的诱因包括高脂血症、超重、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病等,西医认为其病理基础为脑动脉发生病变,致使局部缺乏血供而使组织缺氧、缺血而坏死,附近脑组织出现水肿,于中心形成坏死区,其附近出现缺血半暗带,最终发生瀑布连锁反应而表现出相关症状,故治疗关键在于挽救缺血半暗带,抑制瀑布连锁反应,保护脑组织[2]。常用的治疗措施为溶栓、降纤、抗凝、抑制血小板聚集等,并联合血管舒张、神经保护、应用中医中药等[3]。本研究应用的疏血通可活络通经,祛瘀活血,疏通血管,恢复部分血流等[4];奥扎格雷可抑制PGH2转变为TXA2,促使源自血小板的PGH2向内皮细胞传递,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还可提高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活性,减少血浆Ⅷ因子相关抗原、IL-6等含量[5]。
脑梗死在中医学上属于“中经络”“中风”之范畴,认为病机为气血两虚,肾、肝、心阴阳失调,饱食饮酒、恼怒愁思,致使气血运行不畅,于脑络处滞留,筋脉缺乏濡养,阴亏血虚,肝火过盛,热极生风,血随气逆而上冲,挟火挟痰,肝气横逆于经隧,致使清窍受蒙而至脑脉痹阻而发病,表现出湿、痰、火、风等症候[6]。本研究即探讨分析了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伴随运动障碍的疗效。本研究中药方中的瓜蒌可宽胸散结、化痰清热,还可降血脂、抗缺氧、舒张冠状动脉等;钩藤可定惊息风、平肝清热;丹参、川芎、红花可止痛通经、祛瘀活血;牛膝可通脉祛瘀;黄芪可增加心肌血供,扩张冠状动脉,增强机体免疫力;地龙可抗惊厥、消热、降压、去痛、利尿等。诸药合用可发挥开窍化痰、通络祛痰、活血益气之功效,以消除脑缺血症状。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治疗组的FMA评分、BI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IL-6、hs-CRP、血小板聚集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可有效治疗脑梗死伴随运动障碍,可快速改善症状和提高运动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张松兰,王志胜,高承峰.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4,6(26):121-122.
[2]李海军.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后记忆障碍的疗效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25(10):2202-2203.
[3]张建英.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3,17(20):2585-2586.
[4]李雪源.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临床研究[J].中医学报,2013,28(10):1553-1555.
[5]孙世平,梁永富.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150例临床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11(14):1933-1934,1937.
[6]宋大桥,曹校校,俞小芬,等.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20):280-282.
本文编辑:刘帅帅
R743.33
B
ISSN.2095-6681.2016.09.17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