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年制高职护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2016-09-15倪洪波

卫生职业教育 2016年17期
关键词:四年制学时课程内容

倪洪波

四年制高职护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倪洪波

(荆州职业技术学院医药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0)

现行三年制高职护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诸多不足,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需求,急需延长学制,增加理论课时,改革培养模式,重构四年制护理专业课程体系,改变高职生综合素质不高、职业能力不足现状,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技术技能型护理人才。

四年制;高职;护理专业;课程体系

1 现行三年制高职护理专业课程体系

1.1人才培养模式

以培养技术技能型护理人才为目标,按照“突出护理,加强人文”的专业发展理念,以能力、素质培养为本位,充分利用学院、医院合作共建的教学平台,构建以“医校合作、学做一体、项目引领、实境育人”为特点的“2+1”分段组合式人才培养模式。

1.2课程体系

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素质课4个模块构建护理专业课程体系,面向临床护理岗位群、社区护理岗位群、康复护理岗位群、老年护理岗位群。

1.3课程内容及结构(见表1)

表1 课程内容及结构

表1中所有课程学时为3 084,其中理论学时为1 381(占44.8%)、实践学时为1 703(占55.2%)。

2 现行三年制高职护理专业课程体系的不足

(1)校内学习时间少。按照“2+1”分段组合式人才培养模式,第一学年主要开设公共基础课和正常人体结构、生理、生物化学等专业基础课程,第二学年主要开设专业技能课、素质拓展课程,第三学年全年顶岗实习。由于医学课程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两年的在校学习时间明显不足。

(2)实训比例过大。部分高职院校过分强调技能培养,不断加大实训学时比例,减少理论课所占比例,理论课和实践课比例甚至达到1∶1,这样导致学生进入临床虽然上手快但是发展后劲不足。

(3)课程结构不合理。由于教育部对高校思想政治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英语、计算机基础等公共基础课程都有相应要求,而这些课程在教学计划中所占学时较多,故只能压缩专业基础、专业技能及人文素质课程学时,缩减课程内容,导致课程结构不合理。

(4)见习时间短。护理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该专业必须早接触临床,增加见习时间。而目前各高职院校护理专业的见习时间都不足一周,达不到早期了解和认知医院的目的。

(5)评价方式单一。传统的课程评价体系大多依赖于终结性评价,即根据课堂考勤、课程结束后的考试成绩来评定学生的学习能力,评价方式单一[1]。

3 延长学制的必要性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文件精神,我国正在积极探索发展各种层次的职业教育。结合高职护理专业特点,可将专科层次学制设定为四年制。

(1)高职护理专业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教育,健康所系、性命相托。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医疗卫生机构对护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日益提高,除具备技术技能外,还需要较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人文素养。针对高职护生文科生居多、基础薄弱、学习主动性不足、理解能力及人际沟通能力不强、职业能力不高现状,三年制使得理论教学时间难以保证。只有延长学制,才能在保证技能训练到位的前提下,加大专业基础课的比重,增加讲授内容,防止知识点遗漏。

(2)大部分二甲以上医院明确规定只招收第一学历为二本以上的护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导致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只有延长学制才能提升学生理论水平,增强后劲,缓解其就业压力。

4 四年制高职护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延长学制,首先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及评价方式,重构课程体系。在构建课程体系时要体现“面向农村、强化人文、突出护理、着重能力、体现社区”原则[2],遵循护理职业能力形成规律,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专业课程为主体,以适应市场需求和就业导向为课程开发起点,在对护理专业人才需求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毕业生未来护理岗位主要工作任务所需职业能力进行分析,进而归纳学习领域,优化课程结构,构建符合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

4.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为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着力构建现代学徒制培养体系,全面提升技术技能型护理人才的培养能力和水平。延长学制后转变为“2+1+1”人才培养模式,即在校学习两年,第三年在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进行理实一体化学习(半天理论学习、半天实操及见习),第四年进入其他医院实习。

4.2评价方式改革

在第四学期末,由辅导员、任课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专业素质、人文素质进行综合评价,并开展学生互评,同时进行理论和操作考试,合格者进入临床护理学院学习,不合格者继续留在学校理论学习一个学期以达到合格。对于已在护理学院学习的学生,每一个月测试一次,不合格者返回学校学习,直到再次合格后回到护理学院,实行竞争和激励机制。

4.3专业课程设置与临床对接

经过多年实践与反复论证,笔者认为专业课程设置必须按传统的临床分科即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设置课程,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学与临床对接,让学生零距离上岗。

4.4课程内容改革

以满足需求为准则,突出基础课程的基础性与应用性,将部分课程进行整合,以缩减学时,同时还适当增加部分课程内容和学时。如将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整合为正常人体结构;将生理学和生物化学整合为正常人体功能;将病原微生物学、寄生虫学、免疫学整合为免疫与病原微生物;针对文科生居多的实际,增加部分初、高中化学、生物课程内容,以填补其理科知识的空白;减少非专业选修课的门数及学时数,增加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学时。

4.5加大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比重

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基础知识扎实、具有较强实践能力、人文素质较高的复合型人才。对护理专业而言,教育体系及课程体系的革新要求淡化学科界限,注重素质与能力培养。根据护理专业特点和要求,以利于学生能力提高为原则,在原课程体系基础上增加美学、心理学、伦理学、人际沟通学、人文素质修养、社交礼仪、音乐、舞蹈等相关人文课程,并将部分课程优化重组,不断完善课程教学内容[3]。

4.6增加专业理论课学时

目前高职教育非常重视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各实习医院也反馈虽然高职护生动手能力强于本科护生,但他们理论水平却显著低于本科护生。现在各级医院和病人除了要求护生能熟练进行各种操作外,还要求其具备较扎实的理论功底并能与病人进行沟通,以有效减少医患纠纷。高职生基础和理解能力、学习自觉性均较本科生差,在校学习需要兼顾公共基础课、素质拓展课。由于过分突出实践课教学,使得理论课学时一再被压缩,教材中较多知识没有时间讲解。而延长学制既能增加理论课学时,又能根据医院要求增加部分讲授内容,从而实现教学与临床的对接。

4.7实践课教学模式改革

将传统的“教师示教—学生观摩—学生练习—教师巡回指导—教师讲评”实践课教学模式,改革为“情境导入—分析任务—教学视频—教师示范—学生同步练习—分组实训—当堂考核—教师讲评”模式,在教师示范时按照护理程序“评估—计划—实施—评价”进行操作。帮助学生在教、学、做过程中形成评判性思维能力,提高操作能力[3]。

4.8早期接触临床

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学生进入医院早期接触临床,让其了解护理工作的范围和对象,在真实的医疗环境中体会角色的转换,通过对临床病例的接触认识到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相关性,培养临床思维,提高临床应用能力,锻炼社交能力、表达能力和观察能力[4]。

为主动服务当前经济社会,拓宽技术技能型护理人才培养通道,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临床应用对接,必须延长学制,改革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重构四年制课程体系。

[1]王杰.护理专业课程形成性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5,33(4):72-73.

[2]刘萍,陈再蓉.高职护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8):278-280.

[3]罗仕蓉,杨天琼,王锐霞.高职高专课程体系的改革与探索[J].重庆医学,2011,24(8):2473-2474.

[4]张凤,乔宇琪.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的意义与方法[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12):71-72.■

G423

A

1671-1246(2016)17-0075-03随着大量高职生进入护理行业,高职院校毕业生人文素质不高、理论知识不足、缺乏发展后劲的短板暴露无余,现行三年制高职护理专业课程体系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需求,只有延长学制并重构四年制护理专业课程体系,才能有效解决学生基础差、动手能力差、职业能力不足等问题,培养出更加适合社会需求的技术技能型护理人才。

猜你喜欢

四年制学时课程内容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下的学时发放标准的探索
——以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为例
《诗词写作》课程教学大纲(节选)
水彩画课程内容与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教学大纲国画(工笔花鸟)
探索学时积分制 构建阶梯式成长激励体系
留学情报站
四年制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检测与调整方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浅谈学年制建设
四年制本科医学检验毕业论文必要性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