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农机合作社的转型变革
——记甘肃省玉门市铁麦客联合收割机农民专业合作社
2016-09-16刘华彬
■ 文 / 本刊记者 刘华彬
一个农机合作社的转型变革
——记甘肃省玉门市铁麦客联合收割机农民专业合作社
■ 文 / 本刊记者 刘华彬
甘肃省玉门市铁麦客联合收割机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个名字透着一股“霸气”。合作社理事长李长智说:“在酒泉地区,我们是做得最好的农机合作社。”但是,话锋一转,“合作社面临很多变化和困难,一直在转型变革”。
跨区作业——昔日辉煌成今日黄花
合作社的前身是农机协会,创办于2003年。当时,全县的小麦收割机不少,有近120台,都是个人购买的,而当地根本用不了这么多,于是由当地农机局牵头,成立了农机协会,重点是发展跨区作业。每年农机局和协会派出专门人员,带领农机手出去跨区作业。跨区区域包括山东、河南、河北、四川、山西、陕西等省以及甘肃省玉门市外的其他地区,每年4月15日出发,从四川省开始,从西向东转一圈历时三个多月,回去后正好赶上当地小麦成熟。
2007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实施后,协会2008年就变更登记为合作社。之所以转型合作社,一是可以更好地开展各项工作,二来可以理清与政府部门的关系,三是便于承接项目。当时政府有一个保护性耕作项目,就是小麦收完以后不耕地,到第二年春天连镟带播种一起实施。合作社申请到了该项目,依托项目的支持,建起了办公用房、车库、场坝等。合作社给农户提供保护性耕作,一亩地收费50元(政府给农户补贴15元),利润挺可观。
合作社成立后,接续组织跨区作业,服务内容增加了包括维修等方方面面,农机手只需专心作业即可。但市场形势开始变化,山东、河南当地的农机越来越多,跨区作业量逐渐减少,挣的钱也少了。
到了2012年,跨区作业越来越不好做,愿意出去的农机手也越来越少。一个原因是“三高”:运费高、油价高、聘用机手工价高。再次有些农机手的机械不够先进,如果出去作业,一趟下来可能还要赔钱。2016年,合作社总共领了100多张跨区作业证,一台车子一张作业证,结果只领走了不到50张。跨区作业的机子少了,合作社也不再派人跟着出去,因为派人就得发工资,收取的管理费根本不够。
农业机械——金戈铁马转眼变废铁
合作社所在的河西地区,以前也是种小麦、玉米,但是这几年调整种植结构,开始改种葵花、孜然、茴香、枸杞等。比如枸杞,种上之后不用耕地,一种就是10来年。这样一来,合作社原来的拖拉机等机械就用不上了,卖也值不了多少钱,跟废铁差不多,都放在机库里了。
为了寻求新的收入,2012年合作社成立了一家农机销售公司,涉足农机销售业务。目前有两个人做农机销售,2015年销售额接近360万元,实现利润50多万元。还设立了一个农机维修4S店,在提供农机售后服务的同时提供维修服务。“农机销售公司的效益还可以,如果不成立农机公司,合作社就办不下去了。”李长智说。
合作社机收现场
既然种植结构变了,就得购买相应的机械。从2013年开始,合作社决定购买新机械,有9个成员出资,其中李长智出了30多万元,总共融了300万元,还有11位成员用机械入股。2013年花40多万元买了一台割草机,用于割茴香、苜蓿。2015年买了3台青贮机和3台打包机,每台青贮机50多万元,加上其他机械,总共花了200多万元。当前玉门市正大力发展畜牧业,为支持合作社购买青贮机,配套奖励了合作社80万元。2016年合作社计划购买一台专门收葵花的机器,价格100多万元,还准备购买枸杞采摘机,这些机器目前在当地还是空白。
新的机器带来了显著效益,但也有隐忧。2015年购买的青贮机,除了本市作业,还到敦煌、瓜州、酒泉等地作业,一亩地收费200元,当年就挣了近20万元。但是,随着新机械的增多,效益肯定会下降,比如割草机,这几年就逐渐多起来了。对此,李长智说:“新机器还得买,你不买,就没法发展。”
另外,家庭农场的兴起改变了农机作业市场格局。河西地区是水浇田,这几年通过流转土地,500亩以上的家庭农场相当多。家庭农场开始自己买农机,因为买农机国家有补贴,省上还有累加补贴。比如买一台30多万元的拖拉机,国家补贴10万元,省上补贴10万元,自己只花1/3的钱。一些家庭农场联合起来共享机械,你买一台拖拉机,我买一台收割机,由于他们算账时把买农机的钱省略了,只算人工和油钱,结果合作社没了优势。
土地流转——想转没有钱,转了也不知道种啥好
鉴于农机作业市场面临的困境,合作社打算流转土地自己经营,以充分发挥农机优势,但又面临两大困难。一是合作社没有那么多钱,又贷不了款。目前当地土地流转费一般都是600元/亩—800元/亩,流转1000亩地,光流转费就要60万到80万元。“家庭农场能贷到款,企业能贷到款,合作社却贷不了款。”李长智对此忿忿不平。二是种什么的问题。当地家庭农场多种植枸杞、茴香、孜然等,效益不错。2015年,当地枸杞一亩地毛收入达到1万元,纯收入约5000元。但是,这些品种需要大量的人工,家庭农场靠自己家人就可以了,合作社却做不到。
“我们不像东北地区,一个农机合作社流转上万亩地,就种小麦、玉米。我们不行,如果种小麦、玉米,肯定赔钱。但流转土地这个路子必须走,初步打算种苜蓿,不需要多少人力,机械也能用上。”李长智说。
合作社出征跨区作业
转型发展——路漫漫其修远兮
几年下来,因为要不断投入发展,合作社的效益不太理想。但据李长智透露,他们合作社还算搞得好的,当地不少农机合作社基本上瘫痪了。
这些年,李长智去过不少地方,看过不少优秀合作社,他认为自己合作社有两大差距:一是没有抓住土地流转这个机遇。土地流转刚开始的时候,价格很低,当时合作社还抱着靠农机服务吃饭的想法,没有积极介入。这两年土地流转火爆,一些大公司把土地价格抬上去了,错失了进入良机。二是当地政策扶持力度还不够。李长智说,北京的一些农机合作社,实力很强,购买的青贮机都是两三百万元一台的先进机械,政府给予了很大的扶持,相比之下,自己的合作社得到的扶持就小得多。
“我们面临的问题很多,最大的问题就是贷不到款。”李长智说,2015年他专门跑了农业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信社,还有甘肃银行,都说合作社的机械是动产,不能抵押,最后还是合作社几位成员个人贷的款,“政府应该拿出一部分扶持资金或者成立一个担保公司,帮助我们贷款。我们有了钱以后,就有了办法”。
栏目编辑:刘华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