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中国与苏联鲜为人知的历史事件(连载十四)珍宝岛自卫反击战

2016-09-16舒梓

文存阅刊 2016年4期
关键词:珍宝岛苏军大使馆

舒梓

新中国与苏联鲜为人知的历史事件(连载十四)珍宝岛自卫反击战

舒梓

我军在珍宝岛自卫反击作战中缴获的苏军坦克

1964年10月,列昂尼德·勃列日涅夫取代赫鲁晓夫成为苏共第一书记。由于勃列日涅夫在国际问题上推行的是一条霸权主义路线,所以中苏两国关系很快就进入了全面对抗阶段。其中以下一些政治事件成为加速这种对抗的催化剂。

1965年3月4日,为抗议美国对越南北方的轰炸,近千名越南留学生在美国驻苏联大使馆外举行抗议活动。一些中国留学生也加入到抗议队伍中,声援越南同学。愤怒的学生向美国大使馆投掷墨水瓶和颜料,打碎了大使馆玻璃,损坏了一些设施。苏联政府出动军警保护美国使馆、驱赶学生,在冲突中,各方都有人受伤。

两天后,北京大学部分师生在苏联驻中国大使馆外集会,抗议苏联军警在莫斯科的暴行,这是中苏建交以来第一次在对方使馆外举行抗议活动。

1966年8月,中共召开八届十一中全会,会议开始将美帝、苏修相提并论。这时,“文化大革命”已经开始,在中央对中苏关系这种定位的影响下,北京的红卫兵将苏联驻中国大使馆当成了反修斗争的主战场,铺天盖地涌向这里,“打倒美帝!打倒苏修!”的口号声终日不绝,就连苏联大使馆所在街道都被刻意改成了“反修路”。

1967年1月25日,中国在法国、芬兰的留学生应召回国参加“文化大革命”,在途经莫斯科,前往红场拜谒列宁墓时,与苏联警察发生了冲突。事后,中国外交部在声明中说:当天,中国六十九名留学生,怀着对革命导师无比崇敬的心情,秩序井然地走向列宁墓敬献花圈。在他们朗读《毛主席语录》时,苏联政府出动预先埋伏在附近的军警和便衣特务二三百人,围攻毒打他们,打伤了三十余人,其中重伤四人,有生命危险的一人。声明将“苏联修正主义统治集团”比作德日意法西斯和沙皇,而且相信苏联人民总有一天要“起来造修正主义者的反”。

苏联方面说:当天,由中国大使馆官员带领的中国留学生在列宁墓前列队念《毛主席语录》,此刻在他们身后有七八百名苏联人站在冰天雪地中等候。当一名警察让他们不要堵塞道路时,中国学生开始“歇斯底里”地叫喊起来,其中一个人朝一名妇女的面部打去。接着,其他人开始殴打旁观者,直到队伍中的人们手臂挽着手臂,形成了一堵墙,把中国人推回公共汽车,事件才算停止。1月28日,苏联为此事举行记者招待会,称当时整个红场不超过十名警察,列宁墓前只有两三名。闹事的中国人里也无人受伤。

针对苏联方面的说法,中国驻苏大使馆在宣传橱窗里展出了中国学生被打的照片。2月2日,苏联方面强行清除了这个展览。中国方面称在清除展览过程中,有一百六十多名暴徒闯进中国大使馆,又打伤中国工作人员三十多名。

在苏联对中国大使馆进行袭击的同时,苏联驻北京大使馆也遭到中国红卫兵围攻。从中国学生在莫斯科挨打的消息传到北京那一刻起,数以万计的红卫兵就将苏联大使馆围了个水泄不通。宣传车上的高音喇叭不断呼喊反修口号,勃列日涅夫和柯西金的画像被吊在树上焚烧,各种颜色的反修标语甚至贴到了大使馆楼房的窗户上。来自苏联方面的消息写道:“2 月2日苏联外交官员在外出执行公务时被红卫兵围困在车里长达十六个小时。”

同样是来自苏联的消息说,2月4日至6日,苏联大使馆工作人员家属分三批从北京撤离,路上他们遭到人格侮辱,并且被耽搁六个小时才允许登机。

1967年2月6日,中国外交部通知苏联大使馆,禁止苏联使馆官员离开大院,否则,其安全无法保障。这种警告一直持续到2月12日才解除。此间,苏联大使馆一直处在红卫兵包围之中。

2月6日至9日,苏联各地也爆发了不同规模的反华示威,其中莫斯科的示威者冲进中国大使馆,捣毁了大使馆的部分设施。

1967年3月11日,中国外交部发表声明,宣布苏联使馆二等秘书那达申和叶达诺夫为“不受欢迎的人”,限期离境,理由是他们解雇了在苏联大使馆工作的中国工人。外交部的声明说,在苏联驻华使馆的工作人员为抗议苏联政府的反华罪行,举行罢工,完全是正义的、革命的行动,好得很!而苏联方面悍然拒绝他们复工,并且片面决定“解雇”,这是对中国法律的极端蔑视。

同一天,中国外交部还向苏联递交了一个照会,照会说,苏联当局于1967年3月6日在苏联纳乌什基车站,强行扣留陈列在中国国际列车上的毛主席著作并野蛮殴打中国乘务人员,制造了新的反华挑衅事件。中国政府严正要求苏联政府必须向中国方面赔礼道歉,严惩肇事凶手,并保证今后不再发生类似事件。

苏联方面不仅没有向中国赔礼道歉,反而在3月18日对应性地驱逐了中国驻苏联大使馆一秘、三秘各一人,借口是他们组织了反苏活动。

1967年8月10日,苏联货轮“斯维尔斯克号”停靠在大连港,该船的二副伊万诺夫在岸上主动向中国海关人员索要毛主席像章后,竟然将像章扔进大海。愤怒的红卫兵冲上货轮,张贴反修标语,扣留了轮船。13日,中国外交部照会苏联政府,强烈抗议“斯维尔斯克号”船员侮辱中国人民伟大领袖,同时决定将船长柯尔诺夫和扔像章的伊万诺夫驱逐出境,将货轮武装押送出中国领海。

“斯维尔斯克号”事件导致苏联驻中国大使馆又一次遭到围攻,苏联方面说中国红卫兵在大使馆院内打伤了使馆工作人员,还烧毁了一辆汽车。

1968年8月20日夜,苏联突然武装占领捷克斯洛伐克。23日,中国对苏联这一行径进行了强烈谴责。《人民日报》还发表了《苏联现代修正主义的总破产》、《刺刀下的交易》等文章,对苏联领导人猛烈抨击。

伴随这些事件,两国关系逐渐进入敌对状态。与此同时,边境上的摩擦和纠纷也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后果越来越严重,最后终于爆发了两个社会主义大国间的武装冲突。

中苏边界问题的来龙去脉

苏联解体前,中苏两国共有七千三百六十四公里陆地边界。但几百年前,俄国还是纯粹的欧洲国家,与中国并不接壤。从十六世纪开始,它越过乌拉尔山开始向远东扩张,到十七世纪下半叶才与中国有了边界,进而产生了边界问题。

1689年9月7日(康熙二十八年七月二十四日),中俄两国签订《尼布楚条约》,该条约规定的中段边界大至是后来苏蒙边界的走向。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而俄国却成了一个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国家。此间,沙俄与西方帝国主义国家相互勾结,开始对中国领土巧取豪夺。1858年春,穆拉维约夫率领两万余人,乘坚船架利炮抵达瑷珲,对中国开始公开侵略。时任黑龙江将军的奕山屈服于俄国的武力威胁,未经皇帝授权,便与俄方签订了《中俄瑷珲条约》,使沙俄强占了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该条约还将乌苏里江以东四十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划为中俄共管区。

因该条约使中国主权和领土蒙受了重大损失,所以清政府很长时间都未予承认。

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攻进北京,清王朝岌岌可危。奉命谈判求和的恭亲王奕訢乞请俄国从中斡旋,俄公使伊格那季耶夫乘机要挟,向中国提出领土要求。11月14日奕訢与之签订《中俄北京条约》,不仅承认了《中俄瑷珲条约》的条款,还将该条约中所谓共管的乌苏里江以东四十多万平方公里土地也划给了沙俄。

1864年10月7日,沙俄又在中国西北边疆采用武装入侵和煽动当地少数民族制造暴乱等手段,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从中国又掳去了吉尔吉斯草原东部、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包括中国内湖斋桑淖尔湖、特穆尔图淖尔湖在内的共四十四万平方公里领土。

至此,仅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沙俄就侵占了中国约一百五十万平方公里土地,面积相当于三个法国。

1921年蒙古宣布独立,在1945年8月14日国民党政府与苏联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附件中,承认了蒙古独立的事实。这样,中苏边境就被蒙古从中隔开,分为东西两段,其中东段四千二百八十公里,西段三千零八十四公里。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初,因两国关系融洽,边界问题就没有提到日程上来。1959年以后,不断发生的边境摩擦,让中国领导人意识到边界问题已亟待解决,于是分别在1960年8月22日和1960年9月21日两次向苏方发出呼吁,建议通过谈判解决边境争端。

需要说明的是,中国方面这时进行边界谈判的基调,并未涉及上述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领土,而是要求苏联归还在此之外、又蚕食和侵吞中国的大约三点五万平方公里土地。这些地方零散分布在整个中苏边境线上,西段有十九块,东段主要是黑龙江、乌苏里江中的六百多个岛屿,包括位于两江交汇处、面积约为三百六十多平方公里的抚远三角洲(黑瞎子岛)。

1960年10月,苏联对中国关于举行边界谈判的建议做了答复,但苏方在复照中称:中苏边界并无问题,如果中国执意要谈,苏联也不反对。苏联方面的态度,使两国边界谈判一拖再拖。

1963年4月,中国再次照会苏联,重申举行边界谈判的建议,但直到1964年2月23日,才在北京举行首轮谈判。在谈判中中方指出:虽然当年中国清政府与俄国沙皇政府签订的条约是不平等的,但中方仍愿以这些条约为基础进行谈判,以期全面解决边界问题。

苏联代表不承认中俄之间过去的条约是不平等的,同时还拒绝归还在这些条约之外又侵占中国的土地,他们认为对这部分领土的争议,主要是对边界走向有不同理解。在谈到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中岛屿的归属时,苏方拿出一张《中俄北京条约》附图,图上一条表明国界的红线确实靠近中国江岸。苏方以此为据,认为国界应在中国江岸。这就是说,不仅江中的岛屿,就连黑龙江和乌苏里江都应属于苏联。中方驳斥了苏方的所谓证据,指出这张地图比例尺为百万分之一,按这个比例,图上一毫米宽的红线就代表一公里,比上游一些地方的江面还宽,所以红线不可能代表国界位置,而只是一种示意。另外,由于一百多年前签约时测绘技术有限,地图本身也非常粗糙,很多“有争议”的岛屿根本没反映出来。中方认为,双方的国界应按国际惯例,以主航道分界。中方还拿出了《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的勘界原文,上面清楚地写着“两国以乌苏里及松阿察二河作为交界。其河东之地,属俄罗斯;二河西属中国。”这就意味着两国应以江面为界,而以主航道划界最为合理。

在双方争执不下的情况下,当时还执政的赫鲁晓夫提出一个不分是非的岛屿交换法,即“这里加上一块地方,那里减去一块地方。对于有争议地区,就干脆将其一分为二。”

苏方的建议近似于殖民主义者瓜分殖民地,必将给以后带来更大隐患。所以,中方没有就这一建议进行更深入探讨。

边界谈判的无果而终,预示着另一种可能的发生,于是,勃列日涅夫执政后,马上就将四十个师的兵力调到中蒙边界。与此同时,中国也逐渐将防御重心从东南沿海转移到东北边疆。从1965年起,中国在距苏联和蒙古边界二三百公里的“二线”,驻扎了近六十个师的武装力量,对一线的边防部队也作了适当调整补充,准备“随时痛击敢于来犯之敌”。

中苏两国向边境大量增兵,必然造成边境冲突的升级,其中东段的乌苏里江上又成了事件多发区。在双方有争议的一些岛上,中国边民和苏联武装人员逐渐由口头争吵发展到相互推搡、殴打,随后又升级为以棍棒互相驱赶。在这个过程中,因我方有严明的纪律约束,所以受伤者的人数总体上多于对方。

1968年1月5日,在中国黑龙江省饶河县的七里沁岛附近,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中国边民像往常一样,正在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国一侧凿冰捕鱼,突然从对岸苏军哨所冲出来两辆装甲车和六辆军用卡车,装甲车直接冲向捕鱼的人群,冲向掏出毛主席语录本高声朗读“下定决心,不怕牺牲……”的几个年轻人,致四名中国渔民当场死亡。

七里沁岛事件迫使中国改变了边界冲突的应对政策,很快,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和沈阳军区就成立了虎(林)饶(河)前指,从全军区选拔了一批心红胆壮,又善于拼杀格斗的官兵,组成了一个精干的小分队,准备对付苏军的入侵和挑衅。

珍宝岛自卫反击战纪实

因中苏边界武装冲突闻名于世的珍宝岛(俄称达曼斯基岛),位于中国黑龙江省虎林县境内、乌苏里江主航道的中国一侧,面积仅为零点七四平方公里,因形状酷似中国的金元宝而得名。该岛北端本来与中国陆地相连,因江水冲刷,1915年才成为岛屿,但至今每到枯水期仍然与中国江岸连在一起。小岛与江东岸的苏联相距四百多米,即使是按1964年两国边界谈判时苏方提出的“以红线划界”,也应属于中国。但在1967和1968两年里,苏军曾十六次登上该岛,殴打中国边民,阻拦中国边防军巡逻,致使中方军民多人受伤。

1968年乌苏里江封冻后,珍宝岛上的斗争激烈起来。从12月27日起,苏联边防军频频出动装甲车、卡车,载着荷枪实弹的武装人员上岛,拦截中国巡逻队,而且又像前两年一样,用棍棒殴打中国边防战士。仅1969年1月23日一天,中方就有二十八人被打伤,还被抢走了一些武器。

进入2月,虎饶前指将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三三师侦察连调上珍宝岛,这些精于摸爬滚打的侦察兵终于让苏军领教了“中国功夫”的厉害。从2月6日至25日,中苏之间又在珍宝岛上发生了五起冲突,双方互有胜负,但2月7日,苏军情急之下对中国巡逻队连开六枪,虽未造成人员伤亡,却打响了边境冲突的第一枪。

乘坐装甲车,手持棍棒的苏联边防军。

我边防军战士与入侵的苏军进行搏斗

战斗胜利后的我边防军战士

1969年3月2日,珍宝岛战斗终于爆发了。这天早八时四十分,公安边防站照例派出两个巡逻队登岛巡逻,由边防站长孙玉国带领的第一队刚上岛,就被对岸的苏军发现了,十分钟后,苏军由下米海洛夫卡和库列比亚克依内两个边防哨所派出七十多人,分乘两辆装甲车、一辆敞篷卡车、一辆指挥车,快速向珍宝岛驶来。上岛后的苏军兵分两路,对孙玉国带领的巡逻队形成合围态势。这时孙玉国发现苏军的情况与往日不同。在最近几年连续发生的冲突中,上岛的苏军都是大背着枪,不戴钢盔,手中拿着大木棒,而今天他们却将钢盔戴在头上,用手端着枪,手指还扣在扳机上,完全是一副临战的架势。孙玉国低声向战友发出警告,让大家做好战斗准备。在双方相距三十米的地方,孙玉国停下脚步开始向对方喊话、提出抗议,要求苏军立即撤出中国领土。就在这时,第二巡逻队从另一个方向穿插过来,对一部分苏军形成了反包围,苏军发觉中方早有准备,便于九时十七分打响了此役的第一枪。

苏军开枪时,中国边防军的队形尚未展开,心理准备也不充分,所以当场就有六人伤亡。幸亏第二巡逻队及时投入战斗,班长周登国射出的头一排子弹就打倒了七个敌人。随后,双方开始抢占有利地形展开激战。此刻,隐蔽在中国江岸的部队迅速登岛增援,岸上的炮火也压住了苏军装甲车的火力。很快,没有受伤的敌人就乘装甲车逃回对岸,珍宝岛首战于十时三十分结束。

在3月2日的战斗中,中方共投入两个步兵连、四个侦察排、一个无后坐力炮排、一个重机枪排的兵力。共毙伤敌六十余人,炸毁敌装甲车、指挥车、军用卡车各一辆。我方牺牲十七人,伤三十五人、失踪一人。

3月2日的珍宝岛事件发生后,双方都没有采取克制态度。岛上的战斗刚结束几个小时,两国大使馆就同时收到了对方措辞强硬的抗议照会。第二天,苏联驻北京大使馆外出现了声势浩大的群众示威队伍,人们高举“吊死柯西金!”“油炸勃列日涅夫!”“向新沙皇讨还血债!”等标语,声援战斗在祖国北疆的将士。这种活动很快就蔓延到全国,几天之内,全国共有两亿六千多万人次走上街头,抗议苏军入侵珍宝岛。

苏联方面的抗议活动同样始于3月3日,这天,苏联远东城市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和哈巴罗夫斯克(伯力)首先出现了群众游行队伍。3月7日,莫斯科有五万多人在中国驻苏联大使馆外举行抗议活动。抗议者向中国大使馆投掷了大量石头、冰块、墨水瓶和颜料炸弹,砸坏了使馆许多窗户。8日,莫斯科的抗议活动增加到十万人,而且对列宁格勒等主要城市产生了影响。

在两国这种情绪的推动下,一场更大规模的战斗于1969年3月15日又在珍宝岛上发生了。

15日凌晨三时许,三十多名苏军悄悄登上珍宝岛,准备在当天早上打中国巡逻队一个措手不及。不料在他们登岛前,中方已经在距他们不到一百米的地方,埋伏下一支与他们人数相仿的小分队。

上午八时,边防站长孙玉国和解放军七十三师二一七团一营营长冷鹏飞,各带一支队伍上岛巡逻。因孙玉国打算带队绕开对方伏击区,苏军怕失去战机便抢先开火。这时,我潜伏分队和两支巡逻队同时出击,基本全歼了这股在冰天雪地里趴了四五个小时的敌人。

九时四十六分,苏军出动三架飞机向珍宝岛俯冲侦察,随即又出动六辆坦克、五辆装甲车向岛上扑来,其中四辆坦克迂回到珍宝岛南侧,企图包抄我岛上部队。此刻,中方岸上的无后坐力炮和反坦克武器开始集中火力攻击敌人坦克,并且将其中一辆赶进雷区,炸断了履带。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激战,苏军的进攻被打退。

在两次短兵相接失利后,苏军投入了更大的赌注。十二时五十分,苏军以岸上的大口径火炮、坦克炮轰击珍宝岛及中国江岸目标,炮击长达两个小时。沿江十公里、纵深七公里内的许多建筑都被炮弹击中。下午十五时十三分,苏军出动十辆坦克、十四辆装甲车和一百多名步兵再次入侵珍宝岛。岛上的中国部队以敢于刺刀见红的精神将敌人放至几十米、甚至十几米的距离才开火,有效杀伤并打退了苏军一次次进攻。十五时三十分,中国江岸的炮兵开始轰击苏军岸上的指挥所和企图增援之敌,击毙了苏方前线指挥官边防总队长列昂诺夫上校和另一名中校。十七时左右,天色已晚,苏军放弃攻岛,结束了全天的战斗。

3月15日的珍宝岛自卫反击战,是中苏两国边境冲突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全天苏军共出动坦克、装甲车五十辆,向中国领土发射了一万多发炮弹。在战斗中,中方共击毁对方坦克两辆、装甲车七辆、毙伤敌一百四十多人。中国方面也有二十七人负伤、十二人阵亡。

3月17日,苏军出动五辆坦克和七十多名步兵,在炮火掩护下上岛布雷,企图阻止中国边防军以后的巡逻,同时企图拖走在15日战斗中被炸断履带的T-62型坦克,但在中国江岸炮火的打击下未能如愿。

几天以后,苏军一支由六人组成的小分队在夜幕掩护下偷偷爬上中国江岸,他们将一百多公斤TNT炸药塞进坦克驾驶舱,但尚未引爆就听到我哨兵的枪声,匆忙逃回了东岸。

恼羞成怒的苏军第二天用猛烈炮火向这辆坦克轰击了半小时,致使冰面被炸裂,坦克沉入江中。

1969年4月末,在海军的配合下,黑龙江省有关部门和当地民兵终于“冒着敌人的炮火”,将这辆坦克拖上岸来。

5月初,苏联克格勃得知这辆坦克即将被运往中国内地的消息,为防止中国得到这辆具有高科技含量的坦克,他们又派遣特工进入中国,准备在运输途中将其炸毁而未果。

此后,被我军缴获的这辆坦克摆放在北京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不仅成了新沙皇侵华的铁证,而且坦克的大功率发动机、滑膛炮、红外夜视器、射击双向稳定器等零部件,都被中国科研单位逐一破解,应用在我国69型坦克上。

珍宝岛自卫反击战是为保卫领土、维护主权、惩罚侵略者进行的。在反击战中,我军先后有七十一人阵亡,其中被中央军委授予“踏遍雷区无所惧”的孙征民;“粉身碎骨志不移”的杨林;“一生交给党安排”的陈绍光;“洒热血、捍江山”的王庆容;“生命不息,冲锋不止”的于庆阳等五位“战斗英雄”和其他六十三位烈士共六十八人,被安葬在宝清县珍宝岛革命烈士陵园。

下期预告:

珍宝岛武装冲突发生后,毛泽东告诫全党全军“要准备打仗”,而且“要准备大打、早打、打常规战、打核大战”。与此同时,苏联也开始大规模调兵遣将,仅用三个月就将一百多万人马部署到中苏、中蒙边境。

中苏两国剑拔弩张的对峙一直持续了二十年,为应对随时可能发生的战争,中国不得不把战备从突击性任务变成基本国策,这严重影响了正常经济建设和生活。苏联方面因此付出的代价更为惨痛。

请看下期:《大兵压境二十年》

猜你喜欢

珍宝岛苏军大使馆
边陲宝岛米 香飘进万家
When is the festival?
Fancy a curry?Millions do!
Writing skills praclice:A postcard from Scotland
Myths and legends-Polynesia
愿洒热血在疆场——记珍宝岛自卫反击战战斗英雄陈绍光
勇闯珍宝岛
五十年代学习和借鉴苏军的回顾与思考
朝鲜战场遇苏军
三十年代苏军的现代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