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问题教学中的教师主体性研究
2016-09-14廖芳
廖芳
[摘 要] 问题教学运用于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目的在于提高思政课的有效性。其有效实践关键在于教师主体性的发挥。在对教材分析,学情把握以及设置问题,构建问题体系,分析问题上都离不开教师主体性的发挥。教师主体性的发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主导力、首要因素、重要条件。
[关键词] 高校思政课;问题教学;教师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08-0093-0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如何让这个主渠道,主阵地最大化发挥作用是大家一直以来讨论的问题。问题教学法是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问题教学”是指以思政课教材为依托,结合国情,社情,学情,以问题为中心,通过问题的设置与解答,最终达到教学目的。那么,如何使问题教学法有效实践,这需发挥教师的主体性作用。
一 教师主体性的发挥是思政课问题教学有效实践的关键
在人们普遍的认知中,“教师是主体”这样一个不证自明的事实。然而,这种普遍的认知更多是趋向把“教师主体性”当做教师的权威性与强烈的主观倾向性。这并非真正意义的教师主体性,教师的主体性是指其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性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等本质特征。在教学活动中主要表现为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观,仔细研究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和认知特点,对教学进行选择和优化设计,有艺术性、创造性地从事课程的开发和教学,并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和实现自身的个体价值。[1]从概念可知,教师的主体性并不是传统认知的“教师权威教学”,而是强调为了实现更有效教学,教师主动思考与探究。在大力倡导学生为主体的今天,教师的主体性也不容忽视。教师主体性的發挥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基本条价。[2]高校思政课问题教学法能否真正有效实践,教师主体性的发挥起决定性作用。
首先在思政课问题教学准备环节上,教师主体性发挥的是主导力。思政课问题教学准备环节是指为了使问题教学贴近社会、贴近现实、贴近学生,思政课教师需充分理解教材以及了解国情、党情、学情。在这个环节上,教师主体性的发挥决定思政课问题教学实现“三个贴近”程度。正如克拉克(Clark)所说“这种方法强调围绕问题组织课程,而不是呈现一些毫无相关的知识,课程与学校的真实情境脱节。”[3]因此,需发挥思政教师的主动性、探索性与创造性,仔细研究思政课教学规律以及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分析环境的变化对学生的影响。
其次,在高校思政课问题教学环节上,教师主体性发挥是首要因素。思政课问题整个教学过程中,设置问题——分析问题——解答问题,三个环节贯穿始终。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思政课教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社会上的主流政治观、价值观以及思想道德规范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内化为意识形态。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主体性的发挥是关键因素。因为教师主体性的发挥,决定着教师在思政课问题教学中能否以及多大程度上将学生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真正对象予以“能动地运用学科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并设计如何引导学生能动地理解和掌握知识。”[4]由此可知,思政课问题教学中如何设置高质量的问题,如何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与解答问题,都需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性作用。
最后,在思政课问题教学反馈环节上,教师主体性发挥是重要条件。教学反馈环节是思政课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的桥梁。学生通过反馈系统,反应自己遇到的难点与疑点以及对教学方法,效果进行评价。教师依据反馈信息,了解教学效果,及时诊断出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改进与优化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教学反馈环节是思政课问题教学有效进行的重要保证,在这环节中,思政课教师是教学反馈的设计者与实施者,其主体性的发挥对于构建一套优良的思政课问题教学反馈系统起重要作用。
二 教师主体性在思政课问题教学中的发挥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的是通过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授,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政课问题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与方法分析与判断问题,从而达到授课目的。而在思政课问题教学各个环节有效运行上,教师主体性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思政课问题教学准备环节上教师主体性的发挥
1 在学情分析上教师主体性的发挥
学情分析是教学活动的基本环节,是教学设计的起点。其内容是对影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效学习的因素分析。[5]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个性特征、理解能力、学习态度等。在思政课问题教学上,通过学情分析,为整个问题教学设计提供依据,使问题教学贴近学生。因此,教师需发挥主体性作用,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等方式,探索学生思想动态怎样,已有知识结构如何,学习态度怎样,学习方法是否适合思政课学习规律等影响学生有效学习思政课的因素,为问题教学奠定基础。
2 在把握国际国内社会热点问题上教师主体性的发挥
与传统的思政课教学不同,在当今,把社会热点问题引入思政课教学是必然、必要的教学方式。高校思政课内容高度的概括性与抽象性,理论性强。单纯的理论灌输不受学生欢迎。与此同时,在信息科技发达的今天,书生不再两耳不闻窗外事,社会热点问题也是学生关注的焦点并影响着他们的“三观”与政治信仰,思政课担负着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的任务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品质的要求。因此,将社会热点引入思政课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做到“三个贴近”。问题教学法作为思政课教学行之有效的方法,是以教材与社会热点为内容,以问题的形式,着眼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运用。那么,如何在众多信息中精选出与教材内容紧密相关的社会热点?如何使社会热点形成符合教学目的和学生感兴趣的教学问题?这都需要发挥教师的主体性,主动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抓住那些与授课内容联系紧密的实际问题,将其作为设计问题教学的依据,融入教学的问题逻辑之中。
3 在教材的理解上教师主体性的发挥
思政课问题教学法是以教材为依托的教学方法,这意味着课前教师要发挥自身的主体性,认真钻研教材,理解教材逻辑,把握与梳理教材内容。在理解教材上,教师主体性是否充分发挥可以从两方面来衡量:第一,是否理清教材整体脉络,把握各章节的重难点以及章节之间联系,理解主要理论观点的逻辑推理。第二,能否把教材中的理论术语转化成通俗易懂的语言。那么,这要求教师首先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思政课教师只有具备了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才能理解教材精神,把握重难点,也才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分析问题。其次,教师要有“问题意识”。即“深入挖掘教材理论问题,紧密联系社会现实问题,善于捕捉学生思想问题,努力通过问题解析为学生释疑解惑的一种教学理念和职业自觉”。[6]简言之,就是教师对问题认知与敏感程度。教师具备强烈的“问题意识”,既以教材为基础,又坚持以学生为本,由教材本位向学生本位转化。在此还需说明,教师不仅仅在理解教材上要有“问题意识”,在整个问题教学过程中“问题意识”都贯穿始终。正如有学者提到的“缺乏问题意识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没有真实主题的教学;没有问题意识的课堂,是没有灵魂的课堂;没有问题导向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不可能有吸引力与说服力的。”[7]最后,教师要有广博的综合知识。广博的综合知识是教师把理论术语转化为生活化语言的基础。其可以让教师旁征博引,融汇贯通,多角度思考问题,是教师主体性充分发挥的重要保障。
(二)思政课问题教学环节上教师主体性的发挥
思政课问题教学以问题为核心,通过设置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大步骤完成教学活动。教师主体性的发挥为三大步骤有效进行的关键因素。
1 在设置问题与构建问题逻辑体系时须发挥教师主体性
“问题”是问题教学的中心,设置合理、科学的问题是问题教学有效运行的开端。那么由谁来设置?怎样设置?在思政课问题教学中,强调与遵循“主体间性”教育理念,教师与学生皆为主体,双方在平等的基础上沟通,交流,尊重。但学生由于受自身发展阶段特征限制,无法把握教学目的与内容。因此,在思政课问题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设置“问题”与构建问题逻辑体系要发挥教师主体性。
设置问题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教师创设情境,学生发现问题;二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直面问题。两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交叉使用,其中又以第一种方式为主。不管哪种方式,都需要教师发挥主体性,即做到“四个掌握”:一是掌握课程,理解课程主旨。掌握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课课程的性质,理解其教学主旨与要求。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其教学主旨是结合近现代中国革命发生、发展和胜利的历史进程,讲清中国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为什么选择中国共产党,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增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这是《纲要》课教师在设置问题时的指导思想与要求。二是掌握教材,转换教学内容;在前面已讲述在理解教材内容上教师主体性的发挥,进入了教学环节设置问题上,教师要在前一步的基础上把教材上的学理逻辑向教学内容问题化转换。即将教材中的抽象的理论观点换为学生感兴趣的具体问题,“通过具体问题阐述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透析理论的内涵和实质,使大学生明白理论的价值和意义”。[8]三是掌握学生,激发学生问题意识。在已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到了设置问题阶段,教师需发挥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问题意识,使他们学会思考与质疑。思政课问题教学不是自问自答的教学,也不是学生与教师单纯“问答”式教学,而是鼓励与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是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启发器。因此,教师要依据学情与教学内容,利用各种方法,创设“一种有利于问题生成的学习场境,培养一种有利于问题酝酿的氛围”[9]。使学生在这样的问题场中,敢于和乐于思考、质疑,形成问题意识,提出问题。四是掌握社会关注点,转换成教学问题。社会热点之于思政课问题教学的重要性,在前面论述已提。社会热点及其评论众多,思政课教师要把这些社会热点转换成问题情景或设置问题,以“问题”作为分析的切入点,激起学生兴趣,使学生在问题的分析中,既能正确看待社会问题,又能理解理论知识。
当问题设置后,教师进一步发挥主体性作用,梳理问题,构建问题逻辑体系,即“构建由具有逻辑关联的“问题”组成的教学内容体系”。[10]思政课问题教学并不是由任意单个问题构成其教学,而是由一系列有逻辑关系的问题有机组成。那么如何构建问题逻辑体系?这要求教师发挥主体性作用做到:第一,根据教学内容与目的梳理问题。在已设置的问题中有轻重之分,特别是学生提出的问题,各式各样。教师要依据教学重点甄选出最有利于实现思政课教学目的和学生发展的问题进行归纳、整合。第二,问题层次细化。将问题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第三,教材问题与学生问题的合理衔接。
2 在答凝解惑时须发挥教师主体性
思政课问题教学并不是简单的教师问,学生答或者学生问,教师答的问答式教学。那么当具有逻辑的问题体系构成之后,教师的主要任务并不是直接向学生提供答案,而是在思想上的正确导向和创设何种有效的方法答凝解惑。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和政治性特征决定了思政课问题教学最终目的不是仅仅给学生提供问题的答案,更在于“提供学生分析问题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引导学生认识问题的复杂性及其解答的价值性,并激发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11]大学生思想活跃但世界观、价值观流质多变,缺乏马克思主义政治辨别力,他们虽有一定的政治认同感,但在分析问题,特别是看待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时思想偏颇,认识模糊,甚至存在错误观念。不少大学生甚至不把马克思主义思想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答凝解惑时首要做到的是引导学生坚持正确的思想方向与政治立场。
与此同时,教师还需创设灵活多样的有效方法答凝解惑。思政课问题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特别在问题解答阶段,教师的重任并不是唱“独角戏”直接回答问题,而是设计各种方法唤醒与激励学生参与探索,分析问题之中。
(三)思政课问题教学反馈环节上教师主体性的发挥
在此环节中,教师主体性的发挥在于两个方面。第一,设计教学反馈方案并落实实施。教学反馈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桥梁,有效的教学反馈信息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的重要依据。教师在设计教学反馈方案时应坚持灵活性、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原则,注意教师、学生、教材以及教学内容的结合,保证反馈渠道的畅通。第二,根据反馈信息调整问题教学的教学设计。教师根据反馈信息,有针对性地改善教学设计,使整个教学过程处于不断完善中。
综上所述,在整个思政课问题教学过程中,教师主体性的发挥对实现教学有效性起到关键的作用。高校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渠道,众多因素影响教学有效性,而教师主体性发挥的程度决定思政课要传授的内容能在多大程度上为学生所接受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问题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运用于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目的是提高教学有效性,可以说教师主体性的发挥直接决定着问题教学的成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主体性的发挥是主导力、首要因素和重要条件。因此,教师应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使教师主体性的实现更能有效发挥。
参考文献
[1]赵洁.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体性缺失探究[J].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 2007 ,9(3).
[2]张震环.教师主体性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J].继续教育研究,2012(8).
[3]徐琴.基于问题逻辑的教学相长[J].思想理论教育,2011(07).
[4]贡和法.别让学生的主观性替代了教师的主体性——兼谈政治课教学中教师的价值[J].中学政治教育参考,2007(8).
[5]邵燕楠,黄燕宁. 学情分析:教学研究的重要生长点[J]. 中国教育学刊,2013(02).
[6][8][10][11]陈德祥. 问题意识、问题逻辑、问题教学[J]. 学术论坛, 2013(05).
[7]谭希培.大学生思想热点问题导向———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教学的一条途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
[9]马晓梅.思想政治理论课问题教学的重点难点分析[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