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用社改革绩效评估*
——来自陕西省8市86个区县的调查
2016-09-15朱承亮
朱承亮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北京 100732)
农村信用社改革绩效评估*
——来自陕西省8市86个区县的调查
朱承亮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北京100732)
基于陕西省8市86个区县农村信用社样本,采用考虑松弛变量的SBM模型和Malmquist生产率指数,从静态效率和动态生产率视角评估2003年实施的央行资金支持、地方政府主导的新一轮农村信用社改革绩效。从静态效率视角看,除受2003年当年改革红利影响,农村信用社SBM效率有一定程度提升外,此轮改革并未提高农村信用社效率,其SBM效率下滑。从动态生产率视角看,除技术进步指标在改革后出现较大幅度增长外,此轮改革未提高农村信用社全要素生产率,其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研究表明,农村信用社技术效率和纯技术效率的持续恶化是导致陕西省农村信用社此次改革绩效差强人意的主要原因。因此,提出加强内部治理、提高管理水平、适当扩大规模、加大政策扶持等对策建议。
农村信用社;改革绩效;SBM效率;全要素生产率
一、引 言
2003年6月国务院下发的《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国发[2003]15号),标志央行资金支持、地方政府主导的新一轮农村信用社改革正式启动。作为中国金融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市场的主要正规金融机构,评估其改革绩效对提高下一轮深入农村信用社改革绩效、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和完善农村金融服务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农村金融市场绩效国外学者已广泛关注。Guinnane(1997)通过跟踪德国19世纪信用社经营情况,发现经营较成功的信用社均能有效利用优质信息并以低成本满足客户借贷需求。Shah(2007)分析印度马哈拉施特拉地区信用社和合作银行的流动性比率、利润率、融资杠杆率、收益率等财务指标,运用收支平衡法和比率法研究当地信用社和合作银行效率,认为1980~2002年间马哈拉施特拉地区信用社在金融机构扩张和客户增长方面发展缓慢,且随其贷款快速增长,未偿还贷款余额迅猛增长。Martinezsoto等(2012)分析财政资源和国民正规教育对1900~1936年西班牙农村信用社发展的影响,发现男性文盲率对农村信用社信贷活动有负向影响;在最富有省份,农村信用社更易得到财政资助,特别是西班牙银行机构的资助。Fu(2013)探讨信息化对印度农村信用社绩效的影响,发现营业网点采用计算机技术有助于提高农村信用社效率。
针对中国农村信用社改革绩效问题,国内外学者展开一系列研究,现有文献可分为两类。
一是关于农村信用社改革绩效的定性研究。Xie(2003)梳理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农村信用社经历的重大改革,分析农村信用社面临的关键问题,如产权结构、公司治理和历史包袱等,探讨农村信用社下一步改革的政策选择,认为应进一步理清农村信用社股权结构,提高农村信用社公司治理水平,使农村信用社改革模式多样化,重视省级政府的作用。谢平等(2006)在第一批试点的49个县(市)信用联社和第二批试点的23个县(市)信用联社问卷调查基础上,定性分析农村信用社改革绩效。宋磊等(2007)在实地调查基础上定性分析山东省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绩效,认为应进一步强化其内部机制建设。Ong(2009)探讨中国农村信用社制度设计问题,认为应重新评估地方政府在农村信用社发展中的作用。
二是关于农村信用社改革绩效的定量研究。Dong等(2006)用bootstrapping方法计算比较1991~1995年中国29个省(区、市)农村信用社的技术效率及其分解的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情况,发现8个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省份农村信用社均达到相同技术前沿。王俊芹等(2010)采用DEA方法分析2004~2006年河北省农村信用社改革绩效及其影响因素,认为农村信用社存在改革无效、技术有效和规模无效情况,农村信用社资产规模和管理水平、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及农业发展状况等对农村信用社改革绩效有显著影响。Xiong等(2011)以湖北省54个农村信用社为样本,采用DEA模型分析农村信用社农户征信体系技术效率,发现湖北省农村信用社农户征信体系技术效率总体偏低且呈下降趋势。谢志忠等(2011)采用DEA方法测度2005~2009年福建省9个地(市)农村信用社经营效率,发现农村信用社经营效率各不相同,且部分农村信用社纯技术和规模效率低下。师荣蓉(2011)、徐璋勇(2012)采用超越对数随机边界模型分析陕西省81个县(区)农村信用社利润效率、成本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发现不同县(区)农村信用社利润和成本效率均值间差距不断缩小,财政支出比重、不良贷款率、产权制度等因素对农村信用社利润效率和成本效率有显著影响。耿欣等(2012)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从资本安全、经营效益、资产质量、服务“三农”、后续发展能力等方面,对2002~2010年山东省133家农村信用社研究发现,农村信用社改革成效显著,尤其是2006年以后,在中国人民银行资金扶持等政策推动下,山东省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较好成效。通过本轮改革,农村信用社盈利能力大幅提高,不良贷款率维持在较低水平,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大部分农村信用社已基本具备自我生存和发展能力。李敬等(2012)采用排序多元选择模型分析西部地区311家农村信用社运行绩效及其影响因素,发现农村信用社运行绩效整体处于中等偏差状态,人力资本结构、农户信用体系建设、农村信用社治理结构及运营方式是影响农村信用社运行绩效的重要因素。
综上,国内学者主要从投入产出效率视角评估农村信用社改革绩效,采用方法主要为随机边界分析法和DEA法。值得注意的是,采用随机边界分析法评估农村信用社效率时,会涉及到生产函数假设问题,生产函数误设会导致评估效率值偏差;而传统DEA方法,如CCR和BBC模型,在评估农村信用社效率时由于未考虑松弛变量影响,也会造成评估效率值偏差。因此,亟待构建更为科学合理的模型测度农村信用社效率,本文采用Tone(2001)基于松弛变量方法的SBM模型测算农村信用社效率,既规避生产函数误设问题,又规避未考虑松弛变量而导致的效率测算误差问题。此外,已有文献未从全要素生产率视角评估农村信用社改革绩效,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前者属于静态分析,后者属于动态分析,对农村信用社全要素生产的分析可实现对农村信用社改革绩效的动态跟踪评估。
本文以2000~2008年陕西省8市86个区县农村信用社为样本,以2003年为分界点将考查期分为两个阶段,基于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视角,从静态和动态两个层面评估农村信用社改革绩效。本文主要贡献在于:(1)与传统DEA模型和随机边界分析法不同,本文采用考虑松弛变量的SBM模型从静态层面评估农村信用社改革效率;(2)采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从动态层面评估农村信用社全要素生产率,分析其生产率增长来源;(3)以2003年为分界点将考查期分为两个阶段,通过改革前后农村信用社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变化评估农村信用社改革绩效。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SBM模型
本文采用Tone(2001)提出的投入导向型、规模报酬可变的SBM模型评估农村信用社效率。假定有n个决策单元(本文指农村信用社),每个决策单元利用m项投入(i=1,2,···,m)生产s项产出(r=1,2,···,s)。对于特定决策单元DMUo(o=1,2,···,n),对应的投入向量和产出向量分别定义为xo∈Rm+和yo∈Rs+,投入和产出矩阵分别定义为X=(x1,…,xn)∈Rm×n+和Y=(y1,…,yn)∈Rs×n+。对于特定决策单元DMUo,Tone(2001)提出的投入导向型、规模报酬可变的SBM模型如下:
式(1)中,λ=(λ1,…,λn)'为权重向量,si为使用第i个投入的松弛变量。当ρo=1时,该决策单元位于效率前沿,各投入松弛量为0,此时DMUo具有完全效率,即该决策单元为SBM有效,否则为SBM无效。
(二)Malmquist生产率指数
本文采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从动态层面评估农村信用社全要素生产率。基于DEA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Färe,1994)运用距离函数定义,用来描述无需说明具体行为标准的多输入、多输出生产技术。从t时期到(t+1)时期,度量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可表示为:
在式(2)中,(xt+1,yt+1)和(xt,yt)分别表示(t+1)时期和t时期的投入和产出向量;Dt0和Dt+10分别表示以t时期的技术Tt为参照,时期t和时期(t+1)的距离函数。
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可分解为不变规模报酬假定下的技术效率变化指数(EC)和技术进步指数(TP)。根据Fare(1994),技术效率变化指数(EC)还可相应分解为规模效率变化指数(SC)和纯技术效率变化指数(PC),即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可分解为:
在式(3)中,技术效率(EC)测度了从t时期到(t+1)时期每个观察对象到最佳生产前沿边界的农村信用社SBM效率有一定程度提升外,此轮改革并未提高陕西省农村信用社效率,其SBM效率反而出现下滑。从动态生产率视角来看,除技术进步指标在改革后出现较大幅度增长之外,其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总体来讲,虽然改革以来陕西省农村信用社在增加固定资产投入基础上,实现了资产流动性显著提高和盈利能力显著改善,但资产质量仍不容乐观,SBM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均出现明显下滑。
研究表明,导致陕西省农村信用社此次改革绩效差强人意的主要原因在于,农村信用社技术效率和纯技术效率的持续恶化。因此,应通过加强内部治理、提高管理水平、适当扩大规模、加大政策扶持等手段,抑制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继续下滑,防止效率恶化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进一步影响。为此,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完善农村信用社的内部治理结构,建立现代金融企业管理制度
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步伐,使农村信用社改革成为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担风险的社区性地方金融机构,进一步增强为“三农”服务的功能。按照“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目标,着力改革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和监事会的“三会”制度,全面推行理事长、主任和监事长的“三长”分设制度,不断提升法人治理效能,逐步完善股权管理制度。坚持股份制为主导的改革方向,稳步推进产权制度市场化改革,积极引进民营资本参与农村信用社改革。
(二)推动农村信用社积极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和手段,加快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一方面促进技术效率和纯技术效率的提升,实现综合效率显著改善、改革绩效显著提高的目标,另一方面促进农村信用社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节约投入要素、减少要素浪费的目标。此外,农村信用社应积极主动与各银行寻求多方面的合作,充分利用其技术优势、管理优势、资金优势,在合作基础上,拓宽业务领域,扩大市场占有率,增强盈利能力,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三)适当扩大经营规模,发挥规模优势,提高规模效率
研究结果表明,改革后农村信用社的规模效率增长率下降1.8个百分点,应适当扩大经营规模,提高经营效益,通过增强农村信用社规模优势提升改革绩效。随着农村金融市场蓬勃发展,农业贷款需求量会进一步上升,农村信用社应进一步拓宽服务范围,在城镇新区、开发区、城乡结合部等经济活跃地区增设网点,抢占先机,拓展服务空间。
(四)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构建有利于农村信用社发展的良好经营环境
加快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的剥离程度,提高农村信用社利润效率。出台优惠政策解决农村信用社包袱过重问题,构建积极有效且协调配套的长效扶持机制,对其中涉农信贷投放比例较高的农村信用社,应加大支农再贷款支持力度。适度减免农村信用社营业税和所得税,争取财政扶持和化解不良债权,逐步加大人民银行对农信社再贷款的支持力度。
(五)在坚持服务“三农”定位基础上,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一是加强产品创新,既充分发挥自身产品灵活快捷的传统特点,又要积极借鉴吸收商业银行产品丰富的优势,提升产品服务的整体吸引力。
二是加强渠道创新,既充分发挥自身点多面广、员工众多的传统优势,又应全力推进互联网金融建设,积极打造线上与线下有机结合的农村金融服务渠道。
三是加强机制创新,既充分发挥自身长期以来形成的地缘、人缘优势,又应转变作风,完善机制,改进流程,打造适应新型“三农”需求的金融服务机制。
[1]谢志忠,刘海明,赵莹,等.福建省农村信用社经营效率变动的测度评价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1(6):62-69.
[2]师荣蓉,徐璋勇.基于随机边界分析的农村信用社利润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1(9):76-83.
[3]师荣蓉,徐璋勇.农村信用社成本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来自陕西省81个区县的统计数据[J].农业技术经济,2012(3):78-85.
[4]王俊芹,宗义湘,赵邦宏.农村信用社改革的绩效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以河北省为例[J].农业技术经济,2010(6):82-88.
[5]谢平,徐忠,沈明高.农村信用社改革绩效评价[J].金融研究,2006(1):23-39.
[6]宋磊,王家传.山东省农村信用社产权改革绩效评价的实证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7(8):70-75.
[7]耿欣,代金奎.农村信用社改革绩效评价——以山东省为例[J].山东社会科学,2012(12):165-167.
[8]李敬,陈澍.农村信用社运行绩效与影响因素:西部地区311个样本[J].改革,2012(8):47-52.
[9]褚保金,张兰,王娟.中国农村信用社运行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苏北地区为例[J].中国农村观察,2007(1):11-23.
[10]朱承亮.支农VS盈利:农村信用社双元目标协调性研究——来自陕西省8市79区县的证据[J].经济与管理评论,2015(5):117-125.
[11]李婧,朱承亮,郑世林.不良贷款约束下的农村信用社绩效——来自陕西省8市86个县(区)的证据[J].中国农村经济,2015(11): 63-76.
[12]Dong F X,Featherstone A.Technical and scale efficiencies for Chinese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A bootstrapping approach in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J].Journal of Chinese Economics&Business Studies,2006,4(1):57-75.
[13]Färe R,Grosskopf S,Norris M.Productivity growth,technical progress and efficiency change in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4,84(1):66-83.
[14]Fu X L.Computerisation and efficiency of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Evidence from India[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2013,25(3):412-437.
[15]Guinnane T W.Regional organizations in the German Cooperative Banking System in the late 19th century[J].Research in Economics,1997,51(3):251-274.
[16]Martinezsoto A P,Martinezrodriguez S,Mendez I.Spain's development of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from 1900 to 1936:The role of financial resources and formal education[J].European Review of Economic History,2012,16(4):449-468.
[17]Ong L.The communist party and financial institutions:Institutional design of China's post-reform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J].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2009,82(2):251-278.
[18]Shah D.Banking sector reforms and cooperative credit institutions in Maharashtra:A synthesis[J].Agricultural Economics Research Review,2007(2):235-254.
[19]Tone K.A slacks-based measure of super-efficiency in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1,130(3):498-509.
[20]Xiong X,Ruan H,Tian J.A DEA-model evaluation of the efficiency of peasant household credit investigation system in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A positive research in Hubei Province,China[J].China Agricultural Economic Review,2011,3(1):54-66.
[21]Xie P.Reforms of China's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and policy options[J].China Economic Review,2003,14(4):434-442.
Evaluation of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Reform Performance——Survey from 86 Districts and Counties of Shaanxi Province
ZHU Chengliang
(Institute of Quantitative and Technical Economics,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Beijing 100732,China)
The paper evaluated reform performance of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based on 86 districts and counties of Shaanxi Province,considering the slack variables of SBM model and Malmquist productivity index,from the static efficiency and dynamic productivity perspective.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atic efficiency,the paper found that the SBM efficiency had improved to some extent outside in 2003,when the reform affected dividend,and this round of reform did not improve the efficiency,but made the SBM efficiency decline.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ynamic productivity,the paper found that in addition to technical progress index in the post reform appear more substantial growth,this round of reform did not improve the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but made the TFP,technical efficiency,pure technical efficiency and scale efficiency appeared different degrees of decline.The study showed that the continued deterioration of the technical efficiency and pure technical efficiency were the main reasons led to the reform performance just passable.Finally,the paper got some suggestions from strengthening internal management,improving the management level,appropriate to expand the scale,and increasing policy support.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reform performance;SBM efficiency;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F832.35
A
1674-9189(2016)03-0068-10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71573272)。
朱承亮(1985-),男,博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技术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