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四大基本鉴定方法的生药学实验考核机制改革

2016-09-15郭丽娜王晓丽

卫生职业教育 2016年17期
关键词:生药学生药粉末

董 巍,郭丽娜,王晓丽

基于四大基本鉴定方法的生药学实验考核机制改革

董 巍,郭丽娜,王晓丽

(齐齐哈尔医学院药学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

围绕四大基本鉴定方法对传统生药学实验考核机制进行改革,全方位开展专业技能培养,最大程度调动学生学习生药学的积极性,全面提升学生技能水平。改革后的实验考核模式,实现了考试的公平、公正,使学生掌握的技能更加全面,实现了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的目标。

生药学;实验考核机制;鉴定方法

生药学是应用本草学、植物学、动物学、化学(包括植物化学、药物分析化学、生物化学)、药理学、中医学、临床医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理论知识和现代科学技术来研究生药的基源、鉴定、有效成分、生产、采制、品质评价及资源可持续性开发利用等的一门学科[1]。生药学是药学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其教学内容分为理论与实验两部分。生药学实验考核成绩在大多数院校实验考核成绩中占20%~40%[2]。在传统实验教学与考核模式下,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因此,急需建立与理论课相配套的学业标准及考核机制,以推进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激发学生对生药学的热爱。

1 生药学实验考核机制现状分析

该课程实验考核体系由平时成绩、实验报告、实验考试3部分组成。(1)平时成绩:主要考查实验课出勤情况、预习情况、实验操作能力、纪律及卫生。(2)实验报告:要求每次实验结束后详细书写实验报告,绘图准确、简洁、逼真,线条均匀一致,形态结构名称标注准确。(3)实验考试:分两部分,一部分是未知中药材的辨认,选取10种重点生药由学生观察性状、鉴定生药,给出准确名称;另一部分是未知生药粉末显微鉴定,选取2~3种重点生药粉末,由学生完成粉末装片及显微鉴定,并判断生药名称。这种实验考核方法是目前大部分高校所采用的,基本可以保证实验成绩评定的客观性和准确性。但是通过长期观察本校实验考核的实际情况,发现这种考核方式存在一些弊端,其中,实验考试环节暴露出的问题比较集中。例如,在未知中药材的辨认中,考试学生较多,由于实验室空间及场地有限,要将学生分组进行考试,而考试时准备的中药材是固定的,导致后参加考试的学生会“参考”前一组考试内容,更容易通过考试,无法保证考试的公平性和公正性。在未知生药粉末显微鉴定考试中,考试内容往往是在实验课上观察过显微特征的生药,我们发现个别学生在考试前逐一观察各种生药粉末的颜色、气味等特征,以便考试时做出大致判断,例如,五味子粉末为暗紫色,薄荷粉末为淡黄绿色,麻黄粉末为淡棕色,人参、贝母、茯苓、猪苓等粉末为白色,茯苓、猪苓在进行水装片时溶解度稍差,大黄、黄芩、黄连、黄柏粉末为黄色,黄芩、黄连、黄柏味苦等。学生根据这些特点可以对生药粉末名称进行初步预判而忽略鉴别特征,不利于其掌握相关知识点。

2 围绕四大基本鉴定方法改革生药学实验考核机制

生药学鉴定方法有来源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和理化鉴定4种。我校生药学实验考核正是围绕这四大基本鉴定方法进行的。

2.1来源鉴定

来源鉴定又称基源鉴定,是利用药用植物分类学知识,对生药来源进行鉴定研究,确定其正确学名,以保证品种的真实性。

在生药学四大基本鉴定方法中,来源鉴定往往最容易被学生忽视,我院药用植物园现有资源多数为齐齐哈尔道地药材或北方常见药材。选取某一科属植物(例如豆科),将学生3~5人分为一组,让其观察完整植物体生药材的特征,也可借助放大镜观察其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器官,必要时可查看文献或地方性植物图鉴,按照药用植物学、生药学等学科术语要求书写观察结果,以实验报告形式上交。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加强其对来源鉴定在生药学鉴定中意义的理解。

2.2性状鉴定

性状鉴定指通过感官,如手摸、鼻闻、口尝、眼观等简便的鉴定方法来鉴别药材的外观性状。它具有简单、易行、迅速、便捷、高效的特点,对保证药味的安全性十分重要[3]。性状鉴定方法最为常用,鉴定内容包括药材大小、颜色、形状、质地、表面特征、折断面、气、味、水试、火试等。掌握每种药材特征有助于了解药材科属的共性和个性,也是药材鉴定的基本功。理论课教学时,充分利用我院药用植物标本馆的现有药材,向学生展示中药材鉴定术语,如大黄的“星点”、何首乌的“云锦花纹”、防风的“蚯蚓头”、桔梗的“金井玉栏”、三七的“铜皮铁骨”等的具体形态,提高学生药材鉴别能力,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实验考试安排在理论和实验教学任务全部结束后进行,通常选取在理论课上向学生展示过的30种重点生药,由教师随机组合10种生药分发给学生,学生同时观察性状、特征,鉴定生药,并给出具体名称。这种考核形式对教师前期准备工作要求较高,但可以使学生独立考试,大大减少了作弊机会,体现了考试的公平性与公正性;同时,有助于考查学生知识内化情况和实际应用能力,能更客观、真实反映教学效果。

2.3显微鉴定

显微鉴定是利用电子显微技术对生药内部结构进行微观分析,确保生药品质和质量的一种鉴定方法。显微鉴定主要包括粉末鉴定和组织鉴定。

组织鉴定是通过观察药材切片(磨片)鉴别其组织构造特征,适用于完整药材或粉末特征相似的同属药材的鉴别。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组织切片各部分鉴定术语掌握不牢固、记忆不扎实,甚至不能正确区分,有必要在实验中加强针对性训练。为加强学生对组织鉴定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一方面选取重点生药的组织构造图编入实验题库(填空题),由学生填写划线部分名称(见图1);另一方面,选取组织鉴定部分有典型特征的生药构建实验题库(单项选择题),如伞形科小茴香(内果皮为一列扁平薄壁细胞,细胞群呈镶嵌状排列;中果皮有6个油管),番泻叶(叶肉组织为等面叶型),黄连(3个品种中味连髓部偶见石细胞或石细胞群,雅连髓部有石细胞,云连皮层、髓部均无石细胞)等。通过灵活变通的考核方式,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又能增强其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图1 薄荷叶横切面

粉末鉴定是通过观察药材的粉末制片或解离片鉴别其细胞分子及内含物的特征,适用于破碎、粉末状药材的鉴定,在各大院校实验考核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院也将粉末鉴定列为考核重点。实验考试安排在理论和实验教学任务全部结束后进行,选取20种重点生药粉末,为防止学生提前观察粉末具体颜色,保证考核的公平性,考试所用生药粉末均用不透明纸独立包装,学生随机抽取并独立完成考试。考试过程中,学生利用显微镜观察生药粉末鉴定要点,最终给出答案。为防止学生抱有侥幸心理,当学生观察到所抽取生药粉末的鉴定要点时,需同时说出粉末特征的具体名称,并由教师评定。如当学生抽取到人参粉末时,制作粉末装片并置显微镜下观察,找出人参特有的粉末鉴定特征,如树脂道、草酸钙簇晶、梯纹导管、木栓细胞、淀粉粒等,一一置于显微镜下交给教师,最终才可确定所抽取的粉末是人参粉末。这种考核方式要求学生在理论课上牢固掌握生药的显微鉴别特征,在实验课上灵活应用粉末装片技术,有利于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培养高素质生药鉴定专门人才。

2.4理化鉴定

理化鉴定是利用某些化学的、物理的仪器分析方法鉴定中药的真实性、纯度和品质优劣的一种鉴定方法,可以分析药材中所含主要化学成分或有效成分的有无及其含量,以及有无有害物质。随着色谱分离、分析技术的发展,以高效液相色谱法为代表的色谱技术逐渐成为中药鉴定的主要技术,其他包括气相色谱法、高效毛细管电泳法和凝胶电泳法等,可更精细和准确地反映中药的化学组分和数量分布等特征,成为中药鉴定和质量控制的有效方法[4]。实验课教学内容以显色反应、沉淀反应、荧光反应、微量升华、薄层色谱为主,要求学生掌握最常用的理化鉴定方法原理及基本操作。理化鉴定方面的实验考核围绕微量升华、荧光反应等,采用单项选择题形式,如大黄与伪品土大黄的鉴别、黄连的理化鉴别。

3 结语

综上所述,生药学实验考核机制的改革,围绕四大基本鉴定方法(即来源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理化鉴定),不同鉴定环节采用不同考核办法,来源鉴定以实验报告为主,性状鉴定以期末实验考核未知药材为主,显微鉴定以实验题库、期末实验考核未知生药粉末为主,理化鉴定以实验题库为主,从而有针对性地、全方位地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最大程度调动学生学习生药学的积极性,达到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的目的。我们在这四大基本鉴定方法的应用中不断优化各部分考核比例,以达到覆盖知识点、突出重点的考核要求,实现考试的公平、公正。学生反响强烈,评价较高,认为这种考核方式全面、公平,对其学习积极性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今后,我们将设置更多试题补充实验题库,实现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自动组卷以及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在线考试。

[l]蔡少青.生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王红霞.中药鉴定学实验教学分析与探讨[J].中华中西医药研究与临床杂志,2003,1(6):76-77.

[3]段丽琴,崔宝华,刘树峰.中药配方中外观相似药材饮片的鉴定[J].临床合理用药,2010,3(6):75-76.

[4]陈士林,郭宝林,张贵君,等.中药鉴定学新技术新方法研究进展[J].中国中药杂志,2012,37(8):1043.■

G424.74

B

1671-1246(2016)17-0040-02

注:本文系齐齐哈尔医学院教育科学研究项目(JY20123030)

猜你喜欢

生药学生药粉末
基于偏振光显微镜与λ波长补偿器联用在生药显微鉴别中的应用研究
ZrC粉末制备技术的研究进展
氮化铝粉末制备与应用研究进展
山豆根及其混伪品生药学研究进展
性状鉴别在生药学实验中开设的必要性
白及粉末入药历史沿革概述
民族药柳兰的生药学鉴别
K+掺杂对YBO3∶Eu3+粉末发光性能的影响
羊肚参的生药学研究
长花忍冬生药学初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