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在儿童哮喘防治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2016-09-14汪秋红詹浙红张燕红
汪秋红,詹浙红,张燕红
(1.浙江省龙游县妇幼保健院,浙江龙游 324400;2.浙江省龙游县中医院,浙江龙游 324400)
·家庭护理·
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在儿童哮喘防治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汪秋红1,詹浙红2,张燕红1
(1.浙江省龙游县妇幼保健院,浙江龙游324400;2.浙江省龙游县中医院,浙江龙游 324400)
目的分析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在儿童哮喘防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70例哮喘患儿按入院时间分为A组35例、B组35例,A组采用常规护理,B组采用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比较两组患儿哮喘复发率及出院3个月后的生活质量、家长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结果出院3个月后调查,B组患儿哮喘复发率低于A组(P<0.05),生活质量高于A组(P<0.05),患儿家长对护理服务满意优于A组(P<0.05)。结论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可降低哮喘复发率,提高哮喘患儿的生活质量,提升临床护理满意度。
哮喘;儿童;护理模式;以家庭为中心
10.3969/j.issn.1671-9875.2016.08.025
哮喘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呼吸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中国儿童哮喘平均患病率为1.97%[1]。哮喘病程长,容易反复发作,且治疗费用较高,严重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增加家属的经济及思想负担[2]。作为一种需长期治疗和护理的慢性疾病,除对急性期住院患儿进行规范化治疗以及护理外,缓解期仍需在家中进行良好的管理与控制。然而,许多患儿家长对疾病认识程度不足,缺乏控制疾病的信心与方法,导致患儿就医依从性较差,病情控制程度不尽如人意。因此,探索一种能将家庭与医院有效联合的护理方法成了哮喘患儿疾病控制与护理的关键所在。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family-centered care, FCC)强调家庭是影响患者健康的重要因素[3],其核心内容是鼓励患者及家属参与到整个护理计划中,照护者、患者及家属三者密切协作。2014年4月至6月,笔者将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应用于儿童哮喘防治中,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纳入标准:临床确诊为哮喘;年龄在3 个月~7 岁的学龄前期非重症哮喘患儿,并且有固定家长陪伴;家长具有一定的文化程度及沟通能力,知情同意并自愿参加且可配合。排除标准:重症哮喘患儿或合并其他严重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恶性肿瘤等,入院患儿无固定家长陪伴;家长文盲或沟通障碍、拒绝参与研究。选取2014年1月至3月(A组)和4月至6月(B组)符合纳入标准的患儿各35例。A组:男19例,女16例;年龄4个月~6.2岁,平均(5.1±1.2)岁;病史5个月~3.5年,平均1.6年。B组:男21例,女14例;年龄3个月~6.8岁,平均(4.9±1.3)岁;病史4个月~4年,平均1.8年。
1.2干预方法
1.2.1A组给予儿童哮喘常规护理措施。嘱患儿适度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给予优质动物蛋白及低盐饮食等;发放《儿童哮喘健康教育手册》,手册内容包括儿童哮喘基本概念、发病机制介绍,患儿在日常生活中的饮食、运动注意事项等。常规护理干预时间主要以住院期间为主。
1.2.2B组实行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在干预进行前,首先成立家庭护理小组,共5人(1名护士长、4名护龄>5年的护士),邀请心理医生进行心理相关知识培训,并掌握谈话沟通技巧。护理措施:采用深入访谈方式,了解家长的心理担忧、对疾病的困惑等,尽量采用开放式提问的方式进行,如“您如何看待哮喘这个疾病”“您希望治疗效果达到何种程度”“您觉得哮喘会给您家庭带来哪些困扰”等,根据患儿家长心理状态进行积极的心理辅导,鼓励患儿家长帮助患儿战胜疾病;鼓励患儿家长参与患儿护理全程,家长协助制定患儿康复计划,评价治疗效果;根据患儿家长文化程度、对疾病了解程度,向家长介绍疾病基本知识及吸入药物具体使用方法及时间,并告知可能产生的副作用,家长在给患儿用药时需尽量使患儿放松,采取半坐卧位或坐位,叮嘱患儿在家长按压药物时同步吸入,之后尽可能屏气以使得药物吸收。家长需密切关注患儿心理,在疾病发作时尽量采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例如看电视、听音乐等,以缓解患儿心理负担与恐惧;家长需多与患儿交流,并且尽量多的关心患儿,以易于接受的方式鼓励患儿树立信心,从而使患儿治疗依从性提高。定期开展儿童哮喘疾病知识讲座、交流会,建立儿童哮喘家长QQ群,分享照顾心得等。每个月进行一次随访辅导,开通儿童哮喘热线,家长如有问题,及时咨询。对访谈中不愿配合的家长,护士长进行疏导沟通,以便顺利进行。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时间由患儿入院时开始,出院回家后仍继续进行。
1.3评价方法护士在两组患儿入院时及出院前均采用儿童哮喘生活质量量表(Pediatric Asthma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aire, PAQLQ)[4]评价患儿生活质量,干预后使用照护过程量表(Measure of Processes of Care,MPOC)[5]评价护理服务质量。同时评价干预3个月后疾病复发情况,即再次出现哮喘发作情况。
1.3.1PAQLQ该量表由Juniper设计,共有23道问题,包括症状(10题)、活动(5题)、情感(8题)3个维度,评分采用7分制,总分为各维度总分相加,症状得分范围10~70分,活动受限得分范围5~35分,情感得分范围8~56分,总分范围23~161分。总分越高,生活质量越佳,总分越低,生活质量越差。吴谨准等[6]测得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适用于中国大陆哮喘儿童使用。
1.3.2MPOC该量表由King于1995年编制而成,量表共5个维度56条目,其中授权与合作(Enabling and Partnership,EP)16条目、提供基本信息(Providing General Information,PGI)9条目、提供与患儿有关的特殊信息(Providing Specific Information about the Child,PSI)5条目、协调与全面的护理(Coordinated and Comprehensive Care,CCC)17条目、尊重与支持性护理(Respectful and Supportive Care,RSC)9条目。评分采用7分制,得分越高,表示家庭所接受的护理服务越好,满意度越高。各维度及总评分均以每题平均分进行记录,分值范围1~7分。顾莺[7]测得该量表的中文版Cronbach值为0.96,并且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两组患儿干预后哮喘复发率比较干预3个月后疾病复发率,A组为48.57%(17/35),B组为25.71%(9/35),两组复发率比较,x2=3.916,P=0.048。2.2两组患儿干预前后PAQLQ评分比较见表1。
表1两组患儿干预前后PAQLQ评分比较分
2.3两组患儿干预后MPOC评分比较见表2。
表2两组患儿干预后MPOC评分比较分
3 讨 论
3.1以家庭为中心护理模式的应用背景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要求医护人员了解患者及家属的文化程度、经济水平、生活习惯等,根据不同情况针对性的进行指导,积极分享疾病相关知识,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建立沟通,为家庭提供心理、情感支持等[8]。由于儿童认知水平及自理能力相对欠缺,因此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在儿童疾病管理中尤为重要。目前,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广泛应用于儿科各种疾病管理中,如新生儿管理、脑瘫患儿护理、肾病综合征护理等[9-11]。
3.2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能降低哮喘患儿疾病复发率感染、环境、过敏原、气候等均是诱发哮喘的重要因素,哮喘患儿所处年龄是对周围环境与事物充满好奇的阶段,与外界接触频繁。而此时儿童抵抗力较差、没有自我保护意识、家长疏忽等原因均会诱发哮喘发生。家长对相关疾病知识不了解,使得患儿频繁接触过敏原,是影响患儿哮喘复发的重要因素之一。开展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即医护人员指导患儿家长,根据家长工作性质、繁忙程度等,与患儿家长共同制定患儿护理康复计划;向患儿家长讲解疾病知识、脱敏治疗重要性及日常需避免的行为。研究结果显示,通过以上措施,患儿家长了解了哮喘发生的机制,在生活中更加注重避免患儿接触过敏原,保护患儿意识增强,因此B组患儿哮喘复发率低于A组,这与蔺萃等[12]研究报道较为一致。
3.3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能提高哮喘患儿的生活质量及对护理的满意度实施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之后,患儿家长逐渐了解患儿的活动规律,学会根据患儿自身情况的变化调节患儿活动、改善周围环境等,而不只是单纯地限制患儿活动,因此患儿活动范围相对较大,活动度较广。患儿在患病时,家长往往表现出焦虑、恐惧、抑郁的情绪,这些情绪也会影响到患儿,不利于患儿疾病康复[13]。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中,医护人员首先对家长进行积极的心理辅导,减轻家长的负性情绪。家长情绪逐渐稳定,患儿情绪逐渐变好,生活质量显著提高,症状、活动、情感功能方面均改善。通过MPOC量表调查发现,B组家庭对所接收的医疗服务质量、需求的满意程度、对服务期望值的达到程度、获得帮助的程度、解决问题的程度及医疗服务再次选择等方面的满意度均高于A组,说明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更符合家长的需求,更有利于临床护理工作的开展。
3.4展望将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应用到哮喘患儿中,可降低疾病复发率,提高患儿生活质量,提高家长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但由于时间的限制,本研究只观察了出院3个月后的效果,并且在这期间可能存在较多的混杂因素,导致患儿复发。在今后的研究中,可观察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对哮喘患儿的长期效果,并且提高对患儿追踪的次数,以得到更可靠的数据。
[1] 王卫平.儿科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71.
[2] 李昌崇,张维溪.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治疗进展[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8,23(16):1230.
[3] Millenson ML,Shapiro E,Greenhouse PK,et al.Patient and family-centered care:a systematic approach to better ethics and care[J].AMA J Ethics,2016,18(1):49-55.
[4] 邓成,崔碧云,叶春红,等.特异性免疫治疗对哮喘儿童生命质量及肺功能的影响[J].现代医学,2015,52(10):1209-1213.
[5] 戎艳鸣,张玉侠,楼建华,等.以患儿和家庭为中心护理过程量表研制及其信度效度评价[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15,10(2):136-141.
[6] 吴谨准,张健民,徐琳玲,等.应用儿科哮喘生命质量调查问卷评估儿童哮喘吸入疗法[J].中华儿科杂志,2004,42(4):301- 302.
[7] 顾莺.以家庭为中心护理在先心病患儿围手术期的应用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8.
[8] Davis DW,Myers J,Logsdon MC,et al.The relationship among caregiver depressive symptoms,parenting behavior,and family-centered care[J].J Pediatr Health Care,2016,30(2):121-132.
[9] 陈映曼.以家庭为中心的产科护理模式对母婴健康的影响[J].中国校医,2015,29(6):457-458.
[10] 李玉秀,金炳旭,严晓岚,等.“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在脑瘫患儿护理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护理,2011,10(1):45- 47.
[11] 李静.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对肾病综合征患儿的影响[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1(2):77-78.
[12] 蔺萃,张永法,曲彦.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在儿童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5,7(1):91-94.
[13] 王利红,张虹,任莉.健康教育对手足口病重症患儿家属焦虑状态的影响[J].中国社区医师,2015,31(15):133-134.
汪秋红(1977-),女,本科,主管护师,护理部主任.
2016-02-23
R473.2
A
1671-9875(2016)08-078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