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精品课平台
2016-09-14吴旭红冯晶旻
吴旭红 冯晶旻
[摘 要] 黑龙江省省级精品课、生命科学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生物化学课堂教学中从更新教育观念实现培养目标入手,结合专业特点,尝试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探索出在生物化学课堂教学中体现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能力的对策和新途径。
[关键词] 生物化学;精品课;教学方法;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08-0098-02
由于生物化学理论和技术的渗透,生命科学各领域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无论是理论生化,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生物膜——酶——物质代谢——能量转换——生化反应机制;还是应用领域,生物活性物的提取纯化——测定化学结构——分析毒性药效——动物试验——临床试验等,无一不既是生物学的问题又是化学的问题。青蒿素是中国科学家历经40余年从菊科植物黄花蒿叶中提取分离到的一种具有过氧桥的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通过大量反应,证明了过氧是青蒿素抗疟的活性基团,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双氢青蒿素具有对抗肿瘤的功能。这一伟大发现,是生物化学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面对生命科学取得重大突破和迅猛发展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如何结合社会需求培养更具核心竞争力的人才,是生物化学教学面临的战略性课题。
生物化学以其信息量大、理论抽象、名词繁多、各种代谢途径繁杂并交织成网络,而成为生物学科中最难教、最难懂的学科之一。齐齐哈尔大学作为黑龙江省十所创建高水平大学之一,以黑龙江省省级精品课“生物化学”为切入点,围绕在生物化学教学中,如何以学生掌握固有知识为起点,引导学生紧跟学科发展动态和前沿,利用所学知识去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作为省精品课负责人,以教育部出台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高等教育要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以激发兴趣、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学思结合为总体目标,将近年来生物化学教学过程中的体会与同行交流。
一 重塑教学理念 明确培养目标
教学改革以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学观念为指导思想,根据人才需求,在分析学科发展的现状与趋势的基础上,重新修订了教学大纲,更新了教学内容。不断探讨新的教学方法、引入新的教学手段,努力培养具有生化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科学素养、国际化视野和科学思维能力,通过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训练,能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在生物学及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教学及管理等方面工作,并具备继续深造的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贮备的创新型人才。
二 优化课程体系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必备前提
传统的生物化学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重理论,轻实践;重基础,轻应用;重独立性,轻相关性。在知识老化周期大为缩短的今天,我们在教学中紧抓关键、精讲精髓、避免重复,如将有机化学涉及的糖、酯的结构与化学反应略去;植物生理中涉及的光合作用、物理化学涵盖的热力学定律及人体和动物生理学相关的激素部分简要提及;突出重点、步步深入,如酶催化机制、酶作用动力学、酶活性调控分子机制;这样既保持了生物化学课程的完整性、系统性,又解决了科际间的交叉重叠。同时围绕两大生命物质——蛋白质和核酸,时刻紧跟生命科学的前沿和研究热点,增加DNA的生物合成与调节、DNA的损伤及修复、原核和真核基因转录后加工及其调节等内容。既讲授经典理论又介绍最新进展,并注重结合科研、生产和生活实例。如学习核酸的性质时,结合实例介绍植物、动物、微生物材料中DNA的提取和制备方法,使学生既认识到基本理论的重要性,体会到生命科学是实验科学,所学的知识在生产实践中的广阔应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在教材的选择上随学科的发展不断更新。授课时,既展现生物化学的最新发展动态,了解学科的发展前沿,又注重学科间的交叉。如青蒿素、DNA重组及克隆技术对临床医学的贡献等令人振奋的生命科学发展前景,无疑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时代感和浓厚的求知欲,进而转化为持久而强有力的学习动力。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改进,将《生物化学》更新为一门内容新、深度广的专业基础课,成为后续专业课的基础和桥梁。
三 改革教学方法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
在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坚持重点性原则,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做到有主有从。采用课堂讲授与课外自学相结合,次要内容让学生在自学中去消化,给学生留下余地和空间,留给学生一定量的问号,而不全部是句号。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勤于思考,敢于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又能使学生加深理解、拓宽视野,提出不同的思路和新的见解。在静态生化中,建立以生物大分子结构为基础,功能为重点,结构是发挥生物活性的保证,结构与功能之间密不可分作为贯穿始终的思维脉络。对生物大分子如何在三度空间借助于特定的化学键和作用力折叠、盘转、卷曲而形成特定和有限的空间结构,利用动画和三维演示,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通过创造必要的直观环境,给学生创造形象储备的条件。酶是蛋白质,酶蛋白具有催化活性,非酶蛋白不具催化功能,原因何在?临床的第四高——高尿酸血症的成因是什么?提出问题,促使学生思考并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从而调动和提高学生的探知欲,加深对酶结构、功能和催化机理的掌握,引出糖、脂及嘌呤等代谢路径及调节部位和调控机理,变结论式教学为过程式教学。在动态生化中,以糖类、脂类、蛋白质和核酸代谢为主线,来学习研究反应过程和代谢变化规律,通过糖尿病、苯丙酮尿症、镰刀型贫血病的发病机理和生化机制,理解正常代谢与机体健康和生命现象的联系。
四 以科研促教学是创新意识培养的有效措施
教师在授课时把自己的研究课题与生化课堂教学紧密结合,不仅使学生深刻理解并掌握了本专业的前沿理论和技术,也强化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在扩大理论教学信息量,及时和充分展示学科发展新动态、新成就的基础上,为学生开设创新性和开放性实验,开阔学生的视野。与制药厂、食品厂、研究所等建立联系,校企結合、产学研一条龙,引导学生参与科研和生产实践,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使生物化学专业成为生命科学各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科研基地。对于生活中的某些病理变化及引领学科发展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手段,以案例教学的方法,结合教学目标进行学习分析和讨论。肿瘤细胞和病毒的核酸合成十分旺盛,生化指标都发生了哪些改变,为什么核苷酸的抗代谢物可作为抗肿瘤、抗病毒的药物应用于临床?将学生引入特定情境中,激发和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多维性解决问题能力。为将来从事科学研究培养良好的科学思维习惯和科研素养。同时结合课程内容和学生兴趣,进行学科(专业)竞赛训练,为学生搭建促进专业能力拓展和综合能力提高的平台,这不仅可使教师改变教学方法,也使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增强学习兴趣,提高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能力、资料信息综合与分析判断能力、表达与辩论能力、专业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
五 新型师生关系是创新人才培养的良好氛围
生化教师作为学生本学科知识的启蒙者,学生对任课教师的认可度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对本门课程的兴趣。这就要求任课教师不仅专业知识的掌握要达到炉火纯青,而且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讲课艺术,把专业知识演绎得生动有趣。在师与生之间,教师不只作为知识的占有者和给予者,而是通过互动式教学,启发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成为热情的学习者和积极的创新者。通过创造积极的师生关系,知识的传授方式采用逐步引导、强化理解、增强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如我们学习糖代谢时,以老师作为一个特定的碳原子,用标记的方法追踪在第一轮代谢产物中的去向。随着一步步酶促反应的进行,中间产物的生成和转化,学生的思维完全处于“老师去哪了这一问题情景中”。在这种人文环境中,他们会调动所有相关知识,积极思考,经过探索最终得出正确结论。这种良好的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和高效的心理活动,引发学生自主乃至自发的学习活动,进行多方面的思维,体现为其智力活动多样化、丰富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对于学生不能及时掌握新的内容,教师不是一味批评,而是通过引导回忆,使学生放松心情,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的信任、理解、关爱、激励和鞭策,有助于学生在与教师相互尊重、信任、合作的良好育人环境中进行学习、发展自己。
为适应人才培养的需求,教育教学改革是永不衰老的课题。通过改革既促进了教师知识、能力水平的提升,将生化信息多角度、更丰富的表现形式、多层次呈现给学生;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意识、勇于创新精神、善于开拓能力及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后续的学习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镜岩,朱圣庚,徐长法.生物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8):470.
[2]梅尚筠.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12):77-79.
[3]刘伟忠.高校实施研究性教学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2):91-93.